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涌动更需高音和亮点 ——对2005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评述(附照片)
作者:杨建国 日期:2005.05.16 版次:21
旋律涌动更需高音和亮点 ——对2005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评述
昨晚,2005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降下大幕。在11天时间里,各种形式的音乐演出和活动,汇成一股春天的旋律,涌动在申城剧场和社区,增添着城市的文化魅力。但是,从打造成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的高度来分析,就会发现国际音乐节在形成特色方面尚需进一步努力。
删繁就简 焦点集中
本届上海之春的内容,分成当代作曲家作品展演、群众性音乐活动、经典音乐作品系列、校园音乐先锋全国邀请赛、全国优秀广播音乐节目主持人大赛、世博会歌曲征集揭晓、上海市业余吹奏乐比赛等7个主体项目,总共有62台71场演出和活动,它超过了去年第6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60台演出,显然有点体积庞大。
世界各国的音乐节很多,但大多有鲜明的风格。在中国,各个音乐节也逐渐探索出了自己的格局。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举办7届,去年的一届共容纳了23台演出,从最初的每届有10多台节目,到现在稳定在20台左右节目,这个国际音乐节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规模。澳门国际音乐节已举办18届,近年来也把规模控制在15至18台左右。两个音乐节的总监余隆和莫华伦都曾与记者探讨过如何办好音乐节的问题,他们认为:“音乐节的影响,主要应该体现在节目质量上,靠规模和数量往往会产生视点分散,主题模糊的后果。”
委约创作 凸显亮点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虽然一个以音乐为主,一个包容各个艺术品种,但举办特色尚需进一步拉开差距。尤其是上海之春,似乎在推出新人新作方面更需努力。本届音乐节已对此作出了一些尝试,如首次委约了3部音乐作品,其中,《纪念》的作者沈叶,是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甚至从未有作品在舞台上公演过,这次委约将对他的创作产生影响。
然而,本届音乐节上演了大量的新作品,尤其推出了一大批刚刚出炉的音乐新作,其中不乏有充满创意的佳作。可是在层出不穷的音乐会中,新作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都昙花一现地隐没在大量演出中。如果进一步形成评审委约机制,把有亮点的作品挑选出来,组委会予以委约创作,然后组合成新作音乐会在上海之春中与公众见面,显然,更有助于推出新人新作。
传统民乐 观念要新
从上一届起,上海之春推出了一个“中国记忆”系列,尝试通过制作这个展示各地民族艺术的音乐会,来形成一个音乐品牌。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创意。不过,目前的制作观念,尚只是停留在唤起观众怀旧的层次上,缺少新意和气派。
民族音乐如今越来越被国内外音乐家重视,从上个世纪下半叶起,以民族音乐为制作资源的世界音乐以及新世纪音乐等,已经逐渐成为世界音乐潮流的主流品种。在我国,备受争议的十二女子乐坊、《印象·刘三姐》等,也给传统民族音乐赋予了时代的新意,受到了当代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但是,在“中国记忆”系列里,无论是去年的陕北“信天游”专场,还是今年的“江南民歌”专场,大多数曲目依然停留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客观地说,“中国记忆”系列中演唱的民歌,既缺少失传民歌的重现性,又感觉不到“原汁原味”的民歌的原生状态,明显有新意匮乏的遗憾。
“上海之春”是我国历史最久的大型音乐节庆活动,品牌早已形成。但要将之打造成一张光彩夺目的城市文化名片,在完善运行机制、增加吸引力、凸现特色等方面,无疑还有进一步努力的很大空间。
本报记者杨建国
●“上海之春”闭幕式演出上,周进华(左一)、张峰(左二)、马梅(右二)、廖昌永为交响合唱《黄河》领唱
本报记者郭新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