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一届冠龙杯有奖征文活动,"胆味"为何物?现已隆重结束了.得奖名... [复制链接]

查看: 25842|回复: 154
21#

如何营造中国声,大家再共同研究一下以下这篇文章!


音响背后是文化



许多人把音响器材看成用指标来衡量的纯技术性的电子制品,就好比冷冰冰的仪器一般。其实不然。虽然音响器材的肚子里都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电子元器件,虽然音响器材的规格书上写满了用数字来表达的“技术参数”(Technical Specifications),但音响是用来重播“音乐”(Music),而不是“声音”(Sound)的。Sound是一个理性的、没有感情的字眼,而Music,虽然用Sound来表达,以Sound作为媒介,但Music传递的是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旨在重播Music的音响器材的背后,蕴涵着文化,凝聚着设计师对音乐和“美声”的理解。我们不难从欧美各国的音响器材中验证并体味音响背后的文化和审美观。

意大利人属于热情而浪漫的拉丁民族,艺术上喜好豪华、复杂、花哨的设计装饰,注重外在的感官享受。所以在欧美各国的家具中,意大利式的家具看上去最气派奢华,充斥着各种曲线、花饰和精美的细节。它的美是直接诉诸眼目,一点不含蓄的。意大利名牌喇叭Sonus Faber、Chario和Opera不光外表做工如同意式家具一样豪华精美,声音也充分体现了意大利人对美声的追求:热情开扬、醇厚浓烈,给人感官之美。从纯粹的发烧精神上讲,我觉得大凡意大利制造的漂亮喇叭,其声音都是明显美化的,不真实的,但这正体现了意大利人对Bel Canto、对感性美的不懈追求。

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西班牙人一样,同属拉丁族系,但由于不同历史文化的熏陶,法国人在同样喜好感官美的同时,崇尚轻灵和含蓄,不如意大利人那样追求豪华和气派。所以法国的音响器材,如JM Lab、Micromega和YBA等,在同样有明显音色修饰的同时,一般地来说,比意大利音响器材少了几分豪华,多了几分轻灵和飘逸的高卢气质。

在崇尚理性、力量和威严的德国,文化审美又是一变,和拉丁民族的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差异甚巨。德国器材的性格就象德国人一样,严谨、精准、朴实、理性、有时甚至到了“瘦硬”的边缘。大家可以注意到,我用的几个描述词:德国的“严谨”正对应拉丁民族崇尚的“自由”;德国的“精准”正对应拉丁民族的“修饰”;德国的“朴实”正对应拉丁民族的“豪华”;而德国著名的“理性”,当然也与拉丁民族特有的“感性”相对。

德国器材的外表和声音一般都不追求“感官美”,不追求给人感官上的直接享受,但精密仪器一般的制作工艺和准确冷静的声音自有其拥护者。当然,并不是说德国器材只讲究精确而不具有美感。事实上,德国器材的声音也是美的,只不过那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美,更为内在而朴实的美,有别于意大利那种外在的、气派豪华的美。从高级德国器材的做工上说,一丝不苟,每个细节、每颗螺钉、每个接缝都细密而臻达完美之境,令人无可挑剔,但这种做工毕竟是朴素的,和意大利器材那种追求花饰和外表美的做工完全不同。

盛产高级手表、以精工机械著称的瑞士出产的音响也是如此,设计制造象精密仪器一样精益求精,连最小的细节都不放过,声音精致细腻而富于内在美,品牌不多,只有Goldmund、Revox、Ensemble、Ergo等几种,但件件都是精品,且每种都自成风格,非常有品位。

喜欢家具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丹麦家具的风格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派别,以简约(有时朴素得几近寒碜)而著称。如果说比起意大利和法国的家具来,德国家具已经显得很朴实无华的话,那么丹麦家具简直就是典型的艺术上的“简约主义”(Minimalism)。由于森林广袤、木业发达,丹麦不仅以家具生产闻名,还以生产高级扬声器著称于世,而且从Dynaudio、Avance到SEK,其特点是基本一致的:精致、冷静、宽阔、快速、大动态。一般来说它们没有意大利或英国喇叭的那种“韵味”,而是更接近德国器材的冷静无染。我想,这和这个北欧国家清冷的气候、清澈的空气、开阔的地理环境应当不无联系。

