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国庆自驾出游,今晚赶写出来以下内容。
2.勃拉姆斯的第四
相对于贝多芬的第四,这首成熟时期的勃拉姆斯第四,少了很多爱意绵绵的活性因子,但它是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中富有浪漫激情的杰作。由于勃拉姆斯的沉稳和庄重,尤其是他的怀旧和尚古的风格以及回顾性的想象力,人们将他视为保守派的中流砥柱,难怪马勒将和勃拉姆斯同时代的瓦格纳视为心目中的神祉,将布鲁克纳视为半神,而对勃拉姆斯却不屑一顾。不过,尽管勃拉姆斯完全尊崇古典大师们的传统并且亦步亦趋,但为什么人们并不否认他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浪漫主义的大师呢?就是因为他有着浪漫的天性,他对感情有着强烈的难舍难分的依恋色彩,只不过在他那个时代,喜欢张扬的瓦格纳成为瞩目的焦点并且跃上了登峰造极的神坛,勃拉姆斯只有压抑和隐瞒自己的情感。等到瓦格纳和他都双双作古了,他那有着愈久弥坚的永恒的艺术之美的旋律就被后人们充分认可了,特别是这首第四交响曲。
个人特别喜欢这首第四,越来越觉得它可以和贝四,布四和马四归类于同一个情感化色彩较浓的篇章。
第一乐章共有两个主题,评论家门往往称第二个带有抒情色彩的主题最为优美,但我还是最喜欢它刚开始的那个所谓的第一主题。它韵味十足,当初第一次听勃四的时候没有任何文字的解说,轻柔的第一小节的弦乐从音响中舒缓地流淌出来,我马上就迷上它了。诚然第二主题美妙动人,但当年第一主题把我一把攫住的深刻记忆,使我永远难以忘却那种沉湎其中的感怀。第一主题在第一乐章的再现部被扩充了四次,特别是当它被乐团的扩奏之后尤其令我振奋,每一次我都没听出惆怅和忧郁,相反,对于发自内心的那种充满爱心的情感,让我迷恋它到不能自拔。
第二乐章开始部分的铜管和木管,继续着轻柔和抒情的本意,弦乐为它添油加醋,给起性较慢眷恋十足的似乎带有夕阳的留恋添加一些活泼的节奏,但是,轻柔的命题却本性难移,还是希望潺潺流水,弦乐再一次引诱它,并且施展出弦乐群体的妩媚和沁人心脾的穿透力,柔情好像屈服了,又好像做了一次以进为退的让步。每听一次,都会被第二乐章的流畅和抒情沉浸得忘乎所以,如同小溪的缓缓,又如白云的悠悠,舒展开一片旖旎的山水,飘散着无数幻想的梦境,这真是一个令人留连的慢版。
谐谑曲的第三乐章由弦乐群发出准备欢乐的信号,圆号等积极地予以相应之后,由小提琴们奏出的那段柔美的第二主题告诉我,尽管开始手舞足蹈了,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只是情感在积累之后的一次总爆发。勃拉姆斯在这里把情绪的快乐升华到狂欢的程度,令人有些躁动并想到了欢乐之舞。
第四乐章同样最动人的还是弦乐群,尽管有时有些郁闷的念头由单簧管引发出来,但理智的勃拉姆斯在这个乐章里刻意阐述的并不像他的第一和第二那样对于落寞的彷徨和对于孤独的无助,而是一种进取和克服的精神,我竟然在第四乐章里听出了一个知天命的老者对于浪漫理想的孜孜以求,难道不可以理解为这是对欲情的渴求吗?
一个热爱生活的成熟的男人,当他的人生观在音乐里渲染出来的时候,他就会在每一个乐章给你留下一段令人感怀的优美乐句,这也是我酷爱勃四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人说在秋天更不适合听这首第四,是因为秋凉的悲怆色彩,还是瑟瑟秋风的无可奈何?可能每一个年龄段都会有各个层面不同的感受吧,我坚信勃拉姆斯的第一第二充满了惆怅和不快乐,但却觉得秋高气爽时,听勃拉姆斯的第四,抒情的成分远大于忧郁和凝重。尤其是今年国庆休假之际,驾车出游,在河岸旁的遍地河沙上,扎上帐篷野炊小酌之后,独自一人走出帐篷,在四周万籁俱寂看不见一丝灯光的秋夜,戴上CD随身听,仰望‘天街夜色凉如水’的浩渺星空,尤其是卧看如同幻觉般的银河,此时的所有感觉都和这沁人心脾的旋律天衣无缝般融合了,这是我人生中最伟大的一次聆听,也是最难忘的一次体验。
连作曲家本人都没有过多地强调这是一部悲情行者的苦思冥想,当年理查德・施特劳斯曾说在慢板的第二乐章中,他看到‘送葬行列在静寂中,穿过月光照耀的高山前行着’,对此,勃拉姆斯根本不予理会连作曲家本人都没有感受过的苍凉意境,相反亲自指挥首演。始终没有把友情提升为爱情的异性知己克拉拉认为这部第四交响曲矫揉造作,如果过分强调它的灰暗和怀旧,似乎矫揉造作这一词汇不是阴冷和忧郁的化身吧,所以我还是把勃拉姆斯的第四和贝多芬布鲁克纳马勒的第四交响曲恭敬地在置放在一个浪漫的平台之上。
个人所藏版本:
①小克莱伯/维也纳爱乐/DG 81年录音
②朱里尼/芝加哥交响/EMI 70年录音
③卡拉扬/柏林爱乐/DG 78年录音
④克伦姆佩勒/爱乐/EMI 57年录音
⑤莱纳/皇家爱乐/
⑥切利比达克/慕尼黑爱乐/EMI 85年现场
⑦小克莱伯/巴伐利亚国家管弦/PHILIPS 96年现场 (DVD)
可能偏爱小克莱伯,喜欢他的几乎所有的能搜罗到的名演,尤其比较了他在81年的录音和相隔15年后的现场DVD,81年维也纳爱乐比96年的巴伐利亚快了7分钟,尽管DVD的音场偏薄,但还是更喜欢他的现场演奏版,没觉得巴伐利亚的乐手比维也纳逊色多少,在第二乐章的弦乐部分也可以和著名的维也纳一比高下。96年的克莱伯比83年指挥同一乐团演奏贝四的动作老多了,是老道还是老练没分辨太清晰,但我还是喜欢83年的那种放任飘逸和挥洒自如。克伦姆佩勒和克莱伯同样洗练,没有拖泥带水。第一乐章的演绎还是喜欢朱里尼,穿透力较强。切利的版本只听过一次,印象平平,可能跟录音有关系,也许会找时间再听,就会有新的感受。卡拉扬的速度也快,和小克莱伯的几乎只差几秒钟,但柏林爱乐的的质素真的高超,把抒情部分刻画得很完美,我觉得。
瓦尔特的哥伦比亚版正在搜集中。
马勒第四已经写完,布鲁克纳的第四正在酝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