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可能有人转过,再转一次《一烧三十年》 [复制链接]

查看: 4700|回复: 12
1#
這編「一燒三十年」轉自某網頁。雖然文章長達七萬字 ,但內容深入淺
出,非常有啟發性。

======================

「一燒三十年」

李哥(李建華),香港資深音響發燒前輩,發燒經歷超過40年,曾任香港金弦洋
行董事。在90年代初,曾爲推動大陸高級音響發展立下了不少功績。近年在內
地設立音響顧問公司,爲發燒友提供聽音室設計、裝修與改良、影音調梭、電
源處理、疑難問題解答等服務。李哥身懷音響絕技又爲人謙和,實爲發燒友的
良師益友。

一燒三十年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
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餘盡歡,今宵別夢寒。

每想起這首歌時,總是勾起兒時片片的回憶,使我感觸良深,久久不能自己。

我小時是在廣州長大的,我的童夢中,常夢見母親拖著我步過海珠橋。我依稀
記得數十年前我幾歲時,那時的海珠橋,每隔幾步,便有一個洞,一不小心,
便很容易掉下江去,母親每帶我過橋時,總是提醒我小心跨過橋面的洞。長大
後,每回到廣州,見到海珠橋時,總是回憶起在秋風颯颯,殘陽如血,滿天紅
霞的落日餘暉中,慈祥的母親攜我過橋那份溫馨、真摯的情景,由於我曾長時
間在廣州生活,也使我對她産生一份親切的故土情,在我生命日落,滿頭白髮
的時候,我常希望能在故土中尋回兒時的回憶,每當我到故居附近徘徊時,見
到那些和兒時差不多的街道,雖然看來落後,但那份親切,就像回到母親懷中
的感覺,那裏揚溢著一份踏實、安穩、樸素和諧的氣氛,使我覺得我和故土是
血肉相連的。她的脈搏和我一起跳動,一起共鳴,正是由於這一份情懷和一個
偶然的機會,我決定重回故土,用我晚年的歲月,做些我喜歡做的事,實現我
的理想,也是一個三十多年來的夢想。

三十年的確是一個漫長的歲月,它不單爲我添上滿頭白髮也爲我帶來滿面風
霜,但我無悔。過去雖然境遇坎坷,但音樂卻爲我撫平創痛傷痕,給我精神慰
藉,鼓舞我的鬥志,令我勇於面對逆境,在哀愁中得到開解,悟到心境澄明平
和的可貴,也爲我帶來心境寧靜無爭的喜悅,所以我常常懷著感恩的心情,多
謝上天賜給我接近音樂的機會,同時也希望別人能夠像我一樣分享音樂爲人類
帶來豐富的精神糧食,這也是推動我常常寫一些HiFi文章的動力,因爲除了於
現場欣賞音樂之外,一般人只能以透過音響器材,才可接觸到音樂,但音響器
材對音樂的再生卻爲愛樂者帶來無盡的煩惱,而且些煩惱也是我三十多年來的
煩惱,希望我能在有生之年,建立一個自己聽音樂的天地,更願意以野人獻曝
的一點誠意,以互相學習的精神和同好共同研究,希望互相砥礪,一起分享音
樂中無限的寶藏,我更樂意的是,將我的一點HiFi經驗和大家分享。

發燒友似乎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斷追求完美,我也不例外,在追求過程
中,我深切地體會到他們的苦與東,雖然部分朋友不斷有進步,不但在HiFi上
有所成就,更從音樂中得益不少,但也有些走進了死胡同,弄到焦頭爛額,整
日爲達不到自己的目的而苦惱,甚而對音樂的興趣也失去,最後索性連HiFi也
玩了。這當然是最可悲的事,事實上,我也曾經數度心灰意冷,想放棄玩
HiFi,但當我一接觸到感動我的音樂時,又不期然地充滿鬥志,重新投入,屢
敗屢戰,到今天,雖然不能說有些什麽成就,但總從無數失敗中總結了很多經
驗,也摸到了一些門徑,利用這些所得經驗,也爲很多朋友解決了很多問題,
希望日後也能在本刊中和大家分享。

我今天不打算和大家談怎樣去玩HiFi,但我想和大家談談如何可以成爲一位大
師級的發燒友?要具備什麽條件?有什麽秘訣?

首先要聲明,我不是什麽大師級的發燒友,我只不過是比其他人多玩幾年
HIFI,多點經驗,多些機會接觸不同的器材和多些校聲的實踐而已。我接觸過
可以被譽爲大師級的發燒友中,他們很多都有一些共同點,而這些都是他們成
功因素部分,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你且看看你是否已具備這些條件,有
朝一日也成爲大師。

第一,熱愛音樂,以理智態度去玩HiFi,大師都對音樂充滿熱忱,視音樂爲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視玩HiFi只是希望追求音樂中至善至美的境界,他
們對器材的態度和評價,並不以價錢以依據,他們只著重將器材發揮到極限,
並不盲目和盲從地先追求高價器材。他們明白到人生充滿妥協,任何事物也難
求完美,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儘量理性地去解決問題,就自己能力和財力所
及去玩好HiFi,器材只是工具,聽音樂才是真正的目的。如你不是真正喜愛音
樂,培養良好欣賞的樂趣,玩HiFi狂熱一陣子後,玩得不好的話,熱度冷下
來,可能便放棄。只因你對音樂愛得不夠深!

第二,恒心,毅力和堅強的鬥志不可少,玩HiFi要玩得好的話,就要像我們對
待事業的態度一樣,必須有不屈不撓,永不言敗,力求進取和孜孜不倦的研究
精神,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努力去研究和嘗試,才有希望成爲高手,而距離大
師的路途仍很遙遠!如你自問已具備上述條件的話,恭喜你,你已有了入音響
殿堂的入門券,再具備了下次我說給你知的條件的話,能不能成爲大師就要看
你的修行和天份了。好了,下次再談。

如何身爲大師級發燒友(上)
上次我談過一些要成爲大師級發燒友所具備的條件作爲大家參考。好,我們今
次繼續談。

我說過培養喜愛和學習欣賞音樂,加上追求完美的心態才有動力去追求音樂的
至善世界,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以理智的態度去玩HiFi才是正確的態度,而在
追求的過程中必須具有無比的恒心、毅力和堅強的鬥志才可希望有所成就。

但具備了上述的兩個條件,只不過是基本的正確態度而已,要是你只靠一腔熱
誠,盲打瞎撞,盲目跟風,別人玩什麽,你就玩什麽,從來不知道自已的組合
究竟出了什麽毛病,需要改善的是哪一環節,更患上了一般的HiFi 友的致命傷
--急於求成,想一步登天,以爲組合工作正常就一定可以弄到像音響書上所
描述的效果,結果空有恒心和毅力,組合的表現不是原地踏步就是效果更糟,
情況就好比狗追自己的尾巴,團團轉,永遠追不到!想玩好HiFi,就像學功夫
一樣,必須由習馬的基本功開始,循序漸進,一招一式地去學,勤加苦練,多
加思考,透過實踐驗證,參考別家所長,去蕪存菁,有所創造和改良,才可成
爲真正的高手。至於能否成爲大師級人馬,那就看你能否突破和創造,自成一
家了。

實要成爲真正高手或大師的話,以下的幾點不可不留意。

第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
發燒友都有很多機會去別人家裏聚會和談發燒經,請千萬不要失去這些機會,
因爲我們可以透過細心觀察,虛心去請教別人的心得,學到很多別人校聲的方
法,避去很多冤枉路。例如在某些人家裏,你見到揚聲器的擺位並不合理。但
效果卻不俗,原因爲何?這時你必須細心觀察音箱附近的環境。家具的擺設位
置。主人家如何去處理聲音的反射面,如何放置吸音物料或反射板和擴散物料
的處理,往往都是學問。這一切,透過細小觀察和不恥下問,你一定有所得,
日積月累,把不同環境的處理經驗累積起來,有朝一日,碰到類似的環境,那
時你的經驗就大派用場了。

記著,到別人家裏,除了留意音箱擺放的位置外,更要留意器材的擺放方法,
供電的處理,器材的防震措施,防震物料的運用,多請教別人防震方法和物料
的特性和對聲音的影響。這一切都是你必須留意的地方。

有一點必須提醒大家的,當你聽到一套靚聲的組合時,你必須緊記觀察所得,
在回家後用筆記錄,否則你會很快忘記的。若你聽到一些效果欠佳的組合,你
就要檢討哪里出錯,研究用自己的經驗去判斷爲何衰聲,嘗試用你的方法去改
善它(除非你的朋友樂意接受你的意見,否則切勿作此"乞人憎"之舉!)透過朋
友彼此互相學習和實踐,在不同的組合和環境中去練好校聲的功夫是提高功力
的最佳辦法,也是不費分文的玩HiFi辦法,因爲別人已爲你提供一套和你所擁
有的完全不一樣的組合和環境給你試驗。如你真的有方法改善別人組合的效果
時,那份成功感帶來的喜悅和滿足不是用金錢可以比擬的。

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你很自然地培養起正確的判斷力,但正確的判斷力是由
多方面培養才成的,在下面將談及。

第二,要有正確的判斷力
所謂判斷力,也就是如何去判斷聲音正確與否,這也是發燒友最難通過的一
關。

判斷力也可解作是監聽能力,是一個辨別聲音是否正確和好壞的標準,這標準
是心中的一把尺,是一個準則,沒有這標準的人,根本就沒有成爲高手的可
能,更遑論晉身大師級了!

判斷力(或監聽力)是通過很多方法才可以正確地建立起來,例如多聽現場演
奏,個別樂器的獨奏,個人演唱會等都是一個訓練自己認識樂器音色的方法,
而直接參與樂器的演奏,真正玩埋一份,則更易建立起對音色的正確認識,加
強正確的監聽和判斷能力。一般發燒友若沒有經常去音樂會的機會,又不懂玩
樂器,如何去建立起自己的判斷標準,我稍後會作專題討論。

第三,要多做學問功夫,培養對各種藝術的興趣和修養。
看起來多讀書和裁培一些藝術興趣和修養與HiFi簡直風馬牛不相及,但,我多
年觀察所得,很多真正高手或大師級的發燒友,都有共通之處,就是他們除了
有很高的學問修養和喜歡音樂以外,更涉及其他藝術,例如繪畫、書法、攝
影、文學欣賞、古玩、陶瓷等等。雖然表面上這些藝術和音響毫無關係,但音
樂也是一種藝術,也像其他藝術一樣具有抽象的和形而上學的美學觀念在內,
懂得欣賞其他藝術的人,更能深刻地體味音樂中所具有的真善美。上面所述的
藝術品,每每表達了作者個人的人生體驗外,更表達了作者對美的詮譯,人性
的真善美,對生命的謳歌,當人受到這些藝術的薰陶,潛移默化,日久有功,
每每令人氣質也爲之改變。愈能欣賞藝術的人,愈能藉著藝術修養提高自己的
精神境界而超然物化,心靈對美的感受也愈敏銳,所以他們的音響系統也在有
意與無意間成爲他們表達自己的藝術修養和個人性格和情操的工具,每每具有
一些別人難以模仿的獨特氣質和美感。這種自成一家的風格和表現,也就是他
爲什麽被人視爲大師的原因了。

第四,要有謙虛和開放的胸襟
中國人有一句話:人家老婆,自己文章。這清楚表達出中國文人的特性--假
謙虛。除了文人適用處,其實很多發燒友也是:別人老婆靚,HiFi自己好;他
們在別人面前,表面只是假謙虛而已,當別人批評他的系統時,你看看他的面
色就知道了。

這種假謙虛其實是防礙我們進步的絆腳石。有人說這是自信的表現,實在這是
自視過高,以爲自己看多了幾本書,懂得一些電子學的皮毛理論,背熟了一些
資料和線路,懂得裝配一些擴音機,就自評爲專家,目空一切,這些人很容易
被人分辨出來,因爲只要有發燒友的場合,一談起發燒經,不消五分鐘,他就
會令到"全人類"都知道他是如何的高大威猛,他的理論和數位何其精通,他的
組合如何"勁揪",別人的如何不濟,世界上的名牌在他眼中看來不過爾爾!要
是別人在他面前提及他認爲不符合他心水的機種或設計時,他更會以專家的口
吻教訓別人一番,但,當你有機會聽聽他組合時,哈!哈!哈!

只有虛懷若谷,開放胸襟的人,才能用心去觀察別人所長,多學、多聽、多
問、多思考,多求證和實踐,最重要的是少發謬論,有容納別人觀點和意見的
胸襟。對別人的新感觀或意見,他們都採取尊重的態度,積極求證,去蕪存
菁,變爲已用,這樣才可使自己的修行更上一層樓,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大
師們都深切體會到藝術是無止境的。

我認識的大師級發燒友,無不是胸襟廣闊,謙遜有禮,深藏若虛的謙謙君子。
驕傲,自視過高,目空一切的人,永遠和高手的層次沾不上邊
第五,要有創造力和個人風格。

一個人能否被人公認爲大師級的發燒友,並不是將系統弄得靚聲就算數,正如
上面所說的,大師級的的發燒友最突出的一點,也是修行達到極高境界時,組
合往往就成爲他表達他個人的藝術修養和風格的工具。

他們的系統很多都不是名貴的器材,很多都是中等貨色或很多人認爲不夠班的
機種,但比起很多號稱有百萬元的巨制動聽得多,除了水準極高之外,更洋溢
著某種特有氣質和特色,在表現出個人風格,聲音的表現也往往是獨一無二,
深刻動人,別人想模仿也做不來。只要你坐下聆聽,音樂便會深深地打動你的
心靈,忘了什麽是HiFi。他們系統獨特之處很容易被辨別出來,就像我們多聽
各家各派的音樂時,雖然不知道曲目和作者,只憑音樂中的特色和風格就很容
易知道是莫札特或是貝多芬的作品一樣,因爲他們的音樂都具有強烈的個人性
格。

要達到這種大師級的修行,除了深知器材的特性,通過巧妙的調校去發揮個人
的創意外,更要真正認識音樂,認識樂器與樂隊的互爲關係,還要有極強而正
確的監聽力和心中有一個極高而恒定正確的標準,深知道什麽是好與壞,什麽
是準確和不準確,他們深知系統失常時的毛病所在,所以除了把握調校好系統
以外,更能創造有自己風格的音色。

一般高手只能將系統搞得靚聲,但往往缺乏了內涵,令人聽過後,瞬間便忘
記,但大師級的系統,聽過後往往令人回味不已,長在心間--這就是大師有
別于他人的地方!由模仿到創造以至晉身高手或大師級,都是艱辛而路途漫長
的,願同好努力,更希望同好有以見教。

如何晉身爲大師級發燒友(下)
得知本刊爲我設一專欄,很是意外,但我也很高興,因爲我能有機會和國內的
發燒同好一起交流發燒經驗,我更希望香港的朋友也能參加這行列,將香港和
國內的發燒文化相互交流,希望能彼此學習,共同研究,擦出火花,從而創造
一種我們獨特風格的HiFi文化。

我上次用了很長的篇幅去談如何才可以成爲高手,成爲大師級發燒友有什麽條
件,這些都是個人的管見,如有不是或不足之處,請高明有以見教。我寫的多
是一些遊戲文章,只是將個人見解及經驗寫出來,我沒有時間和興趣去翻查典
籍和有關資料作引證和考究,所以讀者看後,千萬認真不得,若有謬誤,請予
指示,以免誤導讀者。

自上次登出撰文後,有讀者問我是否一定要像我說的條件才可成爲高手,路途
似乎太遙遠了。

HiFi是一門易學難精的學問,牽涉的不單是音樂和電聲學,更旁及環境聲學、
音響心理學、物理學,試想光是要精通上述其中的一種學問,已是艱難的事,
何況HiFi友一般以買套器材玩玩的心態居多,理他那麽多的勞什子學問幹什
麽?所以一般都懶得去吸收這類知識。但事實證明,一般被許爲高手的發燒友
很多(當然不是全部)都具有上述多門學問的一般常識,我的朋友中更不乏個中
理論,每每能在關鍵時刻提供可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有人說,玩好HiFi成爲
高手的人,所耗費的時間,精神和毅力,簡直可以用來取得博士銜。

是的,在藝術上要取得某種成就,的確要付出很多,更非一蹴而就,是否值得
這樣付出,就要看你個人的價值觀。試問,有成就的人,有誰不是從零開始,
一步一步前進,其間經幾許挫敗,才有所成?我相信,皇天不負有心人,只要
你能努力耕耘,必然有所得,同時我深信絕大多數的人都具有差不多的資質,
只要你能按步就班,邊玩邊學,肯定有朝一日,你也可以躋身高手之列,這也
是我爲什麽一開始不談玩HiFi而希望發燒友先在思想上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爲
指引,循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才可到達彼岸。

我毫不諱言,我30年的發燒日子中,走過很多冤枉路,就是太急於求成,沒有
一個正確的思想作指引,只是憑一股熱誠,盲沖亂撞,結果一事無成,幸好有
良師益友時加提點,才迷途知返,回到正確的方向,踏上比較平坦的道途。爲
了感謝這些朋友對我無私的教誨,我願意將我的經驗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
早日享受音樂給我們帶來豐盛的精神糧食。

談過做好思想準備後,我想起經常有發燒友問我有什麽秘訣可以玩好HiFi。
其實在上兩篇文章我已將我所知告訴你,但我們都知道除了具有正確的態度、
恒心、毅力和鬥志外,要培養觀察力和判斷力,做好學問功夫,增加音樂和各
種藝術修養並非一朝一夕的事。發燒友急於要將手頭上的組合玩得靚聲,畢竟
是無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要一個人花長時間去學習和研究才可有成,並不
是每個人都願意去做的事,所以日後有機會的話,我會將玩HiFi的各種方法寫
上,希望能幫一些初哥發燒友將組合弄得好聲一點。

至於一些有志成爲高手的朋友,又應該怎樣按步就班去做?以哪樣爲先?如何
配合才可相輔相成呢?

我認爲首先要儘快建立一個標準作爲判斷聲音好壞和是否正確的準則,但由於
標準的建立是要由多方面互相引證和參考,期間更需不斷改正,再加實地練
習,試驗和長時間比較才能在你心中成爲一個恒定的標準,你不要期望在很短
時間便可以做好。告訴你,由於不得其法,我玩了HiFi差不多十多年才建立起
一個標準,(不要見笑,可能我太蠢吧!)

在建立標準的期間,其實也是訓練自己和培養觀察力的機會,也是修養自己學
問和多接觸藝術的好時機,透過這樣的努力,你成爲高手是無需懷疑的事。

很多發燒友終其一生也沒有取得一個恒定而正確標準,他們的成就都只能在某
一層次上停滯不前,無法突破,終日寄望在更換器材或某些發燒玩意上,希望
得到好的效果,解決他們的問題,這些朋友永遠和高手的境界沾不上邊,究其
原因,他們太心急了,人云亦云,偶爾攪到一次半次好聲就沾沾自喜地自命爲
高手,從不好好地去練好基本功和爲自己建立一個正確的標準,結果,偶爾聲
音變了,是好?是壞?好在那裏?壞了什麽?只憑臆測,毫無準則,如何校正
系統的偏差更是毫無把握,這樣的所謂高手,就算多玩卅年,不過爾爾。

爲什麽一些高手可以隨心所欲,將不同的器材玩弄於股掌之上,隨自己的喜好
去調校和創造有個人風格和品味的音色而又不失準確呢?這都因爲他們有一個
心中的標準,能正確的判斷音色準確與否和好壞,加上他們對器材的特性表現
了如指掌,對房間的音響特性瞭解透澈,自然就可以馴服它們,控制它們,令
它們好好地爲他服務。

至於這些高手用什麽方法去取得他們監聽的標準,將是下一次我要談的話題。

從頭做起
在過去的幾期,我談的都只是如何在思想上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去玩好HiFi,
從未談過如何去調校好一套組合。有些讀者見到我的時候,總是說希望我教他
們一些捷徑或秘決,使他們能早日掌握到玩HiFi的竅門。

玩好一套組合,其實說難不難,說易不易。然而一些基本功夫,往往是人們易
於忽略,但卻影響整套組合的表現,有時一些不爲人留意的地方,竟是靚聲的
關鍵所在!

爲文時,適值春節,此新年伊始,我們玩HiFi就由頭說起吧!
我說的頭,是插頭,是電源的插頭。又有叫"插蘇"。這件小配件,竟可以是一
套HiFi的靚聲所在?

我不在這裏和你談理論,只是想將最近的一次校聲的經驗告訴你,希望能給你
一些啓示。可能大多數的發燒友也犯有同樣的毛病,令組合聲音欠佳而不自
知。

某日,接到老友來電,說年近歲晚,爲了獎勵自己一年的辛勞,不惜大破慳
囊,斥鉅資把整套HiFi換掉,希望有靚聲賀歲,但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新組
合的聲音比舊的竟然差上一大截,希望我到他家中看上有什麽出錯,語氣中帶
著失望、焦急和無奈,我只好匆匆就道,趕到距離市區老遠的別墅去看看他的
組合。

朋友用的是美國名牌四條大柱的音箱組合,兩條是高中音的音柱,兩條是低音
(應說是超低音)的音柱。低音柱由原廠附帶的分頻器和功放推動,高中音柱則
用一對法國名廠單聲道的巨型膽功放去推動,前級和CD機也是該廠最高級的型
號,訊號線更是價值不菲而評價很高的名線,組合的素質是不用懷疑的。

組合的接駁經檢查後,證實一切無誤,聽音室的面積是4.9米x8.5米,高3米,
極接近公認的黃金比例,但聲音嘛,卻是淩亂不堪,低音轟鳴失控,隆隆作
響,更談不上音色平衡和音場了。我坐下聽了片刻,便將聲音關掉,想起從前
也曾多次聽過他的組合,雖然不是城中最佳的組合,也總算是靚聲之一,況朋
友也是一名高手,對這套組合,竟是一籌莫展,我也感到意外!

喝過朋友特別爲我泡的靚茶後,心情冷靜下來,忽然想起,剛才在檢查時只是
檢查訊號線和音箱線的接駁有無出錯,但卻漏了檢查電源線的接駁是否有誤,
這也難怪有此疏忽,因爲電源接錯或漏接,組合便不能工作,組合能出聲,理
論上電源接駁不應有問題,是嗎?朋友既是高手,電源的處理,應該不成問題
吧?心裏正盤算著從哪里著手,無意中,輕輕觸動一條電源線,低音柱突然傳
來"蓬"一聲,推動低音柱的功放竟然自動熄機,原來觸動了保護電路。爲了安
全,我立即關掉所有機的電源,從頭檢查,這時才警覺朋友將左邊的功放插在
牆腳的15A獨立插座上,再看右邊的功放,CD機,前級和推動低音音柱的功放的
插頭一腦兒都插在一條排蘇上,由於這條排蘇是萬用型(可以適合任何類型的插
頭),每個插座邊都有獨立的開關,系專爲接駁多部電腦而設計,只有10A電流
負荷能力,更因部分插頭插入排蘇時不能緊扣(萬用型的排蘇插座多有此毛
病),稍一不慎便容易松脫,至此,我恍然大悟,仿佛找到了病源所在,但仍須
事實才能證明我的對錯。於是我決定將電源排蘇換過,重新安排分配電源,幸
好朋友平時因爲別墅距市區路途遙遠,早就儲備有些高素質的排蘇,電源線及
不同類型的插頭,以備不時之需,於是我將電源再作以下安排:

一、 檢查每部機的電源相位(朋友太心急,忘了做這一步功夫!)

二、 前級和CD各用一獨立的排蘇(排蘇是沒有獨立開關的且只能插一種插
頭,插頭插入後能緊扣,不易松脫。

三、 兩部功放的插頭和低音柱的功放插頭全部改爲15A的高質插頭,然後
直接插入牆上的獨立15A的蘇座上。

四、 將地線駁到系統適當的機上。
經過個多小時的折騰,最重要的一刻終於來臨了!這時機還沒有熱身,新器材
還未經過適當時間的煲煉,但效果卻是那樣令人喜出望外,音色平衡已不是問
題,低音已回復正常,經仔細調校音箱位置後,定位和音場的表現都極爲出
色,我正在陶醉的當兒,朋友突然叫停,我不解地望著他,他已拿起電話,通
知他工廠的經理多放工人三天年假,他說要好好地在春節享受他的組合,也讓
他人分享他的喜悅!