“英国声”和“美国声”闻名发烧界,是国内发烧友最熟悉的流派。其特点差不多每个发烧友都能津津乐道,我想在此无须赘述了吧,但我想,之所以形成其特点鲜明的声音,背后隐藏的,也是两个国家人民的性格,而性格,和地理、气候、历史人文都是紧密联系的。笔者曾去过英国伦敦,对美国更是熟悉,我觉得,在有着沉重而久远历史积淀的英国,从那些略显陈旧的老式建筑物里,从狭小的居住空间里,从总是阴沉着的天气里,从并不富裕却仍坚定地保持绅士风度和自身品位的英国人身上,不难解释为什么英国器材总是如此体积细小,如此讲究格调,声音如此温暖厚重,自成一格,既不象德国和北欧器材那样清澈无染,但也不象意大利器材那样浪漫奢华。躲在面积不大而陈旧的小屋里,用细小的LINN唱机,搭配轻而薄的Rega放大器,推极富韵味的SPENDOR或ROGERS喇叭,确实是一种特有的情调。

至于美国,由于是个文化大杂烩,人种和文化的来源可谓汇集了五湖四海,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复杂而自由,基本上任何审美风格在美国都有,也都能找到知音。传统上一般认为美国器材豪放、粗旷、注重低频的力度,体积重量大,外观威猛,但无论是外表还是声音都不如欧洲器材精致细腻。事实上这一比照也正是美国交响乐团和欧洲交响乐团之间的风格对比。然而正如我刚才所说,美国文化的大杂烩性质决定了它能容纳各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和审美趣味,所以在有JBL、AR、KOSS和KRELL的同时,也有音色清澈透明的Thiel喇叭。

对于日本音响,中国发烧友往往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各种杂志的评论中,总是出现诸如“萝卜味”等不知所云但又众口一词的东西。我倒认为,日本人赋予了音响器材最多的技术性,在研发新技术上投入的精力最大;一些新的放大器电路、数码技术、CD转盘结构、频响超宽的高音单元等,都是日本人搞出来的。也正是由于注重技术性的缘故,日本的器材最“值”,元器件和IC的使用最扎实,不象一些欧洲器材,价格高昂,肚子里却简单得令人生疑。不过,就象技巧无可挑剔、却被屡屡讥为“机械”的日本交响乐团一样,日本器材由于过分倚重仪器测试和技术指标,对人耳主观调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水平不够,声音显得不如欧洲器材那么有灵性和个性。从技术层面上说,做得无可指摘,但如果用来重放古典音乐等欧洲传统文化积淀的东西,就不如欧洲器材有神韵了。

当然,上面只是宽泛的结论,具体到个体,又各有特色,而且有些器材是不尽符合其本国的文化特征的。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频繁,和其他文化领域一样,近年来各国音响的总发展趋势是:个性和民族特征趋于淡化,总体上趋向于快速、宽阔、清淡、大动态的所谓“现代声”。这和以“快餐文化”为代表的崇尚高效、高速的现代文化的流行趋势是一致的。然而,在纯Hi-Fi界,特别是Hi-End领域里,各个国家、各个品牌还是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色,尽管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现代声”的影响(比如传统英国声向所谓“新英国声”的转变就反映了这种影响)。这当然是好事,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什么品牌出来的声音都差不多,那音响发烧还有何乐趣呢?
TOP
22#

这里有更多的胆味实例!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82448&ftdate=20050831&nTypeId=16
TOP
23#

准备推出一台超贵的T-200特别纪念版,由音乐名人监制,亲笔签名(世界名人录名人).稍后公布.

预想

这台机子全铜镀金机身,里面用料十足,全手工银线搭棚,电容电阻用尽猛料.输出牛电源牛特别精选...

