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Wilkinson的最动态录音! [复制链接]

查看: 11667|回复: 81
21#

RR的东西录音是很棒。就拿那张“天方夜谭”来说,RR的和莱纳、毕勤的一比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还有大植英次的“英雄生涯”你去比一下卡拉扬、蒂勒曼、肯培的,更不要说莱纳了,只能过一下动态瘾罢liao。
所以说这个讨论的标题录音有多好,要什么有什么。我不知道马泽尔在后来的许多录音都不太好是为什么?就其在76年的这种表现,很难想像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指挥家。
TOP
22#

berliner 在 2005-7-31 16:50:46 发表的内容
请教曼弗雷德兄,迪卡公司安塞美指挥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的《天鹅湖》和马里纳版的巴赫4首管弦乐组曲的录音师是谁?


不好意思,老柴的芭蕾我只有2个全曲,3个组曲。我几乎不听这类音乐。就录音来说,奇怪:DECCA在79年数码诞生伊始的以色列爱乐的天鹅湖组曲,是我比较喜欢听的。很难想像,梅塔手下的这部组曲录音竟然这么好,而且是数码的。其中终曲的铜管声是录音制品中鲜见的,穿透力惊人。演绎的水准我个人认为也是这支伟大乐团实力的见证。不知兄听过吗,绝对值得一听。
另外,海顿以前的管弦乐作品我基本不涉足,13年的古典聆听,至今对这些音乐不感冒。:)
TOP
23#

EMI现在的录音掌门人好像叫麦克尔.克莱门茨。他为拉特尔录制的一系列录音确实为EMI在市场上挽回了很多面子。但是名字我也许说错了,反正拉特尔几乎只与他合作的。大家注意一下。
TOP
24#

GXDFLC 在 2005-8-1 12:17:12 发表的内容
瓦尔特. 李格


对!是他!
EMI的灵魂人物。
TOP
25#

berliner 在 2005-8-1 11:54:28 发表的内容
杜普蕾的著名的艾尔加的确是他的录音。圆润饱满,十分好声!
单声道时期他也操刀了许多录音,比如吉泽金的莫扎特钢琴独奏作品全集。
立体声时期印象比较深的还有Stokowski指挥的德彪西,那里的法式木管和响板绝对能让你听出耳油来。
数码时期好像跟CBS也有合作?我的那张CBS的里卡德与普列文合作的圣桑第二钢协就是他操刀录音的。


谢谢B.P.兄的确认!
好像EMI当时有一位左右公司决策的制作人,名字一下子忘记了。卡拉扬在EMI时期的录音都是他制作的???
TOP
26#

berliner 在 2005-8-1 10:15:08 发表的内容
GXDFLC 在 2005-7-31 23:07:06 发表的内容
下次该聊聊christopher   parker  和 christopher  bishop  啦

帕克绝对是牛人啊!还请曼弗雷德兄细细讲解!


B.P.兄抬举了。
PARKER作为EMI的基石,和毕肖普为我们提供了黄金时代的众多伟大录音制品。就我印像最深者,大概是BEECHAM的天方夜谭了。那张唱片大概是我的收藏唱片中,10多年来我始终珍视的。录音质感极佳,就50年代的录音来说,里面的小提琴声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还记得巴比罗利的一些优秀的管弦乐作品都是他的杰作。好像杜普蕾的著名的艾尔加也是他的录音?记不清了。
TOP
27#

ju 在 2005-8-1 23:18:59 发表的内容
fsyfsyfsyfsy 在 2005-8-1 23:07:16 发表的内容
阿岗 在 2005-7-29 17:52:54 发表的内容
谁听过他录制的苏尔帝指挥的“春之祭”

至少20年无出其右者。


和列文DG版比比呢?


