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一瓣
suifengqingwu
poper
爵士鼠
胡敏强
中国音响总结 在 2005-6-19 20:11:45 发表的内容 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发烧音响我自己的一个发烧观点世界上很多音响名厂,打着“不计成本”,“限量”,“绝版”等口号,造就一批又一批名器。引我们众生追捧……MARANTZ 7+9, KRELL25,JBL 55000,……曾几何时,具体点应该是8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的大潮风起云涌,达到一个“引进质而非量的时代”,港台的写手们,把一些国外的“名器”介绍给我们大众,我是90年代中期才接触并爱好上的,当时是厂机派,音响杂志买了不少,后来变成了焊机派,电子元件买了不少。玩到头逃不出一个“困”字,天价的器材听的越多,困惑就越大。这就是 模拟的东西无法用数字量化,最终是给人听的,就象不同的人对同一幅画有不同的审美,对大厨烧的饭就有不同的口味,你无法用简单的“好坏”2字,来评论它的价值。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音响器材的利润比传统生意来,要高很多,我不需要去求证这个。在8-90年代这个家用音响黄金期里,“名器”自不少出,因为那时我们还停留在电视,冰箱,洗衣机这3大件的时代,有高级音响的人就是大款,有品位,有身份的表现,这和中国人爱慕虚荣的本质有一点靠近。我寒假打过一份音响店的工,来买器材的人多半不懂,就只知道天龙,键五。买回家也就只当件高级家具,几乎从来就不听。(难怪现在CAV这类撑门面的东西卖的这么俏,抓住人爱虚荣的内心,这和卖高级书皮装饰书架异曲同工)80-90年代也许音响产业还算是高科技产业(主要是价格高,利润大)一过90年代中期,国产音响如死尸上的蚂蚁,突然冒出一大球。这还是正规产品有质有量的,那些500一套装的俗称(桶儿货)的,更是充斥了全国各大批发市场的地摊。音响不值钱了,就是下岗职工也有闲钱买个VCD,装俩喇叭在家里“HIFI”。 这时候的音响就如手表一样,不是什么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东西了。科技把他们淘汰 。 现在什么精品屋里都有仿的连内行都得瞧半天的世界超级名表 (康斯坦丁,豪雅,路易威登,百年龄)价格才200-300一块,而且机心竟然超级经用……(我自己就戴了一块这个西贝货)不禁感慨:科技日新月异啊……就象最贵的表不一定走的比最便宜的表更准一样,音响产业穷途末路时凤凰涅盘不成反变麻雀,国外大厂也开始力不从心,推出的产品更注重外观,或者更增加吆喝……实际上呢?CD听感反而比更老的LP更坏,连磁带都敢与其叫叫板。因为CD也不过是个民用格式而已,那可怜的码率还不到硬盘录音机的20分之1。 我不难想象为什么大家对CD出的声音津津乐道,因为你们听不到比CD更好的东西了。所以就不断的从所谓“减低失真”的光学系统,压片系统,甚至不牺给CD化妆…………恕在下直言,一般能投产的CD光学系统,读码率都高达99.95% 低于这个比,恐怕就要跳音了。蹦星几个BIT没读出来,不影响耳朵的拾取,何况你的耳朵远远达不到仪器的分辨率。我承认后面的解码很重要,模拟部分也很重要,但是要做的相当好,根本用不着什么“不计成本”而滥要高价。为什么“高档”音响器材经常是天价?原因有2: 1是这些器材往往很强调“个性”而一般的器材则强调“共性”,只有“共性”的器材,往往成本并不比那些天价的器材低到哪去。因为厂家目的不一,有的是探路的产品,有的则是为了造形象,所以产量很少,但是这些天价的器材往往都出自洋爷爷的手,人家的工费可不与你同日而语,既然产量少,设计费用一平摊。加上港台倒爷的一吹,您就掏个10倍的价格买个性能还不知道提高到有没有10%的东西呢,所谓的“十足真金耳朵”就是类似论坛里的炮手一样。用意何在,不点自明。说到底,我们目前的音响,再T M D 的HI-END,也不过就是个Consumer Electronic(消费电子)与专业音频有根本区别的。这个问题我与很多民间的老烧友争论过很多次。因为啥呢,人家玩的是CD,我干吗那么不识相去揭人家CD的短。到不是我玩的比CD高在哪里,我听的也是CD,不过我头脑算清醒,没烧到他那么倾家荡产,这和中国人的某些根性是分不开的。也可说我虚读了几年书,眼界和各种是非观看的比他们开。至少没盲目随从,看看他们对某一品牌或者某一格式的态度,就象当年唱的“社会主义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呀就是好。”未完待续 转贴耳机论坛
开心果
国际音响总结
3L-AUDIO
爵士鼠 在 2005-6-19 20:40:38 发表的内容 好贴啊.我们大家都要修炼HI-FI最高境界.心中有音乐即可.
les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