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会”报] 一(9-10月):从法国三重奏到小泽 [复制链接]

查看: 4133|回复: 24
11#

10月6日陈宏宽的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难得一闻的精彩现场。
如果错过,实在可惜。
最后编辑Dufresne
TOP
12#

小泽与演员们亲切问候[upload=jpg]Upload/20051013458114940.jpg[/upload]

小泽与女主角亲密问候[upload=jpg]Upload/200510134582464082.jpg[/upload]
TOP
13#

2005年9月25日 10:00 星期广播音乐会——孙颖迪钢琴独奏音乐会
中国又一位获奖选手,目前还在上音做研究生,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老外估计会把他和李云迪当成兄弟,念起来这个叫押韵!

这是他得奖后国内的首场演出,由于是星期广播音乐会,最高票价才50,吸引不少小朋友(虽然本人也可被列为其中较长者)。整个音乐会这个叫热闹,估计那天一定有许多名字里带“迪” 的10年后等着拿柴可夫斯基第一名(就差这个了,盼那......)。
很久没有在白天或者一觉睡醒便直奔音乐厅的经历了,很是亢奋,所以一起凑着热闹,不断的与邻座调侃。  

回到音乐会,大都是李斯特耳熟能详的小曲(这些作品很适合热闹的场合)弹得很好。无论演奏者如何的不想张扬,李斯特总是驱使他技术的宣泄,孙颖迪宣的很成功,这方面没有瑕疵。其间有一首裴德拉克十四行诗来考验他的表现力。比较苛刻的说,用不错来形容,没有太强的感染力,这其实是一部充满火的作品,而他还没有触到那个燃点。压轴的当然是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值得一提的是比赛时其中有一段华彩需要演奏家自己谱写。孙颖迪自认这段华彩可能是他取胜的关键所在,我的感觉是和原作比较贴合,但还是比较保守,显然和这位演奏家的气质吻合:一位少年老成的文人模样,很知识分子的感觉,一点不像艺术家,不张扬。要不是亲眼所见其飞速运动的手指,很难想像与李斯特有关, 这大概也是其影响至少目前尚无李云迪一般铺天盖地的原因。试想如果他长得恰好又像李斯特的话,我的老天,中国音乐家从此在世界上将被人用“匪夷所思”来形容。 无论如何,祝愿他前途无量。

星期广播音乐会的缘故,时间才不过一个小时,孙颖迪没有弹那首被自己称为研究了10年的b小调奏鸣曲。希望以后有机会一听。
这场音乐会的总体感觉是,引用中场休息时某位小朋友的回答:很高兴....很好听...恩..恩....恩..很.很开心......

[upload=jpg]Upload/200510134115177727.jpg[/upload]





2005年9月27日 19:30  亚历山大·曼尼柯夫(Alexander Melnikov)钢琴独奏音乐会
1.幻想曲 作品28号 - 斯克里亚宾
2.诗2首 - 斯克里亚宾
3.24首前奏曲与赋格(选段) - 肖斯塔科维奇
4.选自13首前奏曲,作品32号 - 拉赫玛尼诺夫
 第5、第10、第12
5.第6钢琴奏鸣曲“战争奏鸣曲” - 普罗科菲耶夫

这是一场感人的音乐会,我向曼尼柯夫的伟大造诣和人格表示深深的敬意!我向商城剧院的钢琴表达深深的憾意!我向当晚迟到而肆无忌惮的观众表达深深的鄙意!

