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说三道四(一)-------谈谈雨果唱片公司 [复制链接]

1#
知道雨果唱片公司已经有12年了,一直对这个公司怀有很深的敬意。
当初喜欢上雨果首先是因为它高雅、沉稳而又颇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封面设计。当时的封面多是在银灰色的背景下有两个近似隶书而又略带夸张变形的大字------雨果,封面的正中多为写意的中国山水画,专辑的名称多为行书,显得十分古朴,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当时雨果的英文标志也十分稳重,有些象黑体字。封面内页的曲目说明十分详尽,字体的选择、版面的设计,以及配饰的黑白插图照片与封面设计相得益彰。每首曲目都用中英文详细准确的标明词曲作者、指挥及演奏者的姓名,这在当时(即便是现在)极度缺乏著作权、版权意识的中国大陆来说尤显突出。同时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它详细列名了录制人员、录音器材、录音地点、录音时间,在其发烧系列甚至列明了录音位置图,这在中国的录音制品中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的。雨果制品的封底也是用中英文列出曲目、每首曲目的时间以及整张专辑的时间,处处体现制作的严谨细致。当时雨果的压片多在日本完成,质量相当不错,感觉碟片的重量也比其他国内公司的重一点、厚一点,碟片正面的印刷与封面如出一辙,而且还配备一张由粗棉纤维制成的保护纸,这一点想得非常周到。
其次喜欢它的选曲,多为录制优良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如古琴系列、中国弹拨乐系列、拉弦乐系列以及重新混音处理的中国传统录音系列。这些题材在当时的中国音像市场极为罕见,而制作严谨、录制精良、说明详细的制品更是罕见中的罕见。当时中国大陆的音响发烧还处在萌芽状态,大多数家庭还在使用双卡立体声收录机,AV制品也仅仅限于录象机,好一点的家庭最多也就是拥有日本的组合音响,品牌多为健伍、JVC之类。93年6月我来到中国最具活力、最为发达的沿海窗口城市-------深圳经济特区,那里的家用音响设备已经开始普及CD激光唱机和LD影碟机,而盗版CD也开始逐步盛行。深圳比邻香港、广州,优势得天独厚,但商业气息浓厚,缺乏根深叶茂的文化土壤,当时销量最大多为港台流行音乐,而广州则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流行音乐的成长重地,当时涌现出一批象张咪、杨玉莹、毛宁、李春波、林萍、甘萍、李进、林一轮等较有影响的歌星。浮躁的快餐文化生产出的制品也多为粗制滥造的“垃圾”。因此,雨果公司的制品更显弥足珍贵。其实雨果公司的当家人易有伍先生还是一个思维活跃、观察敏锐、既能找准文化切入点又不流于媚俗的人,他率先推出的奇异果系列开创了中国NEW AGE音乐先河:《变》、《彩云追月》、《初一到十五》、《黄孩子》、《一意孤行》等专辑的诞生引导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探索之路,刘星、姜小鹏、何训田、武亦文等一批有才华的中国音乐人逐步得到世人的关注与认可。音乐欣赏总是由浅入深,发烧友在不断提高艺术修养、艺术鉴赏力时最终还是要回到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与经典的古典音乐上,因此老易在二十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义无返顾的辛勤耕耘了二十年,推出了一张张很有文化内涵的唱片。有些唱片或许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商业上的利润。