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一门无须翻译的世界语,只要有“中间人”演绎,就能向有所感觉的人表达其意。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早已是一部耳熟能详的“流行”经典作品了,在众多演奏家诠释它的众多版本中,新一代演奏家中的佼佼者当属鲁普。他把格里格的民族化与抒情性,以及在音乐语言上的浪漫特质表现得精致美极、酣畅淋漓。尤其是第一乐章,一种北欧大自然的冷竣纯明在音符中交织弥散,鲁普处理得诗意盎然、分句清晰、指触精炒,让人神清气爽。在第二乐章的温馨处和第三乐章的刚烈处,他分别以朴实无华和不造虚势的稳健,恰如其分地控制音色,手之触键,脚之踏板,仿佛与冥冥中的作曲家有着心灵互通。他描绘出沁人心脾的画意,每每把我引入一种完全未能预想到的境地。如此浪漫的表现力是很少见的,唯有这双抒情的“金手指”。
在终乐章的尾声,大主题由管弦乐队以磅礴的气势进行烘托,在唱片上几乎所有演奏家的钢琴独奏部分都被吞没在其中而难以分辨。1999年11月,笔者在音乐厅里听阿根廷女钢琴家、钢琴教育家玛赛拉·菲奥利罗弹奏此曲,演奏迸人此段时,但见她十指如飞地在键盘上滚动,却未能产生任何音响,这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情景。是否格里格在整体效果上的处理出现估计错误昵?但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部作品自1869年4月3日在哥本哈根首演后,格里格几乎一直没有放弃配器改动。1907年7月21日(离他去世六星期),他仍在全面整理该曲。1919年,他的学生帕西·格兰杰在总谱出版前再度进行编订,一苴延用至今。这个修订配器的过程应当是有说服力的,它为难了众多演奏家,但在澎湃的声浪中,鲁普的钢琴声依旧清晰可辨就是最好的证明。(作者:邵 奇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