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欣赏指环,请指点 [复制链接]

查看: 17621|回复: 144
11#

上山砍柴 在 2005-9-23 21:09:49 发表的内容
还是回到问题的起因,不要写一点刚从网上搜索来的资料来掩盖自己的无知。将话题说大了我嫌累,也觉得自己无聊。你还是回答我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决定了后来一切分歧的基础是否存在:

上山砍柴 在 2005-9-22 10:43:27 发表的内容
……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尼伯龙根的指环》一书,就是瓦格纳所依据的神话的原始文本。不过书没有翻译全部。……。

请教老兄:
瓦格纳依据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不全的《指环》这本神话原始文本?


你觉得你这句话对我原话的理解正确吗?
如果你现在还觉得你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我觉得你应该出补一补阅读或者语法课程,然后再来和我说什么瓦格纳。
如果你现在发现你原来是误读了,那么后来的一切分歧都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那么这样的争议还算得上争议吗?还有争议的价值吗?
少放烟雾,请直接回答以上问题,不要将话题又引向别处。一个一句简单的话都读不明白的人,我是不屑于跟他谈什么文学的,因为他既然可以歪度一句话,就什么都可以歪读。[/quote]

上面其实已经回答你的这些问题了。如果你真听过《指环》,也看过《指环》那怕是DVD也好,还这么坚持,还要我说什么呢!
TOP
12#

上山砍柴 在 2005-9-23 11:24:57 发表的内容
你关心什么问题是你的事,我说什么问题是我的事。
你既然都没搞清楚我说什么,怎么就开始反问了?

“这个帖子什么时候成了你说的意思!”
这帖里说什么观点的都有,怎么非要说是或者不是我“说的意思”?




你说什么别人也许不清楚,我很清楚!

如果知道瓦格纳的指环是什么,还能把《尼伯龙根之歌》与《尼伯龙根的指环》,还有台词唱词这些都混为一谈?

在这个帖子里,我只想跟真正关心和兴趣指环的朋友做个交流,对你所谈的伪问题没什么必要再多说什么了。顾及168的知名大虾,一些问题点到为止。
TOP
13#

ludwig2000 在 2005-9-23 11:55:18 发表的内容
楼上两位消消气,回到瓦格纳的音乐上来吧!文学不是这里主要讨论的范围。“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争论是会没完没了的。


先感谢你的好意!
真有点抱歉,不能同意你的看法,因为不是我要讨论瓦格纳《指环》的文学话题呀!

其实我很少很少在168发言,来这里看看,主要关心的是卖唱片的消息。对这里的各种争论和讨论,都很少很少参与。一般发言看似争论的,如果有参与,其实我觉得是有意义的话题交流意见。很遗憾,BBS上总有人喜欢给人定性。

《指环》的这个话题,是非很清楚,不是你说的那种说不清楚的问题。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清楚在哪里。

《尼伯龙根之歌》是德国的英雄史诗,属于民间神话传说,特点是每四行一节,每行中间有个停顿,主要是为了过去民间艺人口头朗诵的方便。也被后人称为尼伯龙根诗体。《尼伯龙根之歌》原作者不清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是钱春绮翻译的中文本。

人民文学版的这部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与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不尽相同,前面我已经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说明了。怎么能肯定《尼伯龙根之歌》“就是瓦格纳所依据的神话的原始文本”?
 
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实际是根据二部作品编写的。一个是冰岛历史学家兼作家斯杜罗申的北欧神话《埃达》,虽然篇幅不长但对瓦格纳创作的主题思想影响很大。还有一个才是13世纪以前的德国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所以,叫人去读这个传说,是个误导。

国内目前可以看到的瓦格纳《指环》的文字读本有二种,书名都叫《尼伯龙根的指环》。一种是我前面说到的刘雪枫召集外文所的德语行家翻译的,上下册,包括了瓦格纳全部歌剧剧本。

另外一本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本的,鲁路翻译,只有“指环”的剧本。前面有周士红的文章,介绍创作背景,特别强调本书是“力求原意符合原文风貌的译文”。这本书的封面写着“四连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瓦格纳编剧作曲”。为什么不建议大家去看看这二本书呢?

