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波西米亞人》
■萊蒙第、芙蕾妮,卡拉揚指揮維也納國立歌劇院■RCA 74321-57736-2■ADD/2CDs/1963■博德曼
參考版本: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Decca)、賽拉芬指揮羅馬聖潔西利亞學院(Decca)
蔡啟智的觀點
這是BMG旗下的RCA與奧地利廣播電台(ORF)的合作發行,也是一次相當重要的文獻錄音。因為這套錄音的出現,將有助於了解卡拉揚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風貌,更重要的是,這是卡拉揚指揮地位開始鞏固的時期,為何卡拉揚能在六○年代末期成為指揮帝王?我想天時、地利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本身的實力。
卡拉揚的義大利歌劇是相當道地的,這與他在二次大戰期間旅居義大利,以及二次戰後與史卡拉歌劇院的良好互動不無關係。在六○年代的德國仍然相當流行以德語演唱義大利歌劇,但是這種演出方式會破壞原來義大利文歌詞的韻腳,當然風味也全然不對。卡拉揚就相當排斥這一套,因此他的演出都是原汁原味。卡拉揚掌握住義大利風味實在相當拿手,或許摻入了一點煽情的味精,但無傷大雅。以第一幕黑暗中摸鑰匙的段落,我們不但可以聽見Gianni Raimondi與年輕的芙蕾妮精采的對唱,更可以發現卡拉揚所控制的管弦樂是多麼精妙,每個環節都緊緊相扣,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脫節。再以第三幕來作印證,卡拉揚的管弦樂充分將普契尼的音樂美感展現出來,著名的四重唱在卡拉揚的主導下是多麼的淒美!有時會覺得卡拉揚對歌手的引導是否太過強勢?但是這就是卡拉揚的作風,這就是卡拉揚。這個陣容後來幾乎原封不動地移到米蘭拍成電影,由DG發行。
芙蕾妮年輕而嬌豔,雖比起後來的Decca版少了幾分成熟韻味,但她年輕時期的歌聲令人懷念無比。男高音Gianni Raimondi也是一位令人懷念的歌手。聽著聽著,不禁讓人神往於那個名歌手薈萃一堂的時代。
林及人的觀點
這次演出終於有正式授權的錄音發行了。從五、六年前就不斷見到Arkadia、Melodram、Enterprice等廠牌的錄音,但是品質都並不理想,而且也缺乏相關資料。這次RCA與ORF(奧地利國家廣播公司)的合作,不僅品質優於其他廠牌,更多了珍貴的文字紀錄,讓我們能更進一部的了解到卡拉揚在維也納時的指揮態度。1956年起,卡拉揚執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八年,製作了許多無比珍貴的名演,尤其以這個《波希米亞人》最為傑出,至今仍讓人懷念不已。也就是這次演出的成功,才會有史卡拉的電影版誕生。當然,導演Franco Zeffirelli也功不可沒。
這個《波希米亞人》演出後的不久,卡拉揚便辭去了總監,專心發展他在柏林愛樂的事業。萊蒙第與芙蕾妮是卡拉揚在六○年代的兩位愛將,芙蕾妮雖然外型沒有另一位受寵的莫芙(Anna Moffo)亮麗,但是歌唱功夫卻顯然優於前者。第一幕著名的〈我的名字是咪咪〉就有讓人驚艷的感覺,第三幕對魯道夫的告白實在感人肺腑。萊蒙第當然沒有帕華洛帝那種驚人的嘹喨高亢,但是對歌唱的真摯度卻好得多。葛登唱幕賽塔似乎有點大才小用,不過也說明了陣容有多麼堅強。
卡拉揚的指揮是重點之一,每個聲部、每樣樂器都被誘發出動人的旋律,尤其是普契尼擅用的感傷,卡拉揚更是加油添醋,讓聽者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假如這不僅是CD而是LD,能看到這個著名演出的真實面貌,那該有多好?