看看大家还有什么建议,谢谢了
TOP
24#

说的很有道理!

看来第一台T-200mk2.....
TOP
25#

rokey2 在 2005-10-8 22:33:50 发表的内容
感性、亲和力 、充满生命力、有血有肉、充满感情、时而豪情万千, 时而柔肠百结,在伤感时那种令人肝肠寸断的感受,往往令人投入音乐中而忘记去评头品足...这才是有生命的音乐味道~~可能就是我们日夜追求的那种音乐味道...

“胆味”是能使你一时忘记器材的存在而静心投入...

“胆味”更是一种心情...

  随意...

[upload=jpg]Upload/200510822301295430.jpg[/upload]

扭屁屁(calvin)家随影...^^


怎么说的那么象T-200新版的听感?!
rokey2大哥的说法跟美国的一位经销商的说法一致,他把T-200昵称为"Hi-End"玩具,工作中他接触了世界各种高水平的器材,天天要为他们点评推广,听厌了各种高档的Hi-End机,,现在真真正正让他喜欢的只有这个T-200,哈哈,看来我们玩音响是与国际同步的.绝对不是在后退到"红灯机"的时代.哈哈
最后编辑阿胆
TOP
26#

看来第二台也名花有主了...
TOP
27#

实不敢当.

吹竹兄以及大家对阿胆的支持才是小弟的荣幸!
最后编辑阿胆
TOP
28#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0-10 2:17:48 发表的内容
对,线路设计排布和零件的精确度,稳定性是很重要的!胡乱上补品还不如认真分析机器的电路工作点和排布之类然后加以调整


同感!
TOP
29#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0-9 0:40:07 发表的内容
我也谈谈自己对“胆味”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吧!有错误希望大家提出来批评指正!

关于胆味不想作正面回答,先谈些擦边球的问题---一个是OTL胆机,一个是带输出牛的石机。其实很有趣,我们听到的胆机之声很多因素是跟输出牛有很大关系的,输出牛对胆机声音影响之大,已经是烧友们的普遍公认。把胆味全算在电子管身上,有失公允吧?其实如果大家听过几次前胆后石的搭配或带电子管输出的CD机,就可以发现和胆机声音的不同---在大动态的控制力上要好于胆机,中高频的丰富谐波听感,弱音细节的连贯感以及珠圆玉润的音符还是有的---但是,那种松融度和委婉找不到了,这也许就是输出变压器的效果?

OTL胆机有幸听过一个烧友的DIY作品,什么管子忘记了,一个声道有8个之多,40W×2,推的是丹拿的CONTOUR1.1。其控制力之强,尤其是大动态状况下的瞬态反应和声场稳定度令我大吃一惊!(这也许就是低负反馈和无输出变压器的优点?)声音透明,快速,高频飘逸,和什么甜美柔情不太沾边,但还是有电子管的味道---小信号的弱音细节连贯感和自然度和晶体机还是有很明显的不同,这,也许就要归结到真空电子飞渡现象,以及电子管的电路特性了。电子管是一种工作在高电压小电流状态的电子器件,其输入阻抗较晶体管大得多,和多种信号源都能达到较佳的阻抗匹配,声音较为舒展自然;由于工作在数百伏的高压下,用它制作的放大器具有电压动态范围大,不易产生削波失真,声场延伸性好的特点,对于以正弦波为基础的微小音频电信号有着天生的优势,更容易保留信号的细节。晶体机在音符和音符之间的链接是直接和略带生硬,连贯性不好,有人说晶体机的细节更好,但这里要说一句如果听过失真和信噪比都做的很好,声音又出众的胆机,你绝不会觉得少细节的,因为这时细节都很自然,和谐的融入到每个音符里了----现场的细节可算是最多了,可听现场时为什么反而不觉得呢?