瓦格纳一生致力于歌剧的改革。瓦格纳是集编剧、作曲、场景设计、音响效果、指挥和演出于一身的。即使是任何一个歌剧的外行,只要听了《指环》的一幕,第一感觉就是为什么全剧都是唱,没有说一句话!当一个人说“歌剧中对白很多”,你觉得他说的是《指环》,还是什么?
TOP
14#

panhold 在 2005-9-23 13:42:40 发表的内容

他们二位之间的交点没太对上, 舒兄对砍柴那句话的意思有误读的成分, 不过牵涉出这么广泛的话题, 看了也是收益良多啊.




呵,不是什么误读的问题。前面已经都说了,大概我说话太客气了。我是为你的真诚所感动而发言的,这个年代能喜爱瓦格纳的歌剧,值得称道。

但所谈的这本是个很简单的问题,答案很清楚,只有一个,不是二个。前面的帖子已经说明了,不在重复。

如果兴趣瓦格纳的歌剧,以前写过相关的帖子可以看看,比较罗嗦,有问题欢迎到立体声那里交流。期待你这次现场的听后感!

http://lts.bbs.net/bbs/01/11729.html
http://lts.bbs.net/bbs/01/11730.html
TOP
15#

Metamorphosen 在 2005-9-25 10:45:21 发表的内容
请大家不要在争论这个问题了。
我也确实觉得舒存兄不该受到各位的非议,尽管他可能没法解释清楚他的观点......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非议的,讨论问题如果不能有正常心态,那还有必要交流吗?对一般不了解情况的朋友,我能理解!

我不是没有说清楚,而是说的很清楚了,看不懂我就没办法了。老兄对指环比较了解,应该是清楚的。如果有很多碟片,但连一幕都没听完,自然不知道指环15个小时演出是没有说一句话的。

指环剧本与神话传说的关系也说的很清楚了。《三国志》是记录历史,要考证历史;《三国演义》完全不同了,孔明成了个神仙。他们是什么关系?指环是从最后开始写的,觉得不能满足自己创作思想,然后往前面写第三集的齐格弗里德,还是觉得不行,再往前面增加写女武神,最后又写了一个序幕莱茵的黄金。了解后面与前面的异同,还不清楚他与传说的关系呢?除非是没看过。

我不大欣赏现代版的演出,原因上面说了,更多的是导演自己的理解,不是原来的指环了。说的好听一点是追求瓦格纳的哲学思想。说的不好听,就是耍把戏,这次保利的演出,都不能完全排除因为场地条件的限制而为之的可能!

既然瓦格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了指环,还是让观众自己从他原始版本去领略指环更好!我谈的东西,一般都是自己听后感,网络上可以搜索到多少实质的东西?一个人指环可以拥有十几二十套,碟片也可以有成千上万张,但是如果不听,不耐心好好听,都是没用的。

我们很多朋友可以背书背榜单,但听音乐不知听什么,有些人还喜欢把自己打扮的很高明。以前说过,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是古典音乐爱好的二块试金石。自己是否真正爱乐,热爱到什么程度,用他们来鉴别是最好的了。

既然都不是真正喜欢指环的,老兄你这样少有的爱好人也不想参与这个讨论,我也不会再跟帖凑热闹了!
TOP
16#

panhold 在 2005-9-26 15:23:17 发表的内容
有道理.

在网上找到了德英对照的指环剧本, 正在整理, 准备研读一下. 还有相应音乐动机的在线收听.

这回的功课有点大发了.


“辩论还是应该有理有据, 那句话你是误读了”听你这么说,怎么还看不懂我说的意思!真要说出168大虾虚张声势在哪里?我看没必要了吧!

我就是叫你不用看什么书!说实话,书你根本看不懂,我也看不懂!戏剧不是写出来就成功的,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导演对剧本的理解,因为一般人很难解读剧本的潜台词。

看什么,看DVD。我是100%赞成JWang的观点,看大都会的那个DVD,先有个印象,现场去听音乐!

为什么大都会那个要好一些呢?因为瓦格纳创作这个作品有自己的特别要求。当我们不熟悉这个作品的时候,首先当然要了解瓦格纳当时演出的版本。熟悉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后人理解的版本,但这个是后话了。

瓦搁纳认为当时的歌剧院都不能很好演出这个作品,要一个特别的场所,于是建设了拜罗依特节日剧院。你看到我以前写的帖子,这个剧院有特别的音响,为了这个他设计了一种加强低音的大号,他还自己设计场景等等,总之是非常讲究的演出。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说大都会的不是个很好的演出?为什么拜罗依特节日剧院才是最好的?因为他要有一种独特的声音。这个我在前面描述过了,好象没有人注意到?

