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沸腾时代(一)------《黄河大合唱》(原创) [复制链接]

查看: 7310|回复: 29
21#

鋼琴協奏曲

殷承宗──鋼琴家

  當代中國最優秀的鋼琴家──殷承宗。1941年出生於廈門鼓浪嶼,7歲開始學琴,9歲首次舉行獨奏會,12歲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附中,1960年到前蘇聯列寧格勒音樂學院深造。1959年在維也納「世青節」的鋼琴比賽中獲金獎,1962年獲柴可夫斯基鋼琴比賽第二名。1965年殷承宗成為中國中央樂團的鋼琴獨奏家。殷承宗曾經訪問過前蘇聯、日本、奧地利、羅馬尼亞、芬蘭、北朝鮮等二十幾個國家,先後與各國著名樂團合作演奏,其中有費城交響樂團、維也納管弦樂團、莫斯科愛樂交響樂隊及列寧格勒愛樂交響樂隊。也曾與許多著名的指揮合作演出,如尤金‧奧曼狄、克勞迪奧‧阿巴多、馬爾科姆‧沙爾金、康特拉辛等。

   鋼琴協奏曲《黃河》是根據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創作的。它以抗日戰爭為歷史背景,黃河象徵中華民族,表現和歌頌了中華民族的雄偉氣概和鬥爭精神。

一、前奏

  黃河船夫曲開始,樂隊以磅薄的氣勢,刻劃了船工和驚濤駭浪殊死搏鬥的情景,鋼琴以急驟的琴音掀起巨浪,引出了堅定有力的船工號子,象徵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音樂不斷發展,推出鋼琴的「華彩樂段」,描繪了黃河激流洶湧澎湃的氣勢。這時,一段抒情曲調,表現了人民在艱難的鬥爭中看見了勝利的曙光,充滿了必勝的信念。最後,鋼琴用強烈的刮奏把音樂引回到緊張的搏鬥中,樂曲在船工與驚濤駭浪搏鬥的高潮中結束。

二、黃河頌

  大提琴奏出莊嚴緩慢的引子,引出一段鋼琴獨奏,追溯了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勤勞的人民在黃河兩岸勞動、鬥爭、生活的場面)。樂曲逐漸推向高潮,熱情地歌頌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鋼琴鏗鏘有力,和弦奏出第二章的結束部分,象徵著覺醒的中國人民猶如巍巍崑崙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三、黃河憤

  以《黃河謠》和《黃河怨》為素材,笛子以陝北風格的開闊引子帶出鋼琴歡暢的樂段,隨後鋼琴深沉的和弦及銅管樂的阻塞音,表現敵寇的鐵蹄踐踏了祖國河山,高漲的樂曲不斷出現,推出了鋼琴的獨奏樂段表現了人民群眾對敵人的滿腔仇恨。黃河怒濤滾滾向前……

四、保衛黃河

  由銅管奏出號召性的引子,隨後,樂隊引出由鋼琴主奏的「保衛黃河」主題,表現了抗日軍民奔赴戰場,鬥志昂揚的情景。戰場上硝煙迷漫,戰馬馳騁;青紗帳里,游擊健兒機智頑強英勇殺敵。樂曲在激烈的發展中,出現了鋼琴和樂隊的競奏,推出全曲高潮,奏出了《東方紅》,熱情地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
最后编辑zelenka
TOP
22#


--------------------------------------------------------------------------------
二胡協奏曲樂曲解說

  這是以我國人民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為題材,以越劇裏的部分曲調為素材寫成的一首單樂章標題協奏曲。全曲以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較有代表性的三段劇情--相愛、抗婚、化蝶為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 樂曲開始,在輕柔的弦樂震音背景上傳來秀麗的笛聲,接著雙簧管奏出了優美的旋律,呈現出一幅風和日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圖畫。在清淡的豎琴伴奏下,獨奏二胡奏出純樸美麗的愛情主題,然後和大提琴對答,比擬著梁山伯、祝英台草橋亭畔、雙雙結拜的情景。在一段自由的華彩尾聲過後,引入了活潑的回旋曲,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的幸福生活。之後,轉入慢板,表現了兩人長亭惜別、依依不捨的情景。

