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之春音乐节杂想一:遇到陈其钢 [复制链接]

查看: 2847|回复: 7
1#
虽然五月的上海时而像夏天,时而像秋天,但音乐节永远如春风一般让我舒畅。今晚在上海大剧院的纪念冼星海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音乐会将为2005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划上一个句号。上海之春的意义不仅在于国际大师的到来,更在于中国音乐的到来,难得有机会和中国的,以及真发生着的音乐、人及他们的故事零距离接触。

虽然此次没有震惊四座的大牌,但小而杂的回味无穷,对我而言来自4场音乐会,两场座谈和两次为陈其钢开车的经历。这些杂想完全是个人的,也是给自己留下一个印记,因为年纪大了,健忘。

首先当然是5月7号在东方艺术中心的这场。因为第一次,我见到了陈其钢先生。以前听上音的朋友说当年小泽征尔来上大师班,和一学生握手,此生当场泪流满面。我虽还没到此地步,但忽见陈先生出现在左前方第二排最外侧的座位时,即便看到那个背影,也是说不出的激动。而且他的出现并没有带起在场任何的情绪,只是朴素到了极点的出现在那里,像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我觉得整个音乐厅好像只有自己如此知晓个中的奥秘。 看着邻座有一女生走过去让他签名,我开始揣摩着接下来的计划。

其实,陈先生现身在我的可视范围之内是在演出了两部作品之后的中场休息时间。第一部是个日本作曲家野田晖行的作品:管弦乐“狂欢节”。我没什么印象,因为压根没听到,又是迟到了(原因不细说矣)。第二部作品是著名的俄罗斯女作曲家Bubaidulina的小协(曾讨论过她在20/21系列里的中协)。因为是中国首演,指挥叶聪对作品和人都作了介绍,还像星期广播普及音乐会那样让上交的各声部来一个彼得与狼式的教育。从中长了些知识,知道Bubaidulina原来那么厉害是俄罗斯继肖老之后的代表人物(她也是肖的弟子)。作品名为“奉献”,将巴赫的一个主题给解构了。整个情绪压抑之至,说实话听了之后就是压抑。我对她的配器感到惊异,那种压制的力量神奇的游离在各乐器声部间,尤其是打击乐的忽然的玲珑似要穿破压制但最终被消灭。小提琴在中间更多好像一个旁观者而非主人。作品有着强大的听感力量及复杂性是不容置疑的,同去的朋友说这绝对想不到出自女性之手。对这个作品知感有限,没有更多好说了。

下半场,观众走了许多,意料之中。第三部作品出自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研究生毕业刚留校,情况跟我类似)沈叶。名曰:纪念-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作。听完之后(我首先要自惭形秽一下:大家差不多阅历,人家已经写出那么巨大一个作品了,我不知每天在干什么?)觉得整个气氛还是很到位,可能是乐队磨合时间不够,显得稍有些散乱。作品完了之后沈叶登台致意,也是一个很儒雅的青年。然而和我一样卖力鼓掌的不多,整个音乐厅的反应平淡,大家好像例行公事一样的有气无力的拍了下手。这就是对中国青年的鼓励吧。

接下来最后一曲是陈其钢新作:为单簧管、女高音和乐队而作。这是作品的全球首演,上海特别的荣幸。开始前陈先生上台,他一身朴素的着装比想象中来的苍老些。他手里拿了张纸,很轻的说道:“他们要我对作品说些什么,其实我实在没什么好说的,这纸上写的介绍我自己都不太熟悉。名字是后来加的,写的时候没想什么。”要不是早有所闻,也许我会惊讶于他的态度。他脸上毫无表情(估计刚才Bubaidulina女士的作品把他也压得不轻):“我是上海生人,很高兴这部作品又是我在上海生的第一只蛋”。 从纸上念出来的文字,我们知道这个作品叫:一个法国女人的梦,讲男人和女人的事情,分4段:1.挑逗(据他说是西方男女之间很惯常的一种现象)2.期待(双方有了好感之后的阶段)3.差异(开始吵架了) 4.主宰(这个就是法国女人的梦,我看上海女人也有这种倾向)。一位法国女人为作品填了词,可惜内容12岁以下儿童不宜,所以演出时没有打中文字幕,唉,懂法语重要啊。陈先生最后一句话使全场又次绽开了微笑:“自从我写了蝶恋花之后,别人就把我叫做女人问题专家,其实我不是,我只是业余爱好”。

