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蚂蚁博士九月大贴:国产唱片也风流 —— 分享精致专业的雨果音乐... [复制链接]

查看: 44649|回复: 251
141#

蚂蚁博士 在 2005-8-31 18:08:53 发表的内容


自愧不如!呵呵!

蚂蚁别谦虚啊.挺好的!继续展示,支持你!
TOP
142#

上山砍柴 在 2005-8-31 11:36:39 发表的内容
他在显摆,你也欣赏?


自愧不如!呵呵!
TOP
143#

蚂蚁在展开拯久雨果大行动 你提那些老掉牙的片子干啥 这几年除了初次不错之外 其他大部分惨不忍听 黄
红英后二张也不行 近来的出品长为和陈宇更是出奇的臭 这个牌子没落不是蚁兄能左右的
TOP
144#

支持蚂蚁博士!!
TOP
145#

[quote]蚂蚁博士 在 2005-8-28 16:42:12 发表的内容
《雨果发烧(一)》的金碟版,我认为是雨果11张发烧精选当中最成功、最值得拥有的一张,音乐都是历年雨果唱片的精选优秀曲目,个人认为音响性及对器材的考验简直可以说所向披靡、直接叫板《我的碟》。


雨果精选我就最喜欢第六辑,呵呵!可能是所选的曲目特别对我的胃口吧!

喜欢雨果是从十年前买的《山童》开始,当时听完电台《音响世界》的介绍,马上就去“东二”电器城买了一张回家听,现在还记得那种兴奋的心情,因为那时候儿歌类的好唱片很少有出版的,不过当时60块钱对于还是在读书的我来说算是大出血啦。
TOP
146#

《龟兹古韵》:
演奏:高雄市立国乐团 指挥:阎惠昌
“龟兹”是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故国,位于今新疆库车悬一带,龟兹乐到隋唐时发展到鼎盛时期。
组曲《龟兹古韵》是作者根据自己所作的同名舞剧音乐重新改写而成。全曲分六段,音乐优美、弦乐通畅,音响效果也很讲究,音场够宽大、乐器定位清晰,使得该碟更加具有欣赏和购买价值。
其他几曲也是精辟之选。

[upload=jpg]Upload/20058311837535022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8311838450154.jpg[/upload]

[1]   乡音寄怀 (李焕之作曲)
  龟兹古韵 (组曲) 周吉作曲  
[2]   乐引
[3]   女子燃灯舞
[4]   男子健舞
[5]   大漠抒怀 (管子:郭进财)
[6]   五方狮子报太平
[7]   苏幕遮盛会
[8]   八千里路云和月 (陈能济作曲)
[9]   众仙会 (阎惠昌作曲)
[10]   田野欢歌 (伍宝桢作曲 阎惠昌编曲)
[11]   喜庆 (党正乾作曲 阎惠昌编曲)
TOP
147#

好呀,记得买雨果碟的时候,
很在意封面后面的署名的,
那就是:监制、录音/易有伍,
没有见到这个名字,总是对这张唱片的真伪产生置疑!
TOP
148#

mmgg 在 2005-8-31 18:37:52 发表的内容
蚂蚁在展开拯久雨果大行动 你提那些老掉牙的片子干啥 这几年除了初次不错之外 其他大部分惨不忍听 黄
红英后二张也不行 近来的出品长为和陈宇更是出奇的臭 这个牌子没落不是蚁兄能左右的



M兄,话不能这么说的,正象蚂蚁兄说的那样,他带给我们了美好的享受,更有着美好的回忆,我的音乐发烧路就是雨果铺起来的,是雨果让我感受到音乐还可以更美的,在雨果之后,我才真正认识了DG,EMI,RCA......,回想起来也7年了,一路上雨果陪伴着我,以后还会陪伴着我.

另外说一下雨果最近的一些唱片,象黄红英的唱片什么的,我压根没有买,也不想去听,觉得雨果是一块民族音乐的品牌,没有人能取代雨果唱片对我国的民乐做出的贡献,现在出版的一些唱片我也不满意,在高度商业化的今天,做这些也是可以理解的,从89年到99年,我觉得是雨果最辉煌的日子,这段日子里几乎每一张唱片都是那么的精彩,表现出了民乐的本真,贴切,现在我们回顾这些优秀的唱片,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TOP
149#

《云岭素描》与《燕赵故事》:
(转自雨果网站)————《云岭素描》与《燕赵故事》是雨果别为作曲家鲍元恺管弦乐作品《炎黄风情》录制的一套CD,其中还包括音乐家后来增补的《台乡清韵》一章,内客上更臻完善。
作为鲍元恺交响音乐系列《中国风》的首篇,这部原题为《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二十八首管弦乐曲》的作品被中国国家教委选入全国普通高中欣赏教材,并曾在中国各大城市及诸如加拿大、美国、匈牙利等海外多个国家做过数以百计的演出,不少国外著名的交响乐团在访华音乐会上选奏过其中的章节,时至今日,它仍是国内管弦乐演出的常备曲自。

[upload=jpg]Upload/200591837507629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91838216669.jpg[/upload]