  第二部分--展開部 沉重的大鑼和大提琴、大管的音響預示出不祥的徵兆,銅管奏出了兇暴的封建勢力主題,獨奏二胡先用散板奏出祝英台的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接著用強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的主題。這個由副題變化而來的抗婚音調與由引子發展而來的封建勢力主題交替出現,逐漸形成第一個矛盾衝突的高潮--激烈的抗婚場面。樂曲轉入慢板,獨奏二胡與大提琴對答地奏出了沉痛悲切的曲調,描寫了梁祝樓台相會、互訴衷情的情景。

  接著音樂急轉直下,以閃板、快板來表現祝英台在梁山伯墳前向蒼天控訴。這裡變化地運用了京劇中倒板和越劇中囂扳的緊拉慢唱的手法,逐漸形成第二個發展高潮--哭靈投墳﹒在獨奏二胡奏出最後一個絕句之後,鑼鼓管弦齊鳴,祝英台縱身投墳,全曲達到最高潮。

  第三部分--再現部 長笛和豎琴將音樂帶入了仙境,獨奏二胡重新奏出愛情主題,表現了人民的願望和想象--梁祝化成蝴蝶,翩翩起舞。人們歌頌著他們忠貞的愛情;彩虹萬里鮮花開 花間蝴蝶成雙對 千年萬代不分開 梁山伯與祝英台。
TOP
23#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采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TOP
24#

黄河!KangRi!谢谢这样的好文!
TOP
25#

说说黄河钢琴协奏曲的版本吧!
TOP
26#

代表性錄音推介六款

  《黃河》大合唱的錄音版本不少,個人喜愛的代表性錄音有六款,前三款是「中國唱片」產品,都是現時被視為「古董」的「黑膠唱片」錄音。

(一)五十年代解放軍部隊版
  五十年代三十三轉黑膠唱片的年代,由時樂濛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舞團合唱團演唱,孟貴彬及寇家倫對唱《河邊對口曲》,風格較粗獷,保持硝風血雨的戰爭時代氣息。

(二)六十年代中央樂團版
  六十年代三十三轉十吋唱片,嚴良指揮中央樂團演唱,王冰朗誦,黎信昌獨唱《黃河頌》,郭淑珍獨唱《黃河怨》,全曲處理有較強的戲劇性,歌聲充滿激情,聲調鏗鏘,氣勢磅礡。

(三)八十年代中央樂團版
  一九八二三年推出三十三轉十二吋長壽唱片(LP),嚴良指揮中央樂團灌錄,重視樂曲的整體結構的完整性和音樂性,合唱重視修飾及內在與含蓄,句法營造更細緻,壓軸合唱《怒吼吧!黃河》莊嚴純和,尤有西方藝術合唱意味,男中音演唱的《黃河頌》改以男低音岳重演唱,使音色更為渾厚飽滿。可以說是一個強調藝術性的錄音版本。

三個CD碼錄音版本

  以上三個黑膠唱片版本,早已在錄音市場上消失,但其中卻滿載了無數人成長的記憶,對筆者來說,現今亦已同樣是感情上的紀念作用,多於實際欣賞的作用了。至於現今用作實際欣賞的,則推荐以下另外三個在現時錄音市場上仍可以找到的CD數碼錄音版本,供作參巧。

(四)香港版
  一九八五年八月在香港舉行的《黃河音樂節》的現場錄音(PHILIPS 416621)嚴良指揮中央樂團合唱團,聯同香港交響樂團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的演出,經過錄音過濾、剪裁、加工後,合唱及樂隊的層次、音量都較現場分明和平衡,弦樂份量亦顯得較為有力,合唱聲音亦變得較柔軟,較現場演出更為「完美」,但現場的氣氛則大大減退,《保衛黃河》及《怒吼吧!黃河》有令人振奮的排山而來的氣勢,汪燕燕獨唱的《黃河怨》感人肺腑,合唱的處理藝術味較濃,較細膩,追求聲音上的和諧與加工,但卻少了原曲產生時代所具有的那種粗獷辛辣風格。唱片在演出後三個月便推出,效率很高,但唱片的文字資料則極多疵漏。