陈先生是学单簧管出生,所以对这种乐器有特殊的偏好也很熟悉他在乐队中的位置。这里单簧管也许比作男人。吹单簧管的是位长着明星像的俊男且水准一流,法国人。 那么女高音(仍然由蝶恋花里的吴碧霞来担纲)显然是唱女人了。吴小姐一张可爱的娃娃脸令人一见倾心。乐队大概就是在一旁看热闹的围观民众了(个人解释:-)。

陈先生也许觉得男人总是斗不过女人的,所以作品里男人的地位就像股市一样一直往下走的。第一段(挑逗),双方有很多对话,女高音在这里主要是作为乐器,没有唱词,跟单簧管一唱一和,更像两只鸡在那里抒发春天的感觉(请不要念成缩写);第二段(期待),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整个作品出现了少有的活力,甚至让你想到一点点爵士的节奏,也许这是本能的冲动过了之后真正开始滋生爱的时候,所以无比的舒畅而甜美,让你骨头发轻,或者可以称为一段幸福的音乐。此时男人的位置开始有点让给女人了。第三段(差异):这段只有两分钟。也许什么事情让男人感到不爽了,单簧管开始吼叫了,但你仍然能明显的感到,他叫的那么的战战兢兢。可悲的是,女人根本不予理睬,而且最后甚至大笑收场:“你叫什么叫,我根本不在乎”陈先生的原话。第四段(主宰),男人就更没地位了,似乎一直萎缩在后面,偶尔说两句,但听不大见。整部作品的最后一个音好像是单簧管的最低音和着大管的低沉延续了很久,似乎气只能从鼻子里释放出来。女人主宰了。恭喜这位法国女人!

这些文字可能完全是废的,我这里只是应合当今上海的母系氏族现象发一下牢骚。 抛开这些,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延续了陈的梦幻般的法国色彩。我很高兴的看到那前所未有的活力出自一部当代作品。而且可以说它贴近我们的生活,非常的通俗。他当仁不让的应该成为当代作品和公众的桥梁。我十分期待这部作品在06年年初的发行。

演出结束之后,女人的化身吴碧霞小姐和在场所有的男士行了贴面礼——开玩笑,当然只是和与作品有关的一些男士。我在下面想入非非而已。好不容易凑到了陈其钢跟前。“我是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的......有跟您联系过来我校座谈一事,您看什么时候.....”我紧张+激动+口吃的说完了这句话。他仍然毫无表情的回答:就跟事先说好的,9号吧,具体时间再定。一旁上音的王似平先生倒是很热情地接过了话“你好,我有你的电话,到时跟你联系”并且和我握了手。这或多或少平静了我的心。于是很流利的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后来想起来,居然忘了祝贺陈先生演出成功了。

出了音乐厅,遇到一个同去的学生,于是叮嘱她:“9号陈先生肯定过来,你们要给我好好准备,别丢同济和我的脸” 学生紧张+激动+口吃的表情顿然让自己觉得,我原来也是号人物:)。至于先前是如何与陈先生联系的,他又来干嘛的稍作补充:自听了陈先生的《五行》后很有启发,遂决定将其视觉化。经一段时间酝酿,觉得个人的能力有限,正逢今年带毕业设计,于是给学生布置了这个课题。让5个学生各选一种元素作一段3分钟左右的动态影像。从陈先生的主页上得知他要来上海的消息,于是冒然的一个Email过去。不料立刻得到他本人的回复,表示很感兴趣,愿意来看看。就这么简单,我有幸与伟大的《五行》作者面对面了。