曼尼柯夫,对我是个陌生的名字,李赫特则说“他是世界乐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将闪耀出无限的光芒”!他已经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师和乐团合作过。人们说他是李赫特的再生。要知道,那天去之前,我对此一无所知。没有期望总是有宜的。这是我那神奇之月中最意外的一场。
商城剧院的乐台很高,独奏时只投射一道光线在钢琴上,周围一片漆黑。这种场面很戏剧化,仰视一位艺术家的出现,然后他坐下,打开琴盖(哪怕是演奏"4分33秒"也令人难以忘怀),沉思良久(和之前的法国人属于两个宇宙),你能完全体会John Cage当年的伟大创举绝对事出有因,你听到寂静中的幻觉,不久幻觉的斯克里亚宾进入到了真实(后来才知,那种难得静寂是因为有一半观众还未到场)。每场音乐会开始总是有些热身性质,不过我已经预感到我全身将被热闹起来的细胞。可是有一件事开始困扰它们:那架看上去像钢琴的乐器,它让我想起悬念影片里一个荒僻的孤岛上一间破屋中一架被闲置多年的钢琴被一只野猫踏过偶得的声响。不知道商城有多少年没开钢琴独奏会了。简单的说:这是一架完全没有希望的破琴。所以我只能幻想着美丽的音色度过了“幻想曲”。看来我毕竟还是沉醉在音乐里面,待演奏家忽然转过头凝视观众之时,我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只见迟来的观众如潮水涌入场内。虽说这绝不是什么二十年未睹之怪现象,不过某些人如此放肆的喧哗,完全无视侧身礼貌的看着观众,等着观众的演奏家,这场面实在令人不是滋味。大约过了数分钟,场内仍然没有平息下来的现象,曼尼柯夫则驰然的进入到斯柯里亚宾的诗。诗原本是用来抒情的,现在似乎有些用来抗议了,抗议的客体也许也感受到了。这样我们的音乐会得以顺利地继续。后面的曲目原本是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后临时被改为老肖的“新约全书”。无疑又是意外的收获!各位,如果不是这架破琴,不是这群观众,估计曼尼柯夫是无法如此深切的体会到作品中的痛楚与无奈。所以,世界总是平衡的。随着“真实”的肖斯塔科维奇,我们结束了上半场。

中场休息时最用功的无疑是那些乐器工程师。记得来了三位,在钢琴里面摆弄了20分钟。下半场的第一声琴音让我明白这真是台无药可救的乐器了,说实话,好了一丁点。 曼尼柯夫的拉赫弹得出乎意料的轻巧,和上半场的“抗议”形成明显的反差。三支前奏曲确实好像只是在为后面的一场暴风雨划着前奏。尤其是霍洛维茨的最爱作品32号之12,右手的快速分解和弦如此轻巧而玲珑逐渐让我忘记了破琴的存在。 接下来,曼尼柯夫一声惊雷,宣告:好戏开场了! 伟大的普罗科菲耶夫,伟大的第6钢奏(他有哪一部不伟大呢)。演奏家不是在操纵乐器,而是操纵一部庞然而复杂的机器,也许这架钢琴实在经受不起这个威力巨大的机械艺术家的操控,第一乐章结束之时,显然似乎是有个琴键出现故障了。曼尼柯夫起身开始充当起真正机械师的角色,不过摆弄了良久,未果,于是摆了摆手,摇了摇头,继续演奏。这种情形只能用感动来形容。我的细胞经过良久的预热终于随第四乐章逐步走向沸腾。机器运转时每个零件迸发的声响所构建的建筑空间实在无法从重放器材里得到体验。我几乎觉得那是全新的一部作品,我从未听过的第6。他的琴键好像时刻敲击在你的耳膜上,你所能做的只是受控于他的指尖直到最后一个和弦。我和一些观众用和他相同的力度拍着手,这样可以使场面显得相对体面,因为鼓掌的确不那么热情。在勉强的掌声下,曼尼柯夫还是加演了两首,本来预定肯定有第三首。因为依照我们的惯例,演奏全部结束的话会亮灯或是献花示意。可是那天没有鲜花,没有亮灯,在一片黑暗中,曼尼柯夫谢幕了一次就再也没有出来,虽然最后似乎只有几个人在拼命的鼓掌,也无法掩盖散开的人群带来的“走”势。我在位子上坐了良久,想哭,说不明确什么感受,只觉得音乐的力量之巨大!

