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Wilkinson的最动态录音! [复制链接]

61#

阿岗 在 2005-7-29 17:52:54 发表的内容
谁听过他录制的苏尔帝指挥的“春之祭”

至少20年无出其右者。
TOP
62#

fsyfsyfsyfsy 在 2005-8-1 23:07:16 发表的内容
阿岗 在 2005-7-29 17:52:54 发表的内容
谁听过他录制的苏尔帝指挥的“春之祭”

至少20年无出其右者。




[upload=jpg]Upload/20058123241310193.jpg[/upload]

这张大概20年不到就超越了。
TOP
63#

ludwig2000 在 2005-8-1 12:33:38 发表的内容
GXDFLC 在 2005-8-1 12:17:12 发表的内容
瓦尔特. 李格


此君 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EMI的录音总管,还是SCHWARTZKPF的老公。他的录音和同时代的作品比起来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和最近和当代的录音比起来,就不过尔尔了。不像前面提到的那几位DECCA的录音师的作品,即使放到今天,他们的录音作品都是相当出色的。



感觉现今的数码制作似乎对平衡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特别体现在交响乐的录音上。
其实以往的录音再好,我敢说声音是不平衡的,与在音乐厅聆听的感觉是差别很大的。就说我说的罗马松树,仔细想想,那阿皮亚大道的乐章里的铜管现场不可能如同唱片里听到的那么突兀。但是事实上这录音确实很好听。但是有一张号称下世纪的声音的英雄生涯唱片,那里面的声音严格来说,远比一些发烧片来得平和,但仔细聆听,才知道它追求的是一种深层次的平衡感。就如此大规模的作品来说,能做到如此的平衡,看来是功力非凡的。声音的质地都是一流,只是可惜演奏非常不到位!所以我就将它用作来练耳,使自身对平衡感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包括DELOS的唱片,我个人认为它绝对是一线发烧唱片厂中对大规模作品平衡把握很优秀的一家。纵然它家的声音与RR等一些主流发烧厂的声音比较,刺激感差不少,但可贵就可贵在它的极佳的平衡感!我觉得DELOS的东西感觉就和我说的那家英雄生涯的公司是一个走向,尽管在录音的风格上还有差异,但是我认为他们的理念是相同的。
TOP
64#

GXDFLC 在 2005-8-1 19:47:00 发表的内容

其实好的录音是可遇不可求,等录音师慢慢把平衡摆位调教好啦,可能指挥已经没有状态,灵感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间;穆拉文斯基在DG录的老柴4,5,6 交据说只是在欧洲旅行演出的途中匆忙完成的,却意外留下了音乐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一个录音的灵魂还是音乐本身。


说句不敬兄头像的话:穆老的4、5、6就铜管的声音来说,我实在不能接受。尽管这也是13年前带我走入老柴交响乐天地的名片。力度过火,将老柴的演绎引入一种过于表面的状态。这也是现在很多人批判老柴音乐的指证要因之一。
苏联乐团的失之精细的演奏,正是他们的名声始终大于他们的实力的表现。我万不是诋毁苏联乐团,他们有他们的优点,只是这些在情感上真挚可信的演绎,往往因为过于粗犷的经过句、铜管声部的放肆泛滥、提琴音色的滞涩而带给大家只是形式的刺激。
这也是我近8年再也没有聆听这双张的原因。回过头说录音,录音的平衡显然没有做好,高音部分的失真是当时技术所限,但过于夸张突兀的铜管声音,始终令我敬而远之。

gergiev的老柴其实平衡并不是出色。但他驾驭的维也纳抑或是马林斯基的表现就和列宁格勒的表现大相径庭。维也纳在他的驾驭下,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但是情况令我吃惊的是:乐团始终得到良好的控制,所有声部的音色哪怕在柴5第四乐章中仍极其优秀的体现了相对的均衡。这就是世界超一流乐团的秉性啊!

曾亲眼在96年见过夏依指挥音乐厅会堂的柴四。一个字:棒!在很大的体育馆里,音乐厅乐团的音色依然极其均衡。不愧是超一流的乐团!我之后很欣赏夏依。那天还看了王健的肖斯塔科维奇的大协!很令我感动的作品。

说了这么多,关键,录音要靠很多因素。错综复杂。
但是,好的录音必定平衡。

G兄,言中冲撞之处万望海涵!说了诚惶诚恐;不说~憋得难受。
TOP
65#

曼弗雷德 在 2005-8-1 16:44:32 发表的内容
其实,关于聆听口味是慢慢培养的。有了比较加上用头脑分析,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录音。就我而言:这些年悟出一个理:那就是“平衡”。唯有平衡才是美!
想想那么多所谓的发烧片,录音为了追求空气感、质感、耳油感、摩擦感、飘逸感、嗓音的性感、清晰感等等,而往往在平衡上失之交臂。
音乐,尤其我喜欢的管弦乐作品,要达到平衡的境界,谈其容易?!