朋友,你知道爲什麽電源經過處理後能有這樣出人意外的表現嗎?下次再談。

HiFi基本法--電的處理(一)
上期我說過電源對一套聲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將電源處理妥當時,已爲音
響系統的靚聲打下穩定的基礎。我上次談過的處理步驟爲什麽有這樣大的作
用?且讓我將它逐一道來。

我首先談電源相位的重要性。雖然每部機只要插上電源就可正常工作,但經驗
告訴我們,有時將某一部機的插頭反插時,系統會消除交流聲,使系統更爲平
靜,更甚者,當我聽某一類的音樂時,特別是大合唱時,各聲部的聲音特別齊
整,在播交響樂時,感到各組樂器的群奏特別協調,樂器之間的空間感更明
顯,在聽室樂或其他比較簡單的演奏時,線條特別清晰,泛音的層次特別分明
和豐富,敲擊樂器的起落及力度清脆俐落,特別有勁和生動活躍,究竟原因何
在?

我就曾爲此和一班發燒友做過不少試驗,我不想把這些枯燥的經過寫出來,我
只想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爲什麽一個系統的電源相位是這樣的重要。首先
要明白電源相位怎樣影響機器的工作。假設交流電的相位是正和負,系統中的
CD機,前級和功放一起都在正相工作時,喇叭單元的振膜在接到正相訊號時向
前推而在負相時是向後拉的,這樣喇叭就被推動而發出聲音。假如我們在聽單
一支管樂的獨奏,演奏家是用氣吸入通過管道而發聲,這時空氣是向前推動
的,也是正相的訊號,若系統的電源相位是正確的話,喇叭的振膜是應該將空
氣推向前,這時就像真樂器演奏時小號的空氣向前推一樣,你聽到的聲音是有
力的,凝聚的,定位明確,泛音豐富,線條清晰的。但若系統的電源相位是負
相的話,喇叭振膜在應是向前推時卻反而向後拉,和原有樂器發聲時向前推的
特性剛巧相反,這時你會感到聲音鬆開,音像變大,線條模糊,欠缺凝聚力,
泛音混濁,定位也飄忽不定。我上面說是整個系統全部機器一致在不同相位工
作時的表現,但我們都知道,音響系統是由 多部機而組成的,若大部分機都工
作在正確相位而只有其中一部機的相位是錯誤的話那又如何?這裏再作一個簡
單的比喻:音響系統中的CD機、前置、功放和音箱就像一隊士兵,步操時必須
步伐一致,動作和時間配合得好才能整齊,若指揮官叫口令向前時,隊中有一
個或數個士兵舉錯步時,很容易就令整隊人亂起來。一個系統中只要有一部機
在錯誤相位工作時,除非你素有訓練和敏銳的聽覺,一般人是難以察覺的,因
爲一個簡單的獨唱和只要幾件樂器的音樂是不容易聽出來,而且影響聲音的因
素實在太多,例如房間音響特性,器材擺放方法和配搭,喇叭擺放等都是影響
聲音表現的重要因素,雖然如此,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察覺到電源相位出了問
題。

相位出了問題時,最明顯是在播大合唱或群奏時,(例如交響樂複雜的樂章),
你就發現各聲部有淩亂不齊整的感覺,例如一些女高音和合唱團一起演唱時,
女高音往往被合唱者淹沒。而難以分辨,但若整個系統的相位正確時,雖然在
合唱團各聲部齊唱時,女高音仍然可清楚容易的現出來,各聲部和女高音的位
置也不會飄移,最明顯的是每一聲部的聲音都齊整,速度一致,起落明快,對
答交代清楚。若你嘗試將其中一部機的電源相位反轉時,整體表現就 大打折
扣!雖然知道電源相位如此重要,如何去測定每部機的相位呢?方法有多種,
可以說很簡單,也可以說不簡單,這裏賣個關子,下次再談。

HiFi基本法--電的處理(二)
上次談過電源相位的重要性,今次繼續談的是如何去測定電源相位。
一向以來人們都喜歡用數位萬用表的電壓檔測量每部機的漏電電壓,以漏電電
壓低時的接法作爲正確指標。但經過多年的實試,發覺這方法不一定準確,因
爲一般萬用表在測量電壓時,表的輸入端的電容量負荷大部分的高頻噪音多過
低頻噪音,往往在數位上造成誤導的結果,所以最準確的方法是用可以量度微
量電流(Microamp或Miliamp)的數位表測試器材的漏電流量,以漏電流量最低時
的接駁方式爲正確相位。

測試的方法和步驟如下:
1.每部機必須獨立測試。測試時必須將所有訊號線和地線除去。檢查受測試的
器材插頭是兩腳的插頭還是附有地線的三腳插頭。若是三腳插頭的話,必須用
一個三腳變二腳的轉接插頭,將地線浮起,否則無法測到漏電量。

2.將兩腳插頭插入電源後,將機開著,稍候數秒,然後將數位表打向測量微量
電流的一檔。

3.將紅色的測試棒接觸器材身上的RCA(蓮花插座)的外殼,切記你的手不可接觸
機殼和測試棒的金屬部分。

4.將黑色的測試棒接往電源插座的地線孔,如不便或怕危險,你可用一隻手握
黑色測試棒的金屬作爲地極回路,功效一樣。這時萬用表會顯出數位,你用筆
將讀數記下。

5.做完上列步驟後,將機的電源關掉, 拔出插頭,然後將插頭反轉,再插入電
源插座,稍候片刻(約兩三分鐘,如大功率的巨無霸功放,則起碼需要五分鐘後
才可再進行測試),然後開機,重復、兩個步驟,然後將數位記下。

6.比較先後兩次所得資料,數位低的插法是正確的電源相位。試好後用顔色或
貼紙在插頭和插座上做好記號,方便日後重新接駁時不用再由頭做過測試。

當你將所有的機依照正確的電源相位插好後,駁上訊號線和喇叭再開機時,你
會有以下其中的一種反應:
一是感到聲音明顯好了,無論清晰度、分析力、速度感、力感和寧靜的感覺也
有所改善,聲音也靚了很多。第二種感覺是聲音爲什麽反而差了!並且感覺先
前不理會電源相位,隨意亂插的效果反而較 爲好聲!

有第二種反應的人一定以爲我教的方法有錯,是嗎?事實上,你的判斷沒有
錯,的確在不同的系統上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原因何在?經長時間的驗證,
得到的結論是電源相位正確時,並不保證靚聲!這豈不是自相矛盾?測試相位
的功夫豈不是多餘的嗎?這個玩笑開得太大了!請不要煩惱,且讓我細細道
來。

在音樂再生的整個環節,即由CD機、解碼、前級、功放和音箱甚至線材,每件
器材其實都具有製造者個人特有的音色(或可稱渲染),如剛巧碰到組合中各廠
出的器材都偏向某種特有音色時,往往過於強調某種渲染而造成負面的影響。
但如組合中混合了不同音色的器材時,例如前置的音色偏柔而功放偏陽剛的
話,彼此間起了一種互補和中和的作用,爲音色帶來正面的好處。

一套器材的表現,是以整體最後聆聽效果爲依歸,將電源相位校正只是衆多校
聲的方法中的一種而矣!要系統靚聲還有很多功夫要做,最後還是要耳仔收貨
爲准。這樣說是否就意味著電源相位不重要?

不,電源相位的校正可以說是走向靚聲的第一步,但如果不滿意或效果更壞
時,如何?

玩HiFi是要有耐性的(玩HiFi的美德之一),姑且就此打住,訓練一下你的耐
性,下次才說給你聽!

準備收筆時,忽地想起要提醒讀者,在測試膽機的功放時,必須接著音箱才可
測試,測試時只需將訊號線除去便可進行。記著,多數膽機若沒有接上音箱,
很多時會燒毀輸出牛的!

HiFi基本法--電的處理(三)
談過怎樣去用數位表測試電源相位的方法後,今次談談爲什麽有大部分的系統
會變得好聲而有部分系統反而衰聲的問題;而有負面效果時又有什麽補救的辦
法?

仍是由頭做起!但你必須要專心一意去做,如你對音色、音場等欠缺判斷經驗
或恐怕在試驗過程中欠客觀的話,最好在試音時能邀請一班耳朵靈光的朋友幫
耳,給予客觀意見,助你作出正確的判斷。

你首先將所有器材依正確相位駁好電源,然後選擇一些你最熟悉的音樂片段,
最好是包括全頻的交響樂和一些多部男女聲合唱的片段,但錄音的素質亦經大
多數人認定是靚的才可作準。將有關片段細聽一遍,留意音色的細節,音場內
各部人聲或各組樂器之間的排位和距離空間,齊奏時各組位置是否明確,合唱
時是否各部齊整有序或是混成一片?每個片段試聽時間最好不超過三分鐘,以
免影響你的集中力。聽過後將系統關掉,待放電後(約三至五分鐘),這視乎功
放的功率瓦數而定,大瓦數而儲電量大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放電),將CD機的插
頭拔起,然後反轉插頭插入插座,再將整個系統開著,聽同一片段,留意音色
細節和音場有什麽分別,是好了還是壞了?

若你感到整體寧靜了,清晰度增加,細節多了,各組樂器或聲部之間的空間感
和距離明顯,合唱或單一聲部獨唱時齊整一致,沒有混亂的感覺,那麽這便是
正確的電源插法,反之若效果更壞時,你便需還原到原有的插法。根據上面的
方法,循著次序逐一去試解碼器、前級和功放,你就會將整個系統的電源相位
調到最好的一點上。最後你會發覺整個系統可能有一部或兩部機的電源插的插
法是不依數位表的測定相位去插的,但聲音反而靚的現象!上面所述的都是經
過很多發燒高手試驗過,認爲是最好的方法。所以玩HiFi若是一成不變,只依
本子辦事的話,那就不可能有進步。電的處理過程中,相位的確定只是其中的
一個環節,其他還有很多需要留意和處理的地方,而一般人最易疏忽的環節,
就是插頭和插座之間的接觸點的處理。

一般發燒友只是將插頭插入插座取電,有電供應能開機便算。他們往往忽略了
插頭與插座接觸點緊密與否的重要性,也不去理會它們的接觸點是否清潔,導
電性能是否良好,總以爲不是音頻訊號通過的地方就可以不加以理會,他們這
種疏忽的態度,其實也是導致音響系統衰聲的一個主要因素。你且試試花多少
時間檢查一下每部機的插頭和插座,看看它們的銅片是否已氧化發黑,無論新
與舊,若插入後很易松脫,那你先把插座的電源關掉(安全第一!),把插頭和
插座拆開,將每一顆鑼絲上緊,然後把它們的接觸面用擦墨水的砂膠或幼細的
砂紙磨至光亮,再用鉗子把插座的銅片調緊,使插頭插進時能緊扣,這樣不但
可以減少了接觸面的電阻,使電流通過時更爲順暢,也減低了因接觸面污穢引
致接觸不良而産生的跳火和躁音。如你的插頭或插座已使用多年,發黑或殘舊
松脫,最好還是換過一些新而素質堅固可靠的好了。

當你做過這些功夫後,你會發覺整個系統的透明度和寧靜度都增加了,動態明
顯地增強,低頻更有力和控制力也改良了,樂器的質感和音場也肯定有所改
善,不信,你試試看!

HiFi基本法--電的處理(四)
連續三篇文章和大家談過電源相位,插頭和插座的處理,若讀者能照我提議的
方法去處理的話,相信你的音響組合一定有所改善,但至此仍未達到玩盡的地
步。

要使器材發揮極限,有最佳表現的話,以下幾點不可不留意:首先,檢查一下
由入屋的電箱起至供電給你的系統的插座。看看電線的粗細,插座的素質是否
足夠負荷你的系統,插座是否太舊或使用太久有氧化和松脫的現象,如果你發
現電線的素質有問題,太細,電線的膠皮有老化或燒焦的現象,那你就必須重
新鋪設電線和換上新的插座。

很多發燒友都只著眼把金錢花在器材身上,卻從不願意花點時間和金錢去改善
電源供應,一套數十萬的組合,往往用一個拖板插入牆上的插座供電給系統便
算數。我在國內就曾經見過一位擁有數十萬器材的發燒友,用一條只售數十元
的拖板,插在一個已經用舊發黃的牆內插座上取電供給他名貴的系統使用,他
對我說他的系統總是弄來弄去都不好聲,他用的是巨無霸型的大功率功放,但
低音總是松鬆散散的和一團團的,高音粗糙而聲音很毛糙,由於他系統所用的
機都是公認最合配而效果亦爲很多發燒友所認同的,他雖然不惜腰間錢,購了
不少名線去配合,但效果總是顧得頭來腳反筋。這種情形和我先前幾期談過的
香港朋友所遭遇的情形差不多一樣。我到他家檢查過他的系統和聽過效果後,
著他買一些高質60安培的電源線,然後找電工從總電箱的保險跳閘後直接取電
給他的系統專用。當完工那天晚上,他高興到深夜三點鍾還打電話給我,要開
車來接我聽聽他的系統。一聽之下,原有的毛病已去得八九,我再教他將各機
重新分開供電,結果整體獲得前所未有的改善。而他這次花費的工料費,比起
他組合的錢來說,是一對訊號線價錢的幾分之一而已!

這例子充分說明,雖然你用的是公認的靚聲而貴絕人寰的器材,要是你供電馬
虎的話,也絕不能發揮器材的性能。

其實,一般預先裝好的室內電線和插座最大的供電量多是約15A左右,由於成本
關係,一般用的電線也多是一些大路平價線材,很難期望建造商用靚料。再者
這些電線由於是平價貨,很容易氧化發黑,你想用這些供電取得靚聲,相信是
一種奢望。

我曾經多次搬家,每次我第一樣必要做的就是爲音響組合重新鋪設自己選購的
靚電線和插座。每次都得到很理想的效果。經驗告訴我,最好的方法是用夠粗
(60A-100A)多股銅線絞合的高質電源線(多股的意思不是指那些像頭髮絲那麽細
的那種,兩種線的聲音表現有很大差別,用粗銅線絞合的線無論力度、質感和
舞臺的台型都比多股幼銅絲絞合的線贏一大截!)

直接將它駁入總電箱取電,用膠管和碼釘固定在牆上,再接入四個高質的15A插
座穩固地安裝在牆上便大功告成。

爲什麽不多不少要裝四個插座?如因某些原因不能裝四個時,效果是否不能達
到?

四個插座是這樣分配的:一個給CD機和解碼器專用的,一個給前級用,餘下的
兩個是給雙聲道或單聲道的功放專用,這樣的安排是最好聲的供電法。如你因
某些限制只能裝一個或兩個插座的話,那只好用拖板來解決問題了。但請你緊
記你若想靚聲的話,拖板和線材的質素切不可忽略,不同的線材的插座肯定會
有不同的表現,很多發燒友就利用這拖板來校聲呢!

最後要提醒你一下,這組電源切勿和電腦、冰箱、洗衣機、空調和風扇共用,
因爲這些電器工作時都會産生噪音和污染電源,有時令你的音響系統産生莫名
其妙的雜音或使聲音粗糙。再者,有拖板時,CD和解碼器最好用獨立的拖板,
避免CD機或解碼器泄漏出的數碼雜聲和垃圾影響其他如前置或後級。當然如你
想徹底隔絕CD機産生的電源和訊號的干擾,你可以有一些高質的電源隔離牛和
濾波器。過濾電源後才供電給CD機,日後我會介紹。

想靚聲,前級當然不應和CD機及解碼器共用一個拖板。但前級和功放共用一個
拖板時,你更要考慮拖板的電線負荷電流的能力,若你用的是巨無霸級的功
放,用電量很大的話,最好還是各自用獨立的拖板,效果才能有所保證。
記著,充足的供電,遠離干擾,機與機之間不因供電不足或搶電而互相牽制,
是靚聲的重要法門之一!

HiFi基本法--電的處理(五)
寫過多篇有關電的處理方法意猶未盡。事實上,多年來從自己的實驗和朋友的
交流中學到不少有用而具實效的方法,可以令電的供應有更佳的效果。以下是
一些花費甚小而收益甚大的方法。

一、不用的音響器材或電器不要接上電源。
很多發燒友喜歡將手上所有的答錄機、收音機、VCD機等一古腦都駁到音響系統
上,實際上,有些機只是很久才偶爾用一下,但你知否,有些機雖然不按著電
源,有部分機是處於候命(即隨時備用)的狀態,不要看小這些機對音響系統的
影響,它往往是衰聲或引起莫名其妙的雜聲的元兇。你試將所有不經常使用的
機除下連接的訊號線,拔去電源,聲音肯定會有不同的表現。這除了牽涉到機
與機間的干擾外,其實也涉及機與機的地線環路影響到音響系統的表現。

我就曾經有一個很有趣的經歷。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HiFi敘會,朋友用的是極
名貴的器材,播放音樂時經常被一些不明來歷的雜聲干擾,不時發出噗噗聲。
起初以爲器材有毛病,但經代理的技術人員用儀器測試,並在代理的試音室實
地試聽,證明並無損壞而且工作正常,但回到家裏駁上線後,仍是一樣。發出
的雜音總是找不到原因。我建議他把家裏一切電器(除電燈外)連冰箱也關掉,
雜聲依然故我。正在毫無辦法之際,我唯有使出最後一招,把家中所有電器逐
一拔出插頭脫離電源,最後發覺竟是廚房中的一部洗碗機作怪。當拔出該機的
插頭後,整個音響系統恢復正常!試想一部已關上電源的洗碗機竟然會引起雜
聲,太不可思議了吧?

多年前我仍在玩黑喋(LP)的時候,有一次經歷也是我畢生難忘的。我記得當時
用的是英國的DECCA唱頭,這唱頭的輸出很特別,左右聲道共用一條地線的(一
般唱頭都是左右用獨立地線),在裝好唱頭後,總是有交流聲和放音時某些地方
失真,無論我用什麽方法都弄不好。唱頭是新的而調校一切都無問題,我甚至
不怕麻煩將唱盤和前級擡去朋友家試聽,結果證實唱盤工作正常,前級也沒有
毛病,正在一籌莫展之時,我想可能引這毛病的原因,一是訊號線插頭和插座
的接觸不良,亦可能是訊號線內部的線芯斷裂而引起這樣的毛病。在無法可施
的情況下。唯有把所有訊號線的插頭和插座清洗一番,然後駁好整個組合再開
機,毛病竟然不藥而愈,而且聲音靚很多。這樣相安無事,直到有一天需要爲
朋友錄音才發覺答錄機的訊號線竟然沒有接上前級,於是重新接上,但在放唱
片時竟然故態複萌,再把答錄機的訊號線拔出後恢復正常!有一點奇怪的是,
當時答錄機的電源是關掉的!事後我和一些精於電聲的朋友研究,唯一的解釋
是地線回路引發雜聲,而失真是因爲答錄機接駁上前級時,改變了前級的輸出
負荷而導致失真。由此可知,一些不常用的器材不接上系統,以免引起不必要
的雜聲和失真也是靚聲的一個方法。

二、聽音樂時,家裏裝有石英燈和光管的話,最好把它們關掉,改用普通鎢絲
的燈泡作光源,這樣子做的話,你會覺得系統的寧靜度、音色的透明度有明顯
的改善。

三、在供音響系統專用的拖板上加一盞小瓦數的燈(一定要用普通鎢絲燈泡),
這樣可以減少射頻干擾,使系統的聲音更寧靜,聲音更清晰。

四、電源線和訊號線切忌平行擺放和靠在一起,因爲當兩種線平行而相近時,
訊號線會撿拾到電源的磁場和雜聲而引起交流聲和噪音。如果沒有辦法的話,
最好讓它們交叉而過,更要注意的是,不要爲了美觀整齊而將它們捆在一起。
就算同是訊號線,也不可捆成一束,否則必衰聲無疑。

五、試用尼龍草繩或棉繩把插頭穩固地綁在拖板上,再用不同的物料例如石
塊、釘腳、CD盒子,或甚至碗碟(薄身的最有效果!)將拖板承起,看看音色有
些什麽變化?可能令你有意外驚喜也不定呢!

HiFi基本法--電源的淨化
多多期談過電源的處理,最後一章該是怎樣淨化電源。

在今日電腦、電訊器材和電器日漸普及的環境裏,當電進入家門前,少不免受
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當這電供給我們的音響系統時,就像我們身體裏的血液受
到外物的污染會引致生病,試想在這情況下,組合又怎能會靚聲呢?

自從電腦普及後,發燒友發現了電腦很多都附有電源濾波器。於是也嘗試把濾
波器用在音響器材上,這種玩法曾一度成爲熱潮,很多高級器材也用上濾波
器。我在多年前也著實玩了一陣子。當時市面上的濾波器真是琳琅滿目,有大
有細,電流量的大小任君選擇,令你花多眼亂,由於幾乎每種的效果也有不
同,更加令人無所適從,我記得當時曾花了不少時間和金錢,試過不下三十多
種濾波器,結果是令人沮喪的居大多數,大部分都具有負面的表現,用上後,
背景是寧靜了,但聲音偏薄、幹硬,小提琴利薄,人聲冷而叫,聽女高音時有
時簡直是像鬼夜哭,更談不上音樂感,動態和韻味了。到後來,所有的濾波器
只留回三兩個給電視機用,其他唯有拿去填海,自此後有些朋友發現了一些很
效果的産品,由於價錢實在太貴,而且又不敢肯定是否適用於我的組合,所以
也沒有進一步再試。

去年我去廣州設一個試音室後,由於供電不太穩定,電壓時高時低不用說,加
上我用的是膽機組合,噪音的干擾令我頗爲煩惱。

爲了克服電源噪音,我不得不去想想辦法。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廣州惠福西
路的舊電子零件店中發現一個日本制FDK牌號30安培的電源篩檢程式,體型壯
觀,體積約18x12x9cm,而重量相當,製作頗爲認真,由於是舊機拆件,見價錢
不貴,抱著姑且一試的念頭,於是捧了一個回家駁上一試,竟然大有改善,噪
音水平降低了很多,整體音色幼滑而動態絲毫不減。

既然有了改善,爲了達到更佳的效果,我決定模仿曾經名躁一時的電源處理器
--Clear Image 的工作方式,爲我的音響組合建立一個淨化電源的供應系
統。

由於我很久以前已用這美國製造的電源處理器,而且和他的設計工程師有一面
之緣,所以比較瞭解這産品的設計理念和他特有的工作方式,它是一件真正爲
HiFi而設計的産品,每部都有四組或兩組輸出,每組只提供250W的功率,只適
合前級、CD機,和一些低瓦數的功放用,但價錢則極貴,在90年代時,四組輸
出的已賣差不多二萬元,我記得當時我曾要求該工程設計一些大功放的産品,
以供一些巨無霸的功放,他說若要設計一些超過1000W的電源處理器,不但體積
龐大,而且成本難以估計,非一般人所能負擔,最後只有作罷。

事實證明,這産品確有神效,一用之後,背景寧靜非常,而顯著的是整個音場
非常透明,每件樂器的定位明確,音色純淨而整體分析力也明顯地增強,雖然
該産品因爲價高而令一般人難以負擔最終導致停産,但它的設計理念仍清楚地
印在我的腦海裏。

Clear Image的工作方式是樣的:交流電輸入--濾波器--隔離變壓器--濾
波器--輸出

我深知若要供應一個耗電量100W的系統,無論濾波器和隔離牛的功率容量必需
數倍大於所需電量,聲音才有從容的表現,才不會在爆棚時有捏住和淩亂,力
不從心和毛糙的感覺,選擇濾波器,電流量大的比較好,但電源變壓器(這裏指
的是隔離牛),在我的經驗中並不是愈大愈好。我就曾經用過一些5000W的隔離
牛。低頻勇猛異常,但高頻鈍化,中頻硬實,整體硬梆梆的,更要命的牛的震
動噪音很大,如果放近音響系統的話,它泄漏出來的磁場,使音色也受影響,
同時也容易引起交流聲,我最後選擇了一隻2500W的牛,依照上述Clear Image
的接法裝好後,經過一星期的熱身後,效果非常滿意,整個系統有點靜如深海
的感覺,音色晶瑩透剔,無論力水和音場的表現也有極高的水準。

若有朋友想照版煮碗的話,有一點必須提醒你的是:你必須檢查你從電箱到音
響組合的電源線最好用不小於30安培的電線,而連接濾波器,隔離牛的線和插
座排蘇的素質也絕不能馬虎,記著,不同材質的線材也有不同的音色和表現,
你可以利用這方面來校聲呢!記著,這系統的功率只能供應一般耗電量不超過
約10安培的音響組合(例如功放的功率只有數十瓦的組合),若你用的是巨無霸
的功放,你只可把上述的電源處理系統放在耗電量低的前級,CD機之上,再在
功放的供電加上電流的濾波器,獨立供應功放(如下圖示)。

事實證明,這方式的供電效果亦極爲理想。

切記,不要強把大功率的功放接駁2500W的隔離牛,否則會引起過荷而産生危險
甚或火警!

