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实话实说----------
———答音响发烧友之所问
杨维中
《在英国听音乐会》
…… 印象最深的是在教堂里听的那次,虽然只是个不知名的指挥,但那天下午的音乐却让我永志难忘。记得第一个音符才发出,我的头皮就发麻了。怎么可能有这么美妙的声音!
忽然受到这样的刺激,脑子里竟然呆掉,一点都无法思考音乐的内容。大概过了半小时吧,也许更久,我终于开始能够享受音乐的韵律。大概又过了一个小时,我才有余力去注意指挥是如何带领他的乐团的。视线放在他身上几分钟后,我就像着了魔,情绪不自觉地跟着他上上下下:当他两手抓住指挥棒,挥出伯恩斯坦式的祈祷,我就会激动得眼眶湿润;当他打出太极拳似的凝重时,我几乎连呼吸都不敢用力,生怕会干扰到那细细的弱音……那股力量真是神奇,叫你哭你就得哭,叫你笑你也控制不住上扬的嘴角。
进到英国的音乐厅,你就会知道,“音乐会”仅仅也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没什么很特别的,就像我们去看电影一般,不像我们搞得那般隆重吓人,好像音乐厅是什么高贵得不得了的地方。那次去听祖宾•梅塔的那场音乐会,还有英国人穿着裤衩进去的呢。
这样比起来,我们在国内听音乐会真是可怜透了。花上大把的钞票,买个烂位子,在音响效果很差的音乐厅,欣赏水准通常不甚高的表演,其实这样也就罢了,更令人遗憾的是,隔天往往还有某个专家跳出来说三道四:观众素质低、迟到进场、睡觉、乱鼓掌、衣衫不整云云……让我们老是以自已为耻。
其实,英国的观众也好不到哪去,七成以上的观众不到开演前三分钟不进场,序曲开始的时候总能看见前后左右频频坐下的人影;他们在乐章之间一样有可能爆出掌声,有时侯指挥还得很无奈地回过身来点头致意;偶尔在演奏中手机也会响起,至于睡觉睡到打鼾那是每场音乐会都有的事。回过头来看中国,我们的观众巳经算是世界水准了!根本不必太看轻自己。
2002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