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新音响>2005.8
专栏:聆音识女人
天 籁 无 极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北欧的一些音乐,无论是音乐的文化内涵和对录音品质的反应上都是值得被尊敬的,那些被精致了的生活写照,那些一丝不苟的音乐态度,那些来自灵魂深处的音乐本性,都被表现得那么绝对与纯净,从最简单的音乐动机出发回到音乐的本源。也许是因为语言上的隔阂,这些音乐离我们似乎比较遥远,可我真的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些真正的音乐,在今天的《聆音识女人》里我要特别介绍这样的音乐以及这样一些用纯净的心来歌唱的女人们。
回忆是黑白的,岁月令那些五彩斑斓的过往褪去光华,以虽简单却深刻的黑白两色来记录真实的人生,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祭奠。这张《spark of life》(译:生命的光彩)的整张设计都是黑白的,一面粗糙的墙,一个女人的侧影,一支附着在墙上的藤蔓植物,虽是那几片枝叶看来并不茂盛,但那向上延伸的触角却展示出一种生命的力量。与女歌手Ann-Marie Giortz沉静柔韧的声音质感很相符,也许那声音略显干涩,单薄,还有些疲惫与枯涩,那是生命中的沉静、坚忍,却又饱含深情,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北欧的那种清冷和幽远气质以及永夜或永昼下的那种荒凉和空旷的背景。看不懂德文,猜测封面上的“Ab und Zu”是这个团体的名字,包括了女歌手Ann-Marie Giortz在内的五位艺人,整体的风格是爵士与民谣的融合,弦乐四重奏淡妆制造出忧郁而缠绵的情绪基调,强劲而又极富弹性的鼓声仿佛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意志力量在涌动。之前有1989年EMI名为“Ab und Zu”的版本和1996年Culing Legs名为“Totally”的版本,这张可以说是他们重新灌录的一张精选集,从2001年10月开始录音至2002年12月结束,北欧最杰出的一群音乐人在这张专辑里倾注了整整一年多的心血,对于一张重新制作的音乐,这样的态度值得实在值得学习。音乐响起,晶莹清冽的钢琴及鼓刷的“嚓嚓”声将月光碎成一地的泪光,贝斯像情感暗流的底层终于无法隐藏的深黑洞穴,Giortz湿湿的、咸咸的声音演绎着生命的迷茫和感慨,这首歌叫做“The Void”(译:空虚),歌曲中的的经历也许我们都曾有过,昨天还响在耳边的声音今天已经天人永隔,我们感叹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对逝者的怀念是生者无处藏匿的伤痛。忧郁的小提琴与落寞的钢琴轻奏着一首忧愁的小华尔兹,在旧日褪色的回忆中旋转出今夜独舞的孤单。萨克斯风与钢琴碰撞出蓝调的火花,Giortz优雅的即兴是一种智慧,不似美国人那般放肆,却更让你迷恋。从第七首开始节奏明显明朗活泼起来,Giortz的声音在跳跃的节奏中表现出另外一番状态,她的磁性嗓音与特别的张力使得感情表现恰到好处,出现了一种迷人的光泽与美丽的色彩。“A trick of the light” 仿若光和影的变幻,流光中的爱情,一份猜不透道不明的心事。“love can hide” 是人声与器乐编配的奇妙体验,现代感十足。“Talking to the Dear”中的口语独白以及充满表情的丰富的表现力清晰还原出一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影象,“Sunset”是对喧闹城市的音乐写实,萨克斯风镀上了落日的余辉,黄昏的背景下疲惫的人群,不同的人们不同的复杂心情,音乐窥视着人类的悲哀、无奈、麻木与放逐。多变的鼓声与节奏、低音单簧管、长笛、电子MIDI的运用让这张来自北欧的音乐在保持了一贯的冷静风格的同时却又多了一些现代的气息与温度。曲终人未散,最后一首歌“The Looser”的余韵还游离在空气中,听音的人坐拥一室的沉静。 Giortz在演唱和创作上的才华应该被更多的人来发现,而世界顶级发烧名厂ECM的御用录音师Jan Erik Konshaug如实地记录下了这些经典的声音,整张的录音保持了其一贯冷峻而通透的风格,有人把他的录音称为“毒药”,拥有自然和平衡的一流录音品质,如果你想站在某一个高度听音乐,请关注这样的一种声音。
这张《30 YEARS’FIDELITY》里的很多音乐同样是由Jan Erik Konshaug录音的,低频的密度量感以及高频的平滑延伸都会将人带入无极之境,而中频在饱满之余保持着非常自然真实的声音质感以及丰满逼真的结像力,与一些纯粹为了强调人声中频近咪录出的声音是完全不同的,各种乐器拥有着清晰的分离度和定位,却又有着极佳的融合度,编配功力绝非等闲!听这张碟就必须先来了解这家来自挪威的著名发烧唱片公司Kirkelig Kulturverksted(简称K.K.V)的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地理解在它的音乐里所蕴涵的纯净与独特的文化气质。