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谁来拯救你,我的老师? [终极版] [复制链接]

1#
谁来拯救你 我的老师?

--鲁迅先生说“救救孩子”,而与儿童息息相关的老师,一直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多重压力下工作着、生活着。长期以来,他们一边抱怨着工作的繁忙琐碎,一边依旧任劳任怨地在各种压力之下努力支撑着孩子们的蓝天。他们在孩子面前扮演着温和善良知识丰富的朋友角色,在领导面前表现工作认真兢兢业业的教师本色,但一
旦终于有空余时间面对自己,有谁听到过他们疲倦的呻吟和无奈的叹息?有谁注意过他们忧郁的目光彷徨的心灵?

编前语

--最近,一篇《谁来拯救你,老师》的文章,在我市一些中小学教师中流传。许多教师朋友认为,这是一篇极能代表教师说出心里话的文章,强力向本报《教育周刊》推荐,并希望通过本刊向文章作者、我市某校教师劳雄(笔名)先生致敬。编辑阅读之后,也深有感触:“谁听到过他们疲倦的呻吟和无奈的叹息?谁注意过他们忧郁的目光、彷徨的心灵?”但愿这篇现代版的教育《呐喊》能拨动您的心弦!

呐喊一 谁给我们时间

--事实上,有很多老师的工作比我所写的还要琐碎和繁忙,是什么让老师连最不应该失去的备课时间都失去了?

--老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性的。拿班主任来说,从学生开学报道这天起,繁忙琐碎的一学期就开始了。作为教师,备课上课乃是根本,如今,备课这一工作基本上都要靠晚上加班才能完成,当然这种加班是老师自发在自己家里的加班,从没人给过他们加班工资。学校的8小时工作时间根本就没有为备课留下余地。除了奔波在课堂和办公室之间,他们还要填写一张又一张名目各异永远搞不清到底有没有实际作用的表格,写一篇又一篇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写些什么的计划、总结、论文、案例,参加一个又一个层次不同规模不一的会议和培训;还要搞好教育课题研究,开展各类学生活动,抓好各项比赛的训练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事实上,很多老师的工作比以上我所写的还要琐碎和繁忙,比如低年级的老师,每天要上的课就有5节左右,差不多只有一节空课时间可以让他们坐下来喝口水,松弛一下疲惫的神经。可桌上总是有一大叠作业在等待批阅。听听他们怎么说的吧:“我上洗手间都要小跑着去!”

--工作繁杂可以不在乎,毕竟做了教师这一行。可是没有时间好好钻研教材,好好备课,却是他们最大的惶恐和不安,所以不得不加班。可是,是什么让老师连最不应该失去的备课时间都失去了?

呐喊二 谁给我们真实

--我见过100多页材料全部造假的,都能顺利通过专家鉴定、光荣定级,我还有坚持真实的理由吗?可每次对着学生纯洁的眼睛,我都会为自己深深羞愧。

--教育重研究,重积累。但古言过犹不及,如今,这种研究和积累的风气之盛,已形成老师的又一种压力。一个课题研究,可以拿出几大箱的材料。一次教学质量评估,准备材料要做一两个月。最高级别的应属省、市级实验学校验收调研了,材料可以装几卡车。每学期,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调研活动多达数10次。每次调研,老师都要做好各种各样的材料,统计好各种各样的数据。这些工作都是额外的,完全挤占了老师本就不多的空余时间。

--问题是,这些材料究竟有多少现实意义呢?连教师座谈学生座谈都是事先预演好的,不会说话的纸又能反映出什么呢?尤其是说明学校常规和学生情况的材料,大多是老师在领导授意下为配合学校工作自编自造的,根本没有任何实际参考价值。但是,对调研有用,对领导印象有用,对充实学校档案柜有用,对加快纸张消费促进纸业发展有用,谁来考虑老师的迷惑和忧虑?谁来体会老师在教授学生说谎时的痛心和尴尬?

