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发烧友的福音来了——不用唱针的新型ELP黑胶唱机 [复制链接]

查看: 9388|回复: 28
1#
摘录自05年11期实用影音作者胡文的文章—简介部分段落奉献给大家。

   由Audioturntable开发生产的ELP激光捡拾黑胶唱片播放机,既保留了传统黑胶唱机的优点,又对传统黑胶唱机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根本的改进,开创了黑胶唱片“发烧”的全新篇章。
  
   一、主要特点:
    1、ELP激光最重要的优点,就是播放时没有唱针与唱片的直接接触,不会对唱片和唱针造成任何磨损。即使播放1000次,其声音仍然和新买来时的一样,不会增加任何噪音和失真。
  2、声音信号处理完全采用模拟方式工作,信号输出性能相似于普通唱机的MM唱头,额定输出电平为4.3mV(1kHZ.5cm/s)。
  3.使用操作方便,………可像CD机一样选择编程播放,重复播放,遥控操作等。
  4.精确的线性循迹方式………。
  5.完全隔离的左右声道激光束检拾方式,比传统的唱头有更高的声道分离度。

性能指标如下:

放音频率响应:    20Hz~25kHz
声道分离度:    一般优于25db(20Hz~20kH z)
输出电平:     4.3mV   5cm/s,  1kHz; 9.7mV    8cm/s
双声道录制:    11.3cm  1kH(相似于mm唱头)
谐波失真:     优于0.5%  
信燥比:     优于55db(计权)
抖晃率:     优于0.07%   (WRMS)
电源消耗: 80W  (MAX)


太长了,打字打到我眼花手软了,有兴趣者自己去买本实用影音技术05年11期杂志详细看看吧。
分享 转发
TOP
2#

hpstudio 在 2005-11-5 12:03:18 发表的内容
电影的透射光感模拟和这个激光反射不相同啊,因为电影光电记录是制作影片的时候是模拟转光感胶片来完成的,放映时通过灯光照射胶片的声音轨道透射到光感元件的明暗来解出光谱转成模拟音频。而LP的制作是依靠模拟震动的原理利用刻片机刻出来的。而激光读取沟槽纹不会象光感元件那样有明暗区分,因为激光反射只有亮和不亮,所以也是01的数字,该机器是通过这些数字来转成模拟,所以只能说 AD/DA了。

以上纯属个人推敲,不做准,只因为自己有放映执照,学过电影放映,比较了解电影的模拟光电转换的原理。

PS:LP的沟槽是弯曲而不是象CD那样规律,而且LP碟片有不够平整的时候给激光寻迹带来更大的问题,误码程度大大的高于CD,所以远不如唱针走的畅顺,自然会出现失真或噪声的情况。


哈哈!又一个同行啊,我放了廿几年电影了
TOP
3#

买本‘音响论坛’212期,有介绍的。
从第158期的‘stereo sound'中文版起,发现没有器材的’指导价格‘了。
TOP
4#

“光”与“针”可能有不同听感?“光”是没有“针”的物理振动的。
TOP
5#

对于现在的技术,用“光”来拾取唱片坑纹通过光电转换成音频信号是完全可以的,从坑纹的精度来讲要比CD还容易,至于唱片的水平波动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精确的光学聚焦系统解决,光电还音的音质是非常不错的,电影杜比光学还系统也达16K(高频上限主要是胶片声迹的解像度决定,并非光电元件的问题)因此,从频响方面光电转换的频响要比机械震动转换要宽得多,从理论上讲光电拾取要有更多的优势!
TOP
6#

