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短歌行 刘恩惠(blog:
http://spaces.msn.com/members/audio100/ )
一
前几天一位编辑朋友告诉我,上月我为沪上某大众报章艺术周刊撰写的一篇古典音乐唱片推介是该专栏的最后一篇文章,而那份艺术周刊也随之与读者暂时告别了。闻此消息,不由心生悲意——又一块原本属于古典音乐的土地被弃置、荒废了。要知道,在当前的大众媒体上,属于古典音乐的土地本来就相当稀缺,而且天生就不肥沃,如今又少掉一块,岂不令人遗憾?
看今天大大小小、新新老老的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文化报道方面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以娱乐挂帅、以明星为主导,通俗流行是文化的主调;所谓的高雅艺术则被作为一种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艺术品位的工具,因而给它一个不可或缺、但实质却最最次要的位置”。放眼望去,大众媒体们不惜花费版面,甚至设有独立的“娱乐专版”、“娱乐周刊”——追踪明星的个人隐私,爆料各类八卦奇闻,越是没谱的事儿越是容易引发娱记们的兴致,他们不管事件的真实性、可靠性,只要能够吸引普罗大众的眼球、满足芸芸众生猎奇的心态,一切道听途说、小径消息都可以是炙手可热的新闻!
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高雅艺术”也会突然占据娱乐头条,那一定是某知名指挥大师带来了世界著名乐团,或是哪位炙手可热的器乐独奏家光临本埠。娱记们或许根本不爱听什么古典音乐,但凭借着先天灵敏的“追星嗅觉”,他们还是会写出妙笔生花的报道,虽然大多褒奖的语句看起来显得业余而又言不由衷;老编们或许对古典音乐从来就嗤之以鼻,但他明白“高雅艺术”在平头百姓看来代表着“高品位”,并被小部分“社会精英”所追捧,所以他们还是会为这样的报道安排出一定的版面,虽然心里并不情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尖锐的矛盾。一部分媒体会抛出某些热点文化话题作为讨论的对象,针对“低俗”与“高雅”的争论屡见不鲜;对于如何提高文化报道水准与品位的探讨也是层出不穷。而读者们所能看到的,则是一方面对如今国内文化娱乐市场整体品位趋于媚俗的忧心忡忡,但另一方面却依然是整版整版、一浪热过一浪的明星轶事、娱乐焦点……
二
以上是我眼中,对当前整个文化报道风气的一个印象。之所以会发出这样一堆牢骚,也是源自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个事实。那份艺术周刊是当今媒体中比较少见的,不以娱乐为主调、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专刊。其“聆听”板块以介绍经典或先锋的严肃音乐为主旋律,我因而有机会在朋友的帮助下,在这个专栏发表了几篇古典音乐唱片推介的小文章。
然而,发表后欣喜之余,我也能够体会到开办这样一份周刊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有多么不容易。说这句话是因为当一些亲朋好友在看完我写在专栏上的文章后,大多寄予“文笔不错,但实在看不懂”的评价。自己深知前半句是礼节性的赞许,后半句却是他们真正的心里话!其实,我并没有在文章里用任何专业的音乐术语,也没有故作深奥地去描述我所介绍的那些音乐作品,他们之所以说看不懂,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我所推崇的这些古典音乐对于他们而言,太过神秘、也太过遥远,一切都很陌生!
活在被古典音乐包围的环境中,我们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么独特,因为我们热爱它超过一切;在与同好们交流爱乐心得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感到自己有多么孤独,因为身边似乎有不少同样热爱它的人。然而在如今的国内,了解并喜爱西方古典音乐的人毕竟只占很少数的一部分。许多时候,当身处于同学、同事的圈子中时,我们才会发现同好其实屈指可数,甚至是凤毛麟角。前几天,有一位久未联系的初中同学在网上找到我,说看过我写的许多关于古典音乐的文章,我问她感觉如何?她用一种奇怪的口吻回答我——“你好另类哦!”。说我们另类还真是客气的了,要知道不少古典音乐爱好者还要忍受“附庸风雅”或是“故作高雅”的批评。虽说“附庸风雅”的人确实存在,但大多数人排斥古典音乐的人们喜欢将所有古典音乐爱好者划入这一类别,对真正的爱乐者而言实在是莫大的冤枉!
在如此的大环境下,有许多事情也就不难理解。古典音乐的受众群数量稀少,自然不可能在大众传媒上占据更大的位置,报章媒体要依靠紧紧抓住普通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娱乐明星为焦点,从而提升自家版面的眼球吸引率。在当今这个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商家自然要将市场效应和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充满时尚、引领潮流的事物代表着人们的广泛追求。而古典音乐这种历史相对古老、篇幅相对浩大、气质相对稳重、内涵相对深邃的艺术门类,似乎只有流为边缘的命运。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无奈。
三
话题再重新回到那份已经停办的艺术周刊。我并没有去详细了解周刊停办的原因,但其“在世”时读者和受众群稀少肯定是不争的事实。如今这个社会,对于“叫好不叫座”,“有口碑没效益”的事物,态度向来是很决绝而残酷的,这起码应该是停刊的原因之一吧。基于类似的原因,国内销售古典音乐唱片的商家也在逐步减少。传媒对古典音乐的冷落,加上商家对于古典音乐产业的失望,可以说国内爱乐者们的生存环境正在越发恶化,属于古典音乐的土地正在一寸一寸的被风化。类似的情况在国外也有,即便是一些颇具传统的著名西方报刊,对于古典音乐的报道和对古典音乐会的评论文章也在日益减少。
好在毕竟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感到欣慰的事件——CCTV去年开办了以弘扬经典、传统为主的音乐频道;上海本地则开有专业的FM94.7经典音乐频率;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两本古典音乐杂志《爱乐》与《音乐爱好者》还在艰难中维持;《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的“音乐舞蹈”板块则是沪上大众媒体中少数仍旧坚持报道古典音乐的专版;网络方面有颇具历史的古典音乐网、古典音乐资讯、魔术号角等,也有新开不久的klassikom和音乐艺术网。至于北京和广州,据我所知也依然有不少坚持报道古典音乐的报章和广播节目。在如今这个大氛围下,这些频道、栏目、站点、论坛能够维持下去本身,就是一件相当值得赞许的事情。虽然它们的影响力都相对有限,也暂时不可能改变古典音乐在中国的现状,但它们存在于这个物欲横流的环境中,起码能够让所有爱乐者们感受到,自己的这个挚爱并没有被这个时代和环境所完全抛弃,这些硕果留存的土地,是古典音乐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之种。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希望之种并不能完全令广大爱乐者感到满意,有些甚至在网上饱受争议和批评。譬如大家经常可以听到网友发出对CCTV音乐频道和FM94.7经典音乐频率的质疑和批判,诸如节目源单一、重播太多、缺乏深度之类的评价不少;此外国内最具传统的专业古典音乐杂志《爱乐》在改版之后也饱受非议,骂声不绝于耳。不少态度偏激的观众、读者甚至喊出下课声——“做的这么烂,关掉(停掉)算了!”我想他们未必就真的希望结果是那样,只不过是有些恨铁不成钢而已。但希望这些朋友能够正视当前国内古典音乐发展生存的艰难现状——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浮躁气氛的文化大环境中,对于这些节目和杂志实在应该多一些宽容鼓励,少一点讽刺挖苦,提出看法的同时应该有更多积极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这些频道的发展壮大,方是爱乐的正道。在古典音乐生存环境日益的狭窄的今天,大家要珍视属于它的每一寸土地——这是我写这样一篇文章的最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