其实好的录音是可遇不可求,等录音师慢慢把平衡摆位调教好啦,可能指挥已经没有状态,灵感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间;穆拉文斯基在DG录的老柴4,5,6 交据说只是在欧洲旅行演出的途中匆忙完成的,却意外留下了音乐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一个录音的灵魂还是音乐本身。
TOP
66#

ZXW2216 在 2005-8-1 22:22:42 发表的内容
当初我就说这个名演铜管偏亮(第四的第四乐章开头一段),结果换来的是诸如"明亮的铜管更能使人体会老柴忧郁悲怆的情绪"云云...真不知柴四的第四乐章开头那里有什么"忧郁悲怆"...


暂时把演绎抛开,就录音来说,如此强大的铜管声势,那时的技术条件确实难以很好把握。
TOP
67#

其实,关于聆听口味是慢慢培养的。有了比较加上用头脑分析,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录音。就我而言:这些年悟出一个理:那就是“平衡”。唯有平衡才是美!
想想那么多所谓的发烧片,录音为了追求空气感、质感、耳油感、摩擦感、飘逸感、嗓音的性感、清晰感等等,而往往在平衡上失之交臂。
音乐,尤其我喜欢的管弦乐作品,要达到平衡的境界,谈其容易?!
最后编辑曼弗雷德
TOP
68#

致berliner小弟弟:
   你要的HIFI西班牙的详细曲目.因只认识ABC,有些看不懂,请高人帮你翻译了:[upload=jpg]Upload/20058212103047861.jpg[/upload]
TOP
69#

当初我就说这个名演铜管偏亮(第四的第四乐章开头一段),结果换来的是诸如"明亮的铜管更能使人体会老柴忧郁悲怆的情绪"云云...真不知柴四的第四乐章开头那里有什么"忧郁悲怆"...
TOP
70#

qy123 在 2005-8-2 0:03:09 发表的内容

平衡是录音的最高境界。


123兄的理解使我很宽慰!
TOP
71#

曼弗雷德 在 2005-8-1 23:47:42 发表的内容
苏尔提、萧提、苏堤、索帝、索尔蒂的真正妙品,因为它的平衡,几乎唯一的柏林录音,平衡健康的录音:

[upload=jpg]Upload/20058123453018228.jpg[/upload]


说起斯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作品的录音,我觉得能同时做到声音平衡但同时细节毫厘必现的,肯培指挥德累斯顿乐团的EMI版(70年代的录音)是最典型的例子;当然索尔提的这版是数码录音里面的很优秀之作,但比较之下肯培版似乎在演绎和录音上都要比索尔提的要好。曼弗雷德朋友不妨买一套肯培指挥理查斯特劳斯管弦乐集的EMI套装,不贵,环保盒装n张CD大概就只要300左右,虽然是环保装,但里面每一曲的音效都绝对让你满意。

肯培这个录音不要听LP,这版LP当年在混音制造的时候工程师没有处理好,其音效明显比CD版要差。
TOP
72#

GXDFLC 在 2005-8-1 19:47:00 发表的内容
其实好的录音是可遇不可求,等录音师慢慢把平衡摆位调教好啦,可能指挥已经没有状态,灵感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间;穆拉文斯基在DG录的老柴4,5,6 交据说只是在欧洲旅行演出的途中匆忙完成的,却意外留下了音乐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一个录音的灵魂还是音乐本身。


同意。

一谈到唱片的录音质量和演绎质量的问题,恐怕又要引起大讨论甚至论战了。仅谈一点个人的观点:录音始终是为了音乐服务的,即使再“平衡”、再“现场感十足”的录音,如果演绎的不好,也是一张废塑料片而已。为了追求录音效果而不分质量的崇拜一些“发烧录音”,和90年代时一些音响店专门放“摔杯子”的声音,是一样的档次。

所以,说到这里,我可能要引用一些让曼弗雷德兄觉得不爽的文字了,就是关于您特别推崇的这个索尔第95不和BPO合作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版本了。我看过不止一个乐评提到,这个《查》版就是图有其声,而内容上空洞无物(当然原话可能不是这样,但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比起卡拉扬和BPO录过的那两个《查》版来说绝对是两个档次的东西。 还提到乐曲开头的《日出》一段,卡版制造出的辉煌感和神秘感在索尔第的版本里就只剩下漂亮的音响了。

我没听过索尔第这个BPO版,但是我听说老卡的BPO版,虽然录音可能不如索尔第,但是他指挥的里查的音乐绝对是最棒的(之一)。听到老卡指挥的里查的音乐,我们可能就不会那么在乎他的唱片的录音质量了,而会被他的演绎所感染。而索尔第的唱片录音虽然都很好,但是公正的说,其中一些东西很难让人觉得有“感染力”。
最后编辑ludwig2000
TOP
73#

苏尔提、萧提、苏堤、索帝、索尔蒂的真正妙品,因为它的平衡,几乎唯一的柏林录音,平衡健康的录音:

