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031323334353637» / 4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勒交响乐版本的个人选择 [复制链接]

查看: 69058|回复: 437
331#

ludwig2000 在 2005-9-3 11:31:17 发表的内容
我们为什么不能容忍多明哥唱瓦格纳呢?




并不是不能容忍多明戈唱瓦格纳,乐评也向来肯定了他唱的瓦格纳,而且多明戈的确富于进取精神,如果不是他的瓦格纳起步太晚,要命的年龄限制了他在瓦格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他几乎就要全尽瓦格纳的男高音戏目了。但多明戈毕竟还是一个介于抒情-戏剧男高音之间的意大利男高音,其演唱方法和气息的运用都是典型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和德国男高音尤其是瓦格纳男高音是格格不入的,但也有人说他的介入,在瓦格纳演唱领域吹入了一股新风。但凡事都有一个俗成和共识,那就是,真正的瓦格纳男高音不是像多明戈那样演唱的,像他那样唱的话,在拜罗伊特是撑不了几天就要倒嗓的,更遑论他的德语发音和吐字总是不入耳。尽管我对多明戈充满敬意,但我还是认为他唱瓦格纳也是一个“谬误”,更是一个“笑话”,这个笑话说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也是当代奇缺瓦格纳男高音的一个鲜明的写照!
至于Joe Vickers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戏剧男高音,他唱堂-卡洛和奥赛罗是那样的杰出,以至于在他的时代,他就是这两个角色的代名词。但只要你认真听过他的演唱,就知道,他不是一个真正意以上的意大利男高音,和莫纳科、科莱里这样的戏剧男高音完全是用的不同的方法来演唱,也就是更接近于瓦格纳男高音的演唱方法和气息运用。所以,维克斯能唱瓦格纳,但也仅限于罗恩格林和奇格蒙德,也并不能成为像梅尔乔尔、祖特豪斯、马科斯-劳伦斯那样的真正的全能瓦格纳男高音。但维克斯和多明戈比起来,我相信还是维克斯更令人信服地演得好特里斯坦和罗恩格林,而要多明戈唱奇格蒙德太勉为其难了。另外,维克斯没有留下唱堂-卡洛的录音室录音,只有几个不太好的现场录音,这真是一个遗憾!
TOP
332#

上山砍柴 在 2005-9-2 18:59:55 发表的内容
在此想声明一下:

我不是版本主义者,在168上时间长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没有鼓吹过什么版本是非听不可的、不听某版本是要掉档次的,我总是以为作品高于版本。如果一张唱片里音乐的成分按100计,那么作品起码占95,版本占4,其他占1。
但是我也听版本,这是在我听了我所有想听的作品之后,我觉得我可以去选择版本了。
我收了30多个贝9,也谈过因此带来的各种收获和困惑。

我想知道别的朋友的听音乐的活动是怎么样的,都听些什么,都买些什么,他们说出来,我觉得是音乐欣赏的生态信息交流,我不觉得是显摆或者是表现自己。
如果将自己的特点说出来都是表现或者显摆,那么说出自己的知识也要涉嫌表现了——不就想让别人知道你知道那点东西吗?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一上来就哭穷,然后发誓要勤学苦练100天?

心态放宽一点,能理解的东西就多一点。
人的环境差别是有的,但是智慧是无差别的。


上山兄说的极是.我除了喜欢音乐还读书.藏书,特别爱读书话,就是关于读书,藏书,淘书的书或文章.对于音乐亦如此.喜欢读爱乐人淘碟的故事,听乐的感受.
TOP
333#

傅人长

1980年——1989年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先后学习了扬琴、钢琴、作曲、指挥等。199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同年在全国首届指挥比赛中获得第三名,随后被上海乐团聘为常任指挥。

1994年考入德国柏林高等艺术学院,1998年获得指挥硕士学位,并考入莱比锡音乐学院,攻读德国表演专业的最高学位——大师班。2002年还参加了著名指挥Sir Colin Davis、Claus-Peter Flor及Panura的国际指挥大师课。

在德国期间,多次与柏林交响乐团合作举行音乐会,曾指挥过Preussische交响乐团,Boehlen交响乐团,Jenaer爱乐乐团,保加利亚的Rosse爱乐乐团,土耳其的Bursa交响乐团。在国内合作过的乐团有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乐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广州乐团,辽宁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等。

2000年获得莱比锡音乐学院最高级学位证书,并被柏林交响乐团(das sinfonie orchester berlin)邀请作为主要客席指挥,每年定期在柏林爱乐大厅指挥多套音乐会。

2002年受聘于上海交响乐团,2004年作为指挥副教授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

2005年4月被任命为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upload=jpg]Upload/200593229572462.jpg[/upload]
        演出时间:2005年6月26日19:30
    演出地点:上海音乐厅
  演出票价:300、240、180、120、80元
  订票热线:62172426、62173055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
  
