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一届冠龙杯有奖征文活动,"胆味"为何物?现已隆重结束了.得奖名... [复制链接]

查看: 25800|回复: 154
61#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不久,不知什么原因隔壁的小子不再让我们上他家听"红灯"了,他一回到家就把门关上,从此,我再也听不到那迷人的声音了.长大了才知道,当时那种感觉和后来失恋的感觉是一样的.为了这件事我还和那小子干了一仗.当时我还下了决心:你狗崽子不让听,我就自己买一台.但一想到刚开学的时候,家里为了交那两块八毛的学费,把那只还处在青春期的小公鸡也卖了,又那有钱买"红灯"呢?想到这,堂堂的一个小男子汉不禁潸然泪下.从此,"胆"成了我的一个心结,"胆"成了我的梦中情人.
TOP
62#

lwm 在 2005-10-3 14:40:17 发表的内容
第四乐章:胆韵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愤青"的时代已过去,也该要静下心来好好地听一听真正的音乐了.虽然器材上不了档次,但还可以入耳.晚上回到家听听音乐,上上网,虽说平淡如水,但也其乐融融.直至看到网上有关团购胆机的消息,再加上见到T200那撩人的身段,真是一见钟情,埋藏在心底的感情就象缺提的洪水,一泻千里,不可收拾.啊,太美了,是她,就是她.我仿佛回到了从前,终于找回了儿时的感觉,找到了梦中的情人.


谢谢lwm大哥对T-200的盛赞!

并 顺祝天下喜爱音乐的朋友早日找到梦中情人并终成眷属!

更希望T-200能成为大家的“小妾”,给大家的生活增添一丝乐趣!
TOP
63#

第三乐章:寻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梳.随着时间的漂移,升学,就业,恋爱,再恋爱,结婚,养儿育女,一连串的"工作"接踵而至,忙得喘不过气来.虽然没有离开音乐,但都是一些"快餐"型的.放音设备由国产的"中华","星河","华强",到进口的"三洋","健伍","飞利浦","马兰士".唱片由国产的薄膜,黑胶,到香港亲戚带回的音带"邓丽君",到太平洋的第一盘音带"朱逢博",国内流行歌曲的始祖"李谷一<乡恋>",再到广州起义路中图门市部里的外国名盘------这期间是我拥有音响器材最多,买入唱片最丰的时候,其中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但无论如何,却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
TOP
64#

温暖宽松鲜活.
TOP
65#

胆味的几个关键词:温暖、甜美、饱满、松弛、湿润、自然、通透、、、、、、。
胆机和石机的最后较量将发生在高频泛音的丰富程度上(这是石机老输给胆机的地方)。
TOP
66#

lwm 在 2005-10-3 0:58:21 发表的内容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不久,不知什么原因隔壁的小子不再让我们上他家听"红灯"了,他一回到家就把门关上,从此,我再也听不到那迷人的声音了.长大了才知道,当时那种感觉和后来失恋的感觉是一样的.为了这件事我还和那小子干了一仗.当时我还下了决心:你狗崽子不让听,我就自己买一台.但一想到刚开学的时候,家里为了交那两块八毛的学费,把那只还处在青春期的小公鸡也卖了,又那有钱买"红灯"呢?想到这,堂堂的一个小男子汉不禁潸然泪下.从此,"胆"成了我的一个心结,"胆"成了我的梦中情人.




lwm兄是真爱乐人 如此细腻心意非音乐难了了 呵~
TOP
67#

如何营造中国声,大家再共同研究一下以下这篇文章!


音响背后是文化



许多人把音响器材看成用指标来衡量的纯技术性的电子制品,就好比冷冰冰的仪器一般。其实不然。虽然音响器材的肚子里都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电子元器件,虽然音响器材的规格书上写满了用数字来表达的“技术参数”(Technical Specifications),但音响是用来重播“音乐”(Music),而不是“声音”(Sound)的。Sound是一个理性的、没有感情的字眼,而Music,虽然用Sound来表达,以Sound作为媒介,但Music传递的是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旨在重播Music的音响器材的背后,蕴涵着文化,凝聚着设计师对音乐和“美声”的理解。我们不难从欧美各国的音响器材中验证并体味音响背后的文化和审美观。

意大利人属于热情而浪漫的拉丁民族,艺术上喜好豪华、复杂、花哨的设计装饰,注重外在的感官享受。所以在欧美各国的家具中,意大利式的家具看上去最气派奢华,充斥着各种曲线、花饰和精美的细节。它的美是直接诉诸眼目,一点不含蓄的。意大利名牌喇叭Sonus Faber、Chario和Opera不光外表做工如同意式家具一样豪华精美,声音也充分体现了意大利人对美声的追求:热情开扬、醇厚浓烈,给人感官之美。从纯粹的发烧精神上讲,我觉得大凡意大利制造的漂亮喇叭,其声音都是明显美化的,不真实的,但这正体现了意大利人对Bel Canto、对感性美的不懈追求。

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西班牙人一样,同属拉丁族系,但由于不同历史文化的熏陶,法国人在同样喜好感官美的同时,崇尚轻灵和含蓄,不如意大利人那样追求豪华和气派。所以法国的音响器材,如JM Lab、Micromega和YBA等,在同样有明显音色修饰的同时,一般地来说,比意大利音响器材少了几分豪华,多了几分轻灵和飘逸的高卢气质。