这些都不是看书可以看出来的,还是要耐心去听。有时间读剧本还是看看碟片更好,注意听音乐!这回到了你帖子的问题,如何欣赏,倒,讨论了一大堆,还没有涉及到很实质的问题!听什么?听音乐,听他的管弦乐,听他与众不同的歌唱,听我在前面描述过那种声音!
TOP
17#

这么说不觉得太过分了!我有什么必要换马甲?

到底谁在这里争吵?谁把本来有意义的争论当做争吵?

看看都说了些什么!

一、误读剧本及对白的问题

《尼伯龙根的指环》还是《尼伯龙根之歌》?唱词还是台词?明摆着没搞明白的问题,争辩有意义?

上山砍柴:
“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尼伯龙根的指环》一书,就是瓦格纳所依据的神话的原始文本。不过书没有翻译全部。”

“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尼伯龙根的指环》一书,就是瓦格纳所依据的神话的原始文本。不过书没有翻译全部。”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歌剧中对白很多,情节推进很慢的,每一幕之间的跳跃很大的。”

舒存:
请教老兄:瓦格纳依据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不全的《指环》这本神话原始文本?指环哪一幕有对白?

上山砍柴:
瓦格纳依据的就是这个指环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应该是该传说的诗歌版节选本。
除非德国有两个指环故事。

“对白”一词有误,应该说是“对话”。跟《卡门》那种说话般的对白不同,是歌唱性的对话。
就像你说“没有一句台词”也有误一样。
怎么能说没有台词?歌唱的内容也应该是台词吧。
或者,唱词就不叫台词?

更正一下:人民文学出版社那本书应该叫《尼伯龙根之歌》,抱歉,大意了。更正一下以免传讹。当中主要人物和瓦格纳歌剧基本相同,故事大体相似。毕竟是不同体裁下的东西。

舒存:
“瓦格纳依据的就是这个指环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应该是该传说的诗歌版节选本。”?

“怎么能说没有台词?歌唱的内容也应该是台词吧”?“唱词就不叫台词?”

台词=唱词,唱词=对白?这么说还要先理解歌剧、话剧、戏剧了?瓦格纳的歌剧是怎么创作的?他的歌剧还真的就该是戏剧的概念!如果要说戏剧,还有相关的,如话白、韵白等等,真不知道该怎么理解了!

上山砍柴:
看来还得感谢你给我上概念课了。

舒存:
很抱歉,简单的东西如果复杂化,确实我不知道了。如歌剧里“唱”的应该称呼什么?“说”的又该怎么称呼的?没有咏叹调的歌剧,把全部内容都用音乐和歌唱连接起来的又该怎么称呼?

瓦格纳不用去抄写人家的东西!在他之前或在他之后,世界上所有的作曲家中,只有他是作曲剧本音响一肩担的,而且他写的剧本文学性和思想性都是无人可比的。

指环是他根据斯堪地纳维亚地区尼伯龙根的传说自己编写的剧本,他用的“语言”是很讲究的“古老”式的,很有点像我们的昆剧那样,不是简单的压韵工整关系,是很难写的但文学价值很高的那种,不是京剧或其他地方戏那么通俗的语言。德语本来翻译就难,他的剧本因此翻译是难上难。

刘雪枫在爱乐做主编时候,曾经主持外文社的爱好行家翻译过瓦格纳全部剧本,是文联出版社。只能说是个意思,味道差了,因此上下册的书卖的并不好,很多地方可以打折的。这次演出,据说与刘雪枫他们的瓦格纳什么协会有很大的关系。

上山砍柴:
瓦格纳没有抄谁的东西,尼伯龙根是德国或者更广泛的地区的一个神话,和荷马神话不同的是,这个神话开始没有成书,《尼伯龙根之歌》成书距离现在仅1000 多年。但是,也是收集了大量主要的关于尼伯龙根的故事,而且他毕竟还早瓦格纳1000年,所以见到的传说应该比瓦格纳的更多更接近原貌。就像司马迁见到的中国早期神话传说比我们的更接近原貌一样(你不会又反驳我说,司马迁离我们不只1000年吧)。既然《尼伯龙根之歌》包含了流传至今的相关神话的主要部分,瓦格纳想全面了解了这神话,很难绕开这个最重要的载体,就像我们今天写作接近真相的三皇五帝,绕不开司马迁一样。
我们都没有了解瓦格纳是否读了这部书,但是从我上面的分析来看,我的推论难理解吗?