    马勒:第四交响曲





不知哪位DX看了这场音乐会?对其评价如何?马勒玩得如何?
TOP
334#

莱纳 在 2005-9-3 17:55:02 发表的内容
zelenka 在 2005-9-3 12:21:27 发表的内容
马勒第一交响曲的优秀版本

马勒的前4部交响曲因主题和情绪与德国民歌《少年的魔角》密切相关而常被归类为"魔角交响曲"。严格意义上说,第一交响曲并不符合这一标准,因为其主题与作曲家第一次恋爱被拒绝后所写的《旅行者之歌》关系更密切。

第一交响曲体现了马勒的创作个性,深刻展示了那个时代艺术家的风貌,它是打开马勒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乐曲一开始弦乐描绘出盛夏早晨的心境;第二乐章农民舞蹈旋律最终演变成一种精神困扰;第三乐章以儿歌《雅各兄弟》为基础,神秘的卡农构成了葬礼进行曲;最后一个乐章,暴风雨般的引子之后,音乐进入激动的快板,描绘从地狱到天国的历程。整个作品有两处明显引用了《旅行者之歌》的旋律。

马勒第一交响曲最初总谱的配器与现在略有不同,还多出一个乐章。这个早期版本还有一个标题叫做"巨人",当时它是按照交响诗的格式写的。这个标题与多余的乐章在修订时被作曲家删掉,所以一些唱片公司或者音乐会海报把最后定稿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冠之以“巨人”之名是没有道理的。

有一位对马勒第一交响曲有精深研究的指挥家,他对这部作品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了解,这个人就是捷克的库贝利克。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50年代中期为DECCA公司录制了最早的马勒第一录音室版本。这个录音很值得再版。现在我们通常听到的是库贝利克在DG公司录的第二个版本(449 735-2GOR),唱片上还有费舍-迪斯考演绎的《旅行者之歌》。库贝利克的这个录音突出了作品对大自然描绘和对情场失意心情的抒发。我们可以从第一乐章开始兴奋的鸟鸣,和夏日早上回荡在乡间的旅人之歌中听出这一点。乐章最后的高潮爆发没有强迫感,它传递着摆脱世间羁绊的巨大能量;第二乐章谐谑曲,库贝利克始终让听众感觉到旋律的流动性,三重奏段落令人愉快,特别是小号的插入,体现出马勒独特的管弦乐音响组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是马勒笔下最为奇特的乐段,“雅各兄弟”旋律的古怪卡农先由低音演奏然后插入乖戾的乐队音乐,第二段旅行者之歌的引用成为其核心。我们可以从库贝利克的演奏中听到门德尔松和韦伯进行曲的影子(这两位作曲家都是马勒所尊崇的)。这张唱片的过人之处在于第4乐章,库贝利克在此强调戏剧性,兼顾抒情。终曲并不因为饱满的中间段落而显得失色,特别是高潮段落的小提琴齐奏让人激动不已。这个录音的主要缺陷是个别高频声部显得不自然,特别是铜管乐,作为马勒作品这实在太不应该了。

50年代灌录过马勒第一交响曲的还有亚沙·霍仁斯坦。这张唱片可以在VOX公司的目录上找到(CDX25508)。霍仁斯坦没有机会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但他手下的维也纳交响乐团也有上佳表演。这张录音不太丰满,幸运的是1970年霍仁斯坦又与伦敦交响乐团为UNICORN-KANCHANA公司录制了马勒第一(UKCD 2021),这个版本完全可以取代VOX的录音。第一乐章的引子非常清晰,让人充满期待,有广大的空间感。霍仁斯坦对于主题的处理与库贝利克一样朴实。我非常喜欢他用圆号营造的神秘气氛,这为后来的高潮的爆发作了很好的铺垫。唱片充满了现场的激动气氛,很有富特文格勒的气势。谐谑曲的舞曲有浓烈的田园情趣,与三重奏中的活跃优美单簧管相呼应。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速度稍快。霍仁斯坦的演奏速度总是中规中矩,他突出作品的细节,削弱了整个外在结构。伦敦交响乐团在第四乐章开头表现出强烈的冲击力,那是受伤心灵的呐喊。乐队把这一段推到了宇宙般广阔的空间,让我们体会青年马勒的万丈豪情。在抒情的第二主题,霍仁斯坦拒绝流露出儿女情长,这一段的出现像是一种安慰,一种心灵的放松,而不是受伤后的呻吟。这是很有特点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录音,值得每一位马勒爱好者留意。