在崇尚理性、力量和威严的德国,文化审美又是一变,和拉丁民族的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差异甚巨。德国器材的性格就象德国人一样,严谨、精准、朴实、理性、有时甚至到了“瘦硬”的边缘。大家可以注意到,我用的几个描述词:德国的“严谨”正对应拉丁民族崇尚的“自由”;德国的“精准”正对应拉丁民族的“修饰”;德国的“朴实”正对应拉丁民族的“豪华”;而德国著名的“理性”,当然也与拉丁民族特有的“感性”相对。

德国器材的外表和声音一般都不追求“感官美”,不追求给人感官上的直接享受,但精密仪器一般的制作工艺和准确冷静的声音自有其拥护者。当然,并不是说德国器材只讲究精确而不具有美感。事实上,德国器材的声音也是美的,只不过那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美,更为内在而朴实的美,有别于意大利那种外在的、气派豪华的美。从高级德国器材的做工上说,一丝不苟,每个细节、每颗螺钉、每个接缝都细密而臻达完美之境,令人无可挑剔,但这种做工毕竟是朴素的,和意大利器材那种追求花饰和外表美的做工完全不同。

盛产高级手表、以精工机械著称的瑞士出产的音响也是如此,设计制造象精密仪器一样精益求精,连最小的细节都不放过,声音精致细腻而富于内在美,品牌不多,只有Goldmund、Revox、Ensemble、Ergo等几种,但件件都是精品,且每种都自成风格,非常有品位。

喜欢家具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丹麦家具的风格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派别,以简约(有时朴素得几近寒碜)而著称。如果说比起意大利和法国的家具来,德国家具已经显得很朴实无华的话,那么丹麦家具简直就是典型的艺术上的“简约主义”(Minimalism)。由于森林广袤、木业发达,丹麦不仅以家具生产闻名,还以生产高级扬声器著称于世,而且从Dynaudio、Avance到SEK,其特点是基本一致的:精致、冷静、宽阔、快速、大动态。一般来说它们没有意大利或英国喇叭的那种“韵味”,而是更接近德国器材的冷静无染。我想,这和这个北欧国家清冷的气候、清澈的空气、开阔的地理环境应当不无联系。

“英国声”和“美国声”闻名发烧界,是国内发烧友最熟悉的流派。其特点差不多每个发烧友都能津津乐道,我想在此无须赘述了吧,但我想,之所以形成其特点鲜明的声音,背后隐藏的,也是两个国家人民的性格,而性格,和地理、气候、历史人文都是紧密联系的。笔者曾去过英国伦敦,对美国更是熟悉,我觉得,在有着沉重而久远历史积淀的英国,从那些略显陈旧的老式建筑物里,从狭小的居住空间里,从总是阴沉着的天气里,从并不富裕却仍坚定地保持绅士风度和自身品位的英国人身上,不难解释为什么英国器材总是如此体积细小,如此讲究格调,声音如此温暖厚重,自成一格,既不象德国和北欧器材那样清澈无染,但也不象意大利器材那样浪漫奢华。躲在面积不大而陈旧的小屋里,用细小的LINN唱机,搭配轻而薄的Rega放大器,推极富韵味的SPENDOR或ROGERS喇叭,确实是一种特有的情调。

至于美国,由于是个文化大杂烩,人种和文化的来源可谓汇集了五湖四海,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复杂而自由,基本上任何审美风格在美国都有,也都能找到知音。传统上一般认为美国器材豪放、粗旷、注重低频的力度,体积重量大,外观威猛,但无论是外表还是声音都不如欧洲器材精致细腻。事实上这一比照也正是美国交响乐团和欧洲交响乐团之间的风格对比。然而正如我刚才所说,美国文化的大杂烩性质决定了它能容纳各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和审美趣味,所以在有JBL、AR、KOSS和KRELL的同时,也有音色清澈透明的Thiel喇叭。

对于日本音响,中国发烧友往往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各种杂志的评论中,总是出现诸如“萝卜味”等不知所云但又众口一词的东西。我倒认为,日本人赋予了音响器材最多的技术性,在研发新技术上投入的精力最大;一些新的放大器电路、数码技术、CD转盘结构、频响超宽的高音单元等,都是日本人搞出来的。也正是由于注重技术性的缘故,日本的器材最“值”,元器件和IC的使用最扎实,不象一些欧洲器材,价格高昂,肚子里却简单得令人生疑。不过,就象技巧无可挑剔、却被屡屡讥为“机械”的日本交响乐团一样,日本器材由于过分倚重仪器测试和技术指标,对人耳主观调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水平不够,声音显得不如欧洲器材那么有灵性和个性。从技术层面上说,做得无可指摘,但如果用来重放古典音乐等欧洲传统文化积淀的东西,就不如欧洲器材有神韵了。

当然,上面只是宽泛的结论,具体到个体,又各有特色,而且有些器材是不尽符合其本国的文化特征的。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频繁,和其他文化领域一样,近年来各国音响的总发展趋势是:个性和民族特征趋于淡化,总体上趋向于快速、宽阔、清淡、大动态的所谓“现代声”。这和以“快餐文化”为代表的崇尚高效、高速的现代文化的流行趋势是一致的。然而,在纯Hi-Fi界,特别是Hi-End领域里,各个国家、各个品牌还是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色,尽管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现代声”的影响(比如传统英国声向所谓“新英国声”的转变就反映了这种影响)。这当然是好事,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什么品牌出来的声音都差不多,那音响发烧还有何乐趣呢?
TOP
68#

这里有更多的胆味实例!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82448&ftdate=20050831&nTypeId=16
TOP
69#

越发觉得坛子上高人多啊……
TOP
70#

的确如此,高人不少啊- - - - - -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