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艺术.人生 [复制链接]

查看: 5401|回复: 30
21#

SABRINA1120 在 2005-10-24 22:21:06 发表的内容
真的吗?
书的名字是?


李岚清音乐笔谈
TOP
22#

人活一种心情 音乐使人快乐的亮方 我们普通人一样从中得到快乐
最后编辑nhyhs
TOP
23#

哇!这么多好处啊..
总理他老人家也蛮有闲情哦..

不知他老器材如何..呵呵~
TOP
24#

我有10来年没有发怒了,起码心脏、肝脾不会受到怒“火”伤害


     爱上古典一年多,还真脾气好了不少,头发好像也多点了,哈哈
TOP
25#

李岚清同志可是个古典音乐迷哦!不容怀疑!
TOP
26#

nhyhs 在 2005-10-24 23:36:24 发表的内容
人活一种心情 音乐使人快乐的亮方 我们普通人一样从中得到快乐




正是。
TOP
27#

今年9月份,云南台曾经直播过他的专题讲座,
TOP
28#

还是个马勒迷,写过一篇关于大地之歌的考证文章,蛮不错的
TOP
29#

转贴

“艺术歌曲”札记

我国的艺术歌曲,在五四运动以前主要是用外国的曲谱填词的“学堂乐歌”,如李叔同用美国歌曲填词的《送别》等。五四运动以后,我国音乐界前辈如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青主(廖尚果)、应尚能、刘雪庵等,也都致力于艺术歌曲的创作,并且留下了大量优美的作品。如萧友梅的《问》(易韦斋词),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卖布谣》(刘大白词),黄自的《玫瑰三愿》(龙七词)、《赋登楼》(王灼词)、《思乡》(韦瀚章词),青主的《我住长江头》(李之仪词),应尚能的《渔夫》(苏赋词),刘雪庵的《红豆词》(曹雪芹词)、《长城谣》(潘孑农词)等等,至今都令我们不能忘怀。

抗战时期的艺术歌曲,对于动员全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如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贺绿汀的《嘉陵江上》(端木蕻良词),夏之秋的《思乡曲》(戴天道词),等等。再如陆华柏作曲、张帆作词的《故乡》,陆华柏作曲、胡然和映芬作词的《勇士骨》,郑律成作曲、莫耶作词的《延安颂》等,借鉴了西方经典艺术歌曲的作曲理论和技巧进行创作,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于外敌的英勇精神。抗战时期居住在桂林或在桂林参加过音乐会的歌唱者,几乎女高音无不唱《故乡》,男高音无不唱《勇士骨》。张寒晖创作的流亡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同胞的心声,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呼声,悲愤的音调化成了巨大的爱国力量,激发民众团结起来,投身于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新中国成立前后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曲家、词作家和外国艺术歌曲的译配家,他们创作的不少作品也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要使艺术歌曲得到更好的推广,首先还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重视程度问题。此外,我们在艺术歌曲的认识、创作、推广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艺术歌曲在古典西方教科书上是有它特定的含义的,例如,艺术歌曲的歌词应是可朗诵的诗歌,且一般在室内演唱;一般用钢琴伴奏,且伴奏部分具有独立性,等等。这些理论都有它一定的时代背景和道理。但按照西方音乐教科书的定义来进行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出,必然会受到局限,从而大大限制了艺术歌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因此,我认为我国现代艺术歌曲,不要受这些定义的束缚。我看艺术歌曲的魅力主要是旋律优美、韵味丰富、格调健康、歌词精练、寓意深刻,有艺术性。人们爱听爱唱的歌曲,都可称为艺术歌曲,或称为广义的艺术歌曲。这样,艺术歌曲才能有推广的群众基础。再说,即使从理论角度来说,也要与时俱进么!