--作为基层教师,最关心的就是个人的职称评定了。可是现在连这项工作也充斥了虚假。我曾经历过2001年的高级教师职称评定,材料做了整整一个月,装满了一个大档案袋。我认为我一向非常诚实,而且工作十年来成绩也算骄人,恭居学校中层。但一百六十多页的材料中也有那么十多页的材料进了水。对此事我可以毫无不安,因为我诚实了也许就会被淘汰。评职称做材料从来都充斥着大量的虚假,而且已是约定俗成,天经地义,谁老老实实谁就是二愣子,就是成心不求上进,影响学校声誉。我见过一百多页材料全部造假的,都能顺利通过专家鉴定、光荣定级,我还有坚持真实的理由吗?可每次对着学生纯洁的眼睛,我都会为自己深深羞愧,对这个职业也由热爱而疑惑再至渐渐失望:我追求的就是这个吗?我无法回答自己。

呐喊三 谁给我们宁静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学校是心灵的净土。然而,一个又一个教育“运动”却正在使这种事业受到质疑,使这片净土出现阴影。

--我们相信,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改革是正确的、必须的,但经过层层理解后的层层传达,到了基层教师那儿,这些改革容易变味。就拿前几年的“减负”来说,最初,不仅学生拍手叫好,老师也是拍手庆幸。学生负担轻了,老师的负担当然也相应减轻。而一年之后,随着学生考试成绩或多或少的滑坡,家长的质疑随之而来,于是减负呼声弱了,老师负担又上去了。

--近年来,由于“择校”现象愈演愈热,学校终于彻底丢弃了减负口号,提出“理直气壮抓质量”,当然这“质量”毫无疑问着就是指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一“理直气壮”,就是无数孩子的童年被作业扼杀,就是老师负担的恶性加重。

--再说说如今教育界普遍存在的“一边高喊素质教育,一边紧抓应试教育”的现象。不仅老师无所适从,连领导们也不能自圆其说,只得自我解嘲地认为素质教育包含应试教育,两者并无矛盾。可是天天在教室里上课的老师心知肚明,两者根本水火不容!抓了素质就要付出考试成绩滑坡的代价,抓了成绩就不可能顾及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方方面面的启发下,他们也懂得了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明天要来开素质教育现场会了,便把学生作业本收掉,发给他们各种课外读物,在墙壁上橱窗里布置好学生的各种手工手绘手写作品,关照学生对谁也不许说假期要补课;下周要考试了,学生每天不完成三张试卷别想回家——当然,回家后还有一张试卷要做。

呐喊四 谁给我们理解

--二十多位来自市内各大小学校的教导们吐尽了苦水,居然没有一位教导能感到工作中的快乐。他们开着玩笑说:“马路上面黄肌瘦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学生,一类是老师。”

--社会往往把国家民族的希望都寄托在教师身上,冠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家长则把所有的人生追求和寄托都放在孩子身上,老师肩上的重担何止千钧?干得好是理所当然。一旦稍有差池,责难声便席卷而来。加上几次行风建设调查,学校因受乱收费牵连而声名狼藉,一瞬间老师似乎成了过街老鼠,骂声四起。而老师的委屈谁能明白?他们也是人,也会力不从心,也会疏忽马虎,也会犯错误。而且,一个工作在一线的老师,哪有权力去制定什么教育政策包括收费政策?而面对现状,谁愿意给他们理解和宽容?

--笔者曾参加过本市中小学教导主任培训,二十多位来自市内各大小学校的教导们吐尽了苦水,居然没有一位教导能感到工作中的快乐。“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想着肩头的重任,想着无休无止的工作。”他们开玩笑说:“马路上面黄肌瘦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学生,一类是老师。”

呐喊五 谁是真正的专家

--实实在在的教育由远离教育实际、动不动就跑国外做研究的专家学者来指导,成了教育的最大悖论。

--长期以来,教育牢牢遵循着“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由一批专家学者掌控着教育思想的演变、教育方式的更新,这本无可厚非。但理论一旦脱离了实际,往往就变得虚无飘渺,令老师无从掌握。笔者近年来有幸参加了各种规模的培训不下数十次,培训笔记记了几大本,但这些宝贵理论真正能对教学实践起多少作用呢?不少老师反映,听专家讲座就如听《天方夜谭》,满嘴国内国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没有谁把眼睛朝下看,看看我们的教学实际,了解老师们的真正需求。实实在在的教育由远离教育实际、动不动就跑国外做研究的专家学者来指导,成了教育的最大悖论。

--学校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使命,这“人”既指学生,也指老师。一所学校若能培养出一批成功教师,无疑是最足自豪的资本。问题是,教师成功了,出名了,拿什么证明?除了荣誉证书,便是工作性质的变化了。名教师怎么能天天呆课堂?名教师得负责对外交流和宣传,树学校形象的,成为学校吸引生源的资本。于是原先做班主任的可以不做了,原先一周上15堂课的可以变成一周上5堂课了,原先是普通教师的可以考虑选拔为行政干部了。一来二去,成功教师就离开了教学前线,走上了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岗位。