/器材评论/李建桦

划时代的黑胶武士
ELP LT-1LRC雷射黑胶唱盘〔图〕

当小提琴的声音一出来,真的是迷死人不偿命,不仅声音密度高,浓浓的木头味、高级的松香味、温暖厚实的箱体共鸣、高贵无比的光泽等...只要想得到的溢美之词都该搬出来。
〔图〕黑胶雷射唱盘,5雷射头读取模块,计算机伺服皮带驱动机械结构。可调整式转速控制:30~50rpm(0.1rpm微调),频率响应:10Hz~25kHz,分离度:>25dB,输出:4.3m Vrms,讯噪比:>55dB,哼声与抖动率:<0.07﹪WRMS,输出阻抗:150奥姆,输出端子:一组RCA,消耗功率:80W。尺寸:478×160×476mm(W×H×D),重量:19公斤。参考售价:650,000元。代理商:昱创(02-26659557)。
〔图〕这个附件就是放在承盘上的底盘,装好后将黑胶放上就可以准备让LT-1LRC开心唱歌了。
〔图、图〕〕左图清楚的标示了LT-1LRC雷射的工作方式,首先两组雷射光先透过反射打到左右两声道音轨的顶端,接着再反射到PSD(Position Sensitive Detector)侦测器上以确保音轨循迹的正确性。再仔细看,还有两条光束是负责反射沟槽内模拟讯号。左图的状态放大来看就是右边这张图,上方的就是锁定音轨的激光束,紧连着在下方的就是反射模拟讯号的光束。
〔图、图〕文章中我有提到,LT-1LRC雷射头读取讯号的位置比起一般模拟唱头来得高,红色的就是雷射光,蓝色的则是一般传统唱头刮取音轨模拟讯号的地方,既然雷射头读的是没受到唱头的残害的音轨,音乐讯息量当然最原始完整。图中另外表示的ψ(圆周)规格,请配合右边的音频波型图来看。如果用家使用一般的唱针,直径为10μ,当音频讯号在10kHz时就无法读取,就算用的是直径最小的MC唱头(4μ),讯号在20kHz时已无法读取。再看看LT-1LRC激光束的直径,仅2μ,在20kHz时仍可轻松读取。
个性焦点:一开始会因雷射读取而误以为声音讯号是数字的,其实从播放出来的声音就可以验证完全是模拟声,声音自然真实。跟其它的模拟唱盘一样,播起小提琴的演奏是迷人无比,不同于一般模拟唱盘的是,不会有唱头产生的音染问题,声音忠实反应音轨原貌。
搭配建议:这部讯源的价格绝对不便宜,但是仔细想想,你不用像传统模拟唱盘额外考虑购买唱头唱臂,机内雷射模块有高达10,000小时以上的寿命,完全不用担心唱针磨损、断裂与寿命短这类问题。如果有能力购买,就算搭配一对中价位组合的系统,也会发出让人兴奋的表现。
〔图〕参考软件:这张俄国小提琴大师欧伊斯特拉夫与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共同演出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绝对是黑胶迷不可错过的一张专辑,虽然版本不同,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但这都无损欧氏完美的琴艺表现。这张专辑曾被日本人选为「荒岛唱片」之冠。(EMI SXLP 30168)
厂商回函

我们知道LT-1LRC强调是纯模拟的播放方式并没有经过数字化,可以谈谈关于模拟输出的电路吗?
A:就大家所知,黑胶唱片是利用振动将讯号透过唱头直接放大模拟讯号。我们只是利用雷射光反射的角度将模拟讯号传达出来,所以没有经过任何的数字化。
您们的雷射唱头模块可维持多久的时间?
A:最少10,000小时。
LT-1LRC拥有五颗雷射头,都有不同的功能,你们是如何确保品质的稳定度?
A:雷射唱头是一种相当对温度与湿度相当敏感的东西,所以一旦有问题都是可以更换的。至于如何维持唱头的品质,其实解决方法就是我们随机附上的调整片,当读取效果不彰时,只要把片子放进去,就会针对雷射头做修正维持最佳读取状态,整个时间大概20秒左右。
您们有考虑生产价位较低或体积较小的机种吗?
A:黑胶这种软件本来就是为唱头读取而非雷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想制作这种产品。每部机器都是由一位有能力的技工组装而成的,所以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有什么其它的重点要跟读者分享?
A:我想简单的告诉大家几项关于ELP LT(Laser Turtable)的优点:
1. 对唱片没接触,没损害。
2. 完全模拟的声音,毫无数字化。
3. 可以读到最完整的讯息,而且是完全未受到唱头损害的部分。
4. 可以读取到一般唱头无发法发出的讯息量。
5. 产生出来的声音毫无音染。
6. 受伤严重及扭曲变形的唱片皆可播放。
我也希望留下ELP的联络方式让读者可以询问相关问题,联络方式:chiba@laserturntable
Chiba,ELP

