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赋格的艺术》聆听感受 [复制链接]

查看: 10912|回复: 38
11#

ludwig2000 在 2005-8-9 17:50:36 发表的内容
我听过PHILIPS的 DUO版本的<赋格的艺术>和<音乐的奉献>。但是没听懂,甚至听不进去。

我想等我50岁之后再开始钻研巴赫的这两部伟大的作品。因为我一直认为这两部作品加上《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是人类所有音乐的颠峰之作。


人类所有音乐的颠峰之作?就一定要在50以后钻研?
其实听不进就说明你的听感不习惯一种表达方式罢了,这与你综合的艺术品位没有太大的关联。不要认为一些人认为伟大的东西你就一定要接受,如果你实在听不进,何必太委屈你的感官?除了巴赫,还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他们一样也很伟大。我认识的上音几位朋友,他们也并非都喜欢巴赫,其中一个曾经告诉我:每个人心里都有他自己的神。
TOP
12#

太阳老头儿 在 2005-8-8 9:11:00 发表的内容
从来没对什么曲目在演绎的版本上这么关注过,《赋格的艺术》在我的音乐聆赏中绝对是一个“异数”。本打算在收齐了计划中的“一打”版本后再整理自己的聆听感受,但Philips出版的那套钢琴版的唱片依旧杳然无踪……


这张应该是断版多时,02年的目录上都找不到了。
在香港翻很多地方也没有。
TOP
13#

[upload=jpg]Upload/20058910202783520.jpg[/upload]

        马里纳及圣马丁乐队的风格是相当明显的。说是ENSEMBLE式的室内乐队,弦乐部分厚实的足以让人感到惊讶的程度了。这一点到了莫扎特作品的演绎上特别明显。有的时候简直让人感到其弦乐的厚实一点也不亚于一些大型乐队了。 巴赫的这个作品的原作对于演奏形式(乐器使用和乐队配器)并没有明确规定。恰巧这也是这个作品被频繁编曲的客观原因之一了吧。如果注意观察一下的话,市面上既有大型乐队版本,也有独奏乐器版本和室内乐版本。既有现代乐器的版本,也有古乐器版本,简直是令人眼花缭乱。马里纳的这个录音基本上是他自己改编的。马里纳的改编也有相当的特色:

  1. 不限于演奏形式,使用乐器独奏,乐队合奏和室内乐的多种形式。虽然没有明确交待,可以听出来,其管风琴独奏的三声部利切卡莱,应该是参考了H.凯勒尔的管风琴独奏改编曲了的。
  2. 采用三重奏鸣曲居中,Ricercar和Canon对称布置的参考H.T.DAVID版本(版本说明,请参考鄙人拙文[闲话巴赫3,4])的乐章编配。
  3. 虽然全曲不是特别注重多声部音乐的织体结构的刻画,然而现代乐器演绎出的音乐所展现出的音乐气氛,确实让人感受到巴洛克音乐中所不具有的时代浪漫气息。

  就其中几个具有特征的部分交待一下感受:

  以[三声部利切卡莱Ricercar a 3]开头的管风琴独奏乐章,弗雷德里希主题飘然而入,无不让人感到一种如雾如仙的飘然感觉。管风琴也还是没有着重各种动机的声部织体刻画,但是反复出现的著名主题和对它的对位处理确实让人感到了晚期浪漫派作曲家如MAX REGER等的复调音乐的抒情效果。这个乐章的键盘乐器独奏的改编曲也相当多:前面说的H.凯勒尔的管风琴独奏改编曲。还有如著名的钢琴家E.菲舍尔也为这个曲子写过乐队版的改编曲。最著名的就是著名指挥家I.马凯维奇曾经改编过一个乐队作品,其中羽管键琴独奏部分就是请了著名钢琴家D.利帕蒂为之改编,遗憾利帕蒂早逝。最后还是由著名女音乐教育家、钢琴家D.布兰杰完成改编。  

