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斯巴克CDT-15A摩改测评实录(多图) [复制链接]

查看: 9904|回复: 56
31#


TOP
32#


TOP
33#

【二】元器件合理搭配的重要性


我们选取了价格中上而声音较为全面的MIT电容对原机电容进行等值(或近值)替换,并对机内信号连接线进行升级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3对运放、4对电子管和2只扼流圈的多种排列组合的试听。可以说,摩改之后,无论哪一种组合,声音的平滑度、细腻度和情感表现力都能胜过原机,唯独对于器材来说非常之重要的平衡度、速度、两频延伸和明暗调子的表现却五花八门,各有短长。在多种组合中,搭配成本高的不一定能占便宜,最后我们认为“原机BB OPA2604+原机35H扼流圈+西门子砂金脚”的组合表现最好,以此为基准,我们对搭配作了初步的测评:

(1)    在运放方面:由于15A采用频宽较好,内阻较小,声音较为中性全面的6922电子管,在多种组合中,我们认为1057的分析力和线条不错,声音准确但显得较为冷清,而5532与2604的走向比较接近,质感不错,有一种淡淡的“黑胶”味,泛中频做得不错,但是饱和度、平滑度和平衡度均次于2604,高频延伸和低频控制力也不算优秀,原机2604的适配性最好,表现全面,要说缺点就是声音略欠个性。

(2)    在代换管方面:在初步摩改的既定条件下,西门子砂金脚、德律风根金脚、吹喇叭总体而言均能胜过SOVTAK 6922。西门子砂金脚表现最为全面,中高频听感高贵,十分讨好,唯密度和平衡度逊于德律风根金脚;吹喇叭表现出明锐和清晰的中高频,虽然仍算控制有度,但是表现不算全面,音乐性也逊于西门子砂金脚、德律风根金脚,特别是平衡度、密度和饱和度方面仍有差距,速度也略为急促;而德律风根金脚插上去以后,平衡度、饱和度和对比度非常的出色,既可微风细雨,亦可翻江倒海,唯有中高频的明暗调子不是很正确,缺乏应有的活力,虽然没有出现我们预想中的惊喜,但是我们认为其潜力很大,如果调整得当时其表现应该是最优秀的一对。

(3)    扼流圈方面:当使用吹喇叭时,美制12H扼流圈对声音有明显的帮助,特别对原声音的“薄”和“促”有较好的互补作用,音乐性和音响性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当使用其他3对管时,则是原机的35H扼流圈适配性相对较好,美制12H扼流圈只是提高了声音的平滑度和厚度,但是速度却显得过分慵懒,欠缺生命力,看来美制12H扼流圈走的是沉稳平衡路线,但是从出来的声音框架来判断,如果驾驭好它,会有不俗表现,只不过在现有条件下尚不适用。

通过替换电容和机内信号连接线的简单摩改,在“原机BB OPA2604+原机35H扼流圈+西门子砂金脚”的组合中,声音表现除了保持原机的中性、宽厚和略显硬朗的特点外,音响性和音乐性都有令人欣喜的提升,总体表现已经可以超越PHILIPS 951了,与马兰士19和YBA副牌比较也不相上下,马兰士19胜在中频那股独特的温厚,其他方面(特别是低频分析力)则15A略为优胜,而YBA副牌则胜在细密的织体和平滑的声音,音乐情感表现力15A还略占上风。通过多种排列组合的比较试听,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元器件合理搭配的重要性,而且最终胜出的搭配并不是搭配成本最高的组合。如果我们不是在小提琴独奏和弦乐群奏时发现了声像漂移现象,也许摩改就到此结束了。(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中庸无为
TOP
34#