黑胶唱片,这个已经完全属于旧世代的音乐软件,照道理来说早就应该被时代淘汰,为什么偏偏就是有不少人对它忘情不已,甚至更有音响迷非黑胶不听。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音响市场,因为软件数量的关系,黑胶早已不可能再度成为主流,也因为如此,有越来越多的厂商推出顶级的模拟唱盘,试图将「模拟回放」这门艺术发挥到最极致。
真正划时代的作品
但是大家不晓得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好的软件越来越少,这一张可能花掉你好几千块大洋的昂贵唱片,每经由唱针接触读取一遍,就会造成一次损伤(同一面也不能短时间内再次播放)与讯息量的减损。到最后,想听这些音乐时,总得挑个良辰吉日才舍得拿出来听,这未免也太痛苦了吧!难道都没有任何可以随时聆听,又不怕唱片毁损的两全其美办法吗?答案是有的,那就是本文主角—ELP黑胶雷射唱盘。有没有搞错,黑胶的雷射唱盘?当然没错,这次代理商送来的ELP LT-1LRC就是一部用雷射读取模拟讯号的划时代产品。
介绍这部讯源的设计之前,先看看ELP这家公司与这部唱盘的历史。ELP的前身是英国BSR公司1972年在日本设立的BSR Japan分公司,是一家纯外资的公司。他们一开始是从事唱针、唱头与唱臂代工方面的工作。1988年公司更改名称为CTI Japan,隔年他们从美国最后一家拥有黑胶雷射唱盘专利的公司买断所有的专利权,然后独自发展这种唱盘。经过两年的研发之后,终于在1991年生产出第一款机种。而CTI公司后来由经营权的转变,到最后更名为我们现在看到的ELP,公司的经营者权也早就不属于外国人,现在的老板是日本的Sanju Chiba先生。简单的说,黑胶雷射唱盘的技术最早是由外国的学术机构研发出来,最后由日本人发扬光大进而进行量产。目前ELP旗下有三款机型,这次代理商送评的是入门款的LT-1LRC,看看它六十多万台币的定价,虽说跟国外美金报价相去不多,但这个入门价确实相当高昂。
绝无仅有的五雷射头
我们就来看看这部讯源的几个设计特色,第一、就是本机拥有一个五颗雷射头的读取模块。就大家所知,一部数字讯源都只有一颗雷射头,而这部讯源居然有五颗,到底是用在哪里呢?其中的两颗雷射头是独立负责锁定左右两声道的音轨位置,以便有正确的循迹,另外两颗是负责左右音轨的声音讯号读取。最后一颗是负责侦测唱片的厚度,是为了避免其它雷射头接触到唱片而受到损害。
第二个特色就是获取最新鲜的音乐讯息。LT-1LRC雷射头读取沟槽中音轨的位置比用传统唱头读取的位置来的高,这个位置的音轨通常都不会受到损伤,所以音乐讯息量自然最完整。第三个特色就是雷射头的高度可调,如果声音用家听了不满意,原厂设计了一种名为VSO(Variable Scanner Offset)的功能,藉由改变反射镜仰角的位置让雷射反射读取的高度不同(-1,0,1,2四种高度),经过实际试听,我发现标准位置那一文件声音最平衡好听。
几乎任何片子都能读
除了上述的特点外,LT-1LRC还可以针对转速的部分进行微调(30~50rpm间以0.1rpm微调),但最棒的还是它可以像数字讯源一样进行选曲,随机也附上了一只遥控器,单是这点就很吸引我这种懒得起身用唱臂进行选曲的老骨头。
最后就是片子读取问题,原厂强调这部唱盘几乎所有的片子都能够读,就算是片子已经扭曲变形,甚至已经破裂,只要你能组起来放进承盘,一样照读不误。
那么有没有例外?当然有,有三种唱片这部LT-1LRC无法播放。第一种就是早期以垂直方式刻片的Diamond Cut系列,因为反射角的交互影响,所以无法读取,此时面板会显示「pbad」字样。第二种是沟槽的边角是圆弧的,雷射光无法正确反射定位,此时面板会显示「rbad」字样。第三种就是音轨从上到下都是圆弧型的,也无法读取。其实这些状况的片子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的唱片读取绝对都没问题。
一定要自动校正
描述完设计理念后,当然要来体验一下这部讯源的奇妙之处。在正式播放软件前其实有几个步骤必须先做到的,在此我也很感谢代理商张先生事前的细心指导,首先必须面对机器从右手边将机器翻起(原厂严格规定),用一字起将固定承盘的螺丝松开。再来就是将承盘打开,将附上的固定座放进去。这样还没结束,最后一件事就是要做自动校正。方式很简单,原厂有附上一片自动校正的黑胶片,你必须把圆标上的箭头位置朝向自己放进承盘关上,关闭电源后,再一次按住电源不放等到屏幕显示「CAL」的字样出现为止,这时候就已经开始自动校正。至于时间,看到音轨秒数过了20秒就已经完成,整个过程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接下来,用家只要照一般使用讯源的方式操作就可以了。
