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典音乐 生生不息——有感于一个讨论话题】 [复制链接]

查看: 1416|回复: 1
1#
自按:清晨在古典音乐网论坛看到一则名为“古典音乐为何难以被大众接受?”的帖子,原作者提出了很多困惑和问题(详见原贴——http://www.classical.net.cn/forum/forumview.asp?forumid=1&id=10243 ),趁着大脑思路清晰赶紧回了一贴,对其中诸多问题表述了自己的感想,没想到竟然写成一篇短文。

听古典音乐的成本真的很高吗?未必。在大中型城市并非找不到廉价的古典音乐唱片(包括D版和YLJ),而且如今我们已经有越来越多获取音乐的方式(网络共享),虽然这并不一定有利于唱片业的发展,但对于普罗大众而言终究是利大于弊的;至于听现场音乐会,只要善于斗牛,也不会有太过离谱的开销。总而言之,只要有一颗爱乐之心,并没有什么困难是可以阻碍人们去聆听古典音乐的,即便在文化大革命那样一个特殊年代,依然有人执著地追求此道,乃是我们的前辈给后人留下的榜样。

楼主说,很多已经入门的古典音乐听众不愿意看到更多的人进入这扇大门,或许我们周围确实存在这样的人,但以我看来,更大一部分古典音乐爱好者,恰恰希望更多身边的人去接触一些古典音乐,希望将自己的爱好与众人分享,虽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于说大众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古典音乐的敬畏,赫赫,我认为音乐本身并不是用来被敬畏的,而是用来聆听和体验的,所以这类焦虑大可不必。只是,我并不太明白,搂主为何会将古典音乐爱好者被旁人冷落与对音乐的敬畏问题关联到一起,要知道作为一个真正的爱乐者,千万不要自己把自己看作是异类、精英或者室外高人,否则只会叫别人对你更为冷落。

在我看来,真正影响古典音乐在这个时代普及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乃是我们生存的这个越发功利主义、速食主义的社会大环境。进入消费时代之后,沉重的生存压力让人们无暇再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聆听那些需要占用大量心智的大型音乐作品,而那些相对短小的、刺激的、容易被世人所认知的流行音乐逐渐成为主流,自然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古典音乐中也有短小精悍的作品、也有世俗的东西,但在大环境的变革下,人们也逐渐将之忽略了。

说到扶持的问题,其实我们的政府职能部门,尤其是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对于所谓“高雅艺术”的支持从来就是尽心尽力、一贯而之的。君不见如今国内到处拔地而起的大剧院、音乐厅、艺术中心、文化中心,都是政府斥巨资建造起来的,动辄几个亿,这种投资难道还小吗?只是问题在于,出于什么目的去扶植艺术,是出于提高人民文化修养、文化素质的目的,还是出于提升城市形象、扩大自身政绩的目的,出发点不同、行为的方式也不同,最后的效果自然也不同。西方古典音乐并不诞生于我们这片土地,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以你不要指望我们的政府能像奥地利、德国乃至其他一些西欧国家那样,在经济上对古典音乐加以大力的扶植。而且光砸钱是没用的!

我现在已经不再认为古典音乐是否被大众接受这个问题有多么重要,因为即便做再多的讨论,普通爱乐者都无法改变当前这个现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亚洲还是欧美,都是如此,因为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的变革。所以不妨把这类大问题抛开,着力于改善爱乐者身边的小环境,我曾提出过“珍惜古典音乐的每一寸土地”,便是出于这样一个想法。这里我用一个可能不太贴切的比喻——在中国,古典音乐可能无法成长为一朵雍容艳丽的美丽花朵,因为在这片土壤里或许根本培育不出这样的名贵品种,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地让这株不太起眼的小草长得壮一些、快一些。

或许爱乐者都看过《谁杀了古典音乐》这本书,书名其实有炒作、误导之嫌,但恰恰可以说明古典音乐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古典音乐不在这个世界上消亡,那么它终究会在地球的各个地方生根发芽。出于其本身所蕴含的无穷魅力和深厚底蕴,无需怀疑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它忠实的听众和拥戴者,数量并不重要,只要它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直到人类文明彻底消亡……

作者博客:http://spaces.msn.com/members/audio100/
最后编辑liuenhui
分享 转发
TOP
2#

按我所知道的情况是,在古典音乐在欧美市场越来越不景气的时候,中国在古典音乐的演出和唱片销售上所占市场比例越来越大了。
梅纽因曾经预言“21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将诞生于中国”,按目前的情况来看,21世纪,亚洲成为古典音乐的新中心也完全有可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