[upload=jpg]Upload/20058123453018228.jpg[/upload]
TOP
74#

ludwig2000 在 2005-8-2 12:36:45 发表的内容
GXDFLC 在 2005-8-1 19:47:00 发表的内容
其实好的录音是可遇不可求,等录音师慢慢把平衡摆位调教好啦,可能指挥已经没有状态,灵感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间;穆拉文斯基在DG录的老柴4,5,6 交据说只是在欧洲旅行演出的途中匆忙完成的,却意外留下了音乐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一个录音的灵魂还是音乐本身。


同意。

一谈到唱片的录音质量和演绎质量的问题,恐怕又要引起大讨论甚至论战了。仅谈一点个人的观点:录音始终是为了音乐服务的,即使再“平衡”、再“现场感十足”的录音,如果演绎的不好,也是一张废塑料片而已。为了追求录音效果而不分质量的崇拜一些“发烧录音”,和90年代时一些音响店专门放“摔杯子”的声音,是一样的档次。

所以,说到这里,我可能要引用一些让曼弗雷德兄觉得不爽的文字了,就是关于您特别推崇的这个索尔第95不和BPO合作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版本了。我看过不止一个乐评提到,这个《查》版就是图有其声,而内容上空洞无物(当然原话可能不是这样,但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比起卡拉扬和BPO录过的那两个《查》版来说绝对是两个档次的东西。 还提到乐曲开头的《日出》一段,卡版制造出的辉煌感和神秘感在索尔第的版本里就只剩下漂亮的音响了。

我没听过索尔第这个BPO版,但是我听说老卡的BPO版,虽然录音可能不如索尔第,但是他指挥的里查的音乐绝对是最棒的(之一)。听到老卡指挥的里查的音乐,我们可能就不会那么在乎他的唱片的录音质量了,而会被他的演绎所感染。而索尔第的唱片录音虽然都很好,但是公正的说,其中一些东西很难让人觉得有“感染力”。

老卡的理查可以说是款款精彩!特别是和BPO合作的交响诗,弦乐绵密扎实,充满了金属光泽,再加上辉煌灿烂的铜管,十分符合理查的要求。
TOP
75#

曼弗雷德 在 2005-8-1 16:44:32 发表的内容
其实,关于聆听口味是慢慢培养的。有了比较加上用头脑分析,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录音。就我而言:这些年悟出一个理:那就是“平衡”。唯有平衡才是美!
想想那么多所谓的发烧片,录音为了追求空气感、质感、耳油感、摩擦感、飘逸感、嗓音的性感、清晰感等等,而往往在平衡上失之交臂。
音乐,尤其我喜欢的管弦乐作品,要达到平衡的境界,谈其容易?!


平衡是录音的最高境界。
TOP
76#

再说一张DECCA 管弦乐的高峰作品:布洛姆斯特的“阿尔卑斯交响曲”。旧金山交响乐团演奏。十分良好的平衡,铜管的质感堪称数码录音的典范制作。辉煌灿烂感人至深。旧金山音乐厅的录音条件很好,将这首巨大规模的交响诗表达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我很喜欢这张唱片。
TOP
77#

精彩,初哥我搬张凳来听课
TOP
78#

肯培的录音我收藏了英雄生涯的那一张。我知道肯培在演绎中是花了巨大的心思的。很正统的施特劳斯
TOP
79#

我收藏了3个DG版的老卡历年的查拉,我以为70年代的那个似乎最好,而80年代数码版录音实在愧对老卡那么伟大的演奏。究其原因,正是上面兄提到的金属光泽的铜管声。不管在音响系统还是耳机系统,它的质地就是那个老卡的御用录音师的杰作。过分的刺激。
还有,很多渐强的突出,可以听见是出自录音师的手。我个人见解,这样的渐强不符合管弦乐演奏的规律。大家仔细听一下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回头说日出。我觉得索老好就好在日出的开场白。那个渐强令我着迷。乐队和管风琴的声音相当平衡,而且这个伟大的渐强比较可信。我觉得索老的版本应该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我没有见过任何的评价,完全是我个人的感受。说到唱片艺术,和演奏艺术是不同的。它需要录音技术与演绎相辅相成,否则再好的演绎,怎么会打动人心?
这里谈论的都是大动态作品的演绎与录音。所以更需要有相应的录音技术与之匹配。

大家的热烈讨论使我感到很激动。说实话,就是喜欢老卡的演绎,才买了许多他的唱片,但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不以为他录音的质量能和他演绎相提并论。仅仅如此。反过来,索老的演绎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其中的康复、舞蹈等章节的演奏,令我看到这位大师性格灿烂的一面。我很喜欢他的个性。所以我喜欢他的很多录音作品。
最后编辑曼弗雷德
TOP
80#

音乐的奉献 在 2005-8-2 12:10:57 发表的内容
致berliner小弟弟:
   你要的HIFI西班牙的详细曲目.因只认识ABC,有些看不懂,请高人帮你翻译了:[upload=jpg]Upload/20058212103047861.jpg[/upload]

多谢奉献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