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彻底研究Marantz/
探索Marantz的调声秘境
图1:泽田龙一在Marantz已经工作了约25年,负责调声工作也近20年,他认为器材调声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想办法降低噪音,以及追求音乐的平衡性表现。

图2:这个聆听室决定了Marantz声音的特性,属于公司最高机密,闲杂人等一律禁止进入。

图3:聆听空间大约十几坪,除了喇叭后墙之外,其它三面墙与天花板都做软调以及不规则面处理,外观为木条与纱布,里面则安置适当吸音材料。地板则铺台湾常见的薄地毯。

图4:这就是准备今年7月推出的SA-12S1 SACD/CD/DVD Video多声道唱盘,从去年开始,泽田龙一就一直进行它的调声工作。

图5:聆听室内摆满各种型号的B&W喇叭,包括旗舰鹦鹉螺以及录音室鉴听喇叭N801。就算欧美Hi End音响厂商也少有这么豪华的阵仗。

图6:这就是HDAM,内部采用JFET与微型表面黏着组件。

图7:聆听室内的背墙,从这里可以看出内部做法。
每一家音响产品都有它独特的声音特质,这是音响迷都知道的事实。不过,这些声音特质到底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我想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了解的了。在此之前,我们曾访问过Marantz在欧洲的设计工程师Ken Ishiwata,也知道Marantz有些机种面板上标有KI的就是他的手笔。然而,在日本总公司到底是由谁在负责调声的呢?这次,我到日本东京近郊的神奈川县相模原市相模大野采访Marantz(5月15-17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了解Marantz的声音特色到底是怎么塑造出来的。恰好,这次我有幸遇上了在Marantz工作已达25年,担任产品调声工作也已经有20年之久的担当课长泽田龙一(Ryuichi Sawada)。当然,我不会放过为读者探索Marantz调声秘密的难得机会,马上就进行现场访问。以下就是这次的访谈实录。
拥有20年调声经验
泽田龙一今年45岁,Marantz是他第一个工作的公司,我看如果没有意外,很可能也是唯一工作的公司。进入Marantz的第一天,泽田龙一就担任维修工程师的工作,后来并负责设计Marantz的喇叭。泽田龙一告诉我,他是Marantz唯一的喇叭设计工程师,还负责Marantz所行销的B&W喇叭行销技术教育工作。进入公司不久,他就参与产品最后定样的重要调声工作。目前,他手上的调声工作就是准备今年七月推出的SA-12S1(S One)多声道SACD/CD/DVD Video唱盘。这部SACD/CD/DVD-Video唱盘从去年就开始进行调声的工作,一直到现在才接近尾声,由此可见Marantz非常注重声音的品质,难怪Marantz自豪于他家的产品声音继承了老Marantz的文化,这也是Marantz与其它日本音响公司最大的不同处。
调声者深谙音响好声之道
采访的现场就是Marantz最重要的调声试听室,这个试听室的大门清清楚楚的写着「闲人勿进」,「没有特别允许不得进入」等,可见其重要性。内部空间大约十几坪大,室内除了三支B&W N801作为主要鉴听喇叭之外,还有一对鹦鹉螺,以及N803,此外许多大大小小的B&W喇叭更是摆满了二侧墙。从那些没有使用的喇叭都面向墙壁,可以看出泽田龙一也是发烧音响迷,知道喇叭单体振动会吸收声波,所以没有现役使用的喇叭通通「面壁」。而从地上标有许多摆位点来看,我们也可以了解他十分在意喇叭的摆位,这也是发烧音响迷的特质之一。从这二个小地方,我肯定Marantz的调声者的确深谙音响好声之道。
这个空间虽大,二侧墙、后墙与天花板仍然设计成软调,用以吸收一些多余的频率。喇叭后墙则以砖砌成坚硬墙面,好把声音的能量送出来。地板上则铺着台湾常用的薄地毯。以我的经验而言,这个空间的调性适中,残响不会太长,也不会嫌短,听到的声音很直接,从墙上传来的反射音并不多。像这样的空间相当适合做调声工作。
全部采用B&W作为鉴听喇叭
或许读者会奇怪,为什么Marantz要使用B&W的顶级喇叭来做鉴听工作呢?原因之一是Marantz在日本代理B&W喇叭,Marantz的产品一向搭配B&W喇叭销售,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就以B&W喇叭为鉴听工具。原因之二是N801本来就是录音室在使用的鉴听喇叭,用它来做产品调声再适合也不过了。我想,一般平价或廉价日本音响产品恐怕很少会用这种昂贵的喇叭来调声吧!不过,从室内摆满各型B&W喇叭来看,不同型号的Marantz扩大机可能会搭配不同的喇叭调声,否则,一部60瓦的扩大机要如何去推动N801?
