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交作业:艺术的境界——从傅聪演奏的《德彪西前奏曲与练习曲全集... [复制链接]

查看: 8578|回复: 46
11#

(二)我看德彪西
    第一次听到德彪西的音乐,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毕业考的时候,我特地选择了德彪西的小提琴奏鸣曲作为我的毕业考曲目之一,事实也证明了,这个作品非常适合于我,所以对于德彪西的所有作品我就都会有所偏爱,在选择“明星网友”奖品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要挑德彪西的,因为对我来说,似乎会好写点,也或许会让我有些灵感。
    有些时候,在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时常也会探讨一些作曲家的话题,因为我们知道作曲家是一定要标新立异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浪漫主义音乐已经发展到了高峰的时候,德彪西的创作必然会有所改变,在马拉美的影响下,于是出现了“印象主义”音乐,出现了“让人忘掉钢琴有琴槌”的有奇异和声效果的音乐。钢琴创作贯穿了其实他的一生,早期的 《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比较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面》、《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 《二十四首前奏曲》则为印象主义的精品,所以要德彪西他的钢琴作品绝对是不容忽视的。
    德彪西对传统音乐作了许多大胆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这样做,也许是因为许多音乐家都不曾有过他这样的一双敏锐的耳朵:德彪西实际上比一般人听得见更多的泛音,所以一些和声效果初听可能会很不习惯,不过时间长了,相信大家会喜欢上的,我就很喜欢。
TOP
12#

第六首  雪上足印,悲伤的、缓慢的。应该说这是德彪西最杰出的钢琴曲之一,傅聪的演奏真让人感觉从严冬冰冻的大地上传来了忧郁的声音,为了寻访离去的友人,在地上留下了彷徨的足印,而每个足印都让人勾起悲喜交集的回忆。按照德彪西的说明,左手的节奏是“清净的雪景”。

[upload=jpg]Upload/200511168343080614.jpg[/upload]
TOP
13#

第三首 平原上的风,活泼的。通常描写风的印象音乐,都用的是半音阶的乐句、琶音或者颤音,但德彪西并没有沿用这样的手法,而是通过巧妙的小二度在琴键上的上下来去的简单音型来表达,傅聪的演奏,让人感觉到这风仿佛是轻轻吹过草尖、麦穗的微风。

[upload=jpg]Upload/200511161512275726.jpg[/upload]
TOP
14#

第五首 阿纳卡普里山丘,中速、剧烈的。描写的是作者对那不勒斯中的阿纳卡普里山丘,在晨曦中的印象。傅聪的演奏将塔兰泰拉舞曲的精彩节奏完整的展现了出来,尤其是结尾高音强烈尖锐的主题,非常的扣人心弦。

[upload=jpg]Upload/20051116225115212.jpg[/upload]
TOP
15#

(三)关于钢琴前奏曲
     我拿到的这个奖品其实是天艺公司发行的《钢琴诗人傅聪传奇录音系列》
的其中一张,唱片中收录了德彪西前奏曲24首中的18首,另外6首前奏曲及12首练习曲被收录到《德彪西前奏曲与练习曲全集之二》中。
    点评唱片之前,觉得有必要和大家说说钢琴的前奏曲这一体裁,前奏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5、16世纪,当时是曲鲁特琴或管风琴作为一种“开场白”式的即兴演奏而来,常用和弦与走句交织而成,起到引入“正题”的作用。音乐巨匠巴赫等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体裁。这一时期前奏曲总的来说,仍具有引子的特点与即兴的手法。前奏曲通常是短小而精悍的,各个时期不同的作曲家所写的前奏曲较之他们其他体裁的钢琴曲,无疑是凝练的。正因为前奏曲这种结构短小而形象集中的体裁特征,作曲家们常常将前奏曲成套,成组的构思创作或集册出版,使前奏曲兼具了钢琴套曲或钢琴组曲的特点。通常作曲家选取民间音乐精华、优秀素材、生活感受深刻的事件、画面以及对某技法的偏爱而作,表达了同一形象、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而德彪西的两套钢琴前奏曲集几乎是他钢琴作品特征的缩影,是集风格和技法之大全。在其中,德彪西的朦胧、神秘而虚无飘渺的印象派风格和独特、新颖而富于色彩的和声技法得到了很好的集中体现,所以前奏曲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一种体裁,也非常向各位发烧友们推荐。
TOP
16#

第四首 暮色中的声音和芳香,中速。这是前奏曲第一集中的杰作,曲子是以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句作为曲题,用忧郁的圆舞曲调写成,傅聪将玄妙的和声关系展示的相当的清晰。

[upload=jpg]Upload/200511161553574525.jpg[/upload]
TOP
17#

(一)我看傅聪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傅聪的大名,还记得在读中学的时候,第一次拜读了《傅雷家书》,应该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同时对我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使我懂得了学习音乐不单单仅仅只是音符的表达,而是有很多音乐之外的学问。不过那个时候对傅聪的认识仅仅是肤浅的,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上的了解,对于傅聪真正的音乐上的认识并不太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大学的我开始聆听了一些傅聪的唱片,知道他对肖邦、莫扎特、德彪西等的诠释是他的强项,尤其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再伴随着傅聪被聘请为我校的名誉教授,每学年来讲学两次,听过一些他的大师课后,对他的认识及了解更进一步加深了,他对音乐的理解、热爱、执着都深深的震撼者我,我经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表演专业的教育是否走入了一个死胡同中呢?时常见到我们年纪青青的选手们在国际上获得了无数青年比赛的奖项,但是这些人成年后成为大师的又有多少呢,我们训练出来的难道只是一些只会演奏各种技巧的机器人吗?许多得奖选手的文化素质低的令人吃惊,这的确是一个困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界的一个重大命题,同时也引出我给这篇作业的标题《艺术的境界》,身为文艺工作者的我来说,对于艺术的境界是什么其实是我无法企及但又试图想去了解的一个问题,在我看来,傅聪先生所拥有的音乐技术+音乐理论知识+中国文化底蕴+丰富的生活阅历+对音乐的热爱所达到的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一种艺术的至高境界,我想这样的一种境界也会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TOP
18#

第八首 棕发少女(又译作"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极为安静的,丰富优美的表情。这段前奏曲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了,是根据法国的诗人利勒的诗集《苏格兰之歌》写成的,叙述的是坐在苜宿花开的山坡上,对远方恋人的歌颂。
很喜欢傅聪对这段乐曲声音的控制,触键的感觉特别的棒。

[upload=jpg]Upload/2005111716274171426.jpg[/upload]
TOP
19#

第七首 西风所见,活泼的、热闹的。应该说这是前奏曲第一集中最富力感的一首,而且德彪西的作品中如此强烈的音响并不多见,傅聪的演奏让我感觉到刮起的西风吹倒了一切,犹如噩梦般,剩下的只是满地狼籍的场景。

[upload=jpg]Upload/2005111716263732233.jpg[/upload]
TOP
20#

第十首 沉没的教堂 傅聪的演奏如同起着薄雾的海上传来了柔和的声音,个人比较喜欢这段乐曲.
这段优美的乐曲是有来历的,是根据法国西北部一个叫布列塔尼半岛的传说而创作的,据说,当地的渔夫经常在晨曦中看到几百年前沉没在海底的以斯城静悄悄地浮现在海面上.

[upload=jpg]Upload/2005111922324686460.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