--很普遍的例子是:几乎所有的校长都曾经是优秀的教师,但几乎所有的校长都是不上课的,专门负责外出开会,搞好上下人际关系。还有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一些特级教师成名后就理所当然地离开本职岗位,如明星大腕般靠外出“走穴”挣钱,礼堂里一堂公开课,收入远远超过一个月薪水。而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呆在课堂与孩子为伴的,通常都不是领导眼里的好教师,起码不是成功教师。教师的成功以离开教学一线为证明,是教育的又一大悖论。

--教学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实践工作,教学经验是一个老师最可宝贵的工作积累。但通常,教育行政机构的领导们在会议上对老师说得最多的是:要尽快转型,从经验型教师转为科研型教师,要多写论文。于是写论文成了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而且要求之高、数量之多,超过了一般老师的承受范围。“要想别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要敢创新,有新意”。为促老师写论文,写好论文,学校往往把教师论文与教师收入挂起钩来。于是某市去年教师论文“产量”就突破了两万篇,但其中有价值的却不足百篇。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当然不错,但要考虑老师的实际情况,如此齐头并进一视同仁的做法,只能逼老师“做”论文:摘抄拼凑,不知所云,反而冷落了本该记录整理的教学经验。况且,如果老师都能搞科研做学者,要那么多的教育专家干什么?这岂不是教育的又一悖论?

呐喊六 谁逼着我们“患病”

--长期的精神压力导致教师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据上海某教育机构统计,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教师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

--工作压力巨大,且重复繁琐、无法量化,使老师的身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除极少数人能通过自身奋斗或社会关系跃居领导岗位,从而离开教学一线外,大多数老师只能日复一日地呕心沥血。由于接触面不广,他们的生活圈子基本上呈两点一线状态。加上社会舆论固有的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使老师跟现实之间一直保持着距离,于是,他们很少能有舒解压力的机会。长期的精神压力导致老师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据上海某教育机构统计,超过60%的老师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这个数据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国家、省、市每年都有“优秀教师”、“十佳教师”评比,但看看他们的事迹介绍,总是令人揪心:多少教师的成功、出名是以身体为代价的啊!他们的事迹中充斥了“病倒”、“休克”、“手术”、“坚持上班”这样的字眼。事实上,除了成天在校园里忙忙碌碌,他们哪有时间留给自己锻炼身体呢?

--随着市场经济的突飞猛进,一些年轻教师在经历了苦闷和彷徨后,悄悄转移目光,寻找别样寄托。他们参加传销活动,做保险业务员,推销各类化妆品,甚至下海经商,不一而足。据某地安利销售公司负责人说,老师是最容易也是他们最乐意吸收的业务员,因为老师知识丰富,能说会道,非常符合他们的要求,而且老师也很容易被鼓动。

结束语

--虽然彷徨怀疑,虽然痛心失望,对教育,大多数老师还是有着执著的期望,满心的牵挂。他们相信总有一天,理想能成为现实,天空能不再阴郁。那时,他们可以在鲜花绿草丛中带着孩子们唱歌跳舞,以最纯净的心灵贴近自然,感悟教育的快乐,感悟生活的美好。那样的教育,必将是最成功的教育。

--面对这样的教育“运动”,老师怎么能不疑惑?谁在真正为教育着想?谁在真正为孩子着想?
--但愿,那一天能早日到来。

--“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直用来赞美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但现在,面对种种现实,教师们常常感到尴尬和无奈。

最后编辑死神
分享 转发
TOP
2#

压力、累----如果倒退20年,说教师是压力最大、最累的职业之一,我举双手承认。可现在,从事哪个职业不都是担负着巨大的压力呢?艰辛和压力已经不是教师这个职业独享了。
还有人提到加班费---你问问哪个私企的老板按规定给员工加班费?
最后编辑小松
TOP
3#

亲爱的网友们:看完了这些“文字”希望你们可以对老师多一分关心少一分责备!

