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恶炒银圈为哪般? [复制链接]

查看: 8948|回复: 65
1#
个人观点,无意针对任何人。如有不幸被我言中,那纯属偶然。不需深信。


时下最火的碟是什么碟,你千万不要老土的告诉我是什么“皇家芭蕾”什么“苏格兰风笛”,别落后了,思想要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有人推荐唱片你得先问问是不是“银圈”再说。“银圈”是什么东东?比较简单而又权威的解释是指:唱片内圈全部是银色的。“全部”是个非常关键的所在,因为唱片内圈有银色的很多,全部是银色的就很少--非常少。

圈中人都传,“银圈”的外衍界定很容易,只要是港台的首版而且又是1994(1992?)年以前出版的,一般就可能性很大。“银圈”的物理界定也不难,就是我上述的,唱片内圈全部是银色的。如果不是“全部”,那就属于“银芯”,与普通的唱片(没有任何银色的胶圈碟)价值同等。也有人把唱片内圈全部是银色的定性为“银芯”,属于叫法的不同,对此我没有太多兴趣研究。

所谓物以稀为贵,如果哪位有幸拥有了一张半张“银圈”碟,那感觉多少有点祖上积德的意思,那叫一兴奋。有何好处?其一,能取得一些微不足道但对他而言却至关重要的成就感,老百姓也有受到崇拜的权力,只不过得到成就的途径与明星们有所区别而已,老百姓们只有通过一些身外之物来实现获取羡慕的感觉。我的一位朋友曾说,那些背着几万元的LV皮包挤公车的伪小资是寻求梦想。谁都有实现梦想和为此奋斗到底的权力,哪怕是虚荣一番。我们没有权力剥夺别人的这个权力。

其二呢,还是物以稀为贵,价格是价值的直观体现,我听说最高的一张首版“银圈”以5000多大洋的身价成交,于是乎整个音乐市场都陷入一种无序的疯狂,拥有者疯狂抬价,寻觅者疯狂追逐,价格则是疯狂飙升。有好货可卖好价钱,这是人人都知道,品相好的二手唱片一般没有低于200元的。圈内人又说了,“银圈”碟要价高必须品相好。这就有点矛盾。我手头倒有一张91年宝丽金的草蜢《限时专送》的引进版(深飞出品),按照物理界定是完全的“银圈”,但由于长期播放的缘故,反面已磨出一圈擦痕,按惯例这张唱片是没有价值的。那些品相好没有擦痕的二手唱片怎么来的?

要没有擦痕就必须不听,也就是说不能在唱机里边播放。圈中传言,有两种可能。一,是用户早在94年以前就先知先觉,掐指一算十年后这种唱片会升值,于是大量屯积,买来唱片不听,要听也去刻录一张或买盗版(那时有刻录吗)?这种可能我认为可能性不是很大;二呢,是某些不法商贩独具慧眼,看准其投资价值然后恶炒,货源其实好办,港台或南方一些批发单位有大量存货积压,本已过时没有价值或价值很低,见有人大量收购可能价格还可再降,低吸高抛的原则大家都学过,但里边得有个噱头,否则怎么炒起来,噱头就是“银圈”。说到这里我想也说不定就是这些批发单位为资金周转出货兑现而采取的把戏,这第二种可能里边的两种可能性极大。

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全新未拆封“二手银圈”完全有可能就是积压货。我在佩服这优秀的市场运作手法的同时,不仅要对一些买家而悲哀了。我知道这时候某些“智者”会站出来说那是人家喜欢自愿,也是喜欢音乐的方式方法,你凭什么悲哀?谁最爱听这话?卖家啊,奸商啊。你瞧,我在这儿倒买倒卖还有免费为我粉饰太平的,我能不开心吗?当然“奸商”化妆“智者”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被侵犯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但我还是要说啊,我为这些不知情的买家悲哀。请注意定语是“不知情”,知情的去买肯定是为倒手牟利,这种人有什么值得同情的?不知情的也许是真想拥有一点尖货而已,人人都有拥有这点感觉的权力嘛。我悲哀的是,一方面“银圈”与普通的胶圈碟在音质上没有任何差别,这一点不管何方都认同的,这就给了“追求音乐”的说法一击耳光,我上次说版本问题时还有人强调那是热爱音乐,那么这追求“银圈”是为哪般?另一方面这种虚高价格并不是真正价值的市场调节结果,而是人为恶意炒作。恶意炒作的后果就是这种价格随时可变。那些买家花了大价钱买到的却是疑似宝贝,有待专家鉴定、市场评估!我晕,夫复何言?