再说带输出牛的石机。听过21世纪,柴尔的两款和麦精图的6900。声音明显带蓬松感(但又和低输出阻尼的JEFF ROWLAND的感觉不一样,JEFF的宽松是整个音场包括结像,这也许和JEFF的高背景宁静度有关,而6900的蓬松是像棉花,带比较明显的弹跳感,表现在音场,结像低频泛音等多方面),在推动随和易推的喇叭(如DALI)时很讨巧,高频,如小提琴的表现很委婉,似乎能让人觉察到每次用弓的力度变化和摩擦感。但大动态时的稳定度成问题,速度感也和高速放大器有不少的差距。不过这种声音很讨巧,也许是因为输出变压器的磁滞效应和大信号变化时的输出相位偏差而导致的“水袋效应”的缘故?整个声音频谱被稍稍拉宽(有点像像磁带的转速偏慢时的感觉),反映到人耳的听觉就是声音变得蓬松与柔和。
反而所谓的真正属于电子管本身的声音倒未必是每个人都喜欢:)

再回到胆机。以前没听过胆机时总听人说胆毒胆毒,一时没法体会,等真正接触到胆机后才知道那是一种有灵性和生命力的声音,这种感觉真的很微妙,言语很难表达(本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见笑了)。如果硬要形容的话就是石机有点像摄影里高解析度的反转片,其色彩饱和度,灰阶和解析度真的是很出色,而胆机就像高手画的拟真水彩画,有时画的栩栩如生,但对于类似人物细微的表情以及用光等方面有着照片无法表达的传神细腻,更富有艺术气质。胆机的声音非常柔美,弱音的细节感和连贯度特好,小音压下就能听清楚很多细节,让我的心情和耳朵能很快的放松,投入到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而听石机则每每感觉到有音响器材客观的存在感,有时还觉得没有灵魂,真的不可思议:)

至于胆机的局限有些朋友抱怨胆机力量不足,局限性大,当接触过优秀的805,813,EL156乃至FU33动辄上百W纯甲类的胆机之后,将不会再对胆机的推动力怀疑。而对胆机控制力有怀疑的朋友有机会可以接触接触GRAFF,B.A.T,Einstein的6C33C OTL管机,见识下他们驱动丹拿,乃至威信,静电屏风的效果,对胆机的控制力就不免刮目相看,呵呵。至于单端300B胆机推动LOWTHER,EAR,JBL,ALTEC,KLIPSCH等高灵敏度音箱时的独特味道更是令人着迷,小音量下听小品真是令人柔肠寸断,心弦一直被那富有灵性的乐音牵着。。。。。爆棚时也有板有眼,虽不及怪兽级石机后级的力度和气势,但胜在味道和质感。胆机有点挑箱,有的音箱真的不适合用传统胆机来推,那就不强求了嘛:)现在国内的胆机无论是声音还是档次都越来越厉害,像艺术家16。0这种典型的优秀EL34合并机用来推瑞宝的小书架箱听古典小品声音真的是有种迷人的高贵感和洒脱的仙气,能轻易使我忘掉HIFI元素而沉浸在音符跳动的世界里。

最后想说的是,胆机是“老年人的回忆,中年人的追求,青年人的梦想” 电子管,电子管在民用音频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是晶体管无法取代的^_^




写得很详细具体,把胆机引人入胜的一面展现无遗!

本人从师进入电子管领域多年,一边做一边学,也总结了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1、声音各项指标首先要严格达到技术参数要求

2、胆机的组成是电子管和输出牛。两者均非常重要,电子管各级电路首先要工作在最佳状态,其次要前后搭配合理。输出牛要设计合理,能让各频段的信号平衡传输,并把损耗减到最低。

3、用心排好每一个零件和每一条线路,力求平衡对称,以及减少干扰。

4、选料一定要精良,能工作在高温高压之下不会变值,还要有很好的耐用性。对于双声道来说,还要严格配对。

5、质检要严格,每个工作点要分三段工作状态测试,一开机3分钟,二开机15分钟,三开机1个小时,要求都要保持平衡。

6、要不断接触各种器材,提高自己对音乐的鉴别能力。

以上六点都是平时总结出来的,请大家指正一下。
TOP
30#

呵呵,大家可要抓紧时间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