雨果公司一方面扎根传统,另一方面立足当代,已出版了300多张形式各样的专辑,其传统民乐系列几乎囊括了当代所有最具影响力的演奏家,如闵惠芬、王国潼、刘明源、宋飞、杜冲、张维良、刘英、蒋才如、陆春龄、朱文昌等,网罗了当今最为优秀的国乐乐团,如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广州民族乐团、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高雄市立国乐团、香港中乐团等,同时也高度关注我国优秀的古典音乐演奏家、指挥家、交响乐团的成长与发展,使他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薛伟、许裴平、陈佐湟、麦家乐、钱舟、许忠、莫华伦、叶咏诗等,它在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普及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说来有趣,93年底我用第一次获得的年终奖给自己买了一部AIWA的随身听,这对刚毕业的我来说这是一件奢侈品。我买的第一张正版CD就是雨果公司出版的《黄孩子》,当时对朱哲琴宛如天籁的唱法印象极深,一曲《大海走了》成了多年来时常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经典。我酷爱民族音乐,对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兄弟民族音乐更是心醉神往,不论是温婉柔情的葫芦丝、巴呜,还是苍凉沉厚的马头琴、管子,不论是嘹亮激越的唢呐,还是轻灵飘逸的竹笛都能唤起我无尽的遐想。而雨果公司的许多制品都能满足我的需求。
近年来,雨果公司每年推出的制品少了,老易的兴趣似乎投入到摄影方面多了,也许是商业方面的压力,尽管近年推出的唱片质量仍有一定的水准,可不得不承认商品多了而精品少了。自从与国内正大公司合作发行开始,雨果唱片封面的设计越来越花哨,可格调却不如过去高雅,放在唱片架上不仔细看几乎分辨不出与其他一些杂牌公司制品的区别。与广州音像公司合作后,制作更显粗糙,封面内页纸张选择随意,有时厚厚的一本阅读完就很难在放回盒内,象《九月的故事》、《胡弓传奇》等就是这样,内页字体选择也很随意,缺乏整体感,错漏屡见不鲜。插图由黑白的换成彩色的,许多背景设计流于庸俗,昔日严谨细致的文化风格逐步让位于商业炒作的五彩斑斓。碟片正面设计也变的光怪陆离,录制的方式到是多了,什么LP、XRCD、HDCD、SACD等等,又是精装版又是豪华版,真不知这一切是离时代近了还是离文化远了?!黄红英的《初次尝到寂寞》、《九月的故事》、《俄罗斯之旅》尽管在发烧友间争议很大,但个人认为还是属于格调高雅的制品,黄红英的演唱有自己的特点,配器非常讲究,在选曲方面花费了不少心血,与其他公司出版的翻唱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同期出版的张杏月《望春风》等两张专辑则对老易的眼光不敢苟同,张杏月的演唱音色一般,嗓音比较紧,有些小气,几首经典老歌被她唱的不伦不类,而且最重要的是她的演唱在感情投入方面不够,无法打动听众。其实雨果公司在声乐方面最出色的是它的民歌系列,如《兰花花》、《沂蒙山小调》、《瞧情郎》等,演唱者虽不一定声乐技巧很高,但都颇具地方风味。我并不赞成一味地保持原汁原味,艺术来自民间不假,但艺术毕竟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探索既不失去民族神韵又结合科学的声乐技术应该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因此,我认为雨果的着眼点应该再宽广一些,比如对戏剧方面,雨果推出了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经典越剧《红楼梦》,也出版了一张现在连雨果产品目录上都找不到的京剧唱段《京曲选粹》后,几乎再就没有推出过相关的戏剧唱片。其实我国的地方剧种丰富多彩,经典剧目无数,如果认真挖掘,整理录制一批有影响的戏剧唱片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另外千姿百态的曲艺节目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京韵大鼓、北京琴书、天津时调、西河大鼓、单弦、评弹等各种形式的优秀作品急需雨果这种严肃认真的唱片公司发掘整理。许多喜欢传统戏剧、曲艺等节目的发烧友苦于找不到好的录音版本,这一点恰恰与铺天盖地的西洋歌剧唱片形成鲜明的对比。好的文化需要好的包装,去年雨果公司推出的陈玲玉《祥林嫂》粤曲专辑在发烧友重热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老易又在番隅建立了新的录音棚,在内地注册了新公司-------金麦,推出的第一张碟实在无法恭维,也许要维持公司的运作,不赚钱是不行的,只是希望它不要重复象太平洋影音公司等唱片公司的老路,沦落为不被人注意的标签。
衷心希望雨果公司越来越好。