影響聲音的基本因素
長篇大論談過有關電的處理後,有些讀者曾問我爲什麽不談器材,又不談器材
的搭配,又不去談怎樣玩好HiFi?

在本文踏入正題前,我想回應一下上面的問題。

器材的測試和詳論,在每本音響雜誌你都有可能看到,簡直可以看到你眼花繚
亂。其實測試器材並不簡單,首先要將器材的級數(多以價格作參考)定位,同
廠原配好的組合測試時比較容易,碰著一些隻出單一産品例如只生産CD機,或
前級,或線材之類的産品,很多時都需要很費神去爲它找合配的器材,否則隨
便搭配而效果欠佳,憑此而作出結論則容易有偏差而誤導了讀者,這是不負責
任的行爲。器材的表現跟聆聽環境、搭配、調校技術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做好
每一環節,所費的時間,不是局外人所能理解的。

我很喜歡新的事物,對器材無論中外,是膽是石我都沒有偏好,只要好的,我
都樂意接受。很多時我都會參加一些試聽的聚會,但自問年紀一大把(雖然很多
朋友叫我亞哥,其實不認識我的人,早已叫我做亞伯!)。若把器材搬來搬去做
測試,我恐怕我這副老骨頭吃不消。我玩HiFi最大的樂趣是將組合調節器校好
後,將大部分時間去聽音樂,偶爾試試器材是一種樂趣,但整天試個不停,聽
來聽去都是那些試音碟,又要花時間去寫評論,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壓力和
精神負擔,花不來,因爲我需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器材的配搭,更是要命的事,你找開音響雜誌,光是叫你弄清楚世界上有多少
牌子,相信沒有人夠膽給你答案,加上每個牌子都會生産不同的型號,每只牌
子的音色取向有所不同,就算你有本事,是神耳快槍手,三數秒內可作判決,
把器材配這配那,你只可能憑經驗(有時是直覺)把手頭僅有的器材或線材作搭
配而已,是否適當,測試結果很多時都有所爭論,所以讀者只可作參考。這器
材是否適合你,得要在一個適當的聆聽環境,器材經過悉心調校,又沒有別人
的干擾下真正聽過才好下結論。別人的金耳朵(?)不會割下來送給你的!

閒話表過,還是談談除了電對器材的影響外,其他影響聲音的基本因素,也是
因爲有了這些因素,發燒友才有東西可玩,而對這些因素能加以瞭解,校聲時
肯定有很大的幫助。第一是環境因素,第二是人的因素。

先談環境的因素。這因素最爲複雜,因爲它包括了:
一、聆聽環境的共震特性。
二、外來震動。
三、聲音的回輸震動。
四、聆聽室的聲學特性。

環境的共震特性:
任何房間,無論什麽尺寸或是什麽黃金比例,在某些頻段(不限於某一段,可能
是多段)都會引起共震而造成房間內某一位置某一頻段特別響亮,其響亮可能是
倍增,而某些頻段亦會互相抵消而減弱,若用頻譜測試分析儀去測試的話,房
間的頻率回應特性曲線會像舞龍般高低起伏不平,就算你用的器材如何高級,
也必受制於這房間的音響特性,你如何消除或減輕這房間先天的影響,使回應
平直,令組合有好的表現,就要看你玩的工夫了。

房間的比例以長方形比較容易處理,最忌的是四方形的房間,駐波特別多而厲
害,難以處理,稍懂音響的朋友都知道這差不多是死症,很難玩得靚聲。

外來震動:
有些聆聽室鄰近路邊或貼近工場,或隔壁是升降機房或泵房之類,很多時都受
到汽車經過時和機器開動時所造成的噪音或超低頻影響,令音響器材受到震動
而聲音模糊不清,這情形,看來只有搬屋或模仿錄音室的設計,在屋內做一個
完全與屋外隔絕而浮起的房間,做足隔音措施,才可避免。

聲音回輸震動:
當音響組合工作時,聲音會震動牆壁、天花和地面,更有部分直接或間接衝擊
音響器材,這些震動經由不同的媒介,例如音響架、空氣等以不同的速度和強
度先後回饋到器材身上,引起器材震動並産生自身的諧振,導致工作中的器材
線路上産生微妙的電子流動變化而令聲音變化,結果使聲音模糊的現象,可以
說是一種失真。市面上大部分的承放音響器材的配件,例如釘腳,什麽木、鋼
砂之類的産品,都是爲了對付這類諧震而生産的。

聆聽室的聲學特性:
除了上面所談過聆聽室先天因比例和形狀對頻率特性産生的影響外,每個聆聽
室的建造時的材料,和日後在室內做裝修時的材料、佈置、家具、窗簾等一切
都會把原有先天的音響特性改變,這些改變部分可預測或計算到,但很多未知
因素,例如裝修的施工,日後搬入時用的家具的材質,地氈的厚薄,擺設的位
置等,是難以估計,也沒有資料可用的,就算是音響工程師也拿他沒法。正因
爲如此,聰明的發燒友都不會想當然地去胡亂設計一番,他們多在搬入後,安
頓下來,才細意去分析房間的聲學特性(或說音響特性吧!)再用目前市面上可以
用作調音的材料,甚或一些例如RGP板,Room Ture, Sonex,擴散板之類的專
業材料去調好房間的特性,往往比盲目地自以爲是地去亂攪一通、到頭來難以
收拾好。

事實上,HiFi玩的功夫,除了器材本身的素質和配搭得宜外,大部分都環繞在
電的供應(例如前幾期談的電的處理方法),其次是訊號傳送(訊號線的搭配和處
理),最後而又最複雜而難掌握的是處理上述聆聽環境爲組合帶來的影響而已,
當你能掌握比上面更多的知識(上面所述,只是皮毛!)知曉每樣因素對器材和音
色的影響,又能懂得如何處理時,你已踏上了音響的康莊大道了!

HiFi經的另一章
上次談過聆聽環境對聲音的影響,今次想談談個人的因素對聲音的影響。
這不是指人的身體對聲音所造成的影響,雖然一個聆聽室內只有一個人或多個
人時,聲音肯定受影響。(要知道,一個人的吸音量差不多等於七塊吸音板,而
且夏天和冬天時,因衣料厚薄和多寡也直接影響聆聽的效果。)但我想談的卻是
個人對玩音響態度,音樂修養,校聲技術的高低,學問修養和個性都足以左右
和影響一套組合的表現。

假設一個發燒友,對上期所述的所有環境因素、器材素質、供電處理都能確切
瞭解而且處理得當,這是否就可以達到一個Hi-End的境界?

無可否認,這人的系統,可能有一定水準的表現,但,若他缺乏了音樂修養,
對校聲技術一無所知,欠缺學問和各種藝術修養,個性偏激兼胸襟狹窄的話,
我肯定他難以踏入Hi-End的境界,進入音樂的殿堂,更難以把自己推向更高層
次的精神領域,享受音樂藝術的碩果。

在談到個人本身素質造成系統的不同表現,我先在這裏作一些簡淺的比喻。我
相信只要是中國人,只要是曾經受過基礎教育,也一定試過用毛筆寫字,而書
法也是中國獨有的一種藝術,少年在學時,我們常常用印字格方式練習毛筆
字,經過一段長時間訓練後才臨摹一些名家碑貼,學習名家的筆法,而一般人
認爲只要字字端正就是靚字,例如我們見到街邊爲人寫招牌和揮春的人,所寫
的字,每個筆劃齊整,每筆的粗幼一致,每字的大小一致,很多人就認爲這就
是靚字,認爲這就是書法的典範和最高境界,這種觀點和欣賞尺度,對一個真
正懂得書法藝術的人說就完全不是那回事!

他們認爲這只是一個字匠,用他已固定僵化的技術,把每字的筆畫齊整排列出
來,像印書的字粒般把字堆砌而成的作品,只是沒有靈魂的軀殼,沒有生命,
更談不上藝術的境界。

一幅真正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是具生命力,感染力,能充分表達作者個人的意
欲、風格、當時的心境和個人對真善美的詮釋,而技巧只是表達的一種方法而
已,這就像我們欣賞一幅名書法家的傑作一樣,每個字大小不一,有醜有妍,
快時像驚雷閃電,慢時像孫大娘舞劍,剛柔並濟,整篇佈局有致,每字間互相
回應,筆觸間充分刻劃上個人的心境,充滿生命力,在流露出個人風格和氣
質,使人看來歷久而彌新,並不因歲月的推移而失色,這才是藝術啊!這才是
Hi-End境界!

這純是我個人對藝術的膚淺見解,對音樂的重播,我也抱著同一見解。一套音
響器材的表現,能做到高中低頻平衡,音色靚,動態好,音場立體感佳,能忠
實地重播音樂,已殊不容易,但嚴格來說,若這系統聽起來沒有感情,未能爲
音樂帶來生命力,未能深刻地表達和詮釋音樂家們的樂思樂想,引領聽者進入
音樂世界的話,那麽這系統仍未達到重播的最高藝術境界(State of the
Art),這也是我們經常談論的Hi-End境界。

上面所描述的境界,其實還未走到藝術境界的盡頭,(而事實上藝術肯定是無盡
頭的),我們知道藝術除了可供欣賞之外,更可貴的是他可供給人類無窮的創造
天地空間,去發揮個人的創意,有了創意,藝術才有生命,才可延續而曆久不
衰。

重播藝術亦然,除了能忠實重播外,一些高手更能將系統化爲表達自我的工
具,使重播更具感染力,別有創意,更能表現個人風格和獨特的氣質,當你聆
聽他的系統時,你就能體味到他個人的音樂修養,對藝術的品味,人生觀,和
個人的獨特氣質。

我在這裏無意唱高調,只是有感而發,因爲在三十多年走過的HiFi路上,個人
的深切體會和眼見的衆多例子中,絕大多數的發燒友都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
只著重一些音響上的官能刺激和效果(例如一些專聽效果碟的發燒友)或由於思
想狹隘,主觀過強,淪於偏激,自以爲是,在漫長的"玩"的過程中,永遠不真
正地去接觸現演奏,多聽和多瞭解各類的音樂,多讀有關音樂書籍和多去接觸
各種藝術以期增加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的品味。只是終日在校聲技術的層面
上打滾,試想一個毫無藝術修養和品味的人,他所調校的重播系統能夠達到所
謂State of the Art的境界嗎?

一套系統的重播,其實是把你個人的一切,包括內心的世界,赤裸裸地暴露在
別人的面前,你能掉以輕心嗎?

我希望發燒友在追求完美重播的過程中,明白除了在調校技術層面不斷進取
外,更能在音樂和其他的藝術層面不斷修養自已,與時並進,這樣才能達到更
高的境界,拓寬自己的精神領域,真正享受到音樂爲你帶來的豐盛人生,否則
你終其一生將一無所得,只是HiFi奴隸一名而已。

我深切地體會到,練好校聲技術固然重要,但沒有一個正確的思想作爲依歸,
你最高的成就只能做到上述所講的街邊字匠和複製畫的層次,難以達至藝術的
高境界。這也是爲什麽我雖然滿頭白髮,但仍然孜孜不倦,永無休止地去追求
的原因。

HiFi經的重要一環--器材架
發燒友購置器材後,當然要爲他們的寶貝尋安身立命之所。如果你有私人不受
干擾的試音室,可以爲所欲爲的話,你當然可以隨意擺放器材,即使把室內弄
到雜架攤一樣,只要靚聲,一點問題也沒有。

在多年玩HiFi的經驗中,愈是高級的器材,愈是敏感,同時爲了遷就音場,發
燒友都避免用高身的器材架,他們多喜歡把器材用各種承托物,或矮架放在地
上。有時由於避免器材間互相干擾,往往將器材擺得橫七豎八,線材弄到通地
都是,在其間走動,就像打梅花樁,一不小心,給器材或線材絆倒的話,小則
受傷,大則連機也燒掉,真是一步一驚心。

要是你能有這樣好的環境,只求靚聲,一切都可讓步的話,你是最幸福的人。

我相信大部分發燒友都沒有這樣幸運,他們大多都是把客廳作爲聆聽音樂或觀
看電視,和家人聚會的生活空間,器材的擺放當然是能配合室內設計,美觀、
方便、安全爲准,是以大多數發燒友都把器材放在組合櫃內,較講究的便放在
專爲放置器材的架上,總之是以齊整美觀作大前提。

不用我說,器材放在HiFi架上,聲音肯定比放在一些組合櫃內好得多,原因很
簡單,一般的組合櫃,都是木製品,部分的背板單薄得可以,而且爲了方便用
家調整櫃內的放置空間,都做成可活動調節的層板,適應放置各種大小不同的
物件,試想一個厚薄不均,結構鬆動的櫃子,就像一個大的共鳴箱,器材放進
去,好聲才怪呢!再者這些櫃子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器材散熱,許多時更沒
預留到走線的孔洞,試想,光是解決接線問題,就足以把你弄到半死。

HiFi架的方便的確爲發燒友徹底解決了上述問題,但卻又帶來了另外一些問
題,而這些卻直接影響聲音和音場的表現。

發燒友買架時,第一當然是考慮對聲音的影響。市面上有金屬制的也有用木或
其他物料的成品,它們都各有自己獨特的音色,端視個人喜好和選擇而定。大
多數發燒都喜歡用鐵架,因爲它堅固,耐用,有些比較講究的更在架的空心部
分灌砂,在架的腳部加上釘腳,甚至有些可以調校架的水平,這一類架的效果
都對系統的音色有一定的好處,但當你處理不當時,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首先談談它的優缺點。

鐵架,經過灌砂加釘腳,一般都會使音色趨向結實,低音比較清晰,線條比較
明朗。

但亦容易使一些原本音色偏向硬,高中偏瘦,低音單薄的組合的音色平衡更偏
冷硬,欠缺音樂感和韻味,所以在選擇購買這類架時,必需先知道自己的組合
本身的音色,才好決定是否購買,否則是得物無所用。

如何令鐵架更靚聲?
要是你真的買了鐵架而不幸又不適合你的系統的話,請你不要灰心,可以試試
用以下的方法去處理。

首先要注意釘腳的鬆緊,通常若把釘腳上緊的話,低音會扎實,高音的線條也
比較緊,泛音可能比較少,所以若你感到高音冷硬,小提琴聲像鋸鋼線,冷硬
而鋒利的話,可能是釘腳上得過緊,你試把它放鬆,再輕輕稍爲上緊,情況可
能改善。另一樣,不可不知,用銅或不銹鋼的釘腳會完全不同聲。用銅做的一
般音色比較中性,不銹鋼的音色有冷硬而金屬聲特重的感覺。若你的架是用不
銹鋼釘腳而組合的音色如前述的話,你一定要把釘腳換回銅製品,另一方法就
是用一些泥膠(例如文具店可買到的Blue Tack最好用),貼約兩粒白豆大小在釘
腳上也有很大效果。

除了釘腳直接影響聲音外,承板也絕對不能忽視。市面上很多成品都在架上裝
上薄鐵板,這一類架聲音最差,購買時應選一些可另配承板品種,這樣用起來
時就比較有彈性,可以在日後用不同的承板來校聲。

談到承板的材料,最好的是用花崗岩石(厚度不能太薄,最低限度要2cm,厚一
些更佳),其次是有機玻璃(又稱水晶膠,或Acrylic),這兩種承板最能收緊低
音,整體線條明朗,高音比較生動而不會冷硬。若你的組合松朦,這種材料最
合用。

很多人喜歡用雲石和玻璃,取其美觀、容易購得到。但經多年驗證,雲石其實
密度不高,而玻璃又太硬,影響到音色過於冷硬而鋒利,欠缺音樂感。
假若你的系統,音色冷硬、幹而薄的話,你可用一些硬木板,例如花梨、柚木
板之類,但厚度最少也應有2cm以上,有某些MDF板(做音箱用的中密度板)也是
非常靚聲的承板。

最後,若架是可以灌砂的話,你可嘗試灌入鋼砂,或不同粗度的砂粒,以作校
聲。灌砂份量多少,用不同金屬,不同粗幼的砂粒,或將它們混合,甚至加入
木糠,都會做成不同的效果,如你有耐性的話,你可以慢慢試,直到滿意爲
止。

愛音響,也愛妻子
我認識的衆多發燒友,絕大多數都是品行端正,少有不良嗜好,而且家庭觀念
極重,你不信嗎?你看,發燒友除了偶爾在同好家玩過通宵外,大都是一下班
便迫不及待般趕回家去,除了吃喝位撒外,便留在家裏對著他心愛的器材,用
充滿柔情,無盡的耐性和無盡的愛心,不眠不休,無怨無悔,死而後已的精神
去呵護,用盡一切方法服侍它,爲的都是博"紅顔"一笑,令它的歌聲樂韻能爲
自己帶來陶醉的一刻,那熱愛的程度,恐怕不在妻子之下。

我曾經看過一篇漫畫,一個滿面於思的洋流浪漢用歎息的口吻對同坐在路邊的
另一名流浪漢說:"我從前有一個美好幸福家庭,也有一份高尚的職業,一向相
安無事,直至某天,我開始聽得出不同級別器材的分別後......最後淪落到這
樣子了,唉!!!"

我當然不希望發燒友爲了玩HiFi弄到像漫畫中的主角一樣傾家蕩產,妻離子
散,流落街頭,只不過,這不是虛構的故事,現實中的確有些朋友爲了玩
HiFi,過度沈迷,冷落嬌妻和家人,導致離婚的例子。

我亦毫不諱言,我的婚姻也曾爲了我對HiFi的狂熱而亮起紅燈,我記得我最瘋
狂的一段日子,每星期不但有幾晚通宵達旦在朋友家玩HiFi,而且每天晚上在
家裏都弄到差不多天亮才睡,老妻很多時睡了多覺,午夜夢回時,聽見屋裏有
異聲,以爲有小偷爆竊,卻原來我在昏暗的燈光下躲在喇叭叢中攪野(當時我的
系統共用了百多隻喇叭單元,連多少部擴音機我也記不起了!)弄到我老妻啼笑
皆非。雖然我一家人也喜歡音樂,但也無法忍受我的"異常行爲"而冷戰了一段
頗長時間,幾乎弄到不可收拾,幸好我迷途知返,得到妻子的諒解,互相遷就
才化解了這場院危機。

如你經濟優勝裕,在家裏地位優越,妻子又千依百順的話,當然可以爲所欲
爲,但你若是只是工薪階層,又喜歡HiFi,家裏有的雖不是"河東獅吼",但買
HiFi時總是把價錢向妻子報低一大截的話,你總想辦法令你的心愛的音響好好
地和你的"母老虎"(今年是虎年)好好相處,否則,當老娘心情欠佳時,不朝你
的音箱潑水的話,也會請它吃一記虎尾腳,讓它跌個頭崩額爛,填海都無人
要。

因此在國外,洋鬼子在買器材時,其中一個要考慮的因素就是W.A.F.(Wife
Accepting Factor的縮寫),意思就是妻子接受這器材的程度(這當然就是外觀
靚否,和是否影響家居裝修和擺設),價錢方面,不用我教你怎樣說了罷?

器材買了回家,故事還沒有完結,若你有私人的房,當然可以悉從尊便,不幸
的是大多數人的家,可供放HiFi的地方同是作一家人活動的客廳,甚至是飯廳
和書房,而玩HiFi,正如我上期所說,擺放器材這麽多禁忌,放在這角落又有
駐波,那位置又妨礙音場,這裏又不方便,那裏又要放書桌,總不成爲了玩好
HiFi,全家對你的心愛的音響讓步罷!

爲了遷就一房多用的原則,爲了減少你的音響在"母老虎"心情欠佳時(例如情人
節不見你送花,結婚紀念日你又不識趣的話),有被虐待的危險,也爲了你寶貝
的兒子有張書桌溫習功課,更爲了你給"惡妻"預留一些地方招呼她的雀友,我
不惜厚顔地做一次文抄公,把美國Avalon音箱廠所建議的家居和聆聽室合二爲
一的設計範例列出供大家參考。

這圖裏所示的器材和家具的擺設,表面上看來並無什麽特別,事實上它內裏暗
藏玄機,不單止合乎實用性和方便性,其中更符合器材的擺位要求和靚聲原
則,也顧及房屋音響學的理論,看似平凡,其實個中大有學問。

我且略略談談這房間設計上所顧及的各點,日後,有機會時,我才把每點詳加
討論。

首先它顧及家居的實用和家具安排的合理性。這房間分爲兩部份,以房中的沙
發椅爲界,左邊是聆聽音樂的部分,而右邊家庭的起居和作息部分,提供了書
架和書桌供閱讀和文書工作的地方,在另一邊提供了家人聚會和休憩坐立的空
間,合理地分配了有限的空間。

發燒友所注意的當然不是右方的用途,他們注意的當然就是喇叭擺放的位置,
器材的安身立命之所,而最重要的還是音響效果。究竟這房間是根據什麽理論
來作這樣擺設,爲什麽不像其他人一樣在整個房間加上吸音,擴散或反射之類
的物料去控制聲音?這樣子的佈置會靚聲嗎?

其實這房間裏的一切擺放和放置的位置都有一定的理論根據,我就把它的理由
說出來供大家參考。

先看房間左面,音箱後面的牆壁沒有什麽擺設,牆是光脫脫的,而在最右面的
牆則裝上了書架和書桌,另一角則放了重型的曲尺沙發,茶几和角幾,這裏說
明了兩樣東西,第一是左面音箱後的牆沒有任何物件而且沒有吸音箱裝置,(當
然,主人家可以挂上壁畫之類),這位置在音響學上稱作活端(Live End),可以
反射聲音,令聲音聽起來生動活躍,而在它的對面(即圖中的右牆),因爲裝了
書架和沙發之類的家私,減低了反射和有吸收的功能,令大部分聲音被吸去,
因此被爲Dead End(死端)。這樣的設計正巧妙地運用了家具的陳設去符合Live
End和Dead End的理論。另一方面,書架的書,書桌和沙發等因能吸收大量低頻
能量,有效地減低低頻在牆角的駐波,令低頻更清晰,更準確和減低因駐波而
引起的隆振。

第二是音箱所放的位置。音箱擺位元是玩音響的過程中最難克服的一個難關,
無論你的器材怎樣了不起,你擺放的修爲不到家的話也是徒然。光是談擺位,
可以用幾百字概括,要精細地去研究討論各種擺位的方法和優劣的話,我相信
寫一本專著也可以,我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研究。今次我只是精略地說,這圖
的擺法並不是最好的擺法,由於音箱的背後距離太短,會影響音場的深度。音
箱擺事實放在一個這樣的房間,通常放在房間長度約三分一的地方會最靚聲,
音場深度最佳。這圖的擺法(只是房間的五分之一的位置),是一個家居妥協的
擺法,可以滿足一般的要求。

第三是器材擺放的位置,上次我談器材擺位時曾說過兩大忌,一是擺在駐波
區,第二是擺在破壞音場結像的地主(例如疊高放在兩個音箱之間)。這圖的擺
法很聰明,把器材擺在沙發椅不受駐波影響的地方。功放放在兩個音箱之間稍
後之處,只要是放在地上,或用適當的矮架承起,對音場的結像,影響也不
大。

第四是音箱的兩旁挂上了窗簾或挂氈之類的吸音物,主要是因爲一邊是窗時,
因爲挂上窗簾的關係,會吸去部分聲音,令兩邊聲音不平衡而需要在它的另一
面挂上挂氈或類似吸音布料令兩邊聲音達至平衡。

當然在聆聽位置前後鋪上地毯是省不了的,至於地毯的厚薄,需視乎整體音色
平衡度而定,高頻太多則宜鋪厚地毯,地毯的面積稍大亦無妨,反之,地毯用
薄一些而面積小一些則音色比較活躍。

這樣子的設計,你不要小看它,很多高手都是用這方法找到他的靚聲,令他心
愛的音響和他的老婆好好地相處,合家樂融融。

電的餘波
自從談過電的處理方法後,接觸到不少讀者,他們提出很多有關電的其他問
題,是我沒有在以往的文章談及過的。而其中很多都是有趣而又有建設性的,
所以我今期把他們的問題公諸同好,也把我個人的淺見提出和大家研究一下。

從頭開始
有位讀者問,既然由供電局供電的電線和總掣都是一般合乎規格的貨色,經多
年使用,老化和性能衰退在所難免,發燒友在入屋的總電掣用上靚線和插座,
其改善的效果值得存疑。

的確,供電局所提供的只是合規格的貨色,但經多年使用,電線都少不免有老
化現象,例如銅的表面會氧化,電的總掣開關接點的氧化,因熱漲冷縮的關
係,固定電線的螺絲會松脫導致接觸欠佳,插座和插頭的接觸面氧化等等因
素,都會因歲月的推移而逐漸顯露出來。音響器材對供電的敏感,超乎你想像
之外,除非你不是發燒友,否則,就算你不換上靚線之類的發燒補品,只需把
插座的螺絲一一鎖緊,把接觸點擦乾淨和鉗緊,將電線氧化了的部分剪去,從
新接駁,你一定可以清楚地聽到聲音的分別,效果肯定是正面的。

雖然供電局提供的入屋電線我們是無法去改變,但總掣的素質和屋內的電線總
可以有改良的餘地。若我們能用上優質的總掣和電線,加上嚴格的施工,靚聲
必定有所保證。

殘舊的電線,氧化發黑的接觸點,松脫的插座和插頭,不單爲音響系統帶來雜
聲,在使用大電流的擴音機時,更會引起電線發高熱而導致火災,你能掉以輕
心嗎?