想到节目单上介绍的一则旧闻:“1998年5月曼尼柯夫曾应邀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了钢琴独奏会,当时全场座无虚席,连站票也销售一空。此次再度访沪演出;曼尼柯夫衷心希望“能给上海观众再带去一个难以忘怀的夜晚”。

我们今天的人是怎么了

[upload=jpg]Upload/200510134122514013.jpg[/upload]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14#

上海大剧院《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舞台[upload=jpg]Upload/200510134452372918.jpg[/upload]
TOP
15#

Dr. Bartolo: (Bass)  Paul Plishka[upload=jpg]Upload/200510134524043678.jpg[/upload]


Don Basilio: (Bass)  Donato Di Stefano[upload=jpg]Upload/200510134532623441.jpg[/upload]

Berta: (Mezzo Soprano)   Judith Christin[upload=jpg]Upload/20051013454719826.jpg[/upload]
TOP
16#

小泽在指挥乐手谢幕 [upload=jpg]Upload/20051013455522310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10134561969997.jpg[/upload]
TOP
17#

小泽在天津时真是戒备森严啊,他的那个日本跟班,叫什么“原田支吏”的,时刻不离小泽左右,连小泽睡觉时他都在门口站岗,导致我几次想逮合影的机会未果,好在还有两个签名。
TOP
18#

2005年10月6日 19:30 小泽征尔音乐塾音乐会 
1.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节选) 罗西尼
2.  第七交响乐   贝多芬
乐队:小泽征尔音乐塾乐队 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
2005年10月7日 下午两点 小泽征尔音乐塾歌剧演出项目之六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ROHM OPERA THEATER
指挥:小泽征尔
乐队:小泽征尔音乐塾乐队
合唱:小泽征尔音乐塾合唱团
罗西娜: 鲁克桑德拉・多诺泽
阿尔玛维瓦伯爵:约翰・奥斯本
费加罗:阿尔・帕特里尔哥
巴尔特罗:保罗・普利西卡
巴西里欧:多纳多・狄・史迪法诺
贝尔塔:朱迪斯・克里斯汀(美国)
费奥雷诺:寺田功治 

这两场放一起说了。前一场相当于后面的预演。地点在东方艺术中心。这场曲目在各大票务中心都几乎没有踪影,听业内朋友偶然说起才记上心头预备当天去门口碰运气。我给自己的目标是超过200便走人。 那天车一停路边,就有人上来兜售。 100的票120最终拿下。于是再度踏上拖鞋音乐厅的台阶。 

小泽征尔:卡拉扬之外我最喜欢的指挥!尤其欣赏他的肢体语言,你能明显感觉到他得了真传。不过那天我的情绪是含蓄的,因为我不知道这个小泽征尔音乐塾乐队到底怎么回事儿。还听说是招募了很多国内音乐学院的学生。不过一进去便听到一个很成熟的乐团,各声部均衡,合奏整齐而有弹性,张力感很好。显然是小泽调教有方。(这个乐队主要由中日韩三地的老师及学生单杠每年小泽音乐季放假之际进行歌舞剧的演出)。当晚第一个曲目是节选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由中日的一些声乐系学生演唱,总体上,唱得一般,至少在力量上是明显不够的。指挥是位中国人叫陈琳,她02年起一直担任小泽征尔音乐塾乐队副指挥。乐队还真是不错。演出完了之后,场内掀起一阵狂潮,原来小泽作为指导出来谢幕了,并十分认真的一一介绍了演出成员及他们的指导教师。原来惊讶于上海有如此狂热的小泽迷,后得知许多是来自日本的铁杆乐迷,这些迷的程度不亚于流行世界里的状态,日本人的特色之一吧。