  接之而来简短的[3声部无限卡农]以相当紧凑的配器(羽管键琴/中提琴)相当灵活地将主题进行对位处理,其间不乏浪漫气息。值得注意的是中提琴和羽管键琴的搭配相当独特,马里纳对于通过弦乐器调整整个曲子的高低音感的配器手法相当高明。中提琴相当完美地弥补了羽管键琴声音单调,音感偏高的情况。随后的4曲Canon的配器也多少能够看到马里纳的这套绝活儿,整个音感相当适度。虽说是理论作品,聆听时同时跟随几个声部行进的事情决非轻松,但是马里纳的配器象是让我们能够摆脱这种苦恼,轻松异常。第六曲的[2声部螺旋卡农]中,马里纳又来了一个新的配器组合:小中大提琴与乐队。乐队部分虽然显得笨重了许多,然而马里纳还是通过控制乐队部分的音量,突出略为前置的三件独奏乐器,特别是IONA BROWN的独奏小提琴的琴声明亮而不失稳定,整体感觉并没有太大的抵触。反之让人感到旋律是如此优美动人。而这在许多EARLY MUSIC版本中是体会不到的。

  三重奏鸣曲部分,是这个组合非古乐风格发挥的又一个重点。作为作品的重点(马里纳也是本着这个想法才将这个三个乐章的三重奏鸣曲置中的),长笛,小提琴两件独奏乐器与大提琴和羽管键琴构成的通奏低音配合的完美无缺。略显缓慢的节奏更加显得一股浪漫气息迎面而来,感人肺腑。这是一个强独奏乐器,弱通奏低音的演奏方法。目的就是渲染飘逸的浪漫气息。这大概就是这个录音的又一个精彩所在了。手法上已经完全背离了巴洛克三重奏鸣曲的固有方式,然而确实气氛感人难档......。至于是否所有的音乐都必须是按照EARLY MUSIC方式来演绎,这也是一个问题。然而,鄙人觉得应该充分利用巴罗克音乐再拓展、发挥和再创造的有余空间,使那些远离我们的那些音乐唤醒我们这些现代人。当然作为另外一条途径,与古乐的途径并存还是必要的。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小提琴独奏Iona Brown,长笛独奏William Bennett和中提琴独奏Stephen Shingles的演奏风格,相当朴实而到位。独奏部分丝毫没有显山露水的巧饰,为整个曲子的风格定下了基调的一部分。虽然他们难说是人们眼中的一流的独奏演奏家,曲中作为独奏者的演技要求也不高,但是各个声部前后、同时行进的搭配重要异常。他们的发挥相当到位而无过之。往往一些巴罗克时代的音乐注重的是独奏者间的密切配合,我们关心的与其说是演奏家的演技,倒不如明确表明是合作者们密切配合下的音乐效果。

  对于巴洛克时代音乐大师们遗留下来的那些经典名曲的演绎方法选用,是我们时代音乐家们所遇到的不可回避的选择。有"古为今用"式的现代演绎方法,也有使用作曲家当时的音乐习惯使用当时古乐器的本真(EARLY MUSIC)演奏的方法。然而所有这些方式共存的本身说明了巴洛克时代音乐的可伸缩性和再拓展的无限空间。马里纳的非AUTHENTIC演绎自身说明这部理论作品的再塑空间之宽广。还记得,某位爱乐同好在论坛上说过“肉不如竹,竹不如丝”的词儿,如果将巴赫的这部理论作品比拟成了“丝”的话,我倒觉得马里纳又将这个作品演绎成了有血有色的“肉”了。马里纳一行人的努力为这部300年前的经典作品增添了异彩的同时,我们也再一次窥测到了巴赫音乐中蕴含的无限之可能。我们也为之确实会被这样的异彩所感动......。
TOP
14#

除了BACH,实在想不出还有谁够“神”这个称呼
TOP
15#

上山砍柴 在 2005-8-10 11:47:49 发表的内容
太阳老头儿 在 2005-8-8 9:11:00 发表的内容
从来没对什么曲目在演绎的版本上这么关注过,《赋格的艺术》在我的音乐聆赏中绝对是一个“异数”。本打算在收齐了计划中的“一打”版本后再整理自己的聆听感受,但Philips出版的那套钢琴版的唱片依旧杳然无踪……