巧!!!没有见兄的文,看了上面的文,拿了列文在摄像头上拍。握手!
TOP
28#

fsyfsyfsyfsy 在 2005-8-1 23:07:16 发表的内容
阿岗 在 2005-7-29 17:52:54 发表的内容
谁听过他录制的苏尔帝指挥的“春之祭”

至少20年无出其右者。




[upload=jpg]Upload/20058123241310193.jpg[/upload]

这张大概20年不到就超越了。
TOP
29#

ludwig2000 在 2005-8-1 12:33:38 发表的内容
GXDFLC 在 2005-8-1 12:17:12 发表的内容
瓦尔特. 李格


此君 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EMI的录音总管,还是SCHWARTZKPF的老公。他的录音和同时代的作品比起来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和最近和当代的录音比起来,就不过尔尔了。不像前面提到的那几位DECCA的录音师的作品,即使放到今天,他们的录音作品都是相当出色的。



感觉现今的数码制作似乎对平衡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特别体现在交响乐的录音上。
其实以往的录音再好,我敢说声音是不平衡的,与在音乐厅聆听的感觉是差别很大的。就说我说的罗马松树,仔细想想,那阿皮亚大道的乐章里的铜管现场不可能如同唱片里听到的那么突兀。但是事实上这录音确实很好听。但是有一张号称下世纪的声音的英雄生涯唱片,那里面的声音严格来说,远比一些发烧片来得平和,但仔细聆听,才知道它追求的是一种深层次的平衡感。就如此大规模的作品来说,能做到如此的平衡,看来是功力非凡的。声音的质地都是一流,只是可惜演奏非常不到位!所以我就将它用作来练耳,使自身对平衡感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包括DELOS的唱片,我个人认为它绝对是一线发烧唱片厂中对大规模作品平衡把握很优秀的一家。纵然它家的声音与RR等一些主流发烧厂的声音比较,刺激感差不少,但可贵就可贵在它的极佳的平衡感!我觉得DELOS的东西感觉就和我说的那家英雄生涯的公司是一个走向,尽管在录音的风格上还有差异,但是我认为他们的理念是相同的。
TOP
30#

GXDFLC 在 2005-8-1 19:47:00 发表的内容

其实好的录音是可遇不可求,等录音师慢慢把平衡摆位调教好啦,可能指挥已经没有状态,灵感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间;穆拉文斯基在DG录的老柴4,5,6 交据说只是在欧洲旅行演出的途中匆忙完成的,却意外留下了音乐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一个录音的灵魂还是音乐本身。


说句不敬兄头像的话:穆老的4、5、6就铜管的声音来说,我实在不能接受。尽管这也是13年前带我走入老柴交响乐天地的名片。力度过火,将老柴的演绎引入一种过于表面的状态。这也是现在很多人批判老柴音乐的指证要因之一。
苏联乐团的失之精细的演奏,正是他们的名声始终大于他们的实力的表现。我万不是诋毁苏联乐团,他们有他们的优点,只是这些在情感上真挚可信的演绎,往往因为过于粗犷的经过句、铜管声部的放肆泛滥、提琴音色的滞涩而带给大家只是形式的刺激。
这也是我近8年再也没有聆听这双张的原因。回过头说录音,录音的平衡显然没有做好,高音部分的失真是当时技术所限,但过于夸张突兀的铜管声音,始终令我敬而远之。

gergiev的老柴其实平衡并不是出色。但他驾驭的维也纳抑或是马林斯基的表现就和列宁格勒的表现大相径庭。维也纳在他的驾驭下,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但是情况令我吃惊的是:乐团始终得到良好的控制,所有声部的音色哪怕在柴5第四乐章中仍极其优秀的体现了相对的均衡。这就是世界超一流乐团的秉性啊!

曾亲眼在96年见过夏依指挥音乐厅会堂的柴四。一个字:棒!在很大的体育馆里,音乐厅乐团的音色依然极其均衡。不愧是超一流的乐团!我之后很欣赏夏依。那天还看了王健的肖斯塔科维奇的大协!很令我感动的作品。

说了这么多,关键,录音要靠很多因素。错综复杂。
但是,好的录音必定平衡。

G兄,言中冲撞之处万望海涵!说了诚惶诚恐;不说~憋得难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