忠实反映录音原貌
一开始我先以Sonny Rollins的「A Night at the Village Vanguard」这张早期盘上阵,出来的结果是很棒,但是炒豆声实在太大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时我想起代理商张先生事前跟我强调的一件事,就是唱片的干净与否很重要,很多细微的灰尘都躲在沟槽内看不见,但是激光束打在上面会反映出来,会出现嘈杂声(就像炒豆声),所以一定要用部好的洗唱片机彻底将片子清洗干净。所以可能是我的唱片太脏了,于是我马上换上一张Classic Records重刻的John Coltrane「Love Supreme」全新盘,果然这种炒豆声就不会发生了。
那我就以这张唱片做开头,我听到的完全就是模拟唱盘应该出来的声音,非常自然,音场的定位非常的精确,可以明确的知道Coltrane是站在比较前方的位置,Sideman(伴奏者)则是在他的左后方距离一段蛮远的位置。这张专辑的CD版我也有,却从来没有感受到这样的空间配置,不知道是不是在后制CD时做了不同的处理?CD版听起来距离就跟聆听者拉的很近,音像也比较庞大。另外在听第二面第二轨起头时鼓手的独奏时,鼓声很有弹性,扩散性很好,虽然没有CD表现出的那种力度,形体也没那么锐利度,但是Q劲中带有宽松的弹性,跟现场听鼓敲击是很接近的。还有就是铜管的鸣放没有那么的强烈,线条圆润、身型饱满带有一种浓厚的味道,非常的好听。
版本差异也听的出来
除了声音听来真实,版本的差异也听得出来,在这里我拿出「Love Supreme」日本版来做比较,发现两个版本差别不小。虽然声音还是模拟味,可是日本版的声底听起来就明显比较干净,就连声音的锐利度也是比较被强调的,鼓的力度也比较直接,声音的分离度被强调,音场没那么好,整体的音像比较向前拉近一点,听感比较贴近CD。接着我拿出Ella Fitzgerald第一版的「Mack the Knife」,这张专辑的CD版我同样也有,但听CD时总觉得声音好像隔了一层东西,总是糊糊的。用第一版黑胶透过LT-1LRC播放,效果却很惊人,舞台感与声音的包围感都超乎想象的好,乐手演唱时嘴巴与麦克风距离产生的声音的变化,毫不掩饰的回放出来,后方鼓手绕钹时沙沙的金属声都听得很清楚。专辑听完,以当时的录音技术,已经让我听到了很完整的现场状况。
弦乐迷死人,动态表现佳
一般来说喜欢听黑胶唱片的朋友,最喜爱的就是数字软件无法比拟的弦乐优美音色与质感,用LT-1LRC播放时也让我得到相同的满足感。以Decca帮欧依斯特拉夫录制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DL 9754)为例,虽然是单声道版本,加上又是早期的录音,音场表现自然不是强调的重点,但是还是可以听到现场那种空气感不加修饰的完整重现在你面前。当小提琴的声音一出来,更是迷死人不偿命,不仅声音密度高,浓浓的木头味、高级的松香味、温暖厚实的箱体共鸣、高贵无比的光泽等...只要想得到的溢美之词都该搬出来。另外高频段的强弱的细微变化,甚至连乐手下弓那一剎那与弦接触的那一下声响都听得到,这种细节同样让人激赏。听完这张专辑,我认为LT-1LRC完全把欧氏力与美兼具的完美琴艺忠实重现。
到了最后还有一个声音特点必须跟大家分享,就是动态表现出色。一般音响迷都认为模拟讯源播放出来的动态无法跟数字相提并论,这是不对的,大家听到的可能是表现不佳的模拟讯源。您真应该来听听看LT-1LRC的表现,当我播放Tina Brooks「Back to the Tracks」45转的180克重刻片,无论是速度感、动态绝对都会让很多人对模拟讯源误解的观念因此扭转,完全不输CD。当然,录音与刻片的品质也很重要。或许你会说45转的动态本来就比较好,我拿出欧依斯特拉夫在EMI时期那张经典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播放,不提小提琴的表现,管弦乐团表现出来的动态起伏依旧出色,动态表现虽不若45转的片子,但实在没什么好挑剔的。
后记
大家可能都发现到了,我都没有提到搭配的器材,其实以上这些优异的表现都只是搭配Pathos Classic One综合扩大机与AE Aelite Two喇叭,这套组合十五万左右的价钱虽然与讯源的差距甚大,但是原厂表示用越简单的系统,越能凸显这部唱盘的优异之处。换个角度想,接上大型的系统真不敢想象会有如何优异的表现。
总归一句话,若不以价格的相对值与古板的外型来挑剔LT-1LRC ,剩下能嫌的,大概就是少了模拟唱盘在调整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吧!■
最后编辑leslie
TOP
7#