下半场,很不幸,被我侵占座位的那位观众来了。我被赶到自己的位子,最后一排。也好,坐得高远,看得壮阔。于是贝多芬的壮阔在小泽的手下开始了。大师依然习惯的不用指挥棒。远看那亮色脉动的双手便是所有乐手鲜明而富有活力的导航牌。我所说的小泽得的真传是对节奏和呼吸感的把握,以及精确而犀利的从肢体上表达出来,这些与师傅老卡如出一辙。贝七别的不敢说,老卡的版本我是可以背出来的。毫不夸张的讲。小泽的处理和老卡70年代几乎一样,只是速度放慢一点(大约5.12%)可能是考虑到乐手的能力。不过这些乐手在小泽的带领下比上半场有了明显的提升,几乎是质的飞跃。一位优秀的指挥太重要了:此时你能无比真切的体验这句话的含义。何时起,收,渐强,极响,嘎然而止,一切在小泽的肢体语言里一览无遗,而出来的音乐也从未如此的清晰。贝七末乐章里各声部尤其是弦乐器的对话是很考验乐队能力的,小泽泰然的示意着每一个声部,于是干净的声音就这样出自一个学生乐团(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这不免让人想到,他们“长大后”在当地的乐团里还能一如既往吗?(似乎又让我想到足球,越说越伤心了)。坐在最后一排听到如此震慑人心的贝七还证明了东方艺术中心的声场是“奇妙”的。不过太远拍不到小泽和众乐手(美女)的特写,有点遗憾。

第二天,就在我还梦着昨日的美妙经历之时,一个电话将我吵醒。大剧院的朋友邀我去听小泽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这回是正式的舞台版,主唱来自大都会。于是我免费的蹭了一场小泽指挥的罗西尼歌剧,这和花1800去听柏林爱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如果一分二把900划到小泽头上也算值了(据说当晚300的票炒到1000)。我也第一次听完了整部歌剧,说实话,剧情实在无趣的好笑,这也是许多歌剧我无法听全的原因。不过音乐很棒,唱得好中差都有,舞美挺有想法,用一个可剖开旋转的楼房构建出室内外两个空间。但设计的比较粗糙,显然预算有限。不过如此过瘾的乐队音乐让所有其他都可忽略。总之演出十分成功,日本乐迷又是同样的热情。当晚也去了很多角色,比如廖昌永同志(他显然是来勘查的,数日后,他也要给人理发了)。坐我身边的就是我们自己这场“理发师”请来的意大利导演。看完后他耸了耸肩觉得很一般。当然,我也希望,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能有上乘的表现,我对此给予厚望。

演出结束后,有幸和朋友去探访大师的休息室。没我想象的那么戒备森严,只见一些乐手们纷纷进出他的房间。我们老实的在门外等待他现身。不过迟迟没有迹象。小泽显然在休息,有人给他递了睡衣 最后我们大胆的同另两位日本乐迷敲了门,小泽的亲切感一如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但他的确很累了,几乎说不动话,眼神已然疲惫不堪,看得有些可怜,最终我们还是顺利的与穿着睡衣的小泽——卡拉扬的弟子——合影留念。

另有趣闻二则:当然第一则并不该笑。小泽在东方艺术中心谢幕时摔了一跤,我们的那个月台的楼梯设计是有问题。后来他就很认真提醒每一位乐手小心这个陷阱,估计他回去会告诉每一位来中国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音乐家小心这个见鬼的楼梯。

第二则是关于禁止摄影的。众所周知,音乐厅里不能摄影不过这个机制显然是人性化的。在东方艺术中心,就比较死板。死板到演出结束,大家都在拍照,而工作人员,可怜的小姐们奋不顾身的会过来用身体或四肢挡住你的镜头,当然就看你是否运气了,实在太那个....那个搞笑。
而大剧院就比较大气,她们的做法是举一块类似裁判终场补时用的牌子,上面写的文字颇有歧义,分别用汉字和英语写了:禁止摄影和No Flash.是否意味着我只要能看懂英语,就可以摄影而不用闪光灯吗?  不过她们绝对不会扑过来,我敢肯定。



小泽征尔音乐塾乐队 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 贝多芬第七,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upload=jpg]Upload/200510134411785319.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0134424592511.jpg[/upload]
TOP
19#

Rosina: (Mezzo Soprano)    Ruxandra Donose[upload=jpg]Upload/200510134485880128.jpg[/upload]


Almaviva: (Tenor)  John Osborn[upload=jpg]Upload/200510134494782204.jpg[/upload]


Figaro: (Baritone)   Earle Patriarco[upload=jpg]Upload/200510134503056448.jpg[/upload]
TOP
20#

小泽休息室门口[upload=jpg]Upload/20051013511295209.jpg[/upload]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