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怎样才能获得丰满、厚实、和谐、自然的声音呢?18页;亥姆霍兹共... [复制链接]

查看: 42477|回复: 258
41#

不管我们有没有能力购买高价器材、或者有没有能力去DIY器材,只要我们尽量地学习和掌握一些与音响、器材包括附件、“房间环境”的原理及作用等有关的知识,加上你的“用心”,手上的器材才有可能发挥极至,丰满\厚实\和谐\自然的声音才会向你靠近。
摄影——高级的镜头没有人“头”重要;
音响——高级的器材同样需要人“头”去发挥。只要人“头”够水平,就可以把比较低档的器材玩出超越“自我”的水平并超越更高价格档次器材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级的器材同样没有人“头”重要。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42#

空腔共振

中低音单元的防尘帽或高音单元的球顶尽管从表面上看毫无害处,但是防尘帽与磁铁极块之间的空间却形成一个小共振腔。这方面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70年代初开发的KEF B110 Bextrene中低音单元(被用于BBC LS3/5a)。

这款单元可能是最早的一种商品化高质素中音单元,但它也存在好多问题,例如效率低,功率承受力不足,以1.5kHz为中心宽达一个倍频程的响应峰(由分频器纠正),以4.5kHz为中心的3 个高Q值峰(BBC设计的3 阶分频器只能将其略加衰减)。音响评论员把这些峰值错误地归因于高音单元,它们具有很强的指向性,理应是由防尘帽共振造成的。

70年代流行的一些高音单元,包括Audax和Peerless 1"软球顶,也在9~16kHz之间具有类似的共振峰,通过在球顶和极块之间充填毡垫可以部分地阻尼掉。因为软球顶的内耗要比B110的防尘帽强得多,因此共振也宽得多,而且幅度也只有1~3dB,但还是存在的,敏感的听音者会察觉那种令人疲劳的特性。

不难想象,当年大路货扬声器中所使用的苯酚塑料,玻璃纤维和硬纸球顶的问题是非常糟糕的。(哎,有谁还记得BIC Venturis? Cerwin-Vega? Rectilinear? JBL L100? 我年轻时曾销售过这些可怕的产品,等着顾客用它们试听平克弗洛伊德的“月之暗面”。)

返回现在,优质的中低音和高音单元以两种方法来躲避这个难题:北欧厂商Dynaudio, Scan-Speak, Vifa和seas采用开口式极块组件;法国厂商Audax和Focal采用子弹头式的极块扩展,完全取代了防尘帽。

采用开口式极块在传输线中阻尼球顶的背面波的最著名的产品包括:Dynaudio Esotec D-260, Esotec T-330D, Scan-Speak D2905/9000高音单元。它们在Sonus Faber(世霸)的Extrema 以及ProAc(贵族)Response 3扬声器上的运用证明这一技术是很成功的。

相反,Focal T120 和T120K则在未加阻尼的空腔上使用刚性的玻璃纤维或KEVLAR内凹球顶,其工作范围的高频端呈现一系列高Q值峰,这是由共振腔与刚性球顶的第一次分割振动相互耦合生成的。我对于这些单元开始供应时受到的普遍称赞感到困惑,我不喜欢它们的音色,测试数据也没有特别之处。

然而从各个方面看,新型Focal钛球顶T120Ti和氧化钛球顶T120Ti-O2都十分出色,最近我在试听采用该单元的扬声器时感觉很好。
(未完待续)
TOP
43#

删除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0-03-10 00:27:57
TOP
44#

删除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0-03-10 00:28:46
TOP
45#

删除!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0-03-10 00:29:19
TOP
46#

磁场的非线性

多数发烧友都知道扬声器单元是电感性负载,而音圈恰恰是缠绕在铁磁性极块上的。但却没有多少人了解因此而产生的众多问题。

假如电感值保持恒定,象空气芯电感一样,就不会有问题。只要用R-C网络调整分频器就行了。不幸的是,它是一个铁芯电感,而且电感值还随着音圈位置的改变而变化。

变化的电感值引起严重的后果,因为电感值是决定单元上端频率落降以及声延迟的一个重要因素。改变电感值,频率落降和声延迟也随之变动。每当单元移动达到音圈线性冲程的相当比例时就会发生。以优秀的8"单元Vifa P21W0-12-08为例,线性冲程只有8mm(+-4mm)。大多数8"单元的线性冲程一般为6mm,中音单元一般为1~3mm.