再说“对白”一词。说是“对白”肯定是不对的,所以这样一用,可能我当时觉得瓦的东西,既不是喧叙调,也不是咏叹调,就在那里“唱说”,所以就随意用了此词,没有把这概念廓死。
但是我觉得你的反应也是否大惊小怪了一点?我看你说“没有一句台词”时还觉得更奇怪了呢。没台词,那些人都唠叨什么呀?
——说到底,原来还不就是几个小概念的事。当然,严谨一点是好的。我自己喜欢严谨,但是也有疏忽时。

舒存:
坚持用《三国志》的视角来看待《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有多少价值?

指环浓重的象征性,可以告诉观众瓦格纳不是记录历史,更不是神话传说的说书人。

上山砍柴:
我不知道你用这两句话来反驳我什么观点。或者你只是表现了自己的另外的看法?对你这个看法,我没有多少异议。

舒存:
“指环全剧四场没有一句台词,都在歌唱和音乐声中完成剧情和主题的.....”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83828&ftdate=20050922&nTypeId=11

我这么说,相信大家可以看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偏偏有很严谨的人看不明白?如果前一句不清楚,后一句应该不难理解,断章取义可不大好,也难怪,不能不叫人大惊小怪了!瓦格纳如何创作这个指环的,不用多说,到处都有介绍,看看也就不会说什么大惊小怪的话了!

上山砍柴:
你的意思是可以理解。但是我不是说了,还不就是概念的问题。
你自己也承认,再往复杂里说,自己也搞不清楚了。我们的概念是有限的。
至于瓦格纳创作的介绍文字,喜欢他的人都会看过一点,但是我也看不出跟我的观点有什么冲突。

舒存:
已经说过了,跟你的看法,冲突不是一点点吧!如果一直坚持用《三国志》的视角来看待《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有多少价值?更何况那些神话传说本身的价值到底有多高!

瓦格纳不是记录历史,更不是重复神话传说的说书人,他有必要去仔细研究去考证各种版本的神话和传说,然后再重复叙说这个故事?瓦格纳做的事是戏剧,是瓦格纳式的乐剧,不同于司马迁写《史记》记录历史故事和事件,他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偷换概念的问题

把简单的问题、清晰的问题,人为复杂化,有多大意义!

上山砍柴:
你谈的是创作问题,但是我谈的一直是神话的来源问题。你一再误读我的意思,从一开始就误读。
回到矛盾的起因:你觉得你这样复述我的话,准确吗?请再仔细解读这两句话的差异。把这两句话的差异搞明白了,你就清楚我们的争议其实是一个不同的问题。

舒存:
来源值得去讨论?
我只关心和兴趣楼主问的瓦格纳乐剧本身的问题。
这个帖子什么时候成了你说的意思!

上山砍柴:
你关心什么问题是你的事,我说什么问题是我的事。
你既然都没搞清楚我说什么,怎么就开始反问了?

“这个帖子什么时候成了你说的意思!”
这帖里说什么观点的都有,怎么非要说是或者不是我“说的意思”?

舒存:
你说什么别人也许不清楚,我很清楚!如果知道瓦格纳的指环是什么,还能把《尼伯龙根之歌》与《尼伯龙根的指环》,还有台词唱词这些都混为一谈?

在这个帖子里,我只想跟真正关心和兴趣指环的朋友做个交流,对你所谈的伪问题没什么必要再多说什么了。顾及168的知名大虾,一些问题点到为止。

三、言行失常的问题

看看舒存难得在168的发言,看看这个帖子的争论或讨论,哪里冒犯了坛子的?发帖6000多的大虾,言行为何如此失常?