若你發覺家裏的電線和供電系統的各環節已使用多年,你的音響系統雜聲多,
聲音毛噪,低頻瘦弱,鬆散,高音粗糙,當用上一些補品級的電源線時,效果
又稍好的話,你不妨考慮請合格的電工把供電系統的電線和插座換上儔的品
種,這比起你花上一萬數千元買一條電源線更立竿見影而且省錢得多。

電壓波動
電壓波動在各地區普遍存在,其波動的幅度,更令人擔心,某些地區有時會低
至180V,高時會升至差不多240V。很多器材會因此而不能工作甚或燒毀。因此
有讀者問及是否可以用穩壓器去補救,以保障器材的安全和令到聲音有所保
障?

多年的經驗證明,電壓的高低肯定影響器材的表現,一些高級的器材更甚,我
就曾經用一些巨型的可調變壓牛去試過一些機種在不同電壓時的表現,發覺只
是三幾伏的上落,聲音也大打折扣,所以穩定的電壓和充足的電流,是靚聲的
基礎,是不容質疑的。但電壓的上落,不是由個人控制,用上穩壓器去補救,
理論是對的,但效果卻不能保證,究竟原因何在?

市面上的穩壓器約有兩種。一種是用電路去控制調整電壓的火牛,而達到穩壓
的目的,另一種是用電子線路去穩定電壓。

首先談談第一種穩壓方式,這種方法是由一個電路感知供電電壓的高低,然後
由另一組電路相應地去推動一個馬達,把可調整電壓的火牛推動,改變電壓,
當達到預定的輸出電壓時,便停下來,這樣使可達到穩壓的目的。

第二種是沒有機械部分(即推動馬達),純用電子穩壓方式工作,這種方法是比
較精密而且成本極高的穩壓方式,多用於電腦或儀器或需極高穩定電壓工作的
器械上,越大電流的穩壓成本越高,它們設計時的物件不是一般音響器材,所
以發燒友用上了也不一定保證靚聲。

上述兩種穩壓器材,各有優缺點。第一種用調壓牛工作的穩壓器在工作時,若
電壓不停地波動的話,你會聽到"的、的"或"搭、搭"的機械聲,若調壓牛的接
觸點不潔或跳火的話,更令器材發出雜聲甚或"噗噗"聲,令人擔心器材的安
全。再者,若調壓牛的功率不足的話,器材的表現會大打折扣,聲音更會有幹
硬,毛糙和動態欠佳的表現。這類穩壓器是否適合你的系統,真要試過才知結
果。

第二類電子穩壓方式工作的穩壓器雖然精密,但一般提供的功率並不高,器材
用上了並不見得有好的表現,多年來,我也試過不少,也曾把用在巨型電腦的
穩壓器試用在音響系統上,但效果也是不理想,最後還是放棄不用。這類穩壓
器,不是沒有適合音響系統的産品,而是價錢貴得令你咋舌,我就曾經試過一
部差不多有一張書桌這麽大的穩壓器,效果極佳,但價錢嗎?四十多萬元!你
會買嗎?

發燒友在電壓不穩定的地區玩HiFi,唯有認命!

濾波器和隔離牛的效用
我曾不避嫌地介紹過一些電源濾波器和隔離牛,讀者也有很多意見反映,大部
分人都說他們的系統用上後有正面的效果,但也有讀者談效果殊不理想,希望
我能夠解釋一下原因。

首先談談濾波器。這類産品繁多,用途不一,但多數用於電腦和精密儀器上,
根本就沒有是爲了音響器材而設的,我多年試過的濾波器,數也數不清,真正
爲音響器材而設計的只有美國的TICE,Clean Image, Power Wedge,日本的
Accuphese,英國的Deltec的The Power之類的電源處理器,效果不一,而功率
有限,價錢亦非常昂貴,是否適合你的系統,若非經過實試,無從肯定。

在市面上舊貨攤上見到從電腦拆下來的濾波器,我試過靚聲的只有一兩種,價
錢不貴,所以也曾不避嫌介紹,但也不敢保證是否適用在你的系統上。若是不
適用的話,你可試試把它用在你的電視機上,可能你有意外收穫也說不定!

有些讀者問,他單一用濾波器時,效果不俗,但加上隔離牛後,效果反而差
了,究竟是什麽原因?

這原因我也曾詳細研究過。首先是功率問題。若你的音響系統總用電量是一千
瓦的話,而你只用一千瓦的隔離牛,效果肯定會差。經驗得知,隔離牛的功率
要有三至五倍的供應裕度,才有良好的表現,所以我只推薦用2.5千瓦或稍細的
隔離牛供電給用電少的前級和CD機,解碼器等使用。功率就只用濾波,以免動
態受到限制。

第二原因是牛的老化問題。隔離牛用久了性能衰退自然效果欠佳,除此以外,
鐵片松而引起振動,産生雜音,發熱等,亦是造成衰聲的原因。所以買舊的隔
離牛時,單從表面判斷新舊,也會失准,效果是無從保證的。很多發燒友都清
楚,牛舊了,衰聲是必然的,切勿以爲逢隔離牛必是靚聲,買舊牛靚聲是你走
運!

第三原因是一般發燒友易於疏忽的隔離牛或電源牛的工作周波(Cycle),我們知
道國內的標準電壓是220V,50周波,但一些進口舊牛的周率是60Cycle時,不但
效率效率降低,空載電流變大而引起牛發高熱,一不小心更可能引起火警,這
類牛不但有潛在的危險,更肯定不會靚聲,所以選購時,若沒有標示清楚工作
Cycle時還是不購爲妙!

200V, 110V, 100V
一般市面上的器材的用電多是220V,部分由外國進口的産品則有110V或117V,
這些電器對電壓的寬容度通常都有5-10%,換句話說當一件110V的電器在100V和
120之間工作時是安全的。

上面是一般人的概念,以爲一些標誌100V的日本器材也當然有5-10%的寬容度,
於是不理三七廿一便把它插在110V的降壓牛上便照用可也!誰知,過不了十五
分鐘,連開關也沒有接上,機便無聲無息地燒了,再也開不著,於是拿去檢
查,原來電源牛已燒掉了。

試想,機也沒有開著,便把機的電源牛燒掉,你說奇怪嗎?很多發燒友都不名
所以,莫名其妙。

原來,這些100V的電器,只適用於日本本土的電壓,若用在110V時,往往便由
於寬裕度不足把牛燒掉,再者,很多日本的影音器都有預備電路,即是一把機
接上電源,變壓器已經通電,而機上的電源開關只是裝在變壓器後面,對變壓
不起開關作用,所以即使不開著機器,無論接上220V或110V的電源,也會把機
的變壓器燒毀,所以當你使用100V的器材時一定要用剛好100V的變壓牛才可保
安全。

除此以外,若你細心比較的話,每部器材都有它最佳工作電壓,太高或太低都
影響它的表現。

上面所述,相信可以解答了部分發燒友的疑團!

聆聽室的臭蟲
這裏說的臭蟲,當然不是指那些可以用殺蟲殺掉的臭蟲,而是一些不大爲人注
意,而又確實影響聲音,引致一些莫名其妙而又難以解決的,又影響音色平衡
細微之處,它可導致發燒友即使換機、換線或是用一些高價音響附件也無法取
得所需的效果,但當你能留意除去這些臭蟲的話,你可能不用分文,就能令你
的組合發出美妙的音色。

玩音響,要靚聲,大家都知道,很多時除了組合的素質外,聆聽環境的配合,
電源的處理,音箱擺位元,附件的使用,家具的擺設等都要小心處理妥當,每
樣的基本功都注意和處理好,點點滴滴積累起來,這種細緻的功夫做得好的
話,才有靚聲的機會,這就是玩的意思。雖然很多發燒友都能做到上述的功
夫,但仍然弄不到靚聲,很多時是他們忽略了一些細節和一些視而不見很容易
錯過或忘記了要處理的事物,引致組合的表現總是不能稱意,以下是我的一些
捉臭蟲的經驗,若你發覺有同樣情形在你的聆聽室發生的話,你試試用以下的
方法處理,效果可能意想不到。

一、多餘音箱的處理
很多發燒友都擁有一對以上的音箱,他們習慣都擺在同一聆聽室內,這些不用
的音箱往往是導致組合聲音欠佳的元兇,特別是這些音箱擺在發聲音箱的附
近,無論你把它放在發聲音箱的左右或後面,只要是放在同一房間內都足以令
整個組合的動態受影響,不但定位受影響而且樂器和人聲的凝聚力和質感都使
你有一種鬆散和有氣無力的感覺,你只需把這多餘的音箱搬走,你立即就可以
聽到很大的分別!要是不能搬走的話,你試用一截短的銅線把音箱的正負極接
起,(再用這音箱時,記得拆掉!)有可能的話,你把這對不用的音箱放到聆聽位
置的後面,你一定會聽出整體的動感,質感和力度都會好得多。

爲什麽一對不用的音箱也這麽大的影響?主要原因就是當主喇叭發聲時,這些
不用的音箱也像音叉作用一樣起著共鳴作用,當你用手輕按這些不用的音箱的
紙盆時,你一定感到它隨著聲音輕輕震動。這不但卸去發音音箱的不小能量,
更因本身變成一個共振體而發出干擾聲音,弄到主音箱的聲音也因而受到污
染,這情況下,又如何靚聲?有些嚴格的試音室只放一對音箱作試音用途,原
因正在於此。多年前英國某名廠一位HiFi界中極負盛名的高手就曾經示範過。
在一個只有一對音箱的試音室內,把電話拆掉拿走,在場每一個人都清楚地聽
到有顯著的改善,你試想一下,電話話筒的微型喇叭也有這麽明顯的影響,諾
大的音箱上的喇叭會不産生負面的影響嗎?

當你不能把沒用的音箱移走別處,用短銅線把正負極短路也會起作用?是的,
當你把它短路時,單元的紙盆震動産生的電源會回流到音圈,這反電動勢會産
生反作用力抵消紙盆振動,因而減少活動範圍而減低對主音箱的影響,但效果
當然不及把音箱移離聆聽室。

二、室內空箱和木櫃,通氣槽的影響
若室內放置有箱子和木櫃,而又裝有冷氣槽的話,這些都是共鳴體,處理不好
的話,肯定會隆隆作響,影響整體的高中低平衡,而且無法取得快速有力,結
實和富有動態的低頻。其實這些箱子和櫃若能好好地小心處理的話,它們反而
可以用作調整低頻之用,方法亦很簡單,用書本和衣服棉被或毛氈之類的物品
不規則地塞至大半滿,箱內留小小空間,這些箱或櫃子放在低頻的駐波區,就
可把大部分的低頻駐波吃掉,把這些箱子放在聆聽者的後面和牆角也有很不錯
的效果,這些箱子或櫃的門更可利用來調節吸收音量。

至於風槽或冷氣槽就比較難處理,一般可用吸音棉把它包起來,如果效果仍不
理想的話,那只有用木條加固,或用一些像泥膠的冷氣喉用封膠貼在減低它的
震動和共鳴。

講起箱子,使我想起一次有趣的經歷,我記得有一次到一位發燒友家裏作客,
當聽鋼琴和敲擊樂時,有些頻段總是咚咚作響,起初以爲是音箱有問題,但走
近音箱細聽又全沒問題,一時間大家也摸不著頭腦,後來在無意中伸伸懶腰,
一腳把茶几底下的曲奇餅鐵盒踢了出來,才發現這個空的餅盒竟是元兇,每當
箱發出某一頻段的聲音時,就引起它的共鳴而咚咚作響,把它拿走便一天光
曬!所以發燒友平時要多留意不要把那些空箱和空罐之類的東西留在聆聽室內
造成怪聲。

三、音箱上不宜放在雜物
我們很多時在發燒友的家中和一些雜誌的照片上都看到人們很喜歡在音箱上放
些小擺設,或爲了美觀,蓋上一些花布或刺繡之類的物品,其實大多數的音箱
頂部都不適宜放任何雜物,因爲對高音的頻段有很大的影響,但相反,若你能
好好地利用音箱頂對高音敏感的特點,你可以用不同的物質校聲,例如當你感
到高高暗談,空氣感不足時,你可以把音箱頂上的小擺設,布公仔或吸高音的
東西拿走,你往往就解決了問題,但若你感到高音太亮時,你又可以用一小方
棉或絨布放在音箱頂移近高音單元處,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以前我就試過一
隻日本叫Combak的調音片,可以放在音箱上調節高音,一般來說,音箱頂最忌
放重物和一些吸音性重的東西,它不但影響高頻的延伸,更影響音像的高度和
結像力,使聲音失去很多細節和空氣感。

同樣道理,很多機都忌用重物壓在上面,這樣會使聲音死去,欠缺生氣和餘
韻,若你真的用重物壓在機上的話,你先試聽一段的小提琴音樂,然後把重物
移去再聽聽,你就知道什麽事了!

四、壁畫、挂氈和盆栽的放置
爲了點綴家居和美感,很多發燒友都喜歡挂上畫和挂氈之類東西,更見很多人
喜歡在音箱附近放些盆栽。這類東西不要看輕它的作用,很多時聲音發生問題
時,往往就是它們作怪,例如你在音箱的旁邊挂上一幅用玻璃框鑲好的畫,往
往就由於玻璃的反射太強,而使左右聲道失去平衡,做成一邊大聲的結果;一
般挂氈都具有吸音能力,把它挂在一邊音箱的第一次反射點時,也往往做成一
邊細聲和結果,除非你能在左右對稱地挂上同樣的挂氈,否則不挂也罷。

放盆栽的道理也一樣,由於那些茂密的葉子多的盆栽對聲音的擴散起一定的作
用,放置時更要留意是否會影響結像和定位,當你發覺音像鬆散無法結像時,
你試把它們移到另一些位置去看看是否有改善,才好決定把它放好,不要只求
美觀而隨意放置。我就曾以把兩盆矮樹移離約半米便解決了音像鬆散和定位問
題。

不要只顧換機和換線,只要你花少許時間去捉捉"臭蟲",你肯定有所收穫!

============
因文章太長,待續.......
分享 转发
TOP
2#

續二.......
============

喜訊一則
自本欄目創立以來已寫過多篇文章,由於不慣寫一些測試文章,內容總是環繞
著玩'HiFi'的範圍,但多年來在國內外的雜誌上,差不多所有的題材被人寫
過,更多的是重覆又重覆地被人寫過,同一題材再由我寫而又沒有新意的話,
恐怕被人誤會小弟炒冷飯,騙稿費,所以很多時我都爲文章的題材而大傷腦
筋,雖然我多年在'玩'的過程中有不少新發現,但往往由於缺乏理論基礎和透
過科學鑒證去肯定,我都只視爲一種特殊現象,不敢寫出來,以免貽笑大方或
被人視爲神話。

回顧過去我寫過的題材都是一些基礎知識和一些很容易爲發燒友忽略,但卻足
以對聲音表現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的小節,一直以來我都沒有觸及其中一個重要
的環節,就是聆聽室的聲學、也就是一般發燒友經常提及的試音室聲學問題。

以前,HiFi圈中很少人提及試音室的聲學問題,一是很少人注意到它的重要
性,主要是它是一門冷門學問,就算世界知名的學府,也很少人有興趣進修讀
這科目,市面上這方面的書籍也甚爲罕有,所以發燒友想在這方面探索也毫無
頭緒,不知從何入手,就算你能從某些雜誌得到部份資料,也純是理論性,欠
缺設計和改良聆聽室聲學環境的指導和範例以供參考。

過去我也認識過數位元真正修讀音響的工程師,他們涉及的多是音樂廳、公共
場所、音響專業錄音室和廣播室之類的音響工程,對一般發燒友試音室的聲學
設計,多缺乏實際經驗,另一方面,他們未必是發燒友,所以對發燒友的要
求,甚至音色的認識也只是純理論的認識,很多時他們用儀器去驗證多過用耳
朵。我就遇過一些音響工程師連我們常提及的音色平衡也不能用耳朵分出來。
我亦曾經見過幾位元工程師爲一些高級音響店設計試音室,結果大失所望,效
果不消提,還弄出不少笑話,成爲行中人取笑物件。

這現象不是某地區的音響工程師所獨有,很多有名的工程師也經常失手,這並
不表示他們的學術水平低,只不過在聲學的範疇裏,未知和不能預知的因素和
變數太多,別的不說,就以家居形式或一般音響店的試音室來說,你若照理論
去設計的話,做成後,聲音理想的話,當然是上上大吉,可是只要你把其中某
些家具更換或改動位置,例如把皮沙發換成布藝沙發,地氈由薄換成厚的,或
把窗簾換過別的材料都會使到聲音變壞,甚至不忍卒聽,這不是工程師的錯,
錯在他設計時,難以考慮這些日後難以預計的變數,就算你能把一切的資料和
物料的運用都在預計之內,例如音樂廳之類的設計,依照理論去設計,也難保
證靚聲,世界上的音樂廳也不是每個也好聲便是例證。這些音樂廳不是一早就
照聲學理論把所有影響聲音因素例如空間大小,人數,座位數目,所有物料的
吸音和反射係數等等都一早計算在內嗎?理論上只要依公式計算,按圖施工便
可以得到好的效果嗎?可是,不到實際演出開聲那一刻,誰也不敢說一定靚
聲,何況,一個家居的試音室,光是房子就不是根據聲學的需要建成,房間形
狀也不是由你決定,加上家居裝修,房間家具擺設等無數變數和附近環境的影
響等等問題,也令音響工程師頭痛不已,有時你甚至肯出錢請這些工程師,他
們也未必能爲你解決試音室的問題。

近年發燒友已認識到,靚聲是由幾個重要因素配合而成,一是器材素質,二是
聆聽環境的配合,三是要有純淨的電源,四是調校技術,缺少任何一環的配合
也難以靚聲,其實除了調校技術難以用金錢羅列和全靠個人的修爲外,其他最
難處理的是聆聽環境的聲學處理。

經多年的不斷探索,不斷的試驗和參與過多個試音室的設計和改良,也從很多
學術性的文獻中得知一些設計上扼要的地方,總算得到了一些經驗,開始對房
間聲學有所認識,但很多奇異的現象和難題有時仍是感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
然,有待進一步研究,我常常想,若有一位這方面的專家而又是發燒友的話,
肯定會在這方面助我一臂,使我解決心中的疑團。

數月前,得遇多年失蹤的老友李維恩(VIAN LI),追問之下,原來此君原先修醫
科,後竟因對音響極度發燒而去轉修Electronics Acccustic Engineering(電
子及音響工程學),追隨世界著名電子學`權威Professor E.M. Cherry教授,他
于二十年前設計了世上最低失真擴音機線路,所得的160美元獎金卻是澳洲發明
家得獎的最高紀錄。另外李兄還跟Greg Cambrell博士學音箱設計,
Dr.Cambrell是靜電喇叭及聲學大師,去年設計了被美國THX權威稱爲世上最佳
超低頻音箱。他還用了五年時間在澳洲跟世界十大揚聲器單元設計師之一
Michail Barabasz學習喇叭單元設計。得悉他的際遇,當下如獲至寶,心想此
次可以找到名師,把很多有關音響學的難題向他請教。

原來李兄不但從事音響工程工作,更與他的師父Michail Barabasz以及多名
Monash大學的教授合作,建立了AER公司,出產了一系列音箱,於是我急不及待
到他的試音室一行,看個究竟。

他的試音室座落在一所工貿大廈,面積約120平方米,裝修得清雅舒適,甚有品
味。整個試音室經過聲學處理但表面毫不著迹,開聲一聽之下,無論音色,音
場和HiFi的種種要求,均達到極高的水準,如此不著痕迹的聲學處理方法,是
我第一次遇到,真是心服口服,更難得的是,當時聽的是AER音箱(A1型,最平
價的書架箱),也靚聲異常,日後,我一定要親自試試他有份設計的音箱。

最近,經常和李兄見面,話題當然離不開發燒,最多的是涉及試音室的設計問
題,從中我得益不少,也解開我心中不少疑團,我興奮之余便向他作了一個不
情之請,希望他能把房間聲學的處理方法和心得,爲文向發燒友介紹,希望大
家從中得益,解決試音室的煩惱,原以爲他會拒絕(事實上他忙到連睡覺也幾乎
沒有時間),豈料他毫不猶豫地答應我不定期寫一些這類文章,真使我喜出望
外,我隨即把這消息轉知本刊周道先生,周先生亦喜不自勝並爲此而作出特別
安排,由於版面所限,可能安排在我的專欄登出他的文章,(到時我又可以躲懶
了!多謝維恩兄!),他今期寫的題目是淺談房間聲學處理。

你說,這不是喜訊是什麽?

編者後語--多謝李哥爲本欄目操心,請來專家加盟寫作,而且是甚有價值的房
間聲學處理。讀者有福矣。唯李哥的文章很受歡迎,仍不能斷。有勞有勞。

沒有答案的問題
雖然多年來在多本雜誌上撰稿,也成立了一間音響顧問公司,蒙讀者們的信任
和青睞,也接到不少朋友們的來信和電話問及很多有關音響問題,但對某些問
題,我從不作答,致使有些朋友誤會我擺大款,扮高深,崖岸自高,爲此,我
不得不借此一角剖白心聲,希望朋友們能諒解我的苦衷。

以下都是一些我不願作答的問題:

器材搭配的問題
正如我在本欄目文章裏提過,我最怕寫測試器材的文章。雖然年輕時試聽過和
玩過不少器材,目前很多時也湊興參加一些器材測試,但近年已很少在家測
試,一是年老力衰(我已不是哥級年輕小夥子,實際上很多人已稱呼我叫阿
伯!) ,測試時涉及大量體力勞動,我這副老骨頭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二是世
界上器材品牌太多,每個牌子更有不同型號,要我用大量的時間去測試,每天
都聽同樣的試音碟,對我來說是花不來,因爲我需要做的事情太多,我只希望
能有更多時間去聽更多不同的音樂,使我的精神生活更富足,便於願已足,測
試工作還是留給別人去做好了!當我偶然去參加別人的測試時,我只是聽聽效
果,沒有做筆記或作評論,這樣的短暫試聽和印象,我深知若憑此結論而答朋
友問題的話,會誤導朋友,是不負責任的行爲,對一件器材的評價,我若不是
經長時間去聆聽、比較,用不同的器材,線材和音箱去匹配,再經仔細調校,
我是不會輕易下結論的,試想,世上這麽多的器材,我花得起這麽多的時間
嗎?就算是一些雜誌寫手,有誰敢說他已試盡天下器材,他的結論和評價一定
正確嗎?你又知道他們會否牽涉到一些商業利益在內嗎?