TOP
4#

这年头,师德、医德都沦丧到让人寒心的份上,叫大家理解、体谅、关心、尊重,难啊!
TOP
5#

老师、医生都是俗人啊,再脱离现实,也脱不去那么远。
TOP
6#

对老师多一分关心少一分责备
--------《谁来拯救你,我的老师》读后感

--《谁来拯救你,我的老师》一文及大家谈等文章发表后,在城市各个角落掀起一阵阵沸沸扬扬的讨论。然而,我觉得这当中有多少人是真正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请不是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免开尊口!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你们走上神圣的讲台来当当教师,一学期后你再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这一职业,在不少不了解这一行业的人看来中一份轻闲而体面的工作,赚的钱又多,年均收入四万多,比得上公务员。一件件漂亮的外衣披在教师身上,然而却像安徒生笔下的皇帝的新装一样华而不实。真正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没有一个不说累的。上班八小时,不是上课就是改作业,一叠叠作业就象一座座小山压得你喘不上气来。领导要你的成绩:优秀率、及格率,上英中的名额等等;家长要你的成绩:我的孩子这单元考了几分,比上单元提高或减少了几分,在班级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大会小会、听课、研讨、讲座要你参加,我们的教师就象一块夹心饼干的馅,夹在中间,两面往里挤。下班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还有一摞摞的作文、试卷等你批阅,备课、填表、写论文、写反思、小结一大堆事等你完成,哪个教师不用挑灯夜战的,这些谁看见了?真是要让牛儿跑,又不让牛儿吃草。

--说起工资,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五年的高级教师一个月应发工资是二千七百多,扣除三金后还不到二千三百多,一年下来才多少钱,就是加上所有的奖金,一年下来不足三万元,有记者说老师一年的工资四万多,我试问:不足的那一万多是不是找这位记者领。同公务员比,那更不用比啦,以这位二十五年教龄的大学本科学历的老高级的工资和与他同龄的同级别的公务员的工资比,远不及公务员的,更不用说教龄少的教师的工资了。我们只能安慰自己:教师是月亮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有人说教师队伍中有一些禽兽老师、精神病老师,我不否认,播音员还裸死在副市长的床上呢(报上报导的),每一种行业都会有参差不齐的现象。而教师队伍中的这一些现象,不正是说明教师的压力过大,负荷过重吗?不正是要社会上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爱护吗?教育兴,国家才能富强。社会上都不关心教师,何谈重视教育,国家富强?!

--教师这一职业是一份良心职业,有千万个老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我们看看这一幅画面:一位老教师三月份感觉乳房疼痛,她忍住了,继续工作,七月份校长在病房见到她时,她的乳房已被切除了,正在化疗。校长哽咽地问她为啥不说,她无奈地说:“我们老师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位老师的工作负担已经太重了,我不忍心再给你们增添麻烦了,再说,孩子们都快毕业了,在这节骨眼上,我不忍心误人子弟。”这就是我们的老师,一位平凡的老师,她们得到的回报远不及付出的多。我听老师的丈夫、妻子在抱怨:“天天忙,不顾家,要个妈回来侍候!”子女在抱怨:“我的父母不爱我,关心我远不及他的那些学生。”我听到教师无奈地摇头:“要当好一位好老师就无法当好一位好妈妈(好爸爸)、好妻子(好丈夫)。”

--社会上的人,请你们再一次聆听《每当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体会老师的辛苦。对我们这一些平凡而又可怜的一线老师,多一分的关心少一份的责备;多一分的理解少一份的批评。
TOP
7#

教师大多大专毕业,工资不和公务员比,和农民比?
TOP
8#

拿教师:
---和公务员比:怎么不和我国最广泛的职业农民、工人(包括下岗和不下岗的)比?怎么不跟那些无力支付高额学费的家庭比呢?
---和走穴歌星比:怎么不和比尔.盖茨、李嘉成比啊?差距岂不更大!
---还有一位拿自己的职业跟贪官比,觉得自己不如贪官捞钱捞的快,可见之堕落了。
最后编辑小松
TOP
9#

唏嘘不已!无语...
TOP
10#

大专毕业?大本毕业失业的一抓都一大把。比比他们总可以了吧?
TOP
11#

教师是在岗的,怎么和失业的比,难道要他们做义工,他们也要养家糊口啊。本人大学本科毕业29年,任完中教导20多年,年薪不足2万,高吗?不过,最艰辛的还是农村山区的小学教师,他们工资更低,生活环境更差。
TOP
12#

不在其位,难感其受!

请诸位在“教师”面前,多加两个字“某些教师”……
TOP
13#

“某些教师”
的确应该这样称呼
我办公室里一个人
平时天天晚上在家里开大桌
每人次每两小时100元
一个晚上可以20人以上
暑假更是疯赚
一个暑假下来  自己换了帕萨特  给老婆买了甲壳虫
学生给他的打分是全校最低
他扬言敢让他下岗就拿刀子上校长室  领导也拿他没办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