上山砍柴:
还是回到问题的起因,不要写一点刚从网上搜索来的资料来掩盖自己的无知。将话题说大了我嫌累,也觉得自己无聊。你还是回答我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决定了后来一切分歧的基础是否存在:

“上山砍柴 在 2005-9-22 10:43:27 发表的内容
……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尼伯龙根的指环》一书,就是瓦格纳所依据的神话的原始文本。不过书没有翻译全部。……。”

“请教老兄:
瓦格纳依据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不全的《指环》这本神话原始文本?”

你觉得你这句话对我原话的理解正确吗?
如果你现在还觉得你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我觉得你应该出补一补阅读或者语法课程,然后再来和我说什么瓦格纳。
如果你现在发现你原来是误读了,那么后来的一切分歧都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那么这样的争议还算得上争议吗?还有争议的价值吗?

少放烟雾,请直接回答以上问题,不要将话题又引向别处。一个一句简单的话都读不明白的人,我是不屑于跟他谈什么文学的,因为他既然可以歪度一句话,就什么都可以歪读。

舒存:
上面其实已经回答你的这些问题了。如果你真听过《指环》,也看过《指环》那怕是DVD也好,还这么坚持,还要我说什么呢!

舒存答楼主:
“辩论还是应该有理有据, 那句话你是误读了” 听你这么说,怎么还看不懂我说的意思!真要说出168大虾虚张声势在哪里?我看没必要了吧!

舒存答网友: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非议的,讨论问题如果不能有正常心态,那还有必要交流吗?对一般不了解情况的朋友,我能理解!

我不是没有说清楚,而是说的很清楚了,看不懂我就没办法了。老兄对指环比较了解,应该是清楚的。如果有很多碟片,但连一幕都没听完,自然不知道指环15个小时演出是没有说一句话的。

指环剧本与神话传说的关系也说的很清楚了。《三国志》是记录历史,要考证历史;《三国演义》完全不同了,孔明成了个神仙。他们是什么关系?指环是从最后开始写的,觉得不能满足自己创作思想,然后往前面写第三集的齐格弗里德,还是觉得不行,再往前面增加写女武神,最后又写了一个序幕莱茵的黄金。了解后面与前面的异同,还不清楚他与传说的关系呢?除非是没看过。

上山砍柴:
我看你是先天性逻辑思维缺乏,一句简单的话死读不懂还不说,别人好心相告你还痴迷不悟,甚至找来资料刮自己耳光也不知道,真是好笑。
我的那一句话别人都读不懂,就你一个人读懂了,看来我是找到知音了!可笑!
你不需要假装宽宏大量来粉饰自己,有什么“高见”说出来,什么“168大虾虚张声势”,少来这一套,我看不起这种婆婆***态度,别故作羞涩,尽管说。

说实话上面这些话本来都不想说了,觉得跟你对话很好笑。
躲躲闪闪,遮遮掩掩,你再不直接回答问题就少在我面前唠唠叨叨。

刚才一番话或许不太好听,我也不喜欢这样说话。
但是,我的一个简单的说法,你居然可以读出无限内涵来,甚至还读出虚张声势了,却还做欲言又止状,真的很奇怪。

前面有些话是我自己也不喜欢说的,但是,有一个人不断歪曲你的观点,有人点破后还死犟,阴阳怪气、唠唠叨叨,的确很烦人。
然后又换个马甲到别处闹笑话、出洋相,你说我能怎么样?
他的讲话漏洞百出,我只不过是图个省力,择其中之一反驳而已。
本不想与人争吵,但是问题来了,我也不想躲。有些和自己没有关系的问题,自己看不过去,可能也会说两句。
TOP
18#

An-die-Musik 在 2005-9-28 22:56:30 发表的内容
舒存 在 2005-9-28 22:36:44 发表的内容

有位叫yilinliulin的网友帖子值得一读,但遗憾他谈的多是《名歌手》及版本,不是这个帖子如何欣赏指环的话题。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1&titleid=57396&page=2



尽管他有十个《指环》全剧的版本,但他自觉这辈子也没有这个水平和能力、有说服力地写他的《指环》的群英谱。他是很自知之明地、很讨巧地选择瓦格纳作品中最不象wagnerian作品的《名歌手》来牵涉一下的。尽管他学过德语,但还是自觉对德语文学和瓦格纳知之甚少。


看得出来他听的很扎实!音乐不听,只是背书是没有用的。我注意到他的这段话:

