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柴《悲怆》听后感 [复制链接]

查看: 9660|回复: 39
31#

这点上俺觉得马勒比不过他滴老师
TOP
32#

听好的音乐作品,能使人灵魂出窍,灵魂跟着音律飞舞,欲仙欲死,也是欣赏音乐的最高境界.嘻......
TOP
33#

   我喜欢老柴,更喜欢马勒。
老柴的《悲怆》悲得有点甜,太华丽。但听不出泼妇骂街。
马勒的交响才真正撩人心神,美不胜收。说马勒的音乐描写死亡,但我有时听来像天堂里的声音。
TOP
34#

第四乐章分明写的是他自己告别人世一步一步走进涅瓦河直至河水没过头顶……
TOP
35#

山东大王 在 2005-10-31 17:50:42 发表的内容
柴六让俺想起祥林嫂
而马九似能让俺看见屈原


这么说老柴是不公平的。实话实说,老柴的身世比马勒要苦多了,一辈子也没有享受什么开心日子,没有跟在后面的学生,没有追捧他的观众,没有自己的乐团。。。。自己的取向还不被社会接受,想靠婚姻扭转自己的取向(我的理解)也失败了。可能最后在美国受到的欢迎和梅克夫人的感情是他临死前最值得慰藉的东西,不然是真的太悲哀了。这样的人还能够写出《胡桃夹子》、《天鹅湖》这样的作品绝对值得我尊敬,换了我只能一辈子写《悲怆》。

马勒呢?身体不太好,婚姻受些挫折(其实真不算什么),自己是个犹太,当时德国的社会环境一般(也平心而论也没那么糟糕)。。。起码作为当时最伟大的指挥家,他的荣耀是到头了;身边也有极品女人帮助过他。可是马勒也写了那么多绝望无助的作品啊。

显然两个人都是叔本华那样的悲观人物,但是相比之下马勒的“悲情主义思想”是更加严重一些。如果马勒不是在德国,而是象老柴那样生长在俄罗斯,他的滥情旋律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本人是马勒迷,绝对没有贬低马勒的意思。
TOP
36#

hanghdy 在 2005-10-31 16:17:02 发表的内容
有人说《悲怆》从头到尾每个音符都充斥着悲字,就算是一段比较欢快的也是苦中作乐。可俺偏偏听不出半点悲的味道,听到的是到处的“愤”与“怨”,“看”到的是一个怨妇一手叉腰一手指着某人喷口水,何解?俺的音乐理解能力很弱智吗?



   我从老柴的<悲怆》里听到了作者内心的反复挣扎和无奈!而不是单纯的悲伤。而个人觉得无奈是主题。
TOP
37#

hanghdy 在 2005-10-31 16:17:02 发表的内容
有人说《悲怆》从头到尾每个音符都充斥着悲字,就算是一段比较欢快的也是苦中作乐。可俺偏偏听不出半点悲的味道,听到的是到处的“愤”与“怨”,“看”到的是一个怨妇一手叉腰一手指着某人喷口水,何解?俺的音乐理解能力很弱智吗?


这个理解有新意,说明你不是弱智,是………超弱智,哈哈!
我至少有听过悲怆100遍,还是完整的听的。版本少说点应该有二十个了吧。
老柴本来就有点怨妇的感觉,但是,没有那个怨妇能写出他那么优美的弦律出来,也没有谁的音乐能比他更人性,更感动人!!
TOP
38#

音乐理解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个人际遇、听时心情都不一样,所以,听出什么来都很正常,
因为是“悲怆”就一定听要出悲来,听不出是就不懂音乐吗?我不同意。
记得以前看过一本杂志上说,某乐迷的几岁幼子听过“悲怆”不禁放声大哭,因此谓此曲如何如何,该子如何能理解音乐。觉得真是笑话,我估计,当时该子可能是不让看动画片,或者家长没让吃零食而已。
我听“悲怆”就没悲,只是看到些冬天的景色,风雪交加的夜晚。这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TOP
39#

老柴的交响主要美在旋律,表达的是一种凄惨的美,我非常喜欢这种美。他的表达方式是比较直接的,并不复杂。感情的表现比较接近我国民众感情表达方式,所以我认为他的作品还是比较易接受的。
TOP
40#

zejin_wang 在 2005-11-2 12:32:56 发表的内容
音乐理解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个人际遇、听时心情都不一样,所以,听出什么来都很正常,
因为是“悲怆”就一定听要出悲来,听不出是就不懂音乐吗?我不同意。
记得以前看过一本杂志上说,某乐迷的几岁幼子听过“悲怆”不禁放声大哭,因此谓此曲如何如何,该子如何能理解音乐。觉得真是笑话,我估计,当时该子可能是不让看动画片,或者家长没让吃零食而已。
我听“悲怆”就没悲,只是看到些冬天的景色,风雪交加的夜晚。这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同感。
贝交那四个音符就没觉得非是“命运的敲门声”不可,能够在听到后引起联想、大脑和心脏有所感觉就行,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
有时候不排除很多外来的信息给聆听者造成心理暗示的可能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