個別器材的測試已是如此困難,當和其他器材組合時更是千變萬化,效果難以
預測,未經實試更難以作出定論,更遑論在不同的聆聽環境中。器材肯定受聆
聽室的聲學條件影響而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所以有些朋友往往在購買器材時聽
到店家的試音室表現時很滿意,但當同一器材搬回家時,效果竟然不堪入耳,
他們不明就裏,以爲店家騙他,其實是他一廂情願,以爲買了這樣配搭的器
材,在家裏便可得到同樣的效果,從沒想象器材是需要和家裏聆聽室的聲學條
件相配合,加上精細的調校技術,才可達到理想的效果。

我相信,沒有一家音響店,在沒弄清楚你家裏的聆聽室環境和特性,和你用的
器材配搭前可以保證你向他買的器材回到家裏一定靚聲,除非他肯定無條件借
給你回家試聽滿意才買,否則還是不要輕易相信他們的花言巧語,這樣才不致
貼錢買難受。

器材配搭已是一門大學問,加上需要聆聽環境的配合和精細的調校技術才可得
到靚聲,試想當你提出此類問題,而我又沒有實際聆聽過你的組合,不瞭解你
聆聽室的問題時,作爲一個負責的人,我不會輕易作出購買器材的建議,更不
會對器材輕易作出主觀的評價,寫到這裏,相信你已理解我爲什麽不願作答的
原因。

聆聽室的問題
看過我上期文章的朋友都知房間的聲學問題是一專門學問,就算是由工程師設
計的音樂廳或聆聽室,未到完成之日和正式開聲之前,誰也沒有把握說一定靚
聲,很多時在事後得知效果後還得大興土木作出大的修改才能達到一個可接受
的水準。聆聽室所牽涉到聲學問題如此複雜,而絕大多數發燒友的試音室通常
又多和家庭的起居飲食,家人活動和社交結合一起,房子又不是專爲聽音樂而
設計,形狀變化多端,窗戶、房門、走廊位置千變萬化,加上家具擺設和裝修
的間格和佈局,都在影響著聲音和音場的表現。試想,當有朋友向我問及房間
的聲學處理問題,而我又沒有實地去勘察,去聆聽和用儀器去測試以找出問題
所在。只是憑臆測而教朋友去做一些毫無把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時,你認爲這是
一個負責任和有良知的人應爲的事嗎?在這裏,我毫不諱言我鄙視那些不學無
術,扮專家而教人如何如何去處理聆聽室的所謂高手。

我得承認,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也不是什麽高手,當我遇到這類問題,我仍
需要向我的工程師尋求協助,結合過去經驗,透過試驗和實踐,也可能經數次
失敗,才可解決問題,所以當一些朋友只是透過電話或函件簡單地描述他們遇
到的聆聽室問題時,你想,我會回答嗎?

其他問題
問題實在太多了,但多數都就我曾寫過的題材而提出的,其中由於我曾在電源
處理方面著墨較多,有些讀者照我建議去做時,效果不如理想而質疑的,經過
我瞭解後,才知道他們用料和製作過程有疏忽而引致,須知,就算所有材料都
是一樣,甲乙兩人用同一套工具去製作出來的成品也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這
正如坊間那些教你如何烹飪的書一樣,你照他教你的方法去煮一道菜時,是否
好吃,還得看你的功夫。所以當你照我所建議的方法去做而欠佳時,你教我如
何去作答?這正如很多人都去搜集馬蘭士7這部名器前級的零件而照原機線路去
焊制,他製作出來的作品就和原作一樣嗎?

最近,有一位珠海的發燒友致電我的顧問公司,當時我身在外地,他趾高氣揚
地對我的職員說,他現在用的是某德國名牌價值廿多萬的絕頂級CD轉盤和某一
名牌解碼器,音箱也是美國某世界絕頂名牌音箱的書架箱,最近他不滿意組合
的表現,想升級,希望我提供其他配搭器材,職員聽完後向他表示我在外遊,
他隨即問及我現在用的是什麽器材,我的職員據實回報我現用的是JBL K2音
箱,CD機Sony的CD P5000,前級是新加坡電子怪傑林子賢的作品,後級是
Rowland7號,豈知道這位朋友聽完後,竟然對我的職員很認真地說:"JBL K2哪
能聽呢!Rowland7應該拿去填海啦,那部土炮前級土頭土腦哪里會有靚聲?看
來,李哥還未夠班答我的問題,叫他回來後找他的朋友Leo(音響之路的主編馮
煒國先生)打電話給我吧,我的電話是XXXX!

對一個這樣幽默的朋友,我實在不懂得如何去答他的問題!

HiFi如是說
很多朋友見到我時,每每都問我玩了音響多年,可有些秘訣相授?有什麽訣竅
可以玩好HiFi?對目下許多HiFi友玩音響的態度和一些似是而非、光怪陸離的
論調有什麽感想?

其實自本欄目創立以來,我已經把我歷年的經驗有系統地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要是你都看過我的文章,相信你已很清楚我對HiFi每一環節的重點所在,一些
禁忌和一些最易爲人疏忽的環節作出詳細的分析和提出一些處理的方法,這些
說不上是甚麽心得,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能和一衆發燒友交流經驗,也
順便提醒一些初哥發燒友,避免他們多走冤枉路,從而少交學費(給一些無良商
人欺騙),也提供一些方法去改善他們的系統,如此而已。至於一些超級高手或
一些自認爲天下無敵的大師級發燒友,可能視這些蕪文是老生常談,不值一
看!爲的是我寫得太膚淺,所用的器材不夠班,所以不夠權威去寫HiFi文章,
又或我調校出來的聲音不夠水準,所以爲文不足取!對於這些批評,我毫不介
意,因爲我不是爲這類人而寫的,況且我到目前爲止,每天仍花不少時間去尋
求改善自己的系統,我認爲目前的系統距完美的境界仍很遙遠,我真的希望別
人有以教我!

寫到這裏,我忽地想起一些可能是很多發燒友都碰到過一些似是而非的現象和
論調,或仍未找到答案的問題,我試列出來,希望大家能好好地思考一下,有
否答案不要緊,只希望能令你動一下腦筋,或許對你玩HiFi(甚或荷包)有所收
益。

(1)器材如是說
●有人認爲,只有貴的器材,才能做出好的效果,其他因素,毫不重要。
●器材都有僻性,有些沒有高音,有些欠低音,總是難得合意,聲音欠佳,只
有換器材才可解決問題。
●某些牌子器材只合用來聽某類音樂。
(2)線材如是說
●線越貴越靚聲。
●線越粗越好,細線只會雞聲雞氣。
●線也像器材一樣,有些高音靚,可是低音不成,有些性格相反。
●線可醫HiFi百病。系統若是欠高音的話,可買一些有高音欠低音的線去遷就
系統便成;要是有低音駐波的話,也可用線去消除駐波。
●線一定要銀質才靚聲,而且一定要特富龍外皮(Telfon)的才靚聲。

(3)聆聽室如是說
●只要鋪上厚地氈,便可把低音吸掉。
●房間做好吸音便會靚聲。
●器材靚,音箱好,便無需考慮房間的音響特性,因爲器材可以克服一切房間
的聲學問題。
●換器材或線材可解決房間的一切問題。
●不用購買專業用的調聲器材(例如調音柱、擴散板等),只須依樣葫蘆,用類
似物料照樣子做,便可達到效果。
●用木條做好骨架釘附在牆壁上,再在木架上釘上木板便會靚聲。

(4)器材供電如是說
●用電源濾波或隔離牛只會衰聲。
●只要用粗電源線直接在牆上插座接取電便會靚聲。
●什麽也不用搞,只要買最貴的電源線用在機上便會靚聲,擴音機力水也會倍
增。
●只要用穩壓器把電壓穩住便會靚聲。
●隔離牛越大越靚聲。

(5)配件如是說
●所有器材必需用釘腳承起才靚聲。
●越是名貴材料(例如寶石、鑽石或水晶之類)所造成的釘腳越靚聲,聲音才會
高貴。
●配件可以起死回生,只要用上某些配件,便可克服系統某些毛病。

(6)摩機如是說
●所有器材均有缺點,買回來一定要摩過才能達到超凡入聖的的境界。
●靚零件一定靚聲,好的器材一定用天價級的零件,零件素質主宰一切。
●一部平價機摩過後,往往勝過一部貴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名機,所以不用買
靚機。
●所有音箱必須摩過才好聲。
●小音箱經摩過後也可以有超低頻。

(7)自作派如是說
●自己製作的器材,必定勝過廠製品,而且價錢便宜得多。
●所有名機一旦在自作派家裏比拼時,必定輸到一敗塗地。這證明自作派如何
了得!

(8)校聲如是說
●校聲功夫不重要,只要器材靚便可,換器材可解決一切問題。
●音箱擺位是一種騙人技倆,音箱移動一兩次,任何人也難以分辨聲音的變
化。
●也有人說,擺位元可以克服一切系統所産生的毛病。
上述的每一項,相信很多人都碰到過或深信不疑,可是你有沒有認真、客觀和
冷靜地去思考過它們背後的真理?觀點是否正確?是否有科學根據?你有否懷
疑過?如何去分析和界定對或錯?

您可願意花一些時間去想想?

發燒友,但願你的名字不是粗人!
每年在廣州白天鵝賓館舉行的國際音響唱片大展,本人必躬逢盛會,亦在期間
主持了幾場音樂欣賞會,展會後有發燒友告知趣聞數則,謹錄如下,至於內容
是否屬實或純系虛構,無從證實,故四方君子或有心人士,切勿自作多情,對
號入座,則幸甚焉!

以下的一則趣聞,頗堪令人發噱。

發燒友好鼓,特別喜愛以鼓去考驗器材,自炎黃第一鼓面世以來,無不人手一
張,喜其動態強勁,錄音佳而內容豐富動聽,賣HiFi器材的試音室亦喜以此CD
來Show qually(演示實力),發燒友械鬥或演示自己套音響如何了得時,亦喜以
鼓示人,音響展自不例外。參展期間,不時鼓聲隆隆,爆個不亦樂乎。話說有
某發燒友參觀某展房,要求播第一鼓時,某主事人挪動他那水魚般的五短身
材,用手托托他那自認爲滿具書卷氣的眼鏡,用那副像死魚般眼睛,陰沈沈地
把這發燒友由頭到腳打量一番,然後用鄙夷的眼光望著他說:"沒有品味,鼓是
粗人聽的東西,你還是到那些粗人的地方去聽吧!"

告知我這段趣聞的發燒友後來告訴我,此家所用的器材只能播些雞聲雞氣的軟
體,一播爆棚音樂,定死無疑,故以此作藉口來遮醜焉。

在展會期間,某展廳外堆滿人群,人人爭先恐後,但由於座位有限,加之當時
場內也站滿了人,很多人都不得其門而入,只好自覺地排隊等候下一場,其中
有一中年人在展廳門外接待處取過産品資料後,欲強行進入展廳,工作人員婉
拒,他竟然破口大駡,並將手上的産品資料憤然擲地並大聲說:"巴X閉,要老
子俾面聽你才出奇!"然後用憤怒而目空一切的目光,橫掃全場(他當然希望別
人附和他!),豈料全場鴉雀無聲,人人報以鄙視眼光,他只好悻悻地離去!
在一般展示房間中,大都是人來人往,間或有人坐下細意欣賞,聆聽他感興趣
的産品,但在正式有主持人舉行的欣賞會中,很常見到的一個現象就是,有些
發燒友在主持人講解或播放音樂時,竟然旁若無人,高談闊論,使其他人欣賞
時備受干擾,當別人報以憤怒而鄙視的目光時,他還以爲人家欣賞他的高論,
更意氣風發地去批評所聽器材的不是之處,他家裏的器材表現如何了得,並高
聲教他的朋友如何去聽,結果他的朋友或其他聽衆只好全場都啞忍著他絮絮不
休的偉論,欣賞會結束後,我相信他的朋友會發誓,以後再也不會和他結隊前
往這類展會,以免出盡洋相。

你別以爲一些自大狂的發燒友才有這些舉動,就連一些業界人士也犯了同樣毛
病,我就聽聞某業界名人曾帶同他的手下到別家展廳參觀別人的欣賞會。主持
人一面講解,他一面在後面批評(當然不是好評啦!),當播放歌曲時,他又大
聲的彈:"這樣的聲音,能聽嗎?",當時旁邊有幾位聽衆按捺不住,請他收
聲,他才發覺失儀,面懵懵地聽幾句歌後便匆匆地離去。

朋友,當你看了上述的聽聞時,你有何感想?

我沒資格去批評他們的所爲,但我覺得HiFi是一種高雅的愛好,作爲一個發燒
友每每被人視爲曾受高層次的教育,行爲和舉止都有教養,有風度和文明的
人,無論在公私場合,待人接物都應持禮貌和公德心,這樣才會得到別人的尊
重,一個粗口爛舌、不守秩序而自稱發燒友的人,相信別人羞與爲伍,在音樂
會中高談闊論,打電話,隨意走動,或恣意批評,妨礙別人欣賞的人,只是顯
出他毫無教養,不尊重別人欣賞的權利。他們的行爲只有令人厭惡和鄙視。

我常常提醒自己,個人的行爲不光是代表本身的教養,在公衆場合或外國人在
場的地方,更代表著我們社會的文化、教育水準、公德心。在外人面前也代表
著民族素質的高低。你試想想,若外國人看到人們上述的行爲時,他會怎樣評
價我們這個禮儀之邦?

發燒友啊,我真的不希望你的名字是粗人!

XRCD,你相識嗎?
XRCD是由日本JVC公司開發研製出來的,這種"擴展解析度CD"(Extended
Resolution Compact Disc,XRCD)技術的重點是加強母帶錄音處理及CD唱片的
製作,其目的是讓聆聽者聽到更高保真度和更好音質表現的錄音效果。XRCD的
錄音處理技術均是在目前的CD標準範圍之內,因此,重播XRCD版本的CD唱片不
需要特殊的CD唱機和解碼器,目前的CD重播設備均能重放XRCD版本的CD唱片。

一般來說,現在的原始錄音多是通過U-matic 1630開盤式錄音座處理並轉換成
原版磁帶,然後再送到唱片生産廠生産出壓片母版,最後生産出CD唱片來。就
這一點來說,音樂藝術家、唱片製作人、音響錄音師們都希望CD唱片能重放自
己心目中的理想的原音效果。不過,由於製作工序並不是標準化的,因此即使
是數位化處理是正確的,也並不意味著CD唱片總是能重放出最好的音質。既然
唱片製作處理工作是由各個不同環節組成的,那麽唱片的整體性能表現就有可
能受制於這些環節。這也就是說,在唱片製作時,工作人員必須格外細心,對
母帶處理及唱片製作的各個方面都必須一絲不苟。

因此,爲了保留原始錄音的最好的聲音純淨度,JVC公司在母帶處理及唱片製作
的每一步驟中都付出了辛勤的工作。其目標的實現不只是依靠技術手段,廣泛
的試聽測試也是最好的測定方法之一。作爲整個錄音技術處理流程,錄音設
備,傳輸介面,交流電源校準,字時鐘分配,母帶格式,重放系統和CD重放設
備都需經過測式。最終的結果就是JVC公司推出了XRCD。和以前的CD唱片相比,
XRCD版本的CD唱片具有更有清澈的清晰度,更精確的聲像呈現,更高的音質表
現。更重要的是,聽XRCD版本的CD唱片不需要特殊的解碼處理,其重放方法同
原有的CD唱片一樣。

XRCD錄音技術的著手點是母版帶電平。直接來源於母版帶控制臺的類比信號經
過JVC公司的20比特K2超級編碼(20bit K2 Super Coding)技術進行數位化處
理。JVC公司的這種K2是一種20比特量化精度、128倍超取樣的模/數轉換器。其
特點是動態範圍高達108dB(-96dB,THD),平坦的頻率回應(20Hz-20KHz,
+0.05dB),低電平信號具有極低的諧波失真等。

K2超級編碼還提供有20比特轉換爲16比特的比特下降模式,以及在資料流程中
通過介面信號的再成形處理來消除時基抖動誤差的功能。這兩個功能對唱片製
作也大有稗益。20比特數位信號通過SDIF-2標準傳輸介面(介面)傳送到索尼
PCM-9000光磁機。通過索尼PCM-9000將原始資訊記存在光磁碟片中,而不是象
以往一樣,通過U-matic 1630開盤式錄音座將原始資訊記錄在原版磁帶之中。
由於光磁碟片具有極好的穩定性以及20比特的存儲容量,因此,JVC的XRCD利用
它作爲傳送到唱片製作的音頻記錄媒體。

位於日本橫濱市的JVC唱片製作公司,就是通過SDIF-2傳輸標準,利用索尼PCM-
9000光磁機,採用K2超級編碼技術之中的20比特轉16比特的工作模式進行錄音
數位處理。這種處理方式能使高解析度的20比特信號轉換成16比特的信號時仍
保留有完整的低電平資訊。在沒有採用雜訊整形技術的同時,能確保信號具有
真正的16比特動態範圍。最後,16比特信號再進行EFM編碼處理。

另一個K2電路叫K2 Laser。在把EFM信號傳到鐳射拾取頭之前,通過K2 Laser電
路對EFM信號進行再成形處理。這個電路的輸出級同樣採用K2超級編碼介面。通
過K2 Laser電路可以消除可能會出現在資料流程之中的時基抖動。貫穿於整個
處理過程,需將字時鐘放大並分配至各個過程之中,以獲得最大值的優異的信
號保真度。同樣地,每一台設備的電源在供應之前也需進行淨化處理。爲了保
證音質以及音樂內在性能得到真實記錄和重現,設備之間的電纜連線和插座等
都採用SDIF-2介面。經過測試,SDIF-2標準介面具有更好的數位音頻信號傳輸
性能,遠勝於AES/EBU傳輸標準。至於CD唱片的反射層也經過大量測試,包括採
用24K鍍金膜及純銅膜反射層,最後測定出鋁膜反射層具有最好的音頻效果。
XRCD最後的製作過程就是將高質量的數位信號從母版帶上轉錄到CD唱片上。

JVC之所以精工細作採用XRCD,是爲讓聆聽者在享受音樂的同時,音樂藝術家、
唱片製作人和音響錄音師們的各自初衷也都能一一真實呈現。同樣的原始錄
音,經過不同的錄音技術處理,在音質表現和聲像呈現方面必然會出現細微的
差別。而XRCD,追求的就是真實的原音再現。

===完===
TOP
3#

續一.......
============

望天打掛
全球的天氣,年來受到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不少地方的氣候都反常,不但帶來
不少的天災,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和生態環境,就連發燒友也受害,何解呢?你
還記得嗎,前幾天下著連綿大雨時,你在家聽你的心愛組合時,你有否感到你那
類組合的聲音象鬼食泥一般,又或你的死黨苦著臉向你哭訴,他的名貴組合變了
聲,不堪入耳,不知出了什麽亂子,又或你去到那些HiFi鋪,效果都是難以入
耳,真的是象音響末日似的。

不錯,天氣的變幻,直接影響音響系統的表現,如你留心天氣的變化,留意各種
不同天氣下,音響系統所表現的差異,識得望天打佳,一旦有失常的表現時,你
就不會盲目地去疑神疑鬼,把系統攪來攪去,換機又換線,不但花精神,有時甚
至傷及荷包呢?

我有位老友,每天都望天打挂,家裏除了溫度計,濕度計外,更有一座航海家用
的專業氣壓計,每次開機前,都要看看當日溫度和濕度的比例,更重要的是看看
氣壓的高低,然後才決定開機與否,如果濕度太高或氣壓不正常的話,他就索性
不開機而看電視節目去也。曾經有一段時間,他每晚開機前,都打電話給我,告
訴我當天氣壓是否正常,濕度是否適當,並作出靚聲預測,以五盞燈爲准,最靚
聲是五盞燈,稍差是四燈,如此類推,並且預測當日是否高音過多還是適中,低
音是否爆得起等。起初我只是當他開玩笑,不以爲意,但我這朋友認真異常,語
氣嚴肅,使我也漸漸留意他的預測,留意起自己組合在不同天氣情況下聲音起變
化。

經過一段時間(約兩年吧!)的觀察,我和一班發燒友都有差不多的結論,天氣的
確對音響系統的聲音表現,有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說,音響好壞與大氣壓力最有
關係,氣溫和濕度雖然肯定應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仍不及氣壓變化影響大。據經
驗所得,當氣壓向高或低移動時,音響效果最差,但當氣壓持續穩定時,無論是
高氣壓也好,甚至低氣壓也好,效果都不錯;高低氣壓穩定時,系統聲音的取向
當然有所不同,但那只是音響特性的不同。

每每當氣壓起變化時,例如氣壓由低趨向高時,則高音有偏高的感覺,低音沒有
氣勢,總有點不對勁的感覺。相反,當氣壓由高趨向低時,你會感到聲音粗重,
乾澀和欠缺開揚的感覺。上述的情況多是發生在氣壓變動時最爲顯著。但當穩定
下來,不論高低,都有不錯表現,而在正常氣壓(水銀76cm)而又穩定時,音響系
統的表現最靚聲(校得不好的例外!)

除了天氣外,一些也會影響聲音的因素(不包括已知或還未知的),我試把它出來
作爲大家參考。

一、電力不足,例如地區供電不足,電壓下降,又或天氣熱時,在高峰用電期間
時,任何組合,相信也不會好聲到那裏。

二、聆聽環境和時間,一個聆聽環境的色調、佈置、附近環境的干擾,家人的活
動都足以影響你的情緒,在時間方面,你總是感到日間沒有夜好,夜間又沒有深
夜時好。

三、個人的心情和精神狀態。當你心情欠佳,煩躁不安,大喜大悲時,什麽音樂
也不見得好聽;如果你精神不足,疲累不堪時,你也會感到組合聲音會一無是
處!

四、人數多寡和氣氛。發燒友在三兩知已敘會時,組合的表現出色得很;但往往
人數一多時,高中音會不翼而飛,組合表現欠佳;卻原來,據專家估計,室內每
多一個人,等於多了八塊吸音板。所以,發燒友要演示音響時,切記不要招呼太
多人,否則你會失禮死人!況且人多時,往往有些自己以爲聰明的發燒友,喃喃
細語地去教別人聽或彈你的系統時,氣氛會被破壞無餘,聲音那會好聽?
發燒友啊,發燒友!上帝爲什麽賜給你兩隻耳朵而只給你一張嘴巴,你明白嗎?