Kirkelig Kulturverksted,如果直接翻译过来,也许可以理解为“教堂文化”,这是一家在挪威非常知名的艺术设计公司,涉及除唱片出版外包括教堂建筑、室内设计及服装设计等多个领域,在唱片内页里的教堂就是由这家公司设计完成的,可以看到他们独具的宗教性、前卫性、艺术性。同样,这些来自宗教的、民族的以及世界音乐的多种元素形成了K.K.V独特的跨界音乐文化。该公司于1974年成立时,他们在音乐上的目标就是要冲破世俗文化与教堂之间的障碍,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挪威第一发烧品牌。这张《30 YEARS’FIDELITY》里便记载了他们三十年来的音乐轨迹,囊括了他们最好的音乐和歌手,监制人是曾制作Mary Black多张天碟的Erik Hillestad,后期混音为Cutting Room, Stockholm。整体来说,他们代表了世界唱片界一流的文化品位与品质。关于K.K.V的话题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倾听的是在这张CD中的几个女性的声音:
keri bremnes
听创作、演唱全才女歌手keri bremnes唱挪威语,感受她声音里极富质感的密度与能量,听那些深厚而细腻的感情述说。有人称她为“玫瑰仙子”,却不似娇媚的温室玫瑰般我见犹怜,或许只是北欧清冷空气里的一袭暗香,一个身影独守在遥远地平线上的沉醉。这里选编的歌曲后来经过改编收录在著名的《柏林恋人》英文版CD里,可现在我们听到的却是原汁原味的挪威文,感觉上挪威语比其它语言显得硬而罗嗦,虽然存在着语言障碍,我还是觉得这种母语版本的演绎更能贴近歌者的灵魂。专辑《Svarta Bjrn》(高调)是keri bremnes根据一个为瑞典铁路工人服务的女人而写的歌舞表演音乐,是对真实生活的一种情感记录,当了解了这些也许我们能品出更多的滋味。“Sangen om fyret ved Torehamn”便选自这张专辑, keri bremnes在深沉的情感与语言表达中技巧性地保持着某种平衡,呈现出一种很特别的张力,似乎蕴藏着一些震撼内心的力量,是倔强?是一份疲惫的坚持?还是情到深处难言的伤与怨。。。。。。专辑《Gate ved Gate》(谜中谜,也被称为《玫瑰仙子金曲集》)中的歌曲 “En elsker i Berlin”(柏林恋人)让我们看到了眼泪的晶莹,触手冰凉,把惆怅的爱情写下来,当手风琴的苍凉如呜咽的风吹过,带来伤感的歌声,唱歌的人与听歌的人体会着同样的酸楚,其间低沉的低音贝斯带来隐隐疼痛,低哑磁性的男低音更加深了一份无奈。按照CD内页的介绍,这张CD在当年推出时对keri bremnes来说是一场音乐的革命,听这个版本也是在听那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Losrivelse》(玫瑰仙子)是根据挪威著名诗画家Edvard Munch 的作品而作的一张专辑,有人称之为“画中诗”,在刚推出时很多人提出异议,认为其音乐里的个人风格是对诗画的谬误表达,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1987年葛莱美奖年终最佳专辑,其中的一曲“Manens kraft”(分离)里贯穿始终的打击乐是不是一种暗示?音乐会带你走进一个奇妙的色彩世界,串起音乐、画面与故事的牵连。
Lill Lindfors
北欧地区的影、视、歌三栖明星Lill Lindfors演唱的专辑《ett liv》也是K.K.V的一张很成功的唱片,它是爵士钢琴大师Ketil Bjornstad对女诗人Eith Sodergran作品集的音乐诠释,在这首名为“Månen” 的歌曲里,Lill Lindfors的声音散发着某种很特别的气质,我感受到一种温润浓郁声音背后的哥特文化的魔力魅影,Ketil Bjornstad的钢琴声在无际的黑色里回响着。。。。。。
Lynni Treekrem
挪威作家Arne Garborg小说《牧羊女》讲述了一个贫穷美丽的牧羊女被爱上富家女的爱人遗弃的悲凉故事, 应挪威的亚斯克博物馆委托录制成同名唱片,Lynni Treekrem高音区的假声转换在一些传统民族乐器交织的背景下极具感染力,很多人用它来试音,中、低频的量感与密度让很多所谓的天碟黯然失色。
我感受到风吹过北欧的草原的空旷、我看到了森林的浓密与湖泊的清冷,也许只有在这样的土地上才会孕育这样一些特别的女性歌唱风格,她们的脆弱不是用那种顾影自怜的哀怨歌声来表现的,而是在述说一种真实,让人无法漠视她们歌声背后的一股强韧力量,这种力量是否叫做坚强?
其实这张CD里的每一曲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音乐内涵,每一个音符都是音乐性与音响性的一种完美结合,而今天只能以一种角度来与大家共同感受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是泛泛而听,对它是一种侮辱,随着你对北欧文化的理解的深入,它们愈发鲜活愈发生动,这样的音乐是有血有肉有呼吸有灵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将更会发现更多的震撼。只是一张CD,却代表了欧洲最高的音乐文化品位,可以是一张欧洲最优秀的歌手的名人榜,更是一种用音乐来诠释历史的教科书,有心的你还可以听到更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