我们普及艺术歌曲,应当提供艺术歌曲的群众化,不要使它成为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我们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来演唱和推广,选一批优秀的艺术歌曲举办音乐会。然而,我们总不能只是唱老歌,关键还是要不断有新的创作。词曲作家和歌唱家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喜欢听什么和唱什么,为他们创作出好听又好唱的艺术歌曲。在做好普及工作的同时,也要考虑提高的问题。应有一批艺术性较强、演唱技巧有一定难度、高雅脱俗的声乐作品供听乐欣赏,提高他们的鉴赏力,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艺术歌曲有两种,一种是好听又好唱,一种是好听不一定好唱。这里有普及和提高的关系问题。当然,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搞好普及,要群众化,这是前提。有了这个基础,提高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艺术歌曲的创作题材要宽,面可以广一些,不要一说艺术歌曲,就要求是高深宏大的题材。群众更需要贴近他们生活、具有时代精神的抒情题材。多出优秀作品,既要有好听的作品,更要有既好听又好唱的作品。要通过演唱、比赛等方式促进创作和选拔精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使校园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一曲难忘》与肖邦

《一曲难忘》是描写波兰钢琴大师肖邦的故事影片,也是20世纪40年代的优秀文艺故事片。影片虽不是传记片,一些具体的情节也与史实不尽相符,但它对于肖邦的性格刻画,尤其是表现他对祖国的深切热爱,确实具有很感人的艺术效果。肖邦的部分重要作品,电影中也有所体现,不但寓意深刻,而且演奏的水平很高,旋律优美,场景典雅,引人入胜,十分感人。我知道肖邦和第一次听到他的钢琴曲就是从这部电影开始的,几十年过去了,电影中的场景、故事和那动人的琴声一直深存记忆之中。

我敬重肖邦,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旷世难得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还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尽管他长期漂泊异国他乡,最后在巴黎去世,但一直没有忘怀他那被沙俄帝国侵占的祖国和受苦受难的同胞。临终时,肖邦甚至要求把他的心脏送回自己的祖国。我认为应当把肖邦这样伟大的人物介绍给我们广大的青年大学生。

与《一曲难忘》同时期在我国上演的,还有一部文艺故事片《居里夫人》,描写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为科学事业奋斗一生的感人事迹。居里夫人是化学元素镭和钋的发现者,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1997年,我同教育部及中央电视台的领导同志商量,把这两部优秀的文艺片推荐给广大的青年大学生,他们都很赞成。由于原片是英文版的,中央电视台购得版权后,请我国的优秀翻译家和配音演员,译配成中文对白。这两部电影不但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还制成录像带,由教育部发到全国各高校、组织师生收看,引起强烈反响,一时轰动了大学校园。苏州大学的学生自发写了3000多篇观后感,还选编成书,我看了,写得很好。欣赏类似这样高水平的文艺作品,不但有助于培养人们对高雅音乐的兴趣,也有利于加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具有爱国主义和献身科学、艺术的优秀传统,广大的青年大学生应当发扬光大这种传统。只要具备了这种精神,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就一定会实现。我们应当有这种志气。

肖邦虽早已作古,然而他的音乐在推动中波两国关系发展方面仍发挥着积极作用。1996年,我访问波兰时,接待我的波兰副总理和我一样,都是肖邦音乐的爱好者,我们都同样敬重肖邦。我们之间的会晤、会谈除了国务外,有关肖邦的话题,也拉近了我们私人之间的友谊。他特地选择在肖邦演出过的一个古堡为我举行了欢迎晚宴,还请波兰钢琴家在肖邦用过的钢琴上为我们弹奏了肖邦的钢琴曲。这位副总理来中国访问时,我赠送给他中央电视台译制的《一曲难忘》录像带和中国音乐家演奏的肖邦作品的光碟,他十分高兴。

2002年,我们在摩纳哥为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时,我和吴仪、陈良宇同志代表中国,这位副总理代表波兰参加申办,我们成了竞争对手。但一到摩纳哥的蒙特卡罗,他就要求会见我这个老朋友,除了叙旧外,其实主要是向我传递一个信息,如果波兰提前出局,他这一票就投给中国。这位副总理还是波兰著名的经济学家,在退出政坛后,还常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并被我国西南财经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现在,我们虽都退出国家领导人的岗位,但他到北京来还是要求见我,这不仅是因为我们都曾是副总理,都是学经济的,还因为我们都是音乐爱好者,特别是肖邦的爱好者。

在这里,我还想向音乐爱好者们推荐肖邦的《“雨滴”前奏曲》、李斯特的《爱之梦》和舒曼的《梦幻曲》,这三首作品是浪漫主义音乐时代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希望读者最好听一听。 (摘自《李岚清音乐笔谈》)
TOP
30#

小芽菜 在 2005-10-24 22:16:27 发表的内容
road 在 2005-10-24 21:09:33 发表的内容
李岚清同志还写过一本关于音乐欣赏的书!
我看到了,是介绍古典音乐的,价格近百,有点贵,所以没拿下!

已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