【三】        从电容取值和扼流圈的调整引起的思考
我们更换了多种搭配组合、多张软件和多部CD机反复进行比较试听,以衡量存在问题的程度。小提琴成像时出现的问题是,中高音时稍微前倾,高中低音时稍微后缩,弦乐群也有类似现象,其实包括人声在内的其他乐器也一定有类似现象,只不过没有小提琴独奏来得明显和直观,但是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结像不稳定的轻微声像漂移现象。轻微的声像漂移,作为一部3000元价位的CD机,你大可不必耿耿于怀,因为诸如元器件的精度、配对、数值搭配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这类现象,但是既然是通过摩机以求完美,我们就无法迁就了。我们判断这种漂移属于前后漂移(没有出现左右漂移的现象),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产生这种声音相位问题极可能是输出电容的数值搭配问题引起的。原机是每声道2.2微法WIMA旁路0.22微法REAL-CAP,替换后是每声道2.0微法MIT旁路0.22微法MIT,旁路电容的取值是主电容的1/10。估计原机输出电容的总取值达到2.42微法,一方面是为了增强与各种前级的适配性,另一方面是追求较为丰满的声音,而红WIMA是属于中频特性较好,而两频延伸稍弱的电容,所以厂家为提升高频的表现力而并联了取值高达0.22微法的旁路电容。这种旁路电容与主电容的取值比例是很容易造成声音的相位衔接问题的,这也就是造成小提琴中高音速度快且前倾,中低音速度慢且后缩的根本原因,在群奏时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只不过比较难觉察而已。我们旋即取消两只0.22微法的旁路电容,重新试听的效果令人雀跃,非但声像漂移现象消失,稳定的结像带来了比例准确的音场,播放室内乐和爵士乐时,声像的深度和高度,还有乐器的分离度和音乐织体的层次感令人激赏。但是好景不长,当用大型交响乐测试时,虽然场面恢宏,声音非常的宽松,但中频上段和高频却出现了“曝光过度”的现象,恍如当时户外的天气――烈日当空;当用人声软件细听下来,声音略显苍白,速度好像也不怎么受控,相对的中频下段和低频就显得拖沓,音乐性和情感表现力也不及以前。(未完待续)
TOP
35#


TOP
36#


TOP
37#


TOP
38#

【四】 声音的音乐性从哪里来
    这个命题似乎非常简单,假设各级器材(包括从麦克风拾音至喇叭还原的全过程)够“HI-FI”,那么只要演奏(演唱)有音乐性,重播的声音自然就有音乐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器材的音响性(高保真程度)是决定性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现状是:可测量的客观的电气指标一样和近似的器材和元器件,在主观的听感指标上却可以产生很大的差异。如果以主观听感作为最后的定夺(当然要求评价者非常“客观”),那么衡量“HI-FI”的电气指标反而在满足一定的“度”的前提下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有些器材从元器件到整机的可测量指标都非常“HI-FI”,但是出来的声音却是生硬刻板,千佛一面。作为用家而非电气和声学专家,简单而感性的认识就是,要使还原的声音具有音乐性,就要求器材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这与器材的中性并不矛盾,反而说明了中性的器材才能还原出加载在软件中的音乐信号本身的多姿多彩和微妙变化。而影响器材情感表现力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我认为至少包括“声音的明暗调子”和“声音的速度”,我们也经常听到英国声较暗较慢,而美国声较亮较快的的关于声音情感表达倾向的说法,而这些都没有非常直观的电气指标可以衡量,特别是声音的速度。为了在听感上较为准确地衡量这两点,我们选择了不大会迁就前端器材的JBL4312音箱和QUAD功放作为摩改15A的监听器材。
    
    问题回到15A的摩改上吧。第一阶段的摩改是采用电气指标更优秀的元器件实施等值替换,提高了原机的电器指标,而且毫不矛盾地提高了听感指标;第二阶段的摩改是对输出电容的取值和搭配缺陷进行局部改良,却影响了原机设计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提高了原机的电器指标的同时并没有在第一阶段摩改的基础上全面改善听感指标。可见,原机的设计非常成熟,如果你可以迁就轻微声像漂移这一瑕疵的话,实施第一阶段的摩改就已经可以满足要求了;如果要脱胎换骨,追求完美,那么还得继续进行第三阶段的摩改,因为问题偏偏出在影响器材情感表现力的关键因素――“声音的明暗调子”和“声音的速度”上。(未完待续)
TOP
39#


TOP
4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