瓦尔特是马勒的门徒和挚友,曾多次录制第一交响曲,但只留下两套录音室版本。第一次是1954年在纽约,由纽约爱乐乐团演奏,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马勒乐团,作曲家本人曾指挥过它。这个录音演奏得非常好,是单声道录音的珍品。我在这里要推荐1961年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录制的立体声版,原因在于此时瓦尔特对作品的认识更加深刻,尽管哥伦比亚的音响的厚重度方面不如纽约爱乐。瓦尔特对第一乐章的引子的处理不似库贝利克、霍仁斯坦那样夸张,展开部的高潮蕴藏着惊人的能量,结尾处更让人振奋,人们很难想象这样气宇轩昂的音乐是出自80多岁的指挥家之手。聆听这个版本的谐谑曲后,再听别的唱片总感觉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体验,所以我建议青年指挥家在指挥马勒第一前最好听一听瓦尔特这个录音。第三乐章我们感受到瓦尔特对此曲的深刻理解,他不仅突出了作品的悲剧暗示,而且告诉我们更多的东西,旅行者之歌非常接近原曲,歌唱性极强,进行曲的再现段落速度加快,气氛与前一段发生了变化。这种戏剧性只有在瓦尔特那里才能体会到。第四乐章与瓦尔特50年代的版本有很大的不同,那时纽约爱乐的整体速度比较平和,1961年版更加宏伟。很难说两种处理那一种更好,我个人倾向于第二次录音,音乐不再狂乱,更加广阔,更像霍仁斯坦的处理,第二主题处理得更抒情,给人以新生力量在萌发的感觉。

另一个伟大的马勒第一的录音是最近刚刚整理出来的。1957年巴比罗利与他的亲兵哈雷交响乐团录制了马勒第一交响曲。DUTTON公司新近出版了这张(CDSJB1015)CD。巴比罗利公认的马勒专家,处处有新意。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巴比罗利拒绝减慢速度,他深知细节与外部结构平衡对于交响乐演奏的重要性。在他的其他马勒交响曲演奏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第三乐章的低音提琴很忧郁,在进行曲的重复段落也像瓦尔特那样加快速度。巴比罗利突出了作品万花筒般的纹理构造,木管和圆号的表演非常出色。第四乐章的开头积蓄了无尽的能量,弦乐如烈火一般插入,向抒情的第二主题过渡,把我们带入了另外一个时代——马勒的时代。尾声给听众以释放欢乐的感觉,此时巴比罗利依然没有减速。这张唱片缺点在于,50年代的哈雷交响乐团的“重量级”不够,演奏尽管朴实,个别细节显得粗糙,不够饱满。

伯恩斯坦曾多次录制马勒第一交响曲,最新也是最好的一个版本是DG公司(431 036-2)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版本。第一乐章最为出色,一开始就把听众引入一个梦幻世界,展示部的高潮是真正的大爆发,让人真实地感到末日冲击的到来。谐谑曲的主题辉煌有力,三重奏的段落处理过于夸张,使这一段音乐显得不自然。第三乐章,伯恩斯坦采用惊人的节奏——一个比任何人都快的节奏。但这种节奏对音乐的表达没有多大益处。第四乐章伯恩斯坦在转入抒情的第二主题时速度放慢,用相对简明的手法表现这一主题,尾声处音乐厅管弦乐团有惊人的表演,让人感到无比激动。

提到音乐厅管弦乐团不可避免地联想到海丁克。他与这家乐团两次合作录制马勒第一。现在最常见的(420 936-2)是他第三次在菲利普的录音,能全面代表其诠释风格,乐团是柏林爱乐乐团。(平心而论,这家乐团对马勒作品风格的把握比不上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海丁克对此曲的处理比上面的指挥更通俗,他为我们展示出一个更老练更成熟的马勒形象。这一点在第一乐章体现得很明显,静寂的开头持续时间很长,让人深不可测,后面的高潮段落非常宏大。第二乐章海丁克的处理很简洁,第三乐章的节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雅各兄弟的卡农曲演奏出了催眠效果。第四乐章速度太慢,有懈怠感。

音乐厅管弦乐团现任首席指挥里卡尔多·夏伊在DECCA公司(448 813-2)录制了这部交响曲。他的诠释与海丁克的柏林爱乐版有些相似,两者最大的不同点是荷兰乐团对乐曲的理解更深入。音乐厅管弦乐团有丰富马勒演奏经验。与伯恩斯坦的版本相比较,两者的区别也比较大。DECCA有一流的录音技术,引子里的鸟鸣和圆号声非常有魅力,旅行者之歌甜美异常,齐奏段落可以听出音乐厅管弦乐团独特的音响。向发展部的转折,夏伊以浪漫风格来演绎,但没有自我放纵痕迹。第二乐章谐谑曲厚实、自信,三重奏与伯恩斯坦版一样由于速度快而失去厚重感。第三乐章很精彩,巴松管异常突出,夏伊非常了解此乐章格调上的变化。最后乐章从高潮向抒情段落的转折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在中间段落,夏伊继续保持着紧张感。录音完美无瑕,看重录音效果的人应当选择这个版本。