改善CD機的音質(上)
很多朋友到過我的試室外聽過我的系統後,最令他們感到奇怪的是我用的CD機,
竟然是一部只值數千元的Sony CDPX5000,與的JBL K2音箱和Rowland組合極爲不
對稱,在人們的心目中,這組合起碼應用上十萬元級的CD機才匹配得合理,因爲
CD機是把守音源的第一關,若CD機表現欠佳的話,後面用的是極品器材的話,效
果也不會好到那裏去去!但當他們聽過我的組合後,發覺這部平價CD機的表現竟
然一點也不賴。有些好奇的朋友,甚至懷疑我收藏了一些秘密武器或做了手腳,
經仔細檢查後,並無任何附加的解碼器或其他的配件,雖然事實擺在眼前,但他
們總是不相信這部CD機會這樣靚聲,希望我能把校聲的秘技公開,惠及其他發燒
友。

在未談及如何改善CD機的音質前,我得把人們一些疑點澄清一下。首先這套喇叭
和擴音機是朋友暫借給我用,所以我不打算去買一部高級的CD機和解碼去配合
它,只用我手上僅有的平價機弄點音樂自娛便算。再者,我又好奇,視之爲一種
挑戰,看看將一部平價機發揮到極限時可以做到什麽地步,雖然目前的表現也相
當可人,但我從來沒有花過分文去"摩"它或買一些貴價線去配它。我在下面會把
一些經驗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CD機的承架,擺位
一般平價CD機由於成本關係,機身都比較單薄,最易受到外來震動,導致聲音劣
化。爲了減低震動的影響,我們得先瞭解CD機怕振的原因才可適當的對策應付。

震動的來源有三。第一是來自CD機本身驅動馬達工作時的震動;第二是地面傳來
的震動,例如音箱發聲時聲波震動地面經由架傳到CD機;第三是聲波再折射向CD
機時的震動。

對付第一種CD機自身震動,是廠家做的事,我們能做的有限,充其量在機殼身上
貼上一些吸震物質減輕震動而已。

要對付第二種震動的話,人們必需把CD機放在一些堅固、沈重的機架上。最忌放
在一些普通的空心木架或一些用薄板做成的組合櫃內。一般市面上裝有釘腳,厚
板甚或石板的HiFi專用架都適用,而我也不避嫌地介紹,在我用過衆多的架中,
以義大利出品的Solid Steel效果最好。

至於第三種震動,即是由空氣傳來的聲波震動,則有用擺位避開。我在前些時候
曾有在談器材擺位時提過,器材切忌擺在駐波區內,如果你把CD機擺在這些位置
上,劇烈的震動會使CD機的伺服系統和改錯系統産生異常的動作和不停地努力工
作,需要竭力去修補錯誤的讀數,從而加大了耗電量。從而影響了機內類比電路
的工作,引起音質劣化。再者機身的震動也會使佈線和線路板隨之震動,使電路
起微妙的變化,造成音質變異和劣化。

通常房間的四隻角,音箱背後牆的中間,兩個音箱的中間都是低頻的驅波密集
區,應儘量避免擺在這些位置上。

CD機的電源供應
我在以前寫有關供電的文章時,曾提過若要CD機靚聲就要避免把CD機和其他器材
共用一個插座,主要的作用是避免CD機的數碼干擾經由最短的途徑漏到其他器材
而影響聲音,我極力主張由另一電源,拖一獨立電源供應給CD機使用,如你能在
電源上加上隔離牛和濾波器去淨化供電的話就最理想不過。

除了用獨立的電源外,不要忘記檢查一下電源的極性是否正確,否則你會錯過了
一個獲得靚聲的機會。

CD機的接駁
一般CD機有兩組輸出可以使用。一組是直接輸出,另一組是有音量控制。要想靚
聲的話,切記要接直接輸出的那一組。經過CD機輸出音量的那一組通常都不會好
聲到那裏。

第二點要留意的就是把CD機背後不用的輸出,例如數碼輸出,光纖輸出或同軸輸
出等都要全部關掉。你不要以爲這些無關痛癢,你不防細心比較一下,你就知道
影響之大,令你不容忽視。

第三個要留意的是耳筒的音量開關。這個開關表面看來和直接輸出那端毫無關
係,但從過往很多機的表現當中,這個開關雖對CD機輸出的音量無直接影響,但
在旋動這個開關時,發覺很多時都産生音色上的變化,有些音場也受影響,所以
你可以細心比較一下,看看你所用的CD機上,這開關是否對聲音作用。通常我都
習慣把這個開關扭到最小聲的那點上。

你先去試試我上面所提供的方法把你的CD機處理一下,看看有什麽進展。下次再
談。

改善CD機的音質(下)
上次談過一些改善CD機重播效果的經驗和方法。意猶未盡,今次我再把一些改善
CD機音質的方法和大家分享。

輸出端的選擇
占絕大多數的CD機的輸出端都備有同軸輸出(則一般人稱之爲RCA或俗稱蓮花插
座),光纖或平衡輸出。這些輸出端並不是任何一個都靚聲,很多時某些中下價
的CD機,某些輸出因爲遷就成本的關係,都只是聊備一格,所以不要隨便相信一
些別用心的售貨員建議,去買一些貴價的訊號線去配搭你的系統,最好是向朋友
借用不同的線材去嘗試,仔細比較用那種方式接駁最妥當。更不要迷信平衡輸出
一定比RCA輸出靚聲,一定要實際接駁好後,AB比較過才知道應選擇那一種接駁
最好聲,特別是一般下價CD機,平衡輸出端的音質有時並不如你想像中那麽好是
正常的事,因爲靚聲的平衡輸出成本不輕。

若你的CD機的轉盤和解碼是分體的話,接駁時也要用不同線材去把它們連接,實
際試聽和比較後才好決定。在過往的經驗得知,RCA和平衡輸出的表現往往有很
大的分別,而光纖的音色也和其他的線材的音色有顯著的不同。當和前級和功放
等整體配合時,才可決定用那種輸出方式比較合乎你的要求,若盲目聽別人的提
議或一些刊物的評論而買線材去配搭,往往就不能發揮到CD機、解碼和前後級的
最佳狀態,而把罪過歸咎於CD系統。一套貴價的CD機和解碼,因爲輸出端的選擇
錯誤,表現輸給一部平價CD機是屢見不鮮的事。所以無論用什麽價位的CD系統,
多試不同的接駁方式,才可以真正發揮該機的優點,請多給它們一個機會!

CD機的適當位置
上次我談過CD機不應該擺放在駐波的密集區內,同時要放在音響專用架上和做好
避震功夫,我忘記了告訴大家CD機擺放時最忌疊放在前級上,若你是用層架的
話,雖然CD機或解碼器泄漏數碼噪音的話,很多時也會干擾前級和帶來一些耳聽
不到的噪音,嚴重影響音質。要是你看到它們之間上下疊放或距離太近的話,你
試試把它們分開擺放增加它們之間的距離,這時你會發覺公突然間豁然開朗,音
級感和空氣感會有很大的改善。這些不費分文的校聲法,你何不試試?

不用的機要拆線
很多發燒友喜歡把手頭上所有的器材,一古腦兒駁在一起,同時把電源接上,他
們爲了方便,同時希望物盡其用,這是無可厚非的。但他們犯了一個錯誤,無意
中劣化音響系統的音質,有時更爲系統帶來一些莫名其妙的噪音。

經驗所得,任何訊源接線到音響系統中的前級上時,很多時都會爲前級帶來額外
的負荷和阻抗的問題,就算沒有開機,也會爲前級帶來地線回路的問題,導致引
入一些奇怪的噪音,所以不經常使用或很少機會用到的機最好不要接到前級去,
同時切記拔去電源插頭。

我就曾經試過用盡各種方法也無法克服系統産生的交流噪音,有一次做清潔工作
時把答錄機搬走後沒有把它接上,噪音竟然不藥而愈,但當我把答錄機重新接
上,雖然沒有把電源開著,噪音又回來了,最後只有把它除下才解決了問題,不
但如此,音質也有顯著的改善。要是你有兩部CD機的話,記著,不用的不要把它
接到你的前級上去!

其他可行的校聲方法
CD機校聲方法很多,但以下是一些比較實際可行而又省錢的方法:

(一)釘的運用
市面上林林總總的釘腳,無論是什麽物料製造的,對於一些比較輕身的CD機種都
能起一些作用,但切記,沒有一套是萬能的釘,每套釘都有它的特有音色,貴的
不一定適合你的CD機,平的未必是一無是處,必須經過試用才可知道效果是否配
合你的系統。有時你發覺用家裏的小酒杯承放CD機會靚聲到你不相信呢!用釘法
則,只有多試,別無他法。

(二)承放板的影響
若你不用音響專用架去承放你的CD機的話,你試試用不同的承板去承起CD機看
看,變化之大,可以令你意想不到。在多年的經驗中,我試過的承板多到我也無
法說出,其中以超過2.5cm厚的花崗岩石板,一些名貴(貴到我沒有錢買的)的紫
檀木板(厚度相當的!),一些特殊結構的輕鋁金屬做成的飛機板,外國某些用硬
木條製成的砧板(厚度超過3.5cm)和一些新一代用作建築材料(制廚櫃或浴室材
料)的Corian板(樣子像雲石的)最爲靚聲。用這些材料做CD機的承放板,靚聲肯
定有保證。當然,若你在街邊拾到一些由百年大屋拆下來的青磚承放CD機又靚聲
的話,那是你的造化。

(三)水平調校
很多人都忽視了CD機承放地方的水平,需知道,CD機工作時,摩打(馬達)是高速
運行的,要是承放CD機的地方傾斜的話,摩打會側向一面工作,軸心不是垂直,
當CD轉動時會晃動、搖擺不定,雷射光頭循迹便會很吃力,系統也要竭力矯正錯
誤,試想在這情況下會靚聲嗎?雖然CD機放在水平的地方上,它的摩打未必百份
百能在絕對垂直的位置上工作。但總比較在高低不平的地方上工作好得多。要是
你的耳朵靈光的話,校正不平後,用一段你熟悉的試音碟試音,然後將CD機的水
平略作調試,使CD機略傾前或後,或左或右,你會聽到聲音的改變,音場也會變
動,當你捉摸到它的變化規律時,你就可以利用水平校聲,因爲每部CD機的結構
不同,反應也不同,所以我無法給你一準則去校聲,一切,只有靠自己,若有金
耳朵幫手的話,當然是容易得多啦!

(四)遮光布校聲
要是你的CD機是揭頂式而蓋子是用透明水晶膠的話,你要留意CD機附近是否有強
烈的光源直接或強光反射入CD機,因爲CD機本身是靠鐳射光頭工作,在受到其他
光線直射或漫射時都影響它的工作,從而影響到音色的表現,所以如你遇到這樣
的環境時,用些黑布或綠色天鵝絨布遮著透光的蓋子,你會直接聽到有不同程度
的改善,不信,試試看!

(五)洗白白
這些都是老生常談,定時清潔接線頭和座的接觸都是靚聲不可缺的指定動作,除
了用酒精外,市面上有一種清洗底板松香焊劑的噴霧劑接頭非常乾淨,雖然貴一
點,但一支可用差不多兩年,你還想怎樣?清潔時可噴在棉花棒上或直接噴在表
面上,再用清潔棉花抹淨便可。

長篇大論地寫怎樣爲CD機校聲,這些工作瑣碎,看來並無稀奇之處,可是,每樣
工作都能做好一點,累積的成果,就是靚聲的基礎。

如何大聲就是靚聲?(上)
玩HiFi不能只偏重調校某一環節而疏忽其他因素的影響,器材除了要配搭得宜之
外,更要有一個好的聆聽環境和悉心的調校和使用才可以達到目的,這些道理相
信大部分的發燒友都懂得,但能夠顧及全面去玩的朋友畢竟不多,單就器材使用
方面,很多發燒友對自己的器材性能都不甚了了,往往因爲使用不當而將衰聲的
原因歸究在某些器材身上。結果"玩"HiFi變成了不停地"換"HiFi。

過去兩期我就CD機的調校和使用談過一些改善的方法,爲的就是提醒一些大意的
朋友,好好地去調節器校和使用器材,不要埋沒了器材的優點。今次我要談的是
前級正確的使用方法。

前級可以說是整個系統的控制中心,一般人對前級的理解,以爲前級只是用來控
制音量的大小和選擇訊源的一件器材,對於機上的按鈕和設施都視而不見,甚至
對每個按鈕的用途也懶得去理解,他們其實是浪費自己的金錢和設計者的心血,
沒有好好地去發揮它的性能。

就以一部最簡單的前級爲例,它通常只具備選擇訊源和控制大小聲的功能,但你
不要輕視它,其實靚聲與否都跟你操作是否正確和調校有極大關係。

先撇開調校不談,就以控制音量按鈕(Volumn)來說,就有幾位老前輩公開地表
示,音量控制是一種藝術,音量的大小足以影響到整個系統靚聲與否。

很多朋友,不管聽什麽音樂,都以同一音量去聽,以爲錄音靚自然就靚聲,更要
命的是他們以爲大聲就是靚聲,所以不管是聽交響樂或是單一樂器演奏都用同一
音量去聽,結果你聽到鄧麗君的歌喉聲如洪鐘,嬌小的身軀變成丈八金剛,小提
琴的體積足以和大提琴匹敵,結他的高音像大鋼琴,低音部分像打鼓。當你聽到
皺起眉頭,心中發悶時,他們還對你說他的系統的動態如何的勁,歌手是如何的
夠中氣,錄音細節是如何多,簡直可以把你氣得半死!

爲什麽這些朋友會這樣子去聽音樂呢?這純因爲他們少了去聽真正的音樂會,我
指的是正統的現場音樂會。當他聽過在同一音樂廳裏演奏的交響樂隊和單一件樂
器演奏時的音量大小和真正樂器發聲時,他們才能明白到什麽叫做比例,才能真
正瞭解到單一件樂器演奏發聲時的音量的響度。除了聽現場外,另一最直接瞭解
樂器發聲和音量的方法,就是聽一些不用擴音機系統的真人演奏,或乾脆買件樂
器回來"親自操刀",那麽當你再去聽那些CD上的罐頭音樂時,就不會毫無準則地
去調節音量,不但使聲音失真,樂器變形,耳朵受罪外,日子久了,聽覺也可能
受損呢!

音量控制的最高技巧和器材的最佳表現當然就是能把樂隊或單一樂器或是真人唱
歌時的音量原汁原味地還原!這也就是一些HiFi友日夕追求的1:1的音量,同樣
比例的體積和同樣大小的立體音場。

他們是希望把整個交響樂隊搬回家去作現場演奏!

有些發燒友以爲只要把世上最貴的器材搬回家,就可以做到。以下是一個真實的
例子,這位主人翁廿年前所創下的紀錄,現今仍未有人能打破,一些前輩級的發
燒友至今仍然津津樂道。

雖然事隔多年,部分器材型號已模糊不清,但主要器材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
裏。我試把它列出來,讓大家知道這套組合是什麽料子。

訊源:黑膠唱盤Gyrodec加青金石唱頭和Odesey唱臂(光是這組合的價值,在廿年
前已是十多萬港元!)

前級:Burmester頂級前級(價值約八萬港元)。

後級:(一)Stax的頂級功放(每聲道600W A類,峰值輸時有3000W,它的樣子像一
個大行李箱豎立起來的模樣,每聲道獨立,每部重二百多磅!值港幣廿多萬元!)

(二)EAR膽後級兩套(共四件,單聲道設計,每聲道200W,共約港幣十多萬元)。
頻率等化器:ADC美國全自動電腦調校頻率等化器,約港幣二萬元。

音箱三對:(一)法國Cabassee7號仔(旗艦級,高2m多,每只箱重180磅,約值八
萬元)

(二)Tannoy的西敏寺(旗艦級,身高約2m多,碩大無比,起碼要四個大漢才可搬
動,約值八萬元)

(三)Altec的大號角音箱(型號是7xxx,已記不清了。體積比衣櫃還要大!約值六
萬元)

(四)德國Magnat牌的火焰高音箱一對,作超高音用。

(五)Decca鋁帶高音兩對

(六)Audio Pro瑞典製造專業用超低音(約衣櫃般大,內置分音器及功放器。香港
大會堂音樂廳當年亦用上兩隻。)

廿多年前,這樣的組合的價值,對我來說已是天文數字,所有的器材都是極品級
數,表現如何?

大聲就是靚聲?(上)
上次介紹過一套二十多年前的超級組合,它的主人翁叫"大聲葉"。雖然聽過這組
合的發燒友不多,但聽過的人,保證一生難忘。

這組合雖然放在一個面積約有50多平方米的廳子上,但光是器材和音箱已占去約
三分之一的地方!大聲葉在聽音樂時並不是只聽一對音箱而是全部開聲;他喜歡
以1:1的音量來聽音樂,換句話說,真樂器的音量(音壓)是90dB的話,他就開到
90dB的音量,要是大交響樂團的強奏是110dB的話,他照樣比例開到同樣的音壓
才感到過癮,他才覺得像真。

初聽這組合時,聲音的質感,重量感和規模感受極爲龐大,只是結像過大,音場
混亂,後經幾位高手悉心調校後,雖然是三套大音箱加上幾對超高音和超低音箱
一同發聲,人聲、樂器和大型音樂的樂隊的型體和音場都相當不俗,最令人印象
深刻的是那種從容度,質感和爆棚時那種天崩地裂,摧心裂肺和排山倒海的強橫
霸道的氣勢。

當時還沒有發明CD,發燒友聽的都是黑膠碟(LP),而當時最爆棚的LP,令發燒友
聞碟色變的碟有兩張:一是Telarc暗紅色盒裝上印有幾個士兵站在大炮旁邊的封
面那張錄有柴可夫斯基1812音樂的碟,這碟有HiFi殺手之稱,最令人心寒的是那
段炮聲,唱片上的刻紋成之字形,當時無論什麽形式的唱頭都難以順利唱完這段
炮聲,大多數唱頭都會跳線,一些比較差的唱頭甚至連唱針都被扯脫,連累喇叭
或功放也損壞;另一黑膠碟是什麽名已模糊,只記得唱碟的封面是漆黑一片的夜
空,上有閃電劃向地面,它錄有一些真實的大雷雨片段,也錄有真實火車走動的
聲音,這兩張碟當年不知唱壞了多少唱頭和燒掉多少擴音機和音箱,一般人等閒
不敢以此碟向人演示,就以今日數碼時代的器材,我相信除了一些極品器材外,
一些所謂高檔的器材也未必可以應付得來,其難度之高可見一斑。

聽過這組合已過了廿多年的今天,我還清楚地記得,當聽交響樂時,整個交響樂
團就像在家裏演奏,最強奏時也不感到吵耳,但你已聽到手心冒汗。"教父
高"(香港極負盛名的發燒前輩之一)就曾對我說過一句至今我仍清楚記得的話,
他說:"大聲葉不單止把交響樂請回家去,而且是兩隊之多!"這不不算誇張,當我
正襟危坐地坐在皇帝聽1812的炮聲時,那七萬多元的青金石唱頭輕鬆地唱過
那"之"字紋時,那炮聲竟像炮彈轟中座位一樣,整張梳化有抛起的感覺,正當大
家都擔心功放和喇叭有沒有燒掉時,大聲葉指著那部有聲壓指示的電腦頻率等化
器笑咪咪地說:"現在最高的聲壓是123dB,夠未?未夠的話,可以再加!"這時大
家已面如土色,呆在當場,不敢作聲!(大家都知道,120dB聲壓已是人耳的極
限,若稍長時間在此高聲壓下,耳朵聽覺將永遠損害!)當時有發燒友
叫"Encore",我慌忙起身讓座位與他,乘方便之機逃遁,而其他發燒友也借取飲
品爲名,躲到廚房去!

聽炮聲還不算是什麽,最恐怖的是聽火車入站時,那種火車迎面沖過來,你像被
火車撞倒和輾過,心口有被壓得透不過氣來和窒息的感覺,令你驚心動魄,冷汗
直流!(大聲葉後來告訴我,當時的聲壓是126dB!)

我仍記得當晚散會後,在街上,的士在我身邊響號我也聽不到。第二天,老婆說
爲什麽叫你也不答話,說話時又那麽大聲?是否聾了?幸好這現象只維持了兩
天,聽覺便複之,以後再到大聲葉處發燒時,每逢聽炮便躲到廁所去。

自從那次後,我聽過不少其他人的組合,無論怎樣了不起,也只是覺得雞聲雞
氣!這也是導致我日後的組合,動用到過百喇叭單元的原因之一。

故事說完了,目前在香港和很多地方也再難聽到大聲葉般的組合(大聲葉已移民
他去,我們都很懷念他)。而這經歷使我深切體會到,目前的HiFi雖然是如此進
步,但跟真實演奏,仍是有一大段的距離,就算以大聲葉的組合看來,仍有很多
不足之處,但在廿多年前他這樣的玩法絕對先知先覺,君不見今天世上極品級的
大型音箱組合,例如Infinity的IRSV,Cello的旗艦,Gensis的四柱組合音箱和
WAMM等的巨無霸級音箱組合,不都是用上衆多不同的喇叭單元組成的嗎?這現象
說明了什麽?

這說明了世界上目前一般的HiFi産品,包括你我的組合,都只是一種妥協下的商
品,仍然難以和真實的現場演奏相比!

一般發燒友對器材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爲所有的組合,只要喜歡的話,要開
多大聲就照開可也,結果令到聲音刺耳難聽,一不小心就連喇叭或擴音機也毀
掉。

爲什麽很多組合一開大聲就産生失真、刺耳而難聽的聲音呢?組合衰聲的原因衆
多,一時也難以說清楚,但若你的組合一開大聲就不好聽的話,你可能忽視了下
面所列的環節中出的問題。

(一)喇叭單元的極限
任何單元都有它本身的極限,一隻5英寸的低音單元,你不能期待它的表現和15
英寸的相同,(否則,工程師也不會設計和製造大的單元),這正如你把一對書架
式的音箱開到和一些大音箱一樣大聲的話,它肯定會因爲驅策過度遠超過單元本
身工作極限而産生失真和刺耳的聲音,更甚者,單元會永久性損壞或燒毀!要靚
聲的話,單元必須在本身線性範圍內工作,要大聲而又要靚聲的話,一定要用多
隻單元一起工作。

這例子正好說明大聲葉用這麽多對音箱才可以做到驚人的效果,也說明了爲什麽
一些極品級的大音箱用上那麽多的喇叭單元才可以製造龐大的音場和音壓。

明白上述的道理,你就知道無論你的書架喇叭貴到無倫,被人評到天上有地下
無,在大音壓時肯定會輸給一些多單元的大型音箱。要唱大聲的話,肯定是要用
大音箱,這是物理定律,任誰也難以改變的。

(二)器材的極限
就算你有大音箱,也不見得可以開大聲,因爲除了上述的原因外,前級和功放的
性能也是直接影響聲音的重要原因。

若你的訊源和前級不匹配的話,又或你的功放功率不足以推動音箱,或功率的寬
裕度不足的話,例如用一部只有幾十瓦的功放去推一些靈敏度只有80dB的音箱的
話,聽唱歌或一兩件樂器還勉強可以,一旦聽交響樂或一些爆棚音樂時,由於力
水不足,往往造成失真而産生刺耳的聲音。若功放被驅策過度,工作不穩定時更
會自毀或燒掉音箱。所以用多喇叭單元的音箱時,必須要用相匹配的功放才能發
揮最佳效果。

(三)聆聽空間的影響
當你的組合稍大聲便吵耳或嘈雜不堪的話,未必是組合或音箱出了問題,也許是
聆聽間出了問題!

若你在一間小房間裏放進一對大音箱,而房間裏缺乏吸音物料,當稍大聲,聲音
急速地在房間裏的六個平面反射和折射,也會産生刺耳、嘈吵和混亂的感覺,這
就表示房間不能負荷這樣高的音壓,必須把房間的吸音處理好或把音箱換掉,才
可解決問題。

又或你把一對小的書架音箱放在一個50平方或更大的廳子裏聽交響樂,將聲音放
到稍大時,便聽到失真和吵耳的聲音,這都是音箱和空間不能好好配合的結果。

(四)音箱的擺位
若音箱擺在不適當的環境中,例如附近很多強力反射面,或不規則的牆,很多時
都會令聲音刺耳嘈吵,若你的擺位工夫了得,又懂得遷就的話,問題也可解決
的。由於擺位是一項相當高難度的技巧,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日後有機會再談
吧。

最後,你會問,怎樣去控制音量的大小才恰當。

很簡單,當你聽到聲音有緊張的傾向,有繃緊的感覺,高音帶硬質和刺耳時,請
把音量收小至順耳便可。因爲組合一有上述的表現時,表示它正在失真情況下工
作,明白沒有?

一套好的組合在一個高手的控制下,就算你聽大型的爆棚音樂時,你也可以輕鬆
地和朋友交談而毫不費力,音樂一點也不會有嘈吵的感覺。一般組合在播某些單
一樂器或獨唱之類的音樂時都可以做到1:1的音量,只要你能稍爲留意真人唱歌
和真樂器的音量,你可以很容易控制音量在適當的響度。但若你要求在播交響樂
和一些大型音樂時達到像真的話,你得要像大聲葉一樣,弄一套巨無霸組合!切
勿強你的器材所難,否則你不但有機會在朋友面前出醜,分分鐘連器材也燒掉,
吃不了兜著走呢!

善用你的前級
上兩期的文章談及音量控制的原則,但對一般前級的其他功能沒有提及,這次我
想把這些功能的運用和它對音色的影響略談一下。

目前市場上,前級的設計主流可以分成兩派,一派是奉行"簡單就是美"(Simple
is the best)的路線,爲類設計以最簡單最少零件以達到最高傳真爲目的,通常
這些前級只具有最基本的功能,一是選擇訊源開關,二是控制音量大小的設施。

第二派是以多功能,容易使用及適應性廣爲設計目的,這類設計除了上述前級的
功能外,很多時設有遙控,高低音調控制,輸出增益調節,相位選擇,平衡或非
平衡選擇,靜音設備等。

上面這兩種設計理念,在高檔産品中均有爲人推許的代表作,亦各有擁躉,端視
乎你的需要而定。

從"簡單就是美"理念設計的高檔産品,由於線路精簡,所用的零件不多,廠家可
以選用最好的零件,以最簡捷的電路和逐點精細較聲的方法去做一部前級。這一
類前級,做得好而已整個系統配搭得宜,試音室特性又配合而調較功夫又做得好
的話,的確可以做到透明、無色、傳真度高,音場表現出色的高境界,但這類前
級有一點最致命的地方就是欠缺彈性,一旦和訊源的輸出(例如CD機)的特性,例
如阻抗,輸出電平的強弱和後級不匹配時,往往使聲音的表現大打折扣。更甚
者,我相信除了一些經特別設計的試音室外,一般發燒友的聆聽空間很多存在有
不少缺陷導致音色不平衡的問題,例如遇到高音或低音過多等問題時,這類前級
便不能透過音調控制去調節整個系統去適應這房間的特性,結果唯有大興土木,
改動房間特性,才可解決問題。發燒友都知道,就算是專業的音響工程師也未必
有絕對把握可以把任何房間改到靚聲,一般發燒友用一些人云亦云的方法又或聽
從一些識少少,扮專家的人的主意,亂攪一通,你相信會攪到靚聲嗎?又或有些
蠶蟲師爺或HiFi老鼠,教你換某些牌子的産品去收拾過多的低音或過亮的高音之
類的提議,你試過有幾多次是靈光的?