5月8日下午,陈先生去上海音乐学院开讲座。显然这次我听他讲了更多的话。不过他的第一句仍然让在座吃惊不小:“很遗憾,很抱歉,我今天没有任何准备,因为我不知道讲什么。上午我想了两个小时,我还是不知道讲什么,呵呵”他居然自己先傻笑了一下。还好我都拍下来了。于是陈先生讲了很多与音乐无关的东西,但是对我等后辈的启发显然是巨大的。他说他过去的大学生活,尤其是考取旅法奖学金的事。显然这是他生命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人不要多欲,设定一个目标(足矣),然后为之奋斗,想方设法,坚持,然后你就会实现这个目标。这话虽然听过无数次,不知为何,这次伴着那些故事如此的具有煽动性,甚至是血脉沸腾,不知道我的未来是否会因此改变(至少当时这样想)。这些故事不细说了。(透露一事,谭盾,叶小钢,瞿小松等等都去考了,但只有陈其钢考上了,这些人都是同班同学,有趣吗? 一共26个人,不敢说他们现在是否中国当代作曲界享有世界声誉的支柱。德国明年3月有个音乐节专门为了这个班而举办一系列活动)。
讲座上(其实更多还是一个座谈),陈作为一个朋友而不是先哲。他还说了一些对西方政治,艺术界的看法。他认为自己比较极端,主张精英政治,反对西方的民主制度,民主制度造就的是极度的自我意识。与此同时,他认为西方艺术界尤其音乐界又是惊人的专制与独裁,无任何民主可言。也许他要抨击的是自50年代以来西方音乐界以布莱兹等等建立并利用一切手法巩固起来的强权统治(这里并非是那些人的作品)。相反,他自己有着很辩证的包容性。梅西安当然会成为他的话题,他从梅身上学到更多的可能是音乐外的东西,品格和意志等等。后来他谈到电脑与作曲,这往往是年轻人的话题,很难想象出自54岁的大师之口。从他的《走西口》开始,电脑技术开始被引入他的作品。无疑,这对提升我先前所谓的“活力”有着密切关系。不过他基本上还是比较传统记谱方法,即便在电脑上,那只是加快了一些重复的操作及可使用电脑音色大致感受模拟出来的声音效果。这和电子音乐流派对电脑的应用不能同日而语。从他的谈话中,总体上你可明显的感觉到他的清高(艺术家根深蒂固的东西,没办法。“一个认为自己优秀的人才可能变得优秀”)、但平和尤其对年轻人,朴素和淡然。

讲座后,我和他又一次短暂的交谈,然后第二天一早,我便成了他的司机。

约好9点半去衡山宾馆接,10点30分在我们系里的座谈会。我睡过头了,足足半个小时。于是10点到他那里,他仍然一脸漠然,“你和学生说过推迟了吗” “那就没问题”。记得他上车后第一个问题是问我的车哪里买的。路过高安路,他说是在这里出生的。我们很快把话题放到昨晚的音乐会。我说东方艺术中心的声音效果不太好,女高音的声音坐在第9排还是听不大清楚。他的回答是相反,可能由于乐队磨合的时间少,所以乐队有些压。他觉得这个音乐厅(同巴黎音乐城的相比)还是很好的。他很赞赏那位单簧管演奏家,说他在演奏的时候能去听全乐队的声音,这是难能可贵的。他说这次若不是法国Vandoren公司的支持,是请不到这位演奏家的。于是我们把话题移到当代音乐的普及上。法国政府对当代音乐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因为很明显当代音乐在全世界都是无法有效的自力更生的。他们会经常在古典音乐会里面安插一两部当代作品,这种做法有很好的效用(这让我想到在伦敦的一场音乐会,上半场是指挥自己写的作品首演,下半场是柴五)。而且如果某个剧院演出当代作品,政府会鼓励。而在中国,多数演奏家会避免当代曲目。政府也没有任何的支持。就我所知的上海大剧院,完全自负盈亏,不要说当代作品,就是经典歌剧都很难收回成本,所以只能提高票价,恶性循环。以致上海几乎没有歌剧。说着,我们到了学校。

会议厅已经坐满了学生和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海报是这天上午才贴出去的。可见陈先生的号召力。我又开始莫名的激动:终于第一次有机会让音乐的作者来直面为它而作的画面了。他一坐下,问题便来了“您写音乐的时候是先有主题还是现有音乐”“您创作的时候有没有画面感”“你如何考虑中国的元素”“您介意别人用您的音乐去创作其他东西吗?”......陈先生很认真了回答了所有问题,并展现出他稀有的笑容:“大多数情况下我是先有音乐,而《五行》是个例外,属于命题作文,所以特别难写”“我创作的时候主要从音色出发,不太考虑画面”“我是中国人,从小中国的东西根深蒂固在我脑中,我不需要去刻意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要介意呢,我很有兴趣”......