(五)北京版
  一九八七年五月,嚴良指揮中央樂團合唱團及交響樂團在中國劇院的錄音(PHILIPS 422013),是一個將全部八首歌曲收錄的完整版本,包括一般很少演出的第三曲《黃河之水天上來》,但伴奏的三弦改用琵琶。《黃河頌》由男中音楊洪基演唱,擔任朗誦的是八五年赴港參加《黃河大合唱》的新加坡歸僑瞿弦和,《黃河怨》由汪燕燕獨唱。這個錄音在合唱的藝術性和管弦樂隊的配合效果來說都顯得更為完美,更接近歐洲合唱藝術的和諧純和聲音。

(六)上海版
  一九九五年紀念冼星海誕生九十年的「上海版」(HUGO HRP7117)。不僅在上海中國唱片公司錄音棚錄音,參與錄音者亦是上海的班底,由曹丁指揮上海愛樂合唱團及上海交響樂團錄音,獨唱《黃河怨》的女高音余佩敏、朗誦的岳彩富都是上海的歌唱家,僅有獨唱《黃河頌》的袁晨野來自北京,這個錄音的合唱聲音和管弦樂隊的層次分明,音響效果最為突出,隨同CD刊印的小冊子內容資料亦最豐富。這六個錄音以外,當然還有不少錄音,這僅是個人的選擇而已。
TOP
27#

zjize 在 2005-6-26 23:03:36 发表的内容
不就是我贴出来那个录音,不是这个啦!
这个我没听过,应该录音还不错吧。不过87年时录音的感染力我相信会差很多了。

据我所知,70年代是不会有诗朗诵这一段的。
您再看看CD说明书上的录音地点和时间,从贴的中唱版的图片上看指挥、演奏、演唱、朗诵和PIHLIPS是一样的。从当年PIHLIPS出版此CD时的说明是国内首次录制诗朗诵版。
而且此版本里《黄河怨》的演唱者汪燕燕是1978年才开始学习声乐的,1980年才进入中央乐团,所以中唱那个版本不会是70年代的录音,应该是PIHLIPS那个录音的再版。
最后编辑xinxin92
TOP
28#

xinxin92 在 2005-6-27 13:57:18 发表的内容
代表性錄音推介六款

  《黃河》大合唱的錄音版本不少,個人喜愛的代表性錄音有六款,前三款是「中國唱片」產品,都是現時被視為「古董」的「黑膠唱片」錄音。

(一)五十年代解放軍部隊版
  五十年代三十三轉黑膠唱片的年代,由時樂濛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舞團合唱團演唱,孟貴彬及寇家倫對唱《河邊對口曲》,風格較粗獷,保持硝風血雨的戰爭時代氣息。

(二)六十年代中央樂團版
  六十年代三十三轉十吋唱片,嚴良指揮中央樂團演唱,王冰朗誦,黎信昌獨唱《黃河頌》,郭淑珍獨唱《黃河怨》,全曲處理有較強的戲劇性,歌聲充滿激情,聲調鏗鏘,氣勢磅礡。

(三)八十年代中央樂團版
  一九八二三年推出三十三轉十二吋長壽唱片(LP),嚴良指揮中央樂團灌錄,重視樂曲的整體結構的完整性和音樂性,合唱重視修飾及內在與含蓄,句法營造更細緻,壓軸合唱《怒吼吧!黃河》莊嚴純和,尤有西方藝術合唱意味,男中音演唱的《黃河頌》改以男低音岳重演唱,使音色更為渾厚飽滿。可以說是一個強調藝術性的錄音版本。

三個CD碼錄音版本

  以上三個黑膠唱片版本,早已在錄音市場上消失,但其中卻滿載了無數人成長的記憶,對筆者來說,現今亦已同樣是感情上的紀念作用,多於實際欣賞的作用了。至於現今用作實際欣賞的,則推荐以下另外三個在現時錄音市場上仍可以找到的CD數碼錄音版本,供作參巧。