或许有人认为“银圈”大多是首版,而首版的音质肯定会好于再版,对此我表示同意,即便不同意也不会反对。追求最好音质是发烧友之具备条件,放着好的不听没有这个道理。但问题是,有谁花大价钱买回“银圈”去听的?要知道,播放肯定会使银色磨损,而磨损的“银圈”有没有升值的可能?基于此共识,我想没有人会如此愚蠢使珍藏贬值。但如果你买张唱片回去不听,那么它再好的音质有又何用?

现在又回兴趣的话题了,奸商们就不批评了,人家也是混饭吃。倒是这上当的一族很有意思。收藏是一种爱好也是一门学问,“只要是经典的都值得收藏”,但目前可用于收藏的物品中,正在流通的商品最具不确定性。因为可以重复生产的商品的价格应该不会大于其价值。人们集邮的邮票一般不会重复印刷,钱币也是如此,正在流通且大量印制的钱币谁会去收藏。而唱片这种较特别的商品却有惊人的再生力,所以唱片的价值按理论讲没有随时间推移而升值的可能性。要叫它升值只能人为炒作。

很多人觉得这收藏的快感远远大于音乐带来的乐趣。我一直确信,很多人不是一般,他们更注重外表的妆扮来掩藏一些,也突出一些。被掩藏的说不定是其铭心刻骨的,想突出的说不定是其正感缺乏的。突出正是为掩藏,尊严总需要被某种救命的稻草来维系。当一个人觉得满身上下只有那可怜的钱包还能证明他拥有支配权力时,他必须无限放大这钱袋的作用,这至少显得他动物生命里边有稍微活性的一面。这表现在喜欢用冠冕堂皇来招摇过市并以此为人生之乐趣。

身外之物大家都热衷,尤其是中国人。有时候我对着那些身上挂满零件的人士就想,你说咱以前确实是苦大了。我们吃苞米面长大的,所以我们永远都是饿鬼投胎,视吃饱为人生最大的哲学(这表现在满大街的饭店而且人满为患);我们穿破补丁长大的,所以我们知道必须衣着光鲜,否则你要面对光鲜们的鄙视(这表现在满城市的服装摊且大多假冒伪劣)。我们哭穷,我们吃苦,我们被压迫,我们被奴役。所以我们他妈的要雄起,至少面子不能丢,为了面子打肿脸在所不惜,这世道胖子吃香,你是胖子别人就尊敬,中国人只认胖子,胖就行,不管你怎么胖的。 有车、有房、有瑞士银行存款、穿意大利时装、抹法国香水、喝蓝山咖啡、经常VIP、高尔夫就倍有面子,有高级器材有绝版唱片也倍有面子。

人啊,不是钻木取火了,也不是围草蔽体了。那时手里拿根棍子,防大虫,打兔子,总之是工具,维生的用处。那时候没比比手里棍子谁漂亮的吧?也没谁鄙视谁手里没棍子吧?更没谁觉得手里没棍子就颜面无光吧?等手里开始玩弄文明棍的时候,人走进了阶级。工具变“使用”为“装饰”,棍子不打兔子了,改打人的自尊了。棍子还是棍子,用途的不同决定了使命的不同,使命的不同决定了角色的不同。

需要和使命,促使人们认识到身外之物的重要性,也由此产生了紧迫感。这样解释“银圈”热,我认为就不难理解了。
分享 转发
TOP
2#


存在的总有其合理性,还是随他去吧,愿跟就跟。
TOP
3#

不过有些早期的首版便宜,例如我像买刘德华的爱不完.现在新的只有复黑再版,我看见二手的韩国T113-01首版才40几块就拿了一张,看起来比复黑再版舒服多了.
TOP
4#



1991年深圳深飞激光光学系统有限公司出品的草蜢《限时专送》
TOP
5#

我很少买炒上去的碟,港台早期的什么银圈/韩国版/日本版他们在像抢一样,有些动不动就几百.
TOP
6#

tmw5522 在 2005-9-13 21:07:32 发表的内容
唱片内圈全部是银色的.RCA,环球等公司很多啊


是全部吗?呵呵,看仔细。
TOP
7#

我在二手首版和再版价格相差不多的时候才会买首版的.不过如果首版积压的全新的,而再版的也是同样包装也是新的,他们难道拆开看?
TOP
8#

唱片内圈全部是银色的.RCA,环球等公司很多啊
TOP
9#

陈慧娴的归来吧,这张韩国T113-01首版我好像花了50拿的。
TOP
10#

恶炒:
1、为金钱;
2、为添乱;
3、为搞怪,客观上丰富了碟坛百态,算不了罪恶,跟风的也不都是SB,有钱就找处烧也;如果没钱还跟风,那就是SB。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