或许读者会问,既然Marantz是用B&W喇叭来当调声工具,那么拥有B&W喇叭的人是否最好采用Marantz扩大机来推呢?我也就这个问题请教现场Marantz的人员。他们很含蓄的回答B&W喇叭当然不限于搭配Marantz扩大机,事实上在英国Marantz搭配Tannoy声音也很好,不过他们亦不否认用Marantz扩大机来推B&W喇叭将会是非常理想的搭配。其实这还用说吗?既然在决定声音特质的重要过程中采用的是B&W喇叭,当然日后搭配起B&W喇叭也能得到最接近调声者心目中最理想的声音。当然,假若您用更昂贵的扩大机来推B&W喇叭,例如Gryphon或Pass,我相信也非常好,这是题外话。
N801三支加N803二支
到底泽田龙一用什么前后级来推吃大功率的N801呢?原来为了聆听SA-12S1的多声道声音表现,他动用了五部Marantz SM-5立体后级,每部后级都改装桥接成单声道,得到每声道700瓦的输出功率。而前级则采用PM8100SA的六声道输入。为了让声音更好,泽田龙一特别以一部bb-5 DC Power Supply来供应前级的电压放大级。鉴听喇叭除了三支N801当前置与中声道,二支N803当作环绕声道,还有一支B&W的SW-4000主动式超低音,这个超低音的单体与N801一样,也是15吋。
第一天先进行SA-12S1的聆听,第二天泽田龙一则改采用二声道试听,搭配器材都一样。我们第一天听的第一首多声道SACD就是匈牙利扬琴独奏巴哈「D小调触技与赋格改编曲」。虽然是多声道,不过声音并没有从侧声道发出的感觉,只是觉得空间感的感觉比二声道还好。第二首听的是「匈牙利狂想曲」,这是大型管弦乐演奏。同样的,侧声道也没有强烈的声音,大部份的声音都是从前面三支N801所发出,侧声道只有堂音而已。据泽田龙一告诉我,这二首曲子都是Philips唱片的工程师们所试录的,麦克风就摆在乐团中央,以五支麦克风向着五个不同的方向,其方向就正如泽田龙一摆五支喇叭的方向。以我在现场所听到的声音而言,中声道并没有如看电影般,占有比重最大的声音地位。
多声道录音还在摸索阶段
我想,录音工程师们恐怕还在摸索多声道的录音方式,所以最近几年应该会有各式各样多声道的录音技巧出现。事实上Philips Classic的工程师们就在那张配合Philips SACD1000多声道唱盘推出所发行的SACD 1000 Team:Live at Studio Galaxy中,录下很夸张的玩笑之作,那是集合了现场所有Philips与Marantz工作人员,来个夸张的人声环绕多声道特效表演。反而,这种特效表演充分显示出多声道SACD的环绕迷人之处,当然,这种特效只适合用在流行音乐上面,古典音乐肯定不适合。
此外,我还听到一张表现得非常好的SACD多声道软件,那就是Channel Classics唱片公司所出版的Pieter Wispelwey(CCS SA 16501),那是以大提琴为主的演奏。据泽田龙一告诉我,Channel Classics其实就是Philips唱片公司的录音工程师们所录制的唱片,其录音水准非常高。我听了之后,也惊讶于该SACD的声音之自然,各种乐器的音质音色非常美而迷人。同样的,我感受到的并不是大提琴或某些乐器会从左右二侧或后面冒出来,而仅是非常好的堂音感觉。泽田龙一说,其实录音工程师们想创造的就是这种现场的空间感以及环绕包围的临场感,以前这是藉由二声道来再生,现在则要藉由多声道来再生现场的空间感与听众的临场感。虽然多声道录音还在婴儿期,不过我认为如果每张录音都有Channel Classics这张的水准的话,音响迷也不必再苛求什么了。
降低噪音,追求音乐平衡性
要调出产品理想的声音,最重要的要素有哪些?这是我请教泽田龙一的第一个问题。他想了一会,回答首先调声者要对聆听空间非常熟悉,当空间中任何一样东西有变动时,要能够马上听出来,而且还要能够重新调整出自己原来的声音,这样才能够拥有比较标准的参考。第二就是要让产品得到最多的音乐细节(Information,日本人称为『情报量』)。要得到最多的细节,关键并不在于更换补品组件,而在于想办法降低各种机内或外界干扰的噪音。只要噪音水平降低,音乐的细节就会浮现更多。第三个要素就是要求得声音的平衡性。泽田龙一说音乐最重要的就是声音的平衡,如果器材无法再生很平衡的声音,那就不会是好器材。