请注意:施瓦茨科普芙只是在卡拉扬的指挥下演唱了艾娃,这很重要。虽然这是一个拜罗伊特的现场,但要知道,卡拉扬和Calos Kleiber一样,虽身为德奥指挥家,但指挥的意大利歌剧决不亚于意籍指挥家,奥妙何在?在于深深懂得乐队和歌唱家的关系,懂得歌手的呼吸,在他们的指挥中,歌手并不需要声嘶力竭地去盖过咆哮的乐队,并不需要Brigit Nilson这样的歌喉漂浮在乐队之上。所以,施瓦茨科普芙有这么一句话,大概是:她在卡拉扬指挥下演唱是最舒服的。况且,瓦格纳的《名歌手》不同于他的那些鸿篇巨制的乐剧,实际上是一阕大型室内乐剧,所以决定了乐队的音色必须是透明的、织体是纤细的,但其中也不乏德国歌唱剧的因素,但那也是轻快的,艾娃这个角色是一个抒情女高音,没有戏剧性元素在里面,戏剧性冲突也不显著,所以施瓦茨科普芙完全能胜任她。
恕我孤陋寡闻,施瓦茨科普芙是否只演出过《名歌手》一部瓦格纳歌剧?据我所知,她有《Tristan und Isold》的咏叹调留存的。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1&titleid=57396&page=6

Nilson(尼尔森)的歌唱是非常有张力的,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不大容易接受。这个其实是瓦格纳恐惧的根本。

我们容易接受的那种抒情,例如他说的Eva扮演者Lisa della Casa,目前仅见这位50-60年代的杰出的R.Strauss、Mozart演唱者在瓦格纳的这部歌剧中演唱过,这里的艾娃其清纯和感情的投入上可与她当年的对手Schwarzkopf媲美。

他说的谦虚了一些, Casa是唯一可以从嗓音和形象上都媲美施瓦茨科普芙的女高音。

这个帖子他纠正了一种错误的观点: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1&titleid=57396&page=5
TOP
19#


一个很具体的话题讨论,本来很有意义的,根本不用那么虚张声势。指环的欣赏,是否被妖魔化了,自己听听就知道了。

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是古典音乐鉴赏的二块试金石, 我说这个话,并非要把他们贵族化,也不是什么虔诚和片面,更没有什么高人一等的感觉.。恰恰相反,我要驳斥的是用这些伪装自己是所谓那种高人一等的人。

我看了上山砍柴网友的一些帖子,他有二个谈论瓦格纳的:

谈谈瓦格纳
我感觉“看”后比“看”前对理解瓦格纳进一步加深。所以后来一段时间我很少买歌剧CD了,言必云DVD。近来歌剧也少听了,于是就当看美国大片那样对待歌剧了。

就舞台来讲,大都会的应该是最“正宗”的了现在,但欧洲人自己的舞台却越来越“后现代”,80年代的布列兹就搞成那样了,这几年的变的更厉害。很感兴趣于他们的舞台,但仅仅能看到一点静态的东西,没有看见过新的图像资料。
[ 本文发表于 2004-12-16 17:16:37 2004-12-16 17:16:37 ]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1&titleid=64972&page=7

谈谈《指环》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56958&ftdate=20040712&ntypeid=11

有位叫yilinliulin的网友帖子值得一读,但遗憾他谈的多是《名歌手》及版本,不是这个帖子如何欣赏指环的话题。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1&titleid=57396&page=2
TOP
20#

上山砍柴 在 2005-9-28 19:35:24 发表的内容
[quote]
很抱歉,也感谢你的提醒。
前面有些话是我自己也不喜欢说的,但是,有一个人不断歪曲你的观点,有人点破后还死犟,阴阳怪气、唠唠叨叨,的确很烦人。
然后又换个马甲到别处闹笑话、出洋相,你说我能怎么样?
他的讲话漏洞百出,我只不过是图个省力,择其中之一反驳而已。
本不想与人争吵,但是问题来了,我也不想躲。有些和自己没有关系的问题,自己看不过去,可能也会说两句。
我的境界不宽,但是也应该是得饶人处且饶人。我注意了,但是可能没做好。
总之,谢谢你的提醒。

一些人妖化瓦格纳,未必出于虔诚,而可能出于狭隘和自我虚荣心的满足。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