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制作”PK“大手笔”】 [复制链接]

查看: 1744|回复: 1
1#
本年度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昨天正式拉开帷幕,晚上在大剧院上演了“开幕大戏”——《赛维利亚的理发师》。这回是由周晓燕歌剧中心牵头,由意大利罗马歌剧院、上海歌剧院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的版本,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出演费加罗。半个月内,上海大剧院先后上演同一出大型歌剧的两个不同版本,也该是其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了。对于这两场《赛》剧,用一个时髦的词来形容,那就是“PK”。

前日一媒体朋友告诉我,他去看了“中意合作版”《赛》剧的彩排,感觉不太好,尤其是导演水准欠佳。我俩曾在10月7日一同观摩了小泽征尔音乐塾版的那场歌剧演出,所以特别问他,和“小泽版”相比如何?答案是前者差了不少。有意思的是,7号那天演出幕间休息时,在剧院大堂遇到上海歌剧院的一位男高音,非常自信地对我们说,他们正在排练的《赛维利亚的理发师》要比小泽的这个好!此前他还强调,这次他们歌剧院来观赏这场演出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或者“取经”,而仅仅是“观摩”而已。

今天早上发现新浪网上放出了“中意合作版”《赛》剧的演出视频片断,直接通过转录电视信号而来,所以画面质量不好、时间也不是很长,但还是饶有兴味地看了一遍。很显然,与“小泽版”相比,昨晚演出的“合作版”在服装道具、场景布置上显然更加丰富且华丽。仅看廖昌永(费加罗)演唱段剧中那著名咏叹调《快给忙人让路》时的片断便可领略。“小泽版”中这个咏叹调是由费加罗一个人在台上东奔西跑、上窜下跳,而“合作版”则有一群人在为廖昌永作背景衬托;尾声场面也同样如此,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如果歌剧院的那位男高音在10月7日那天所坚持认为的“好”是指这方面的优势,倒也是名副其实的。

相形之下,“小泽版”明显是朴素的“小制作”,“合作版”则是辉煌的“大手笔”,可这“大手笔”却并没有令我感到有什么特别可取之处。且正如媒体朋友的见解那样,导演似乎存在问题,仅从那十多分钟的视频,便多少能看出其指导理念——过于依赖大量背景演员来营造场景、特别追求演员表演上的肢体动作,而这恰恰让舞台显得有些杂乱无序。与此同时,演员们的服装打扮看上去都相当精致美观,可无论怎样修饰,终究是黑发黄脸的人种(除了少数的“外援”),外表形象上先天的不足并不会因此而改观。或许抛开这些不说,单从音乐方面衡量,这两个版本可能各有千秋,但就“投入产出比”而言,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有钱了,偶尔追求个“大手笔”不是什么坏事儿。但通过此番“小制作”和“大手笔”的PK,我反而更加喜欢小泽征尔的“小制作”——它透出一种简单、纯粹、精炼的美感,虽然从硬件设施到演出人员都无太大的投入,却紧密围绕音乐本身展开表演,让听众赏心悦目;其演出成本的降低直接受益的是广大听众,这显然是值得倡导、学习的运作模式。在艺术领域,繁杂并不一定代表着优秀,简单的并不一定代表着差劲!不知您是否同意?

相关视频链接地址——http://ent.sina.com.cn/h/2005-10-19/0936869472.html

作者博客:http://spaces.msn.com/members/audio100
分享 转发
TOP
2#

"大手笔"的导演就曾坐在我旁边一同“观摩”过“小制作”,当时问他感觉如何,其十分不屑的耸了耸肩,说道:this one kills me.      

这个“小制作”只是人家放暑假弄着玩的而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