我相信,這類簡單就是美的産品,只適合一些具備了靚聲的試音室,而本身亦是
校聲高手,有絕對駕馭器材能力的人才能發揮這類器材的優點。

畢竟,音響發燒友在整個影音市場中占的比例只是一撮小衆,特別是在高檔器材
的層次中,相信只是占幾個百分比,所以一般廠家的銷售物件,都是以中下收入
階層人士爲主。這些廠家的産品多以功能齊全,適應性廣,調校方式多樣化爲
主。就以前級爲例,很多都具有音調控制,而一些比較講究而價格較貴的更具有
輸入阻抗、增益、靜音、單聲道或身曆聲的選擇功能。有一些高檔的前級功能更
包括有遙控,甚至每組輸入設定功能記憶,把每組的調校自動存入記憶系統中,
當每次你選擇某項輸入訊源時,它會自動全部調節你原先調校的功能,無需每次
調校。發燒友對一些功能多的前級,往往都很有意見,認爲多隻香爐多隻鬼,的
確,以一部平價前級來說,這些功能當然增加了成本,爲了競爭,廠家用料自然
會因價格的限制而作出妥協,因而影響聲音素質,所以一般平價而功能齊全的前
級,很多時它的功能給人的感覺只是聊備一格,用上時有聲音變差的感覺。但這
並不表示所有這類前級都有這種毛病,一些講究而設計完善的産品,它們一般都
可以將這些功能隨意加入或脫離主體線路而不影響聲音素質,大大增加了校聲的
靈活性,使聲音的表現更具可塑性。

下面我將一些前級功能,它們易爲人忽略而嚴重影響聲音素質的原因提供給大家
參考:

(一)音調控制
這種設備,多見於一些舊一代的中下價機上,它的功能是爲了增加或減少高低音
的份量,用以遷就房間的特性。

事實上,很多發燒友都沒有那麽幸運能擁有一間高中低音都很平均的房間,大多
數的聆聽間不就是低間太多,就是高音太亮,遇上這種情況,這項功能就大派用
場,將那部分問題解決,爲發燒友省回了不少換線或換機錢。可是綜觀今天市
場,甚少前級具有這設施,因爲大多數都認爲前級線路上加插入聲調控制的線路
會多隻香爐多隻鬼,降低聲音質素,同時發燒友大多數認爲,靚的前級必須原汁
原味,高低音調控制只會污染訊號的純度,這只是一般平價機的設備而已,而廠
家摸到用家的心意,大多數都不設這功能,一方面可簡化線路,亦可減低成本,
是以近代的機種,大多不設這項功能。

(二)輸入端阻抗選擇
輸入端的阻抗和前面訊源輸出端的阻抗是否配合是器材配搭上的一個最大的關
鍵,所以很多時我們都遇到某名廠機和某廠的機搭配時,聲音變得很怪異或很衰
聲,這純是因爲彼此在阻抗上不能匹配,怎樣才可以根據說明書上列出的阻抗資
料來配其他器材,雖然從理論上可以行得通,但實際上資料雖然匹配但聲音表現
卻完全兩碼子事,原來這還牽涉到輸出電壓和電流的強弱等問題,由於這些都是
有關電學的範圍,要詳細解釋的話,需要很長篇幅,且留待日後有機會時才和大
家討論。

若你的前級具備有輸入阻抗調校的話,而你感到CD和前級匹配有問題或有懷疑
時,你要做的只是用同一CD片段(當然是你最熟悉的音樂片段),去作AB比較,當
你把制拔向低阻抗一檔時,若聲音柔弱,有氣無力,欠缺質感和動態時,這表示
阻抗過低,你就把它拔向高阻抗那邊。反之,若你感到聲音粗豪,咄咄迫人,音
樂欠缺幼細纏綿,Valume(音量按鈕)只開小小便已大聲到不得了,這表示阻抗過
高,你只需要把按鈕向低阻抗那端便可以。若你怎樣試效果都不理想時,除了你
的前級和後級可能不匹配外,若你的前級和後級是同廠機的話,那麽就有可能是
CD機的阻抗和你的前級匹配有問題,那你得試試借朋友其他的CD機駁上試試。

(三)增益的調校
一般前級的增益多是標準的20dB增益,有些可能大些。由於CD機或其他訊源輸出
每間廠甚至同廠的不同型號的機種都有所不同,當某些廠爲了某些商業或校聲的
原因,將輸出電壓或電流加強,在匹配某些前級時,往往將Valume開很小,聲音
便爆得震天價響,音像巨大,聲音現象,除了是上述所說的阻抗不匹配外,前級
若有增益加減功能的話,那麽就可以調節器低前級的增益來造就過強的輸入訊
號。

不要小看這項功能,若你善於利用這功能,多加練習,往往可以化醜爲妍,攪出
靚聲。調校這功能的秘決,最好是利用小提琴音樂,將小提琴的高音校至恰當
後,再用鋼琴音樂去調校,當校至鋼琴鏗鏘有力,清脆落而小提琴高音部分具質
感細緻時,這就是最恰當的增益。

(四)絕對相位的調校
除了音箱和後級接駁時的相位要準確外,有時由於各地的平衡制式的不同,不同
産地的産品接駁時,往往有反相的表現,若你聽到聲音空洞,結像鬆散,低音欠
缺,松蒙和音場的向四周擴散有過份的感覺時,你可以用這相位按鈕作AB比較,
若你發覺相位按鈕拔完後,一切回復正常的話,這就是正確的相位,若你的前級
有這設備的話,不要忘記在每次換機,或換線或重駁系統時都要試試它,看看相
位是否正確。

好了,前級的調校談到這裏已經差不多了,下次再談。

器材也需要擺位元?
發燒友談擺位時,大多數人指的是音箱的擺位而鮮有人提及器材如何擺放才靚聲
的。 在未談到正題前,我想回應一位讀者的問題,同時也想補充一下上次器材
架的校聲方法。 這位朋友一向以來都是把器材隨意地擺放在地面上,聲音也著
實不差,相安無事,但不幸一次家裏浴室的水龍頭漏水,弄到水浸,幸好搶救及
時,沒有損壞器材,爲了安全計,終於斥資買了一些金屬器材架,以爲從此可以
一勞永逸,但當他把器材往架上一擱,發覺聲音全變了,以前頗爲中性的聲音變
得冷硬,中高頻呱呱叫,小提琴像鋸鋼線,女高音像鬼夜哭,低頻瘦削,整體聲
音欠缺丰韻,這改變令他失望不已。日前,剛巧他看過我上期的文章,於是他設
法把鐵制的器材架上的鋼釘腳換成銅的製品,聲音稍爲正常,於是他再用泥膠把
銅釘包著,情況也有改善,但他仍感到聲音生硬,而且音場也無法像以前一樣有
立體感,尤其是在聽人聲時,歌手無法像以前般有站在面前唱歌的感覺。

我仔細和他研究過他擺放的方法和放置器材的位置,覺得他正像很多發燒友犯了
共同的錯誤,值得在這裏和大家研究一下。

他用的是四層高的架,擺放在兩個音箱的中間,架的釘腳穿過地毯直接插在水泥
地上,器材放上架後,高度和他所用的音箱高度差不多。

這樣的佈局,很齊整,美觀而又兼顧到音箱線的平均分佈,他把CD機放在頂層,
前置和功放依次放在下面,表面上器材的擺放兼顧到整潔有序,合乎使用和實用
的邏輯,也是大多數人喜歡的擺設的方法,但在發燒角度上卻犯了下列的錯誤。

一、發燒友稍有經驗都應該知道有駐波這回事,我不想在這裏詳細解說,只是想
提醒大家,切勿以爲駐波只是在房間的角落才有,其實駐波聚集的地方除了房間
四個角落外,在兩個音箱的正中間,和音箱的後牆正中間都是低頻駐波最強的地
方。試想您把器材放在這個區內,所有器材,不論你用什麽方法避震,都是吃力
不討好的事;再者若你的CD機避震欠佳的話,只要低頻一出,保證跳線頻頻甚或
停止工作,否則CD雖能然工作,但改錯系統不斷因震動而努力改錯,你以爲會靚
聲嗎?

我就曾經試過把放在駐波區內的CD機移離只約一尺的位置,跳線問題便解決了。
有些發燒友(特別是日本的)喜歡把器材放在座位面前一字兒排開,這樣在操控器
材的音量或按CD時便不用跑來跑去,表面上這樣的方法沒有不對的地方,只是用
的音箱線稍長而已。

我沒有試過這樣的擺法。但我有一次經驗使我清楚知道這是錯的!我很喜歡喝
茶,所以往往是一面聽音樂,一面在座位面前的雲石茶几泡茶,一向不以爲意,
直至有一天,我把雲石幾搬往一邊以方便維修天花燈飾,修好後我沒有把它搬回
原位,當天晚上,我一開聲,令我嚇了一跳,爲什麽今天的聲音特別靚,音場特
別玲瓏,低頻踏地而來?聽了一會兒茶癮發作,便把茶几搬回原位,泡好茶後,
坐下再聽,先前的感覺,竟然全不是那回事,百思不解,正自狐疑不決,忽然想
起,我只是把茶几搬過而已,莫非是茶几作怪?於是立即把茶几搬走,坐下一
聽,心頭大樂,從此我的座位前再沒有茶几了。

這經驗說明了一點就是凡是聲音直射的地方都不宜擺放物件或器材,這樣做的
話,只會折射或反射聲音,破壞音色和音場,影響立體感。當你知道這些敏感的
駐波區後,你還會擺器材在這些地方嗎?

二、把器材放在兩個音箱的正中間而架的高度又和音箱相若的話,其實也是一個
大忌,因爲架上的器材金屬表面會把聲音反射,影響兩個音箱 聲音交彙而結成
的音像,這樣又如何可以有準確的定位?這正好解釋了前面所述那位讀者的問
題。

解決上述這類問題,唯一的方法是換過矮身的架,或把架向音箱後牆移,移離兩
個音箱的正中位置,這樣不但可以避開駐波區,也可以令音場和定位正常。 我
經常見到有些發燒友,喜歡在兩個音箱中間放置大電視機,如遇到上述的困擾而
器材又不便移動的話,也可以在聽音樂(不看電視)時,用大毛巾或布之類吸音物
覆蓋著電視,也可改善一二。

三、雖然多層的器材架把器材逐層分隔開,但由於上下距離相當近,很易産生彼
此干擾的機會;試想CD機會漏出數碼噪音,影響前級,而後級亦會因變壓器磁場
強大漏磁影響CD機和前級,上下層放置的方式最易被彼此感染而令到整個系統産
生莫名其妙的雜聲和雜訊,所以有經驗的發燒友,條件許可的話,多喜歡用矮架
把器材一字長蛇陣擺放,爲的是避免彼此干擾。用矮架一方面可以避免破壞音
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開地磁的影響和大音量時地面震動對器材的不良影響。

爲了減少器材的互擾,你可以嘗試把機擺成不同的距離和角度,這沒有一定的法
則,你可以和朋友一起試。一個負責聽一個負責移,當移到某一距離或不同角度
時,你會感到豁然開朗,這位置就是最不受干擾和最靚聲的位置,所以你往往在
雜誌的圖片中,看到很多高手的器材擺成橫七豎八的樣子,切勿以爲故弄玄虛,
其實個中大有學問,更是校聲的一些秘技。他不單可以校聲而且更可以調校音場
的闊窄,深淺和聲音的密度呢!

最後提醒大家,如你系統中有用升壓牛或隔離牛之類的補品,請你把它放得越遠
越好。

差點忘記告訴你,那位朋友依我的方法再次擺過器材和將幾粒中國木象棋承起釘
腳後,整體問題解決了,聲音和音場都生色了不少,你有興趣試試嗎?

功放的疑惑
多期談過前級後,應該是談談後級(又稱功放)的時候了。

很多人都知道,功放的工作只是把前面輸入的訊號加以放大,然後推動音箱,作
用就像汽車的一部引擎,發出動力去推動汽車前進一樣,原理雖然簡單。可是很
多發燒友對功放都有所誤解甚或存在一定的偏見,而這些見解,令發燒友在選擇
功放時,往往得不到預期效果,搭配不當時更爲組合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更甚者,往往毀掉音箱或與功放俱亡。

選擇功放,一般人都只著眼於它的輸出功率是多少瓦數,很少人顧及其他需要配
合的因素。其實音響組合的搭配是一種學問,除了一般原廠組合外,不同廠生産
的器材配在一起時,往往産生令人預料不到的效果。同時並不是所有最好的器材
配在一起便會得到好的效果,君不見有些財大氣粗的發燒友,滿屋名器效果呢?
簡直可以令人笑掉大牙。有關器材匹配的問題,直至今天,仍是人言人殊,各師
各法,難有定論。在別人家裏表現很好的組合,搬到你府上時可能令你大失所望
也屢見不鮮,由於匹配問題太複雜,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討論。

話題扯得太遠了,我想還是把一些發燒友在選擇功放時忽略了的因素在下面談
談:

(一)所聽音樂的類型
只聽輕音樂或喜歡用小音量聽音樂的人和那些喜歡大型爆棚像拆樓般的音量的人
在選功放時的需要便大不相同,在買功放時得首先問問自己是哪類的音樂愛好
者,這樣可免買錯。喜歡用細音量聽音樂的人買一些巨無霸級功放,可能是一種
浪費。若喜歡聽爆棚音樂的人買一部小功率的功放,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更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看下去你便知道原因。

(二)聆聽環境的大小
一個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和一個數十平方米的房子,需要的功率差異很大,買功放
必須考慮聽音樂時的音量和功放所能推動音箱的能量。一般而言,聆聽者和音箱
的距離遠一倍時,聲壓便減少6dB(在全沒有反射的環境下),在家居環境裏,一
般衰減4-5分貝左右。若你坐的位置距音箱愈遠的話,所需的功率便倍增,因爲
在電聲學上,當增大3dB音量時,電能需增大一倍,當增加10dB時,電能便需增
大十倍之多!

選擇功率大或小時,除了需考慮房子的大小外,還得看音箱的效率,和音箱對電
流量的需要以及最大功率的輸入容忍力,才可決定所需的功率。

(三)音箱的效率
當購買音箱時,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日後我會作一專題討論。當買音箱時,不要
爲它的音色迷惑,或被它的外表吸引而匆匆買下。你首先要選一些你喜歡的音色
的音箱,它的大小是否配合你的聆聽環境是最重要的一環:把一對書架型的音箱
放在一個數十平方米的房間是絕對錯誤的做法,因爲細小音箱根本沒有可能提供
足夠的能量去推動空氣來製造足夠的音壓,給你輕鬆地去欣賞音樂,強把音量加
大,只會令到它聲嘶力歇,聲音緊張、失真而同時易把音箱的喇叭單元燒毀。相
反,把一對巨無霸音箱放進一個小房間,由於能量過大,房間無法提供足夠的呼
吸空間給音箱,結果只會弄到滿屋轟鳴,混濁不堪,無法收拾!

這情形正好說明爲什麽音箱廠會製造不同大小的音箱供發燒友選擇。

除了音箱的大小要和環境配合外,音箱的效率也是發燒友極需留意的一環,因爲
它關係到功放的功率配合問題。

簡要地說:音箱的效率高,所需的推動功率比較小,效率低的音箱所需的功率比
較小,效率低的音箱所需的功率比較大。但這個常規,並不一定準確和絕對,也
有一些音箱效率很高但需要的功率也很大的,所以一定要真正和功放搭配及正式
聆聽比較過,才可下定論,不要見到效率高,便以爲用細功率功放便可把它搞
定。

我就曾經有一個痛苦經歷,至今仍常常引以爲誡,且聽我道來。

當年我遇到一對一聽傾情的法國巨無霸音箱,一聽便著迷(至今仍在我的家裏),
看見它的效率是92dB,店家只是用一部幾十瓦的功放,便推得它有聲有色,滿心
歡喜,便傾盡所有,量珠鬥聘,迎返家門,滿以爲今後有好日子過,豈料用一部
每聲道200瓦的功放去推它,高中音都不俗,但低音只是胡胡聲,懶洋洋,輕飄
飄的,毫無線條感和勁道,更談不上動態了,於是乘廠家的設計師來港巡視業
務,向他請教如何去玩這音箱,如何才可以玩得靚聲?你想這設計師如何教我?
他說,他用800瓦去推低音,200瓦去推中音,100瓦去推高音,這便可做到最靚
聲的效果!朋友,當你知道這答案時,你的感覺如何?

爲了玩好這對音箱,光是買功放,已使我幾乎傾盡所有!

一般發燒友和HiFi行業中人的不成文的理解是:90dB以上是高效率,85至90dB是
中效率,85dB以下是低效率。這對法國音箱效率是92dB,的確是用很小功率的功
放也可以推動得很響亮,但爲什麽要用到這樣大的功率才可使它就範?賣個關
子,下次告訴你。

功放的疑惑(續一)
上次談到音箱的效率和功放的輸出功率匹配的問題,我曾經舉出一個例子,一對
高達92dB的音箱,竟然需要動用到過千瓦的功放才可以達到靚聲的境界,原因何
在?

這關係到音箱和功放的設計取向。

先談音箱的設計爲什麽會令到一對音箱效率高但卻大食無倫的原因。

近代的音箱,喇叭單元的組合多是兩路以上的組合,有些甚至用到幾十隻單元的
旗艦級的組合。由於使用的單元衆多,分音器的設計更爲複雜,爲了遷就每只單
元的工作特性、效率和矯正單元工作時的相位,分音器都用上了不小的電容、電
阻和線圈,而這些零件都會消耗不少的功率,雖然單元的靈敏度和效率很高,用
很少的功率便可推動它,可是在衆多單元一起工作時,所需的推動電流便很大,
如功放的電流輸出不足的話,輕則引起失真,若強行把音量加大的話,功放本身
又沒有過荷保護的設計時,就會燒掉功放。甚或把音箱的單元也燒掉。

發燒友常有一個誤解,以爲大瓦數的功放一定好力,其實瓦數的大小只是功放其
中一項指標,最重要的還是看它輸出的電流量的大小才是關鍵所在。

君不見市面上那些只有幾公斤的攜帶型的旅行音響組合所標稱的功率也有幾百瓦
嗎?你會相信一部只用幾個大號電池的功放有此能耐嗎?只要你想想,幾百瓦功
率的電飯煲已可以煮飯,你試試用個電池可以做到嗎?這些連製造廠家看到了也
臉紅的數位,只是一些商人的噱頭而已!

要電流充足,功放一定要有強大的電源供應,配合強大的輸出級才可以做到,當
電流能應付音箱衆多單元的需求時,才能達到靚聲的效果,這就是近代的旗艦級
或那些高檔的功放,只有三數百瓦的輸出,而其體重驚人的原因。

音箱和功放配合的原則,不光是看音箱的功率,還需要看它對電流的要求。光是
看它的功率而去配功放的話,往往就犯了我以前所說的例子中的錯誤。

談到這裏,你可能會想到,是不是我有一部大瓦數而電流強勁的後級,就可以配
合世界上任何的音箱,無往而不利?

您錯了!有很多人曾試過用一些大電流的功放去推某些高效率的音箱,但效果反
而不及一些細瓦數和細電流的功放,原因何在?

這牽涉到喇叭單元設計的問題,特別是那些70年代前設計的音箱,和那些號角式
的音箱。

那年代一般廠家出產的功放只有幾瓦至幾十瓦的品種。當時的音箱單元設計靈敏
度和效率都很高,需要的電流很小,只需幾瓦的功放便可推到震天響,而有很多
廠家至今仍在生産此類音箱,計有JBL、KLipsh、Lowther、Altec、TAD等品牌。
這類産品,在不斷改良之下,有些不單可以具有高效率的特性,更可以承受很大
的功率,但有些産品只能用低功率的功放才靚聲,例如Lowther的産品,你若用
一些稍大功率(例如超過10瓦)的功放便完全失去它那獨特的韻味和美感。KLipsh
(傑士)的音箱也只適宜一些低瓦數而音色美的功放去推動才靚聲,要是你用一些
強勁電流而高瓦數的功放去推它,聲音只顯得硬梆梆,呱呱叫,完全失去它本身
的音色和氣質。

除了上述的現象外,更有趣的是,一些低功率的音箱,用一些細功率的功放去推
它,也推得頭頭是道,這又如何解釋呢?另外,有些人用一部100瓦的機去推它
竟然輸給一部只有幾十瓦的功放,連力水也輸掉,這又是什麽原因呢?

此外,一部幾瓦的膽機,聽起來,它的力水比一些幾十瓦的石機的表現也不遑多
讓,原因在哪里呢?

爲什麽一部幾十瓦的功放會把音箱單元燒掉而一部幾百瓦的功放在同一音量下卻
不會燒單元呢?