播放一些超低频就会让电感调制的作用显现出来,即在整个频谱上产生互调和FM失真。这对于2路及中音分频较低的3路系统而言是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每当你看见单元的运动时,就已经出现了大量互调和FM失真。这种声音的听感是怎样的?你会发现低频解析度有损失,但这却可能被放大器所存在的问题遮盖(例如输出变压器饱和,电源供应不足)。

解决的措施呢?Scan-Speak的SD系统和 Dynaudio的 DTL 系统用铜包敷极块将音圈感生的涡流短路掉。仔细分析音圈电感参数可以发现这个秘密。

作为全世界最好的8"单元之一的Scan-Speak 21W/8555,其电感值为0.1mH,远低于Vifa P21W0-20-08 的0.9mH。这两款单元都很优秀,但如果要同时发出中频和低频,Scan-Speak当然能够给出更加透明的声音。

电感值还有一层含义,单元的高端频率落降是由音圈的自感和机械落降共同决定的。如果你用音圈电感值和直流电阻来计算落降频率,其值在某些单元上往往比测得的声学落降高很多。而其他多种单元则是计算值低于测量值。原因在于音圈的自感遮盖了机械系统的峰值。这不是一个好现象,机械系统或电系统的任何改变都将强烈地影响到频率响应以及瞬态响应。

顺便提一下,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老式动磁唱头上。毫不奇怪,此类唱头在透明度上要比高级动圈唱头差得多。(待续)
(续)以下将说明发烧友如何去寻找所喜爱的扬声器,得出自己的结论,甚至猜测出厂商、评论员和你朋友们的音响喜好。
(未完待续)
TOP
47#

删除!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0-03-10 00:30:45
TOP
48#

群蓝 在 2006-12-16 16:25:21 发表的内容
根据自己听音取向来选器材,怎么能按价钱来取?
此外,你坐在音响前听到的声音,80%是通过反射(包括漫反射)到你耳朵里的,因此环境绝对重要。


耐心看看上面、下面的文章就明白了。
TOP
49#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转帖,是一个老外写的,有点长,慢慢看吧。


扬声器单元品质特性面面观

扬声器单元决定了整个扬声器的终极潜力,而且在整个HIFI系统的声音表现中扮演主角。在现时技术条件下仍然制作不出完美的单元,那个目标尚在几十年之后,因为它要求单元具有与空气相同的密度,在所有频率完全均匀地运动,没有任何种类的失真。

我们面前是漫漫长路,但也应充满信心。此时此刻在材料科学领域正在发生重大进展,过去十年内已经出现了很多成果。我确信将在两三年后又会取得新的突破。
我们受益于计算机模拟力学行为研究的重大进步,以及航空、汽车和运动-休闲工业为采用轻质量的高性能材料替代昂贵而沉重的传统材料所进行的大量研究。我们现在已经有了KEVLAR、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铝振膜,不远的未来还会拥有人造金刚石、超低密度硅玻璃、新型金属单晶体和碳单晶体以及新的复合材料。

为什么扬声器单元有它们各自不同的声音?

设计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既保证运动的均匀性,又消除在中高频的共振。这是在各种扬声器系统中都不得不作出的妥协(无质量扬声器除外)。其他问题还有空腔共振和磁场的非线性。

均匀运动

刚性意味着来自音圈的加速度被精确地转化为在锥盆或球顶整个表面的加速度;这样就可以获得平直的频率响应,迅速的脉冲上升,低的互调失真以及声音的透明感。

发烧友通常把这种类型的声音描述为“速度快”,这一点令那些以客观测量为本的工程师们感到惊谔,“中低音单元怎么可能快?因为分频器限制了脉冲上升时间,相当于高音单元的1/5甚至1/10,这正如外交官常说的一句辞令“全面而坦诚地交换观点”,或者说相互交换误会。


可以说双方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他们实际上谈论的内容不同。发烧友所听到的是均匀的锥盆运动;这个现象在测试中表现在:没有互调失真,频率响应平坦,干净利落的脉冲响应。

太好了,那么何不把锥盆或球顶的刚度尽可能地做大一些?象青铜这种金属怎么样。它的强度不错,又几乎能加工成任何形状。钟就是用青铜制造的。但问题在于谐振,它们的回声长达几万周。

答案有两点,第一,金属刚度大;第二,钟释放机械能的唯一途径是经过空气,由于空气与青铜的密度相差悬殊,导致耦合不佳,空气负载阻尼微小,因此必然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我们期望着扬声器单元的另一个性能:(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50#

《扬声器单元品质特性面面观》这篇文章比较长,但是内容丰富,值得好好看看的。特别是喜欢DIY箱子的朋友,更加应该认真读一读,他可以大概地初略的、方向性的指导你应该如何应用好这些不同类型的扬声器单元,甚至包括分频器的设计方案选择等。

电脑网络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平台,读同样的文章领悟的程度总有区别,看自己怎样“读”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