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A Month with Mozart [复制链接]

查看: 8946|回复: 52
11#

[upload=jpg]Upload/200561323313346405.jpg[/upload]
古尔达的演奏我以前已经说过了,可以再补充一二.总之这是一个很出彩的版本,第一声出来,就是那种不能抹去的光彩,始终照亮听者的心灵.古尔达把乐句的线条梳理得很清楚,很多地方匠心独具,是非常有个人魅力的演出.我们常常说的"灵性",恐怕就是这么回事吧?他的20,演绎时间上比很多版本长好多,听感上却只是在适当的地方慢了1/N拍那样的感觉,而且慢得对味.
阿巴多的维也纳爱乐算是最没古典味的协奏了(不知编制有多大),也是别有韵味.不过表现欲也委实强了一些.对比阿巴多的几次协奏,从时间顺序上是由"冲"至"柔",由"有形"至于"无形".如果让他现在再搞一次,估计可以入"化境".
TOP
12#

scfan 在 2005-6-14 8:35:27 发表的内容
零碎收了些钢协,现在想收一套好的钢协全集,请推荐能买到的好版本!另外Mozart的钢奏除了K331外还有啥出名的?收全集好还是零碎好?

曾经参观过Mozart在Salzburg的故居,那时候还没开始发烧,真是浪费良机阿~~~


钢奏当然是收全集.目前容易买到的版本的话,爱申巴赫和内田光子的环保装都很好.
最后编辑mahler2004a
TOP
13#

[upload=jpg]Upload/200561423144594580.jpg[/upload]
霍老的莫扎特......呵呵呵......我只能顾左右而言它了.
虽然听了几遍之后,感觉一点点在回升,但是,我必须费力才能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感.大多数情况下,一种不稳定和不平衡感笼罩着我,令我如坐针毡.
霍老的强弱对比与音色控制,让我有种"跛足"的感觉(失敬了).一些装饰音扭扭捏捏的,甚至技术也不太到位,手指不太灵活了.
钢奏也是如此,甚至感觉更强烈.
总体来说,霍老在DG的6张录音,我一直认为文献价值大于欣赏价值,这个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TOP
14#

fsyfsyfsyfsy 在 2005-6-15 21:11:01 发表的内容
我发现许多爱乐者对莫扎特的印象是工整,纤巧,柔美。这其实很不完整。记得几年前费尔茨曼在上海音乐厅弹330奏鸣曲很自由,速度,力度变化很大。当时的听众有不少专业人士,明显分为两派,有的喜欢的不得了,有的厌恶至极。其实一个作曲家的风格是很多样的,不能以他的名字来定他的风格。莫扎特也有许多浪漫的风格,阴暗面,矛盾冲突强烈的地方。其实在上世纪30年代施纳贝尔对莫扎特的理解冲破了以往的观念。大家不妨找来听听。70年代的佩拉亚特别强调了莫扎特音乐中的暗部细节,是谁也没有弹出来的。对于莫扎特风格可以查查新格罗夫词典,会有新的认识。


fsy兄所言颇有道理.希望有空的时候往深里说说.
改日或者在店里泡一壶茶听你慢慢说......
TOP
15#

[upload=jpg]Upload/2005616091093943.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616092233462.jpg[/upload]
这2款哈斯吉尔,大致可以摆在一起说事.福里夏伊担纲了其中3首的协奏,另一位为老一辈的鲍姆嘉德纳.在19里,哈斯吉尔表现出最纯净的童趣,以及适度的俏皮.她发掘了27里很温存的一面,纠正了我过往认为27流畅有余内涵不足的错觉.至于20,那是我认为堪为经典的演绎.速度,力度,情绪控制,都难以再作增减.
协奏部的录音不好,尤其是19,甚至有走音.那时都1955年了,雷纳之声都出来了,这帮DG工程师有点晕......至于钢琴部,虽然明显高频低频不足,但是中频的空气感与肉感倒是十分顺耳,这种空气感与肉感甚至成了哈斯吉尔难以被模仿的特质.幸好我知道这种特质未必是真实的.
附加的2个K280是同一演出,感觉也是那么好.我曾经接着立刻听过内田的K280,觉得内田还是不那么"心静",不那么"淡定".为了梦想能亲自弹一弹K280,我甚至想以而立之年的发朽之手指开始练琴......
TOP
16#

fsyfsyfsyfsy 在 2005-6-16 9:07:01 发表的内容
mahler2004a 在 2005-6-16 0:08:33 发表的内容
[quote]fsyfsyfsyfsy 在 2005-6-15 21:11:01 发表的内容


fsy兄所言颇有道理.希望有空的时候往深里说说.
改日或者在店里泡一壶茶听你慢慢说......

找个有钢琴的地方带上谱子搞作品分析吧。


你还是教我弹K280和333吧......
TOP
17#

[upload=jpg]Upload/200561623262539966.jpg[/upload]
这是哈斯吉尔留下的录音中音响效果最好的唱片,完成于1960年11月,距她去世仅仅一个月.旧LP的封面上还醒目地写着:HI-FI 立体声,实在有些好笑.一个想从莫扎特和哈斯吉尔那里找到HI-FI效果的听者,一定失望得想以头撞墙.
我不想引发"天鹅绝唱"之类的冥想,就20的演绎而论,禀承了DG版本的风格,速度几乎没有差别,除了第2乐章慢了一些.哈斯吉尔的整体风格是如此统一,她的音乐织体具有遁于无形的透明度,差别只在于小技术上些许的偏差.而这个版本,相对是小技术上不那么完美的.
每个莫扎特演绎者,都带着自己的审美观与癖好,为什么哈斯吉尔演奏的莫扎特被人认为"就是"莫扎特呢?这是一个有趣的偏见,从理论上我是坚决不信的,但是我仍然陶醉其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