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ize 在 2005-10-29 0:16:07 发表的内容 以前的清华北大学生,以民族兴旺为已任,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都不离开。 可如今呢,有几人愿意留下来呢?! |
杰长老不要为此太耿耿于怀。其实北大清华学生毕业后出国的情况并不像外界传的那个样子。
强国兴邦的基础学科里面,清华我不太清楚,北大数理化三院系本科生毕业平均每年只有大概1/3的人(我那一年的数科院这个数字只有1/4)出国。所以每年都会有大半的同学留在国内科研单位继续深造。
驱使学生出国的真正原因是:国家养不起这么多研究生。在大四的时候开分流会,老师在会上公布了可以推荐进各科研单位的名额,因为经费有限,名额少得可怜,所以其余的所有同学必须自谋出路。
各位都知道,就算是在国内念研究生,据说从明年开始必须自己付学费,一年大概一万多元。一个人读到研究生,父母也应该差不多退休了,并非每位同学的家庭都是小康的,试想让一个家庭一年多承担这些费用,相信各位也知道“没钱开饭”的感受吧?就算不用自己付学费,研究生一个月国家只给300块钱的生活费,也就是说一个月的收入是几百块钱,都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了,每个月都要向家里要生活费,尊严何在?相反假如申请国外(比如说美国)大学的奖学金,则不但能够解决吃住问题,并且月收入能够和外国的蓝领阶层相当。起码,我们觉得自己是受到“人”的对待。
在旧社会,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大学生为国操劳,大学生是受到尊敬的;而现在,国内社会对大学生的看法似乎越来越向“廉价劳动力”倾斜,大学生为国作贡献,但是国家和社会分配的报酬却让人心寒。神州六号的总指挥是北航的一位毕业生,月工资加津贴才一千余两千人民币(我记得某篇报道中是这样写的)。我知道在座各位可能家里的音响值几十万上百万,但试想:凭什么你可以在家里享受名牌器材优美音乐,而造火箭的专家则日夜在实验室里劳动,而每个月的收入只够勉强养家糊口?天下哪有这个道理?!
并且更让人觉得不解的是:(这里不是说杰长老,请不要误会)某些发烧友自己听着家里昂贵的音响,播着几十块钱一张的唱片,却同时对大学生指指点点,让他们要以祖国为重,就算条件艰苦也要留下来。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相当让人心寒。
最后指出一点,北大清华的学生在国外深造的时候都是兢兢业业地搞研究的,并且不少人在深造之后都选择了回国为国家效力,这一点各位假如上MIT BBS去看看就知道了。
很多北大和清华的学生出国并不是为了钱或者地位什么的。一位成绩良好的北大清华理科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他用心找国内企业(不包括科研单位)的工作,他的起始月工资绝对可以接近五位数,并且过得逍遥。事实上在国外大学里深造压力更大,我一位同学在任务最忙的时候,连续一个月每天只睡15分钟,试问:在座各位谁能做到?到了这个地步,我想他在乎的肯定不是钱和地位了。
什么人最想去国外赚钱并且帮外国公司赚中国的钱呢?就是那些二流大学(具体是哪些我就不公开说了,大家心里明白)的出国的学生,因为学校差,他们申请不到奖学金,只能自费一年几十万人民币去读,那些人不是专心搞学问的,他们在国外心里想的两样事情便是“钱”和“地位”。并且为了钱他们什么离谱的事都做得出,我亲眼目睹过好几次。正是这些人搞臭了中国留学生的声誉,使各位造成误会。
虽然北大清华是中国大学生梦寐的“塔尖”,但是某些中国大学生反映出来的陋习,却并非来自于这个“塔尖”,而是它之下的那些二流、三流等等的大学。
也不要把国外大学想象得这么清白,也不要把外国学生想象得那么道德高尚(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美国本科生都擅长于抄袭作业,一字不漏地抄,但他们经常以“互相讨论的结果”作为理由来辩解)。有的老外的手法更聪明更隐蔽,厉害得让你吃亏了你还当他是朋友。
所以各位请不要在不了解清华北大的情况之前,就“想当然”地作出评论,事情总是会让你意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