(四)香港版
  一九八五年八月在香港舉行的《黃河音樂節》的現場錄音(PHILIPS 416621)嚴良指揮中央樂團合唱團,聯同香港交響樂團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的演出,經過錄音過濾、剪裁、加工後,合唱及樂隊的層次、音量都較現場分明和平衡,弦樂份量亦顯得較為有力,合唱聲音亦變得較柔軟,較現場演出更為「完美」,但現場的氣氛則大大減退,《保衛黃河》及《怒吼吧!黃河》有令人振奮的排山而來的氣勢,汪燕燕獨唱的《黃河怨》感人肺腑,合唱的處理藝術味較濃,較細膩,追求聲音上的和諧與加工,但卻少了原曲產生時代所具有的那種粗獷辛辣風格。唱片在演出後三個月便推出,效率很高,但唱片的文字資料則極多疵漏。

(五)北京版
  一九八七年五月,嚴良指揮中央樂團合唱團及交響樂團在中國劇院的錄音(PHILIPS 422013),是一個將全部八首歌曲收錄的完整版本,包括一般很少演出的第三曲《黃河之水天上來》,但伴奏的三弦改用琵琶。《黃河頌》由男中音楊洪基演唱,擔任朗誦的是八五年赴港參加《黃河大合唱》的新加坡歸僑瞿弦和,《黃河怨》由汪燕燕獨唱。這個錄音在合唱的藝術性和管弦樂隊的配合效果來說都顯得更為完美,更接近歐洲合唱藝術的和諧純和聲音。

(六)上海版
  一九九五年紀念冼星海誕生九十年的「上海版」(HUGO HRP7117)。不僅在上海中國唱片公司錄音棚錄音,參與錄音者亦是上海的班底,由曹丁指揮上海愛樂合唱團及上海交響樂團錄音,獨唱《黃河怨》的女高音余佩敏、朗誦的岳彩富都是上海的歌唱家,僅有獨唱《黃河頌》的袁晨野來自北京,這個錄音的合唱聲音和管弦樂隊的層次分明,音響效果最為突出,隨同CD刊印的小冊子內容資料亦最豐富。這六個錄音以外,當然還有不少錄音,這僅是個人的選擇而已。

 



现在还能买到北京版吗?
TOP
29#

xinxin92 在 2005-6-27 13:57:18 发表的内容
代表性錄音推介六款

  《黃河》大合唱的錄音版本不少,個人喜愛的代表性錄音有六款,前三款是「中國唱片」產品,都是現時被視為「古董」的「黑膠唱片」錄音。

(一)五十年代解放軍部隊版
  五十年代三十三轉黑膠唱片的年代,由時樂濛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舞團合唱團演唱,孟貴彬及寇家倫對唱《河邊對口曲》,風格較粗獷,保持硝風血雨的戰爭時代氣息。

(二)六十年代中央樂團版
  六十年代三十三轉十吋唱片,嚴良指揮中央樂團演唱,王冰朗誦,黎信昌獨唱《黃河頌》,郭淑珍獨唱《黃河怨》,全曲處理有較強的戲劇性,歌聲充滿激情,聲調鏗鏘,氣勢磅礡。

(三)八十年代中央樂團版
  一九八二三年推出三十三轉十二吋長壽唱片(LP),嚴良指揮中央樂團灌錄,重視樂曲的整體結構的完整性和音樂性,合唱重視修飾及內在與含蓄,句法營造更細緻,壓軸合唱《怒吼吧!黃河》莊嚴純和,尤有西方藝術合唱意味,男中音演唱的《黃河頌》改以男低音岳重演唱,使音色更為渾厚飽滿。可以說是一個強調藝術性的錄音版本。

三個CD碼錄音版本

  以上三個黑膠唱片版本,早已在錄音市場上消失,但其中卻滿載了無數人成長的記憶,對筆者來說,現今亦已同樣是感情上的紀念作用,多於實際欣賞的作用了。至於現今用作實際欣賞的,則推荐以下另外三個在現時錄音市場上仍可以找到的CD數碼錄音版本,供作參巧。