这张应该是断版多时,02年的目录上都找不到了。
在香港翻很多地方也没有。


只要有心,意外也不是没有的。
TOP
16#

《赋格的艺术》 萨瓦尔指挥晚星二十乐团
唱片编号:Alia Vox 9819A+B
录音年代:1986年

[upload=jpg]Upload/200581114582445640.jpg[/upload]

据说这套唱片甫一面世便被坊间誉为《赋格的艺术》演绎的终极版本,个人以为得益于二者:其一是萨瓦尔对这部伟大作品一丝不苟地考证和潜心的研究,其二则是萨瓦尔独特的配器及其麾下的晚星二十乐团的精彩演绎。终极与否我倒不觉得,但舒缓、平和的节奏,端庄、雅正、沉静、精当的风格深得作品的个中三味;立意可谓高古,韵致可谓幽远,沉雄、旷达,浑然天成。萨瓦尔充分运用维奥尔琴独特的音色特点,与乐队的其它乐器一道很好的阐释了赋格曲中多条旋律线的发生、变化及发展,其独特的配器所造就的古拙、朴茂的音色又令人恍然置身于那遥远的时代,浓浓的古意扑面而至。 个人以为这是一个极为精妙的演绎,而少见于市面又平添了几分找寻的乐趣!
(未完待续……)
TOP
17#

《赋格的艺术》 沃尔夫冈·吕布桑姆 管风琴
唱片编号:Naxos 8.550703.4
录音年代:1992年

[upload=jpg]Upload/20058111571231965.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81115114079164.jpg[/upload]

对于未受过西方宗教文化熏陶的我而言,喜欢管风琴是需要契机的,我的契机就是上面的这套唱片。如果说什么乐器最能表达《赋格的艺术》这部纯音乐作品的“神性”(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部“神性”的作品)的话,我个人以为管风琴是不二之选。尽管在旋律的描绘、叙述上稍显模糊,可那庄严、恢宏的气势却让崇高、神圣充盈了我们的心胸。此时此刻,技术早已经隐于情感之后,耳边鸣响的琴声让你忘记了“伟大”之外的一切。是的,伟大的乐器、伟大的作品、伟大的巴赫!
(未完待续……)
TOP
18#

《赋格的艺术》戈培尔指挥科隆古艺乐团
唱片编号:Archiv 447 293-2
录音年代:1995年

[upload=jpg]Upload/2005812955534084.jpg[/upload]

科隆古艺乐团的演绎平和、自然,不饰张扬又不失风采,情绪饱满且极富个性,令人击赏。虽然有人说戈培尔的演绎速度太快,失去了作品应有的冥想性,可我不觉得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演绎这部作品有何不妥,由此而产生的纯然之美更具直达心底的震撼力。这个演绎可谓外枯中膏、貌淡实浓、朴茂沉雄,或许这更接近作品的真意,更接近巴赫的真意。作为古乐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戈培尔及其麾下的科隆古艺乐团对作品的理解及演绎卓越非凡,其纯净、高雅、苍古、悠远的声音令亦人沉浸不已,流连忘返。我想这美妙的声音一定来自于巴赫所处的那个时代,艺术家们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才华横溢、谦逊淳厚、勇于探索的真实可信的巴赫!
(未完待续……)
TOP
19#

赋格与对位法一样是折磨学生最佳的惩罚
TOP
20#

happybear00 在 2005-8-9 19:13:32 发表的内容 太阳老头儿,我很喜欢你...那张ECM的赋格!

Happybear00,我也很喜欢你……的直率 :P
上山砍柴 在 2005-8-10 11:47:49 发表的内容这张应该是断版多时,02年的目录上都找不到了。 在香港翻很多地方也没有。

谢谢砍柴兄的热心,砍柴兄,辛苦了!:)
名级潜水艇 在 2005-8-11 13:00:26 发表的内容 只要有心,意外也不是没有的。

谢谢潜水艇兄的提醒,顺便也恳请潜水艇兄多多留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