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DFLC 在 2005-8-1 19:47:00 发表的内容
其实好的录音是可遇不可求,等录音师慢慢把平衡摆位调教好啦,可能指挥已经没有状态,灵感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间;穆拉文斯基在DG录的老柴4,5,6 交据说只是在欧洲旅行演出的途中匆忙完成的,却意外留下了音乐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一个录音的灵魂还是音乐本身。 |
说句不敬兄头像的话:穆老的4、5、6就铜管的声音来说,我实在不能接受。尽管这也是13年前带我走入老柴交响乐天地的名片。力度过火,将老柴的演绎引入一种过于表面的状态。这也是现在很多人批判老柴音乐的指证要因之一。
苏联乐团的失之精细的演奏,正是他们的名声始终大于他们的实力的表现。我万不是诋毁苏联乐团,他们有他们的优点,只是这些在情感上真挚可信的演绎,往往因为过于粗犷的经过句、铜管声部的放肆泛滥、提琴音色的滞涩而带给大家只是形式的刺激。
这也是我近8年再也没有聆听这双张的原因。回过头说录音,录音的平衡显然没有做好,高音部分的失真是当时技术所限,但过于夸张突兀的铜管声音,始终令我敬而远之。
gergiev的老柴其实平衡并不是出色。但他驾驭的维也纳抑或是马林斯基的表现就和列宁格勒的表现大相径庭。维也纳在他的驾驭下,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但是情况令我吃惊的是:乐团始终得到良好的控制,所有声部的音色哪怕在柴5第四乐章中仍极其优秀的体现了相对的均衡。这就是世界超一流乐团的秉性啊!
曾亲眼在96年见过夏依指挥音乐厅会堂的柴四。一个字:棒!在很大的体育馆里,音乐厅乐团的音色依然极其均衡。不愧是超一流的乐团!我之后很欣赏夏依。那天还看了王健的肖斯塔科维奇的大协!很令我感动的作品。
说了这么多,关键,录音要靠很多因素。错综复杂。
但是,好的录音必定平衡。
G兄,言中冲撞之处万望海涵!说了诚惶诚恐;不说~憋得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