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进低出 在 2005-10-22 15:05:49 发表的内容 就是普通话发音不是很准。 |
她经常为人诟病的一点是咬字不够清晰,她唱歌咬字究竟清不清晰?如果不清晰,能不能、可不可以清晰?对这个问题,我想分三方面来谈:
首先,她确实有咬字不清晰的情况,从她的口语可知,在港台擅长唱国语歌曲的歌手中,她的国语说得不地道。不过近年来已经有很大的改观,比较她在春节联欢晚会和“同一首歌•走进香港”上的表现可知。她的港式国语很有特点。
其次,有的字她唱错音了,比如:“梦”字音meng,唱成mong;徘徊的“徊”字音huai,唱成hui;河畔的“畔”字音pan,唱成ban;参差的“差”字音ci,唱成ca;倩影的“倩”字音qian,唱成qing;宝藏的“藏”字音zang,唱成cang;绮丽的“绮”字音qi,唱成yi;恋歌的“恋”字音lian,唱成nian;“风”、“逢”字音feng,唱成fong;“错”字音cuo,唱成zu;早年的歌曲山坡的“坡”字音po,唱成bo。等等不一而足。她不可能不知道错了,不仅仅她,包括她身后的音乐制作团体(下同)不可能不知道错了,可能他们是有意为之,觉得这样效果更好。很多歌迷听着觉得优雅,很有特点。
再次,这个问题不能脱离她的整个风格特点来考虑,而是追求整体效果有所舍弃,单单批评她咬字不清晰有失偏颇。比如《九九艳阳天》第四段的一句“十八岁的哥哥细听我英莲”,《送君》第三段的一句“好花哪有百日香”,福音圣歌《微声盼望》整首歌曲,她无疑唱得很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有的咬字不够清晰,如果不看歌词,《微声盼望》不太听得懂,小调歌曲《花伞舞》不看歌词也不太听得懂。仅仅从歌唱技巧来说应当能够做到咬字更清晰一些,这不困难,至少她不困难。我有一个说法,假设前者需要功力和底气0.8,与此同时,要字字交待得清楚明白,干净利落,假设需要功底0.4,总共需要功底1.2,才能完美无缺,而她只有1.0的功底,她觉得前者重要,用足了0.8的功底,剩下0.2的功底用于咬字,就不太够用了。听到的就是现在这样的效果,她(她们)自然有她(她们)的道理。如果她觉得后者咬字更重要,用足0.4的功底,那么,只剩下0.6的功底用于前者,又不太够用了。恐怕不是现在这种效果。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在既定的边界约束条件下的取舍问题,她觉得前者重要,并力求确保之、完美之,尽善尽美之,相应的,部分舍弃了后者。归根结底,还是功底不足,达不到完美无缺所要求的1.2的功底。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必须特别要加以强调的是,这一切都是相对而言,她仍然是无与伦比的。
这一切都是相对而言,并非她的功底绝对不足,事实上她的唱功可和当代任何顶尖高手比肩,她就是当代顶尖高手,或者至少是顶尖高手之一,而是相对于她自身的特点有所侧重,根据她自身的特点有所取舍。她仍然是无与伦比的。
她的歌曲究竟什么人能够接受?什么人能够喜欢、欣赏、乃至消费?其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是哪些人?相对边缘地位的是哪些人?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唱得最有韵味?让什么人听来都觉得很有韵味,听着舒服,乃至过耳不忘?所有这些,在当年她身后的音乐策划、制作团体应当会有一个较为明晰的商业策划和战略规划,或者叫市场定位。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认清问题的实质,还以为她唱歌真的不能咬字更清晰一些。此乃非不能为也,而是不屑于为也,以至于另有所为者也。
什么才是更优秀的奚秀兰?或者奚秀兰怎样唱歌才更优秀?对此奚氏本人及其身后的音乐制作团体比其他人清楚。现在呈现给我们的就是相对更优秀的奚秀兰。
如果不信?请将她早年的歌曲和成熟时期的歌曲作一下比较吧。
如果还不信?基督徒朋友请听听福音圣歌《微声盼望》,非基督徒朋友请听听小调《花伞舞》,这两首歌曲不看歌词都不太听得懂,如果要她唱得大致能听懂,不是不可以,那她还是奚秀兰吗?即使仍然是奚秀兰也将逊色一些。
总之,她唱歌的咬字很优雅和迷人,成为她的风格和特点之一。
—— 摘自《世上优秀的女歌手很多,我独爱奚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