在《云岭素描》中,共有《云岭素描》《巴蜀山歌》《江南雨丝》《台乡清韵》四个乐章,而《燕赵故事》则分为《燕赵故事》《太行春秋》、《黄士悲欢》及《台湾去画》四个乐章。每个乐章又都以四首同一地域的民歌构成四个小段,但在具体构架上,乐思并不拘泥于单一的素材运用,比如《云岭素描》—章,由《小河淌水》《放马山歌》《雨不洒花花不江》及《猜调》四个乐段构成,实际上在《放马山歌》及《猜调》中又分别加人了《赶马调》及《安宁州》两首民歌的旋律。素材的有机运用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及情感,也显示出音乐家在材料的剪辑及提炼上老到的功力,尤其是在衔接过渡上,更是高人一筹,出神入化。以《放马山歌》一段为例,它原来的音调足以表现放马时的热闹情景,但接下来转入的《赶马调》旋律以舒展平和的弦乐奏出,用以描写放马人途中休墓时惬意心情,仿佛一气呵成,堪称是神来之笔。类似创作手法在作品中有着多处的运用,成为这套管弦乐的一大特色。

[upload=jpg]Upload/2005918432487859.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918434290397.jpg[/upload]

完成这样一部堪称艺术工程浩大的作品,创作者在民族音乐及西洋管弦乐方面都必须具有深厚的功力,无疑,鲍元恺先生在这部作品中的表现是令人叹服的。中国民歌精华的采撷己然涵盖了九州方圆内的山河面貌及农事人情等层面。具体到器乐语言的运用上,音乐家更显炉火纯青的驾驭能力。作品在情节的叙述及场面的描绘上均充分发挥了交响音乐的特性,而在西洋创作手段的运用上又有所节制,所有技法的挥洒服从于音乐本身,并不恣肆,点到即止,所以听上去大气而简洁,全无晦涩或肤浅。另外,全篇不少旋律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以突出民间风味,比如《拔根芦柴花》中的板胡,《紫竹调》中的笛子、二胡和琵琶,《小放牛》中的木琴,《闹元宵》里的民族打击乐及唢呐,《夫妻逗趣》中的板胡、三弦,它们的加入,音响效果上并不造成中西两种文化融汇时的隔膜,正如几十首中国民歌小调用交响乐队奏出,丝毫没有洋为中用的生硬、自然流畅中华夏民族音乐神髓犹存。中国民歌旋律用西洋管弦乐手法重新编写,鲍元恺并非始作俑者。但如此系统庞大的改编,富有创造性的结构与色彩迥然的音响表达,无疑是空前的大手笔。鲍元恺此番呕心沥血,既是在创作上探寻中西音乐的最佳契合点,更是在艺术进程上推动着“中为洋用”的文化接轨,经年苦功,精诚可鉴。
担任本次录音演奏的乐队是俄罗斯佛罗内斯交响乐团,或许是俄罗斯民族与中华民族的音乐有许多共通之处,加之在指挥家麦家乐的调遣下,这支管弦乐队的演奏表现出对中国作品准确的理解,以精湛的水平相当出色地完成了这部大型中国管弦乐作品的录制。不看说明,未必想像得到这熟悉、协调而不乏新鲜感的音乐是出自国外的大乐团。
在录制上,这套唱片堪称A级超水平的精彩国乐CD。它具有绵绵密密的音乐特性、深阔的音乐舞台,环环相扣的乐器结像。总体上,乐曲动态对比份量相当,音响效果的表现保持着统一感,乐器音色甜暖,富有质感又绝不夸张。以《小河淌水》为例。它的音场感既深且阔,质感与线条感突出而不刻意.有一份一听倾心,耐人回味的音响持性。而《放马山歌》则最宜用作考验器材的瞬变速度,此曲生猛起落,具重量/瞬变的低频及一份活脱的跃动感。
用“雅俗共和,情境相生”八字可以概括这套唱片的特色,无论是音乐还是音响上都具有高度的欣赏价值,是值得收藏的精品。

云岭素描
[1]  小河淌水
[2]  放马山歌
[3]  雨不洒花花不红
[4]  猜调
  巴蜀山歌
[5]  槐花几时开
[6]  黄杨扁担
[7]  绣荷包
[8]  太阳出来喜洋洋
  江南雨丝
[9]  无锡景
[10]  杨柳青
[11]  拔根芦柴花
[12]  紫竹调
  台乡清韵
[13]  恒春乡愁
[14]  宜兰童谣
[15]  泰雅情歌
[16]  高山节日

燕赵故事
[1]  小白菜
[2]  小放牛 (木琴: 王以东)
[3]  茉莉花
[4]  对花
太行春秋
[5]  走西口
[6]  闹元宵 (中国敲击乐: 王以东 唢呐: 侯艳秋)
[7]  爬山调
[8]  看秧歌 (中国敲击乐: 王以东)
  黄土悲歌
[9]  女娃担水
[10]  夫妻逗趣 (板胡: 沈诚 三弦: 赵承伟 中国敲击乐: 王以东)   1:49
[11]  走绛州(板胡: 沈诚)
[12]  兰花花
  台湾音画
[13]  安平怀古
[14]  农村小调
[15]  香闺春怨
[16]  鹿港庙会 (中国敲击乐: 王以东)
TOP
150#

蚂蚁博士 在 2005-8-30 14:58:26 发表的内容
谢谢 E 版、谢谢龙兄!
雨果真看到就好了,她可一定不要让我们失望哦!
永远支持雨果!



        蚂蚁兄,你这个帖子,还有前不久“爱玩音响”兄那个谈雨果的帖子,老易都看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