咦?就这么简单吗?到底这中间的过程如何呢?我请泽田龙一更详细的为我说明。他说通常设计工程师都会依照公司的传统设计要点把机器设计好,然后就送到他这里来做最后的调声工作。在此之前,该产品的各项测试工作都已经做过了,噪音水平也已经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此时,泽田龙一的工作就是先以高感度的噪音(电磁波)测试器来测试机内各部的噪音。他当场就量SA-12S1给我看,果然,在许多部份都还可以量出微量的噪音,事实上这些噪音已经很低了,不过泽田龙一还是不满足,他借着加阻尼(石英震荡器下面)、加导线磁环、加各式屏蔽的方式来进一步降低噪音,当然,线路布置与配线也左右了噪音的高低,不过这部份在设计时就已经考虑了。
显示屏带来很多噪音
除此之外,他还把噪音测试器放在面板前面,当面板显示灯亮着时,噪音非常大;当面板显示灯关掉后,噪音就消失了。从这里可以证明为什么有些器材设有显示屏关闭的功能,为的就是要降低噪音的干扰。除了利用噪音测试器找出噪声源予以消除或降低之外,泽田龙一还必须利用耳朵的听感与经验,来「感受」该产品的噪音是否还是太高?声音是否仍然不够平衡?当他听过之后,就会给予适当的建议,请工程师们修改。或者自己动手做一些修改,这个工作就一直反复到产品即将推出为止。看到这里,我想您应该了解,为何Marantz的高级机种中大量使用铜做为屏蔽的材料了吧?为的就是要降低各种噪声的干扰,以求得更纯净的声音、更多的音乐细节。
调声永远没有止境
一件器材的调声工作大概要多久?不一定,有的快有的慢,端视该件器材的重要性而定。例如这部多声道的SA-12S1就已经从去年调到今年,若不是因为七月一定要上市,泽田龙一说还会继续调下去。我问他到底要调到什么地步他才会满意?他的回答是:没有一次他认为完全满意的,但是因为产品有成本或上市日期的限制,因此即使还没百分百满意,也要结束工作。的确,艺术家永远在追求极致,调声工程师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硬性」控制,我想每件产品可能都永远处于还不满意的调声过程中。
既然如此,到底他是怎么决定哪件产品的声音要更好?哪件产品声音到达某种程度就够了呢?我的意思是:Marantz的产品有各种系列,价格也都不一样,总不能便宜的机种声音调得好过贵的机种吧?泽田龙一回答说便宜的机种声音很难好过贵的机种,因为机箱的结构就是决定声音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结构扎实的机箱成本一定很高。再者,昂贵的机种也会选用比较好的组件,例如高级的电源供应线路,这也是声音表现更好的因素之一。不过,有一个原则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后一代的改良型机种(例如MK2)肯定会比前一代更好,因为他可以拿前一代机种做调声比较,所以一定会更好。
熟悉软件很重要
谈到这里,我又问他,即将推出的SA-12S1会比他家的二声道旗舰SA-1还好吗?他说,纯就数字线路来看,新的机种几乎都会比旧的机种还好,这就像计算机一般,因为数字技术进步得很快,往往半年后就会有新技术新组件可使用。不过,他强调数字线路只不过是SA-12S1的一个小部份而已,其它各部份都会影响声音的表现,例如机箱结构、模拟线路的安排、各种屏蔽手法、线路微调等等。所以,虽然SA-12S1是新机种,但是声音的表现仍然不如SA-1。
每一个人在调声时,都会有自己熟悉的软件,泽田龙一在调声时是否也有自己偏爱的软件呢?他又怎么会知道那些软件的录音效果到底够不够真实、精确?这个问题问得好,也相当难回答,泽田龙一说:没错!他有很多熟悉的软件,他也承认大部份的软件录音时他并不在现场,所以无法确知该录音是否「忠于现场」。不过,他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凭自己对音乐的修为与经验来判断软件是否适合调声。
追求接近现场的效果
再者,他告诉我,当Marantz在1980年左右并入Philips后,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因为从那时起,Philips的人员经常到日本,他也有机会接触到录音工程师。从他们那里,他得到许多现场录音的知识以及软件,也知道哪些录音应该表现如何才接近现场,这种现场录音经验的移植改变了他的调声工作。
据他说,他了解到Philips工程师们所追求的就是接近现场的录音结果,所以他的调声工作重点也就在于让器材表现出软件中的现场气氛与效果。看来,以「现场音响效果为师」永远都是最正确的,困难只在于这张唱片录音时您根本不在现场,怎么能够知道器材到底表现出几分现场的音效?其实,我的经验与泽田龙一相似,例如我在现场近距离听过诹访内晶子与穆特的小提琴演奏,所以我有时就会拿出她们的CD,听听看音响系统所发出的声音到底与我近距离听到的声音有多大差距?这有助于我评论器材时的判断力。