錄音當然是不理想了。不過會買這套錄音的人,應該也不會去計較錄音效果的好壞吧?
簡信昌的觀點
普契尼可以說是義大利歌劇作曲家中十分受到歡迎,他的許多歌劇作品都非常膾炙人口,在世界各大歌劇院也經常演出。而其中的《波西米亞人》更是他幾部最受歡迎的劇作之一,裡面的詠嘆調也是大多數歌劇迷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至於卡拉揚所指揮的《波西米亞人》當然是受到許多人所讚許的,尤其是1972年在Decca的錄音版本,更可說是此曲的參考版本之一。而這套《波西米亞人》則是1963年,卡拉揚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現場實況錄音。這兩次的錄音都是由芙蕾妮擔任咪咪的角色,而她的表現也沒有讓大家失望。
在指揮方面,卡拉揚在這次的現場演出中表現出他特有的精緻、優美,但是卻感覺到失掉了一些應有的戲劇張力。當然,這一方面也和錄音有一些關係,這次的現場演出再加上單聲道的錄音,在這方面就有些吃虧。不過在整體氣氛營造及氣勢的表現上,筆者還是比較欣賞卡拉揚的72年版本中的表現。至於萊蒙第和帕華洛帝的表現上,兩個人可以說是各擅勝場,雖然兩人的風格有著相當的差異,萊蒙第的充沛情感及帕華洛帝充滿能量的演唱,都讓人能有相當的享受。至於咪咪的角色,由於芙蕾妮在1963年由卡拉揚的發掘在史卡拉歌劇院唱紅了咪咪這個角色,同年十一月的維也納現場演出自然也就駕輕就熟,充滿穿透性的精采演出,也讓這次的演出增色不少。
在這次的演出中,筆者還是最欣賞芙蕾妮的表現。當然,萊蒙第情感充足的魯道夫演出也是值得稱許的。而飾演柯林的溫柯(Ivo Vinco)則讓筆者感覺太過僵硬,不夠自然。如果你是芙蕾妮的支持者,這個版本的演出值得一聽。
林士民的觀點
卡拉揚的歌劇作品,一向只呈現出一種穩定的架構,雖然在他的評論中處處充滿著他對於歌劇處理的理念與辯駁,但是從其中不難看出他對於歌劇作品的統一概念,從頭開始營造劇情,甚至不惜以較為平淡的旋律來經營高潮之前的故事,最後在重要部分達至高潮。除此之外,卡拉揚的歌劇指揮,也帶有著節奏明快、富於彈性的魅力。
這套演出是1963年維也納歌劇院的實況錄音,扮演咪咪的芙蕾妮,雖然尚未達到九年後與卡拉揚、帕華洛帝、柏林愛樂合作的名演表現,但此時的演唱,卻是在初崛起成功的時期,其驚人又新鮮的迷人演唱,清澄、明麗的歌聲,著實展現了他對抒情女高音角色的才華,在此版中,雖然因為錄音不佳而導致許多聆聽時的干擾,但是對於芙蕾妮美妙的音色變化及樂句的表情卻未有影響,也因為他對於《波西米亞人》中的咪咪的演唱有其獨到之處,因此被譽為永遠的咪咪。
卡拉揚在此版的詮釋,把旋律線條,營造的娓娓動聽,溫婉動人,萊蒙第的表現亦恰如分度,雖沒有柯瑞里黃金般的聲音感受,但是在清境及氣氛上的營造,也有相當平穩的表現,其他的角色也有相當稱職的表現。整體而言,在卡拉揚此次的現場實況,對於樂曲情感的投入較之於晚期的名演更為直接,戲劇性也更為濃厚,在管弦樂的伴奏上多了一份直接的情感。雖然如此,還是聞得到他對於樂曲精雕細琢的傾向,幾段弦樂器獨奏時的啜泣感令人嚐到了卡式美學的特色。錄音方面因為為單聲道錄音,音場因此顯得狹小,而且因為母帶的不良而影響了許多聆聽上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