(四)香港版
  一九八五年八月在香港舉行的《黃河音樂節》的現場錄音(PHILIPS 416621)嚴良指揮中央樂團合唱團,聯同香港交響樂團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的演出,經過錄音過濾、剪裁、加工後,合唱及樂隊的層次、音量都較現場分明和平衡,弦樂份量亦顯得較為有力,合唱聲音亦變得較柔軟,較現場演出更為「完美」,但現場的氣氛則大大減退,《保衛黃河》及《怒吼吧!黃河》有令人振奮的排山而來的氣勢,汪燕燕獨唱的《黃河怨》感人肺腑,合唱的處理藝術味較濃,較細膩,追求聲音上的和諧與加工,但卻少了原曲產生時代所具有的那種粗獷辛辣風格。唱片在演出後三個月便推出,效率很高,但唱片的文字資料則極多疵漏。

(五)北京版
  一九八七年五月,嚴良指揮中央樂團合唱團及交響樂團在中國劇院的錄音(PHILIPS 422013),是一個將全部八首歌曲收錄的完整版本,包括一般很少演出的第三曲《黃河之水天上來》,但伴奏的三弦改用琵琶。《黃河頌》由男中音楊洪基演唱,擔任朗誦的是八五年赴港參加《黃河大合唱》的新加坡歸僑瞿弦和,《黃河怨》由汪燕燕獨唱。這個錄音在合唱的藝術性和管弦樂隊的配合效果來說都顯得更為完美,更接近歐洲合唱藝術的和諧純和聲音。

(六)上海版
  一九九五年紀念冼星海誕生九十年的「上海版」(HUGO HRP7117)。不僅在上海中國唱片公司錄音棚錄音,參與錄音者亦是上海的班底,由曹丁指揮上海愛樂合唱團及上海交響樂團錄音,獨唱《黃河怨》的女高音余佩敏、朗誦的岳彩富都是上海的歌唱家,僅有獨唱《黃河頌》的袁晨野來自北京,這個錄音的合唱聲音和管弦樂隊的層次分明,音響效果最為突出,隨同CD刊印的小冊子內容資料亦最豐富。這六個錄音以外,當然還有不少錄音,這僅是個人的選擇而已。



孟贵彬的嗓子当然好听啦,寇家伦是低男中音当然声音也是很有魅力,听听他在《东方红》独唱的“西江月井冈山”。指挥不行,合唱不好,乐队也粗糙,呵,时乐蒙还是写写那些进行曲子更合适。

纠正这个帖子的一个谬误:60年代版本,实质是中央乐团从60年代唱到70年代的版本,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央乐团的演出,是众多版本中最好的一个版本!

第一指挥是终身研究这个合唱的严良坤,他是中央乐团专门搞乐队大合唱的,与一般合唱指挥、乐队指挥都有很大区别。他是《东方红》最后那个的大合唱的指挥。

第二乐队的水平、合唱的水平都是最高的。中央乐团作为国内管弦乐演奏最高水平没有什么好疑问的,合唱水平也是这样。如今天大名鼎鼎的声乐老师金铁林,当年也不过是合唱队中普通一名成员。郭淑后来在声乐界的地位,这个出色的独唱功不可抹。

第三独唱和领唱的水平及状态都是最好的。他们都是留苏回来的,也是当时国内最好的。对唱的二个男声后来还做四重唱,也有独唱。更何况那个时候成天就练习这个东西,那里像现在的,练一练就去演出,就做录音!

第四是朗诵好。王冰的嗓音很适合朗诵,他的味道很真切,突出的是激情,犹如澎湃的黄河之水,风格与黎信昌唱的颂歌比较一致。这个人好象是中央乐团为了这个演出特意借来朗诵的?

要说不足就是录音不大好。其他版本要说好,只能说录音,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好一些。中国录音师的水平实在没办法恭维,相比较后一个时期国际上的合唱录音就能明白,我们这些专业人所创造的东西,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烂、烂、烂!
TOP
30#

伟大的“冼星海”,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