参考售价:650,000元???绝对是好东东,可这价格......呵呵。
TOP
8#

maiguang2005 在 2006-11-7 10:52:49 发表的内容
参考售价:650,000元???绝对是好东东,可这价格......呵呵。


这是新台币的价格,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除以四,也就是16W多一点的价格,还是很贵!
这个价格来买传统的LP和唱放,可以买到很不错的产品了。
TOP
9#

细钊 在 2006-11-7 14:24:54 发表的内容
maiguang2005 在 2006-11-7 10:52:49 发表的内容
参考售价:650,000元???绝对是好东东,可这价格......呵呵。


这是新台币的价格,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除以四,也就是16W多一点的价格,还是很贵!
这个价格来买传统的LP和唱放,可以买到很不错的产品了。


是啊,要是卖1.6W的话这东东就该大行其道了(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毕竟它不损唱片啊。
TOP
10#

Wilmer威馬 在 2005-11-4 16:30:06 发表的内容
十年前已有了,原本是小日本发明,后来破产了全盘连没计卖了给美国。


我是3,4年前听说有个美国公司帮他们在美国推.后来闹僵了,说日本公司不付任何费用,包括参加各种展览会的费用等,这家公司还在主页上面说以后美国卖出去的保修直接找日本公司什么的.反正后来在美国市场基本就消失了,据说日本仍然接单生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