最新的马勒第一录音是布列兹指挥在DG公司的版本(289 459 610-2)。布列兹的马勒有很多人不喜欢,一个冷若冰霜的人如何表现马勒的炽热情感?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我的回答是布列兹有能力表现各种情绪,冷若冰霜只是个别人的偏见。他的马勒第一绝对可以与前辈大师相提并论,芝加哥交响乐团也有上佳的表现。第一乐章好象所有的音符都被重新提炼过,但丝毫没有损失其抒情性。布列兹很注重内部细节和外部结构的平衡,高潮的到来水到渠成,毫不突兀。第二乐章采用较快的速度,其他版本的一些特质在这里听不到,但听众可以感到充实的能量,三重奏非常优美,把这个乐章推进一个古典框架之中。布列兹把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中潜在的悲剧色调表现出来,其沉重感与第二乐章的轻快形成对照。第四乐章精彩演奏证明芝加哥交响乐团不愧为顶级乐队,向抒情主题的过渡自然,不留痕迹,即使是对布列兹的马勒有强烈偏见的人,在此也会点头称道。在我看来那些最伟大的马勒指挥家也不会超过布列兹的处理。

前辈,听碟不少。怎么还是没提到莱因斯多夫版,失望啊。

莱纳兄还记挂着你的莱因斯多夫啊?真是执着啊!
TOP
335#

An-die-Musik 在 2005-9-3 13:48:35 发表的内容

并不是不能容忍多明戈唱瓦格纳……真正的瓦格纳男高音不是像多明戈那样演唱的,像他那样唱的话,在拜罗伊特是撑不了几天就要倒嗓的,……!


这是要害之处。
卡雷拉斯去唱瓦格纳,据说也是让人为他捏汗。我至今未听过卡里拉斯的瓦格纳。
TOP
336#

我也不想听到卡雷拉斯唱瓦格纳,尽管我很喜爱他唱的意大利歌剧,因为,如果由一名意大利男高音来唱瓦格纳,那叫味不正言不顺。这不叫食古不化。不提倡这样的开拓。
TOP
337#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与演出《大地之歌》的小故事

[upload=jpg]Upload/20059319211272161.jpg[/upload]
Carl Schuricht于1939年10月4日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指挥马勒《大地之歌》。需要指出的是,《大地之歌》第一次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上演是在1913年10月2日,由门格尔贝格指挥。1939年4月24日,乐团成立25周年纪念音乐会上原本安排了《大地之歌》的演出,但由于男高音没有到场,最终只演了3个乐章。
门格尔贝格本来要指挥1939年10月4日的演出,但因身体不适,最后只得邀请卡尔·舒里克特来救场。因为舒里克特在德国的威斯巴登工作,他不得不在接受这一邀请(指挥一部犹太人作品)前,请求柏林当局的许可。演出到最后一个乐章,音乐厅现场出现了事故。Er stieg vom Pferd的几小节前,一个女人从前排站起来,穿过舞台,走近指挥,对舒里克特表示抗议。收音机的听众都可以听到她的说话声。这个女人后来离开了音乐厅。第二天的报纸对她的行为也不置可否。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荷兰之后,阿姆斯特丹的马勒演出传统被迫停止了。[upload=jpg]Upload/20059319215633522.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931922415043.jpg[/upload]
TOP
338#

ludwig2000 在 2005-9-3 11:31:17 发表的内容
……
而且乐评界对多明哥的瓦格纳的反应也不错啊, 他和索尔第、诺曼的《罗恩格林》还是三星带花,和西诺波利的《唐毫瑟》也是三星,和 约夫姆的《名歌手》好象也是三星,只有有莱文的《帕西法尔》好评不多。……但是这毕竟证明了最近,横跨意大利、德国两种歌剧的“全能”歌唱家越来越多了。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容忍多明哥唱瓦格纳呢?


因为是从男中音转唱高音,多明戈的声音高音区不那么游刃有余。但是因为其声音的质感很有特色,唱瓦格纳我觉得很有表现力,有点“英雄主义”色彩。
TOP
339#

有一处疑惑:mahler2004a兄的文风怎么一下子老气横秋起来,好象旧时的报人或港台专栏作家笔气。
TOP
340#

zelenka 在 2005-9-3 12:20:01 发表的内容
众DX们,你们可好吖?已有好几天没在这出现我的身影了。但仍是不给大伙弄些补品的。


Z兄上哪发财去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