当然有很多问题涉及《五行》,简要列一些他的回答“作品五个元素的前后关系是有原因的,相生相克,水生木生火生土生金,另外考虑到金作为结尾有助于整体的效果”“这五种元素如果单独听,大多数人可以分辨出来。”“有一次我们在一所小学里面放我的作品,孩子们唯独对《五行》很有感觉,还有个孩子声称听了五行之后他要写星球大战”......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5个学生分别演示了他们的概念,当然最后的作品完成要到6月中旬。陈先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毫不吝惜他的鼓励之词。其中有个学生做的是“水”,将这部作品的波长图示和他自己的人生曲线联系起来。陈先生很惊讶,他从没想过会有这样的理解。另有一个学生做的是“土”,她说听了几个月的“土”每天听无数次,压抑得简直要“自杀”。这给陈先生带来不小的震惊。他说过去有人说听他的作品会有时感到恐惧,他十分注意避免这种情况,一直在努力使作品给人带来安慰。他绝对不希望自己的音乐给他人带来压抑。而且“土”他自认是表现平和的,这个女生的话显然应征了音乐一旦脱离了作曲家就很难控制了。这好像曾是马勒还是布莱兹说过的,那天陈其钢又说了一遍。对于图像,陈先生更多的是观看和提出疑问,而由于五个学生大都对音乐有所修改,或将其他音乐粘贴进来,这时大师便发挥成效了。比较有趣的是做“金”的学生将莫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的那段激昂的铜管乐段插到“金”的后面,并得到了陈的肯定。我们始终没有看到一位专制的大师,而是一个随和的中年人。

最后是我最激动的时刻,根据《蝶恋花》我创作了一段完整的45分钟的试验作品,利用摄像机,投影机,我的指挥动作等等材料及他们的技术特性将蝶恋花图解了。时间关系,我浓缩到了20分钟。当最后一个音和画面落下,脑子里空空的。陈先生第一个鼓掌。我这才有些意识。他说“很久没听蝶恋花,今天被这些音乐和画面又感动了,做得很有意思。”我的心血没有白费。这个心愿实现的如此快而简单,当时很激动。

这时已经下午1点,没有人觉得饥饿。然后又是拍照又是个别交流,差不多到1点半我那些学生和老师才才放了陈先生。本来要请他吃饭,他说约了人了,实在来不及了。于是我又一次为陈先生开车。回来的路上他说原本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过来,不过现在他若不来会感到后悔,我送了他蝶恋花的DVD。 我们聊了许多关于电子音乐的,关于他个人的,他儿子的,其间谈到一个我在法国的朋友,他居然认识。就这样又回到他出生的高安路。他说上海变化很大。每年回来都不认识了。最后我们互相说了声谢谢。我和陈其钢的第一次直面算告一段落。

第二天,我在法国的这个朋友短消息给我,说她在上海,我的电话是陈先生给她的。

天,写了一下午,像在报流水账,总之把重要的都记录在案了。改天再续剩下的3场音乐会吧。
分享 转发
TOP
2#

哇!。东东好长。。。。看资料介绍,这人很牛喔。
TOP
3#

好文,看着很舒服。这样的经历是我等小虾望尘莫及的。不过说起陈其钢,我对他的作品倒没什么感觉。最先听到的走西口,听不进去,大概是道行不够。
TOP
4#

嗯,好极!
TOP
5#

顶上去和大家一起看。
TOP
6#

很好, 赞叹! 虽然长, 但一定要从头到尾看完, 否则心有不安。
TOP
7#

很真切的感受,很好的文章。
TOP
8#

你们几个都来了,很开心。最重要是得到琴老师的鼓励!
这才有写和继续写的冲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