                                        2005年6月29日
分享 转发
TOP
2#

阿龙 在 2005-6-30 12:05:52 发表的内容
以前的旧版雨果在搞特价哦,好像是四十元一张


哪里有?是不是日本东芝制版的?如果是天龙制版的更好,我手头上只有一张。
如果是HK版的,就算了。
TOP
3#

好久沒有聽雨果唱片了.手頭上也只有一張168贈的汕頭音響展雨果錄音的碟片.
TOP
4#

好长哦。。。
TOP
5#

新不如旧,越旧越好,越新越差。这是我对雨果唱片的评价。
我很喜欢它早期的民乐唱片,那是中国音乐唱片历史上瑰丽的出品,我总共搜罗了三十张左右。尤其是第一批东芝制片的,音乐性和音响性之强,可与国外天碟比美,也是我唱片收藏中的珍品之一。
至于现在新出的唱片,除了两张(第一张和第二张)XRCD外,我都没再买了,已经不是以前的雨果了。
TOP
6#

我非常欣赏的一家唱片公司,一流的制作水准,对民族音乐的挖掘,继承和发扬,令人十分钦佩!
TOP
7#

楼主,我们经历很相似
握手~
TOP
8#

好文!
TOP
9#

好长的文章啊,谢谢。
TOP
10#

好文章!
TOP
11#

以前的旧版雨果在搞特价哦,好像是四十元一张
TOP
12#

早期的HUGO是东芝压片,里面还带一张吸水纸,后来大陆压片了,唉……
TOP
13#

不错,我现在雨果的买的也少了
TOP
14#

大家不妨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雨果唱片,我的是《苏佩轻骑兵序曲 》、《薛伟·名琴·名曲 》、《一意孤行》》。
TOP
15#

我的是<<山童>>,《香巴拉并不遥远》,《茉莉花》(江苏民歌),<<喜洋洋 >>,
TOP
16#

我在去年写过类似的东西,从博客上转过来
与HUGO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喜欢HUGO唱片很偶然,10年前工作不久从WALKMAN升级到DISCMAN,当时的印象是CD肯定比磁带好听,随便找张CD就可以了。刚好很喜欢听民乐就从民乐CD开始吧。去书店找民乐CD,记得当时买的是一张古筝CD,没有什么介绍,说明书就是一个古筝封面加一个白板封面。听着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想着再买些其他的听听。
一次去音乐书店(那是东西还比较多,但还没开架)在橱窗里陈列着不少民乐唱片,有国内的也有不少境外制作的,这里面就有不少我现在还一直很喜欢的HUGO的制作。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显出这其中的差距。首先从外观上看,HUGO的唱片在盒子的质地上明显就好很多,盒子的透明度要好很多。CD的封套制作上明显要活泼许多,不象国内的一些唱片封面没有什么特色。光看外表就已经让我
有买来看看听听的愿望。虽然HUGO唱片当时并不便宜,要72块一张。但还是买了一张回来。果不其然,我觉得这72快没有白花,从打开包装的那一刻我就被其深深吸引。当然音乐是最重要的,还是让耳朵来验货吧。一边翻看一边听,怎么说呢从呆上耳塞的那一刻起我就好久没有脱下来,那样的音色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那一刻我才真正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CD音色。回头再听听我以前买的
那张草台班子的CD,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买回这张唱片我觉得另外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他那本唱片说明书,简单又到位的乐曲介绍,乐队和指挥介绍,当然还有录音介绍等等。真的感觉HUGO公司功德
无量,让吾辈进行了一次音乐普及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延,接触的原版进口唱片也越来越多,总感觉每张唱片透射出每个公司的文化。唱片拿在手里,翻看说明就知道每个公司的底蕴。
HUGO的唱片也随着自己的第一次好感而越来越多的进入我的收藏,我也从各个方面更多的了解他,知道了他的老板原来就是搞民乐出身,原来是这样的我知道了,为什么他们家的民乐录音有着那么鲜明的特征。
不过最近的HUGO录音已经不太吸引我的目光了,出的录音传统的民族的东西已经很少,出的都是一些有实验性的新民乐的东西,我个人真的没什么兴趣。加上现在HUGO唱片在国内压片,总体水准感觉比以前有所下降。
希望HUGO一路走好。
TOP
17#

雨果应定位为专制民乐,NEWAGE的小型唱片公司.出精良品,一如其早期的CD.
TOP
18#

我的两张"雨果"的唱片(张杏月的"天上人间"和黄红英的"在莫斯科郊外的夜晚上")
我比喜欢张杏月的"天上人间"
TOP
19#

eric 在 2005-6-30 19:36:38 发表的内容
大家不妨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雨果唱片,我的是《苏佩轻骑兵序曲 》、《薛伟·名琴·名曲 》、《一意孤行》》。



<<山童>><<初次尝到寂寞>>..........
TOP
20#

旋律 在 2005-6-30 22:02:33 发表的内容
阿龙 在 2005-6-30 12:05:52 发表的内容
以前的旧版雨果在搞特价哦,好像是四十元一张


在哪里搞特价?



非常关心这个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