「无印良品」CD声音最好
在现场,泽田龙一还拿出一张唱片的三个版本做示范,那是一张他的JVC唱片录音师朋友所录的音,片名是Salena Jones:Those Eyes(VICJ-60741)。他先让我听外面销售的正常版,再让我听CD上面还未有印刷的试做版,第三张就是特别以「红宝石元素」(他是这么说的)做录音时数字器材的震荡组件来录的。据他说,一般数字器材里的震荡器都以石英制成,但是用红宝石元素制成的震荡器声音更好,只不过价格太高,一般器材不会使用它。在当场比较下,本来我听市面销售版就已经觉得录音非常好了,再听没有印刷的版之后,发现声音更好,但是最好的还是以红宝石元素为震荡器所录出来者。从这里,我也发现日本传统上追求高品质的研究精神依然存在于音响界与录音界里,只不过因为台湾人长期重欧美轻东洋的心态,忽略了日本人在音响上的研究成果。
看到现场有许多软件,我请泽田龙一挑几张他认为不错的录音介绍给读者,他随手就挑出几张,我看了一下,有大家熟悉的Jennifer Warnes:The Hunter、Eagles:Hell Freezes Over、Niamh& Thrushes:Blackbirds & Thrushes(GLCD 1197)、涉谷毅的Essential Ellington(Nippon Crown CRCS-9152)、Melallica(Sony SRCS 5577),还有Accuphase赠送的那张CD。
不佳的产品会停产
对于要停产某些机种,除了市场的考量之外,有没有声音的考量?我的意思是,是否有可能他发现某机种的声音不好,于是建议公司停产呢?泽田龙一回答有这种例子。在调声的过程中,产品的声音总是会越来越好,当他发现某种产品的声音已经不符合自己对Hi End声音的理想时,他会建议公司停产,他说Marantz是一家注重Hi End形象的公司,他不能让已经跟不上时代的产品破坏了公司的形象,所以有些产品的确是因为声音表现已经不符理想而停产的。
能够唱SACD的高级CD唱盘
说到这里,他又告诉我,当他开始在为SACD调声时,倚赖的是他十几年的CD调声经验。不过,最近他却发现,在调整SACD的过程中,有些心得可以回过头来用在CD唱盘身上,让CD唱盘发出更好的声音,他也已经把这些经验开使用在Marantz的CD唱盘上了。难怪,难怪SA-1听CD时会那么好听。因为我突然想起当天早上我与Marantz的业务部门主管佐藤克(Masaru Sato)晤谈时,他也告诉我SA-1唱CD时声音非常好,其秘密就在于Marantz是把SA-1看成能够唱SACD软件的高级CD唱盘,而非我们一般所认定的能够兼唱CD的SACD唱盘。这二者之间的差异您应该看得懂吧!为什么SA-1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呢?原因是目前SACD的软件还是相对的稀少,他们估计大部份人主要还是用SA-1来听CD,所以在设计时就特别注重CD的声音表现。不过,泽田龙一也告诉我:毫无疑问,SACD的声音要好过CD。
在产品调声过程中,会不会把原型机拿到日本的音响评论家那里试听呢?泽田龙一说他会这样做。不过每次要这样做时,他都会先到评论员家那里,把他们的音响系统做某些调整,好让带去的器材能够发出正确的声音。听过之后,会不会参考评论家给予的意见呢?会!他说调声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听取各方面对器材声音表现的意见,他会参考各方的意见去做适度的修改,不过他强调那是某些声音特质的部份。声音细节的获得以及声音的平衡性这二项要素是绝对不会改变的。
H坝
最后,顺便告诉您一件小事情,我们都知道Marantz的高级机种中都会大量使用HDAM(Hyper Dynamic Amplifier Module)模块,以前我都是按照每个字母来念它。这次访问Marantz,我才知道原来他们的念法是H-DAM。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念?他们回答说没有什么原因,只是这样念比较顺口而已。以后,您也不必背这四个字母,只要想到「H坝」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