我相信,這都是發燒友感到迷惑的地方,有興趣的話,記得買下期看看。

功放的疑惑(續二)
我在上期提到一些有關功放和喇叭之間匹配時所發生的怪現象和一些似乎脫離常
理的表現,令到很多人都感到迷惑和不解。

在解釋這些現象之前,我得先讓讀者明白一些音箱的特性,這裏只可粗淺地說明
一下,因爲若將這些技術上的特性和指標詳細解釋和從學術和專業的角度剖析的
話,真的可以注書立說。

這些還是留待專家去做吧。 音箱和功放之間一起工作時,音箱特性最影響功放
的有下面的幾個因素:

第一是音箱的功率,在上期我已粗略地談過,相信大家已有一個概念,這裏不
贅。

第二是音箱的阻抗。我們在買音箱時,很多時都會從箱體背板銘牌或說明書上列
明的特性中,看到音箱的額定阻抗有16Ω、8Ω或4Ω,這都是一般常見的例子,有
些音箱的標稱阻抗更有15Ω、11Ω或6Ω的。通常一般發燒友的理解,以爲這些音
箱的阻抗在整個音頻段內(即20Hz-20000Hz,人耳可以聽聞的頻段)的恒定不變阻
抗,事實上,很多音箱的阻抗特性在不同頻段都不同,例如有些標稱8Ω的音
箱,可能在低頻段的50Hz的阻抗有16Ω也不出奇,也有些在高頻段例如5KHz處阻
抗低至1-2Ω也說不定。廠家在測量阻抗時很少把整個頻段的特性列出圖表,他
們通常只把幾個頻段的阻抗特性列出作爲參考。

再者,生産音箱的基本要求是頻應平直,而對阻抗的要求,以目前國際上的幾個
標準,一般要求在整個頻帶範圍內,阻抗變化不該大於標稱值的20%爲准。雖然
如此,一般廠家都只求頻應平直便算,很少把阻抗也做到平直,需知要是把這些
不平直的阻抗弄平的話,得在分音器上作了補償線路,這樣不單只把成本增加,
更把分音器複雜化,影響聲音的表現,所以一般廠家設計,只要音箱工作時,不
影響功放的安全的大前提下,儘量不在分音器加上阻抗的補償電路。

很多發燒友都知道,音箱的阻抗直接影響到功放輸出的功率。一般功放標稱8Ω
時輸出200W的石機,在接上4Ω阻抗的音箱時,它的功率可能倍增至400W,但駁
上16Ω的音箱時,可能只有100W的輸出(是否能保持這比例輸出,得視乎功放本
身電源的設計而定,若電源不足的話,在4Ω時可能只有300W或更少也不定)。大
家更應清楚知道,功放的輸出,是以8Ω純直流電阻負荷時整個音頻段的輸出功
率計算。(國際上也有以1KHz時的輸出計算,也有標稱瞬間音樂功率計算,這些
都是取巧的辦法,這說明了爲什麽有些手提音響標稱有幾百瓦輸出的原因)。

當你明白到上述兩個因素時,你就知道原來音箱的阻抗在不同頻段時有不同的阻
抗,對功放所需的功率也有所不同,就以先前舉例的音箱阻抗變化來說,50Hz時
阻抗16Ω的話,若要和其他頻段得到同樣輸出音壓的話,別的頻段只要10瓦的
話,在50Hz時則必需以倍增的功率才可以做到。要是在5KHz的阻抗只有1-2Ω的
話,更可能令功放輸出強大的電流,超過負荷的話,可能令功放不穩定,引起振
蕩和失真,輕則損毀喇叭單元,嚴重的話,可能功放也燒掉。

剛才這例子,正好說明了有些音箱爲什麽它的效率高,但若不是用大電流輸出的
功放時,低音總是不足,而高音呱呱叫的原因。這例子也說明了另一現象,一部
標稱只有100W的功放而電流量有20A的機推動剛才所說的音箱時,能勝過一部標
稱200W而電流量只有10A的功放的原因,也就是爲什麽有時一部細瓦數的功放比
一部大瓦數的能更有力的推得同一音箱更靚聲的原因之一。

當你明白到音箱阻抗如此影響功放的表現時,你應該理解到,有的音箱的效率雖
然低,但若是它的阻抗整體平直,對功放的需求並不苛刻的話,功放便可在全頻
輕鬆地工作,這時你就感到雖然音箱的功率低,但用不太大功率的功放也可做到
滿意的效果。

希望上面的解釋能令你明白部分怪現象(其實不怪,只是欠缺對這方面的知識。)
的原因。

功放的疑惑(續三)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過一個不甚爲人理解的現象,就是爲什麽一部只有幾瓦的膽
機,聽起來比一些幾十瓦的石機的表現也不遑多讓,原因在那裏?這次就談談這
話題吧。

一向以來,膽石之爭無日無之,膽石擁躉,各持不同理論,技術觀點和資料,加
上一己的主觀甚至偏見,仍在爭論不休,甚至有些人在電臺媒介上肆意攻擊對
方。有人列舉膽機的什麽十大罪狀,也有人對一些天價般的石機不屑一顧,而眷
戀一些古董名器,不惜重金搜購。這些現象其實我們不用花精神去爭論,我相信
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不需去計較別人的批評。也不應把自己的主觀加諸別人身
上,強迫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在這裏,容許我大膽地說一句,絕大多數的發燒
友都有這樣的觀點:老婆是人家的好,HiFi是自己的最正!怪不得有些人調侃地
說,世界上那一種專家最多?那一行業人才最多?答案很簡單,就是HiFi這種玩
意!爲的是只要認識幾個名詞,連真正意義都一知半解的人便充當專家教訓人的
多的是;手上擁有稍爲似樣的甚至名牌器材而聲音弄到一塌糊塗的專家多的是;
略懂焊機,識用電路把機器改到聲音不忍卒聽而自稱天下無敵的專家也多如牛
毛;行業中把器材像電飯煲般賣而自稱專家的也多不勝數。

值此,有感過去多期都是談一些有關技術性的話題,實在有點令讀者感到厭悶,
所以在未帶入正題前,我有一則全行皆知的關於"專家"的笑話列出,聊博一粲。

城中某自稱名店,店主人數年前入行,平時把器材像電飯煲般推銷,除了懂得接
駁一般簡單組合,有聲音出來之外,對什麽Bi-Wire(雙線接駁)Bi-amp(雙功放推
動)都不懂,連超低音接駁的方法或是電子分音、平衡和單端的道理也一無所
知,平素喜自稱專家,但被同行譏爲HiFi白癡而不自知。某次他將一部名貴的功
放接駁音箱時,一開機便把喇叭燒掉,累及功放也冒起煙來燒掉了,後來修理技
術員隨口告訴他該功放電源部分出了問題,導致出直流而把音箱單元燒毀。店主
人對電方面知識一無所知,連電源插頭上的三條線,哪條是"L",哪條是"N",哪
條是"E"他都弄不清楚,對"直流"一名詞的真正意義更是徹底地不知所以,但由
於他這次損失實在太慘重,電源部分有問題會出直流這概念一直銘記在心中。某
日,來了一名貴客,問及他一些關於淨化電源的濾波器和隔離牛在哪里可以買到
時,他爲了表示自己的專家地位,同時又不想客人去光顧敵對的行家,他竟
說:"你千萬不要相信這些勞什子的電源淨化器件,一旦出事時,它會直流把你
的音箱燒掉的,我就曾經此苦,我心地好才告訴你,看來,你想靚聲的話,還是
跟我買一條極品的拖板來用化算得多,你看,這拖板用的電源線像蟒蛇一般粗,
拖板多巨型,某名家試用過後,效果連升幾級。那些什麽叫電源淨化的器材,只
是騙人的玩意而已!"說罷,還擺出一副洋洋自得的樣子,滿以爲此次生意還愁
做不成?誰知客人對著他白了一眼,不屑地對他說了一句:"正一HiFi白癡!"頭
也不回便走了。店主怔怔地站在那裏,不知如何是好!

相信稍有點電學常識的朋友都知道,電源淨化處理用的隔離牛和電源濾波器的作
用只是把電源中的污染物例如各類電器、電腦、機器和空氣中的無線電波等對電
源産生的干擾和雜聲過濾,把市電(即交流電)淨化後,提供清潔的交流電給功放
使用而已,就算這些淨化電源的器材損壞,只會令到電源供應中的保險總掣啓
動,關掉電源,而絕不會令到功放出直流燒掉音箱。這位自號HiFi專家的無知,
可見一斑。HiFi行業中有這樣的從業員,我實在感到悲哀。

笑話說過,言歸正傳。只有數瓦輸出的膽機,在配合得宜時,聽起來像一部幾十
瓦的石機的感覺,究竟是什麽原因呢?

原來膽機在多方面的工作特性和石機有很大不同,我且把我的一已之見列出,若
有謬誤之處,望高明指正。

首先最影響輸出的是喇叭的阻抗,我們都知道不同頻段時,阻抗會有不同的變
化,這變化會直接影響到功放(特別是石機)的輸出功率,石機在遇到阻抗低時,
輸出會大,可是遇到某頻段的阻抗高時,輸出變小,因此整個頻段的整體功率輸
出變化波動很大。膽機絕大部分用輸出變壓器輸出(除了OTL式,即沒有輸出變壓
器的機種)輸出恒定,不大會因音箱的阻抗變化而波動,因此它工作時,輸出的
功率(覆蓋整個頻寬的平均功率)均大於石機,聽起來就感到力水充足。

第二是膽石機的工作電壓的擺幅。石機通常的工作電壓最高也不過是幾十伏至
100多伏,可是膽機功放的工作電壓等閒由200多伏到過千伏,高工作電壓時,動
態起落比較大,擺幅也大,對市電的起落變化容忍度高。石機由於工作電壓低,
市電起落容易影響工作點而引起聲音變差甚至失真。工作電壓高而擺幅大的膽
機,聽感上動態絕不比石機差。

第三是石機和膽機的電能量的儲備(Power Research)彼此不同,膽機的電能量儲
備約是石機的3倍。

有些人問爲什麽有些膽機(特別是較早期的産品)並不像你說的那般有力?

的確,早期甚至有些新一代的膽機,力水並不理想,那純是設計時是否在電源和
輸出變壓器上加足料,你可以看到那些極品級的膽機無論它的電源牛和輸出牛體
積都大得驚人,電流的輸出能力絕不會輸給石機。加上線路和零件的素質不斷改
良,膽機無論在瞬變、電流輸出、功率輸出、工作穩定等方面,已絕非吳下亞
蒙。

我總覺得,玩HiFi能摒除成見,相容並蓄,以寬廣的胸襟去接受事物,借它山之
石以攻玉,取長補短,那麽你能享受的層次就更高,樂趣更多,何必浪費時間於
口舌之爭,以爭一時之氣?

你要多少瓦
我記得在某一期說過一個現象,一部幾十瓦小功率的功放在某一大音量時會把音
箱的單元燒掉,可是當用一部幾百瓦的功放而用同樣的音量時,音箱卻安然無
事,這現象如何解釋?

很多發燒友雖然玩了多年音響,仍對音箱上標示的功率和功放的功率分不太清
楚,常把音箱功率作爲音箱的輸出功率。實際上音箱或說明書上所標示的只是音
箱能承載的最大輸入功率,超過這額定功率,可能就會損壞或燒毀音箱上的單
元。這項功率有幾種表示方法,一是只標出最大的承載功率,但大多數都標示由
若干瓦至若干瓦,而這範圍也是頗爲廣闊的,例如有些標出50瓦至300瓦,這就
是說由50瓦至300瓦的功放也行,一般發燒友也就照這推薦的功率去配搭功放,
並以爲功放的輸出功率只要不超過音箱廠所推薦的功率,音箱便可保平安大吉,
就算把音量控制扭盡,也不會燒音箱,更有發燒友以爲,我只把控制音量的旋鈕
扭到一半的位置,輸出的音量和功率只有一半,哪有機會燒音箱?

這種見解,其實是最危險的誤會,播音樂時功放的輸出功率並不是恒定的,而是
隨著音樂訊號的強弱而不斷改變的,一般平靜的樂段可能只有一瓦或半瓦的輸
出,可是到爆棚時,可能在一瞬間輸出幾百瓦,數倍於功放的輸出。

需知功放的額定輸出功率是受頻率回應、失真率和本身線路工作條件限制的,若
輸出功率遠超過功放額定功率時,便會産生過荷現象而引起削波失真,輕則引起
聲音失真,若功放這時不穩定的話,更會引起高頻振蕩而輸出強大的高頻訊號,
假如功放的保護線路不能及時啓動或輸出端的保險絲斷開的話,對音箱是十分危
險的,很多時會把高中音單元毀掉。

一般功放都能在極短的一瞬間輸出比本身額定功率高幾倍的不失真功率,以適應
音樂的瞬間變化,而音箱上的單元也能承受瞬間(例如千分之一秒)的高功率而不
損壞。可是若稍長時間超過功放本身能力的話,這便會引起削波失真和引起線路
不穩定而産生振蕩以至危險。所以在正常小心使用下,理性地去控制音量,功放
和音箱是很安全的。

當你明白了上面所說的各種因素,那你會如何選擇功放去搭配音箱?

假設你的音箱所推薦的功放功率是50瓦至200瓦,而功放是50瓦,若被強大的訊
號驅策,瞬間輸出是200瓦的話,那麽這部50瓦的功放便很容易引起削波現象而
導致燒毀音箱。但當你用的是200瓦功放時,雖然功放被驅策滿度輸出200瓦,它
仍是在本身工作安全範圍內,當然不會有危險發生,更不會損及音箱,這也正好
說明大功率機只要小心使用,反而比小功率機更安全的原因。

其實,當輸出功率超過功放的額定功率或音箱承受不了太大的功率時,很容易聽
出來,那時聲音的表現有失真,拆聲、緊張、沙啞、或拍邊等現象發生,立即收
小音量即可避免損壞。最壞事的是那些突如其來的特強訊號,例如那些炮聲,槍
聲,鼓聲,行雷閃電,打爛玻璃等。若你事前不知道有這些訊號,而你在聽正常
音樂時的音量開得較大些,到這些強音突如其來時便無可救,即使你飛身撲去收
小音量時都已來不及了,巨響過後,一就是燒掉音箱,一就是連功放也毀掉,真
是欲哭無淚,所以發燒友在放這類唱片時,最安全的是用小音量先試,逐漸加大
音量,便知什麽音量是盡頭,否則燒機破財,無一倖免。

很多人喜歡用大功率的功放去推小音箱,玩得很出色,是否合理且不論,但若能
得到滿意效果的話,卻是無可厚非的。況且,當用大功率推小音箱時,很少有見
推出禍來的,可能是用家對大功率機用得特別小心的原因吧。反觀那些用小功率
的發燒友,滿以爲功放的功率遠低於音箱的承受功率,一定安全,使用時粗心大
意,往往把音量恣意開到很大,一不小心便導致機毀箱亡。

無論用什麽功放,當電源開著時,切忌搬動器材或移動接線,若偶一不慎引致連
線突然松脫,一下突如其來的短促怪叫聲便會燒掉高中音單元,若不幸引致功放
輸出短路的話,真是吾不欲觀之矣!所以在搬動任何器材或線材時,必須先收小
音量後,拔掉電源,稍等一會,在功放放電後,才好有所行動,這樣才可保平
安。

當你下一次選購功放時,你除了要聲音匹配外,要是財力允許的話,還是選購功
率大一些的功放較爲化算,因爲日後在你換一些大食的音箱時,不用一下子連功
放也要換,而且只要小心和理性地使用,大功率的功放其實更安全!

校聲雜談
很多場合中碰到一些發燒友,總是喜歡問我同一問題,就是爲什麽我在不同的環
境和不同器材、音箱和線材的情況下,同樣可以調校出相同或極爲接近的音色?
有些老朋友更幽默,他們說,無論什麽器材到了我的手裏,都會變成"李哥聲"!
對於我校出來的聲音,我不敢認爲是一種任何人聽見都認同的靚聲,這只不過是
我個人喜歡的聲音,自然有很大的主觀成分在內,對於別人是否認同,或作出某
些批評,只要是有建設性,正確而又善意的,我都樂意接受。

我很幸運,我的妻子和兩個兒子都喜愛鋼琴,家裏不是他們彈琴的聲音,就是我
音響系統播出來的聲音,音樂在我家,除了孩子溫習功課的時間外,總是響個不
停。他們雖然不是發燒友,但卻是專在我的系統找碴子的諍友,聲音一有點不對
勁時,便毫不客氣地叫停,批評一番,連老子也不給面子。雖然如此,他們的意
見往往一語中的,使我知道問題所在而把問題加以解決後,往往又向前跨  了
一大步。這例子剛好說明了若不消除個人的主觀,不知道當局者迷的道理,將是
發燒友進步的一個大障礙。

大多數發燒友都有一個通病,喜歡批評別人的系統百般不是,不堪一聽,別人禮
貌地向他請教時,總喜歡扮大師,扮高深,扮如何見多識廣,把別人的系統批評
到一文不值,但當你想去見識他的無敵系統時,往往不是今天沒有空,便是後天
約了人,下星期又要出差,總是推三推四,事實上,他們自知系統的聲音比朋友
的更差勁,如何夠膽給人聽?

所以我寧可聽一些不是發燒友但真正懂音樂的人的批評,也不去聽一些有自大狂
而又無料的人的所謂高見!

話說回來,爲什麽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器材,我都能較出相似的音色?

雖然絕大多數的發燒友認爲,不同器材有絕不相同的音色,很多匹配都存在一定
的顧忌,事實上不同廠的産品,就算是那些高檔的貨色,擺在一起工作時,效果
往往也令人頹喪。在我而言,一些匹配欠佳的器材,也未必能隨心所欲地調出自
己喜歡的音色。但,只要系統的搭配不是太差勁,而聆聽環境的僻性不太重(存
在太多駐波,回響過度,或反射過度,聲音過死)的話,調校便輕鬆得多。

多年來,筆者有幸參加過數不清的音響演示系統的調校工作,包括在全國各地的
酒店房間的音響展示,劇院和宴會廳等音樂會演出,深深地體會到,器材,環境
和調校技術的三者配合的重要性,也徹底瞭解到器材並不是決定性因素,聆聽環
境的聲學處理和器材調校才是關鍵所在。我將在稍後把我的經驗寫出來,希望能
抛磚引玉,高明有以見教。

在談到校聲前,人們總有一個疑問,我以什麽作準?

我其實在本專欄早期已說過,必須在心中建立一個標準,這所謂標準就像一把
尺,去量度你校出來的聲音是否準確,至於精准度如何,得視乎你的修爲和功力
了。

心中沒有一個標準的發燒友,系統出現了問題時,根本不知那裏出了毛病,若是
不幸碰上了一些像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識少少,扮代表的專家的高見而去亂攪一通
的話,只會越弄越壞,不忍卒聽。結果,整天不是忙於攪高音過多,就是低音不
夠,又或中意過強,像狗追尾巴,團團轉,永遠達不到目標。

要玩好HiFi,其實是不難的,只要你首先建立一個標準,當有了標準時,你便能
客觀地去評價系統在音色上的毛病所在,再在器材的調校上著手,加以改善聆聽
環境的聲學特性,耐心調校,經過不斷的實踐,耐心地去歸納所得經驗,你必定
能加強駕馭器材的能力,克服不同環境所産生的問題,而達到靚聲的目的。

玩HiFi的最終目的不外是聽音樂,校聲當然以音樂爲准(喜歡聽唱歌的當然是以
人聲爲准),要取得心中的標準,當然以聽現場的演奏爲准,這都是一般放諸四
海而皆准的方法,可是你更是難得有機會去音樂會,那豈不是永遠不能建立起自
己的標準?要是你是屬於這類不幸的人,不用灰心,下次我有好方法告知你!

心中有劍
上次我談到用耳筒直接駁在CD機的耳機輸出點去聽CD上所錄的聲音作爲校聲的參
考標準時,有些朋友就曾致電質疑是否可行和這方法是否正確,有沒有缺點?

在回答上述的問題前,我想把我過往的一些經驗告訴大家。記得我在中學時,我
已是一個音樂迷,我聽古典音樂的啓蒙老師是香港《音響技術》的陳浩才先生,
他的"醉人音樂"專欄是我必聽節目之一,當年每星期六在香港大會堂由香港管弦
樂團所主演的音樂會,因爲學生票價有優惠的關係,我幾乎每場必到,雖然在音
樂會浸了多年,可以在調校自己的HiFi系統時,總是覺得當某一牌子的錄音靚聲
時,其他牌子可能是衰聲異常。鋼琴靚時,小提琴又嫌過硬;小提琴聲靚時,鋼
琴又欠缺鏗鏘,高音靚時,中音又嫌薄,低音又欠力水,總之是問題多多,顧得
頭來腳反筋。當時CD機還未面世,訊源只有電臺廣播,唱片或錄音帶,當時差不
多所有發燒友都以唱片(即是黑膠唱片LP)爲中心,每個發燒友都必備唱盤,當時
唱盤是由唱頭,唱臂和轉盤三部分組成,廉價的由原廠裝好以組裝套餐形式出
售。高級的由發燒友自選自己喜歡的配件組成,並需要自己去調校唱臂及唱盤,
試想光是唱頭和唱臂的配搭已是一個難題,唱臂和唱盤的配合又是另一難題,再
加上唱頭放大和唱頭的搭配,還有與前級結合時所産生的問題,便足以把人折磨
得半死,更甚的是調校唱臂和唱盤時,三者互相影響的互動關係,令到發燒友惡
夢連連,試想把守第一關的唱盤都弄不好,何來靚聲?想把唱盤訊源校好聲,談
何容易,光是調校方法就可以寫成一本書!

當年很多發燒友對器材搭配,調校線材的運用和房間聲學的處理仍欠缺認識,只
是把器材駁好。有聲音,便開始校唱盤,他們沒有考慮到喇叭是否擺在適當的位
置,房間的音響特性是否有缺陷,是否有駐波,或其他問題,只是埋頭埋腦地去
校唱盤,以爲唱盤校好便靚聲!結果,幸運的話,聲音還不錯,但絕大多數人都
感到失望,因爲你不能單從調校唱盤便可克服配搭上出現的問題,也不能解決房
間的先天缺陷,也不能克服音箱擺在不當地方引致衰聲的問題。

經過一段頗長時間的摸索,人們開始認識到要準確重播錄音,必先知道唱頭在拾
音時所拾到的訊號是否準確無誤,他們漸漸明白到音源經過前後級放大,經訊號
線到音箱再重放時會受到每一環節産生的失真和渲染的影響,而房間的音響特性
更可以令聲音面目全非,聰明的發燒友於是就用耳機駁在前級的耳機輸出端(當
年很多前級都有這設備),直接聽取唱頭拾得的聲音,這樣便可消除功放、音箱
和環境的影響,就像錄音工程師直接用耳筒聽錄音帶一樣,準確而直接。當他們
用熟悉的歌聲或樂器校準唱盤後,然後才把整個系統接上,擺好音箱,做好房間
處理,精細調校後,自然就會靚聲。

我本人就是用這方法去取得心中的標準,當然這標準不會一成不變,隨著器材的
進步,對音樂的認識和音樂會的經驗增加,心中的標準自然有所改變。

自CD機發明後,發燒友幸福得多,因爲CD機本身的鐳射頭轉盤、解碼和音頻輸出
都經由廠方校準,基本上拾音的準確性沒有問題,有的只是素質的高低,所以若
是發燒友用一些監聽級標準的耳筒直接駁上CD機的耳筒輸出端聽取CD錄音時是最
接近原始聲源,最小失真和渲染的一種方法,也就是發燒友經常提到的所謂原汁
原味!

當你用上述的方法,經常反覆地去聽一些你常用的校聲CD後,到滾瓜爛熟時,你
便能很輕易地分辨出耳筒和音箱所發出的聲音有很大的差異,這時你已有了一個
判斷的標準,而這標準就是你日後調校時的基準。當你能把系統的聲音能校到和
耳筒所聽到的音色一樣時,你的系統才可以說是達到一個"准"字。但音色是否
美?音場是否準確地重現,動態、質感、音樂感諸如此類的表現,要走的路還很
遠呢,因爲用這方法調出來的聲音,一般來說只可以達到基本音色的準確度和一
個不錯的平衡度而已,但這已經不是很多發燒友都能達到的標準。

其實,我主張用耳筒去監聽CD錄音以取得標準只是針對一些沒有玩過樂器和甚少
參加音樂會的發燒友,希望他們能夠用這方法早日建立起心中的標準。事實上,
耳筒也有它的缺點,它最大的弱點就是音場的表現,用過耳筒的朋友都知道,當
歌手唱歌時,他站在你的頭頂上唱歌,樂隊演奏時,它像一個弧形的音場在你的
頭頂上,和現實所聽的全不一樣,所以你不能以它的音場表現作爲調校音場的參
考。但上述的只是目前較傳統和一般人所用的耳筒,事實上在多年前,日本的
Stax已經可以在耳筒上附加一件配件(當然價值不菲)把音場矯正,而最近得知,
大半年前,在美國已經有公司製造出可以令一般的身歷聲耳筒,製造出家庭影院
般AC-3等制式的5.1六聲道效果,而且逼真驚人。

市面上有些耳筒的聲音,當和你的系統的聲音比較過後,你才知道你的系統是多
麽的差勁,不信,請試試看。下次再談!

心中有劍(續一)
很多場合中碰到一些發燒友,總是喜歡問我同一問題,就是爲什麽我在不同的環
境和不同器材、音箱和線材的情況下,同樣可以調校出相同或極爲接近的音色?
有些老朋友更幽默,他們說,無論什麽器材到了我的手裏,都會變成"李哥聲"!
對於我校出來的聲音,我不敢認爲是一種任何人聽見都認同的靚聲,這只不過是
我個人喜歡的聲音,自然有很大的主觀成分在內,對於別人是否認同,或作出某
些批評,只要是有建設性,正確而又善意的,我都樂意接受。

我很幸運,我的妻子和兩個兒子都喜愛鋼琴,家裏不是他們彈琴的聲音,就是我
音響系統播出來的聲音,音樂在我家,除了孩子溫習功課的時間外,總是響個不
停。他們雖然不是發燒友,但卻是專在我的系統找碴子的諍友,聲音一有點不對
勁時,便毫不客氣地叫停,批評一番,連老子也不給面子。雖然如此,他們的意
見往往一語中的,使我知道問題所在而把問題加以解決後,往往又向前跨了一大
步。這例子剛好說明了若不消除個人的主觀,不知道當局者迷的道理,將是發燒
友進步的一個大障礙。

大多數發燒友都有一個通病,喜歡批評別人的系統百般不是,不堪一聽,別人禮
貌地向他請教時,總喜歡扮大師,扮高深,扮如何見多識廣,把別人的系統批評
到一文不值,但當你想去見識他的無敵系統時,往往不是今天沒有空,便是後天
約了人,下星期又要出差,總是推三推四,事實上,他們自知系統的聲音比朋友
的更差勁,如何夠膽給人聽?

所以我寧可聽一些不是發燒友但真正懂音樂的人的批評,也不去聽一些有自大狂
而又無料的人的所謂高見!

話說回來,爲什麽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器材,我都能較出相似的音色?

雖然絕大多數的發燒友認爲,不同器材有絕不相同的音色,很多匹配都存在一定
的顧忌,事實上不同廠的産品,就算是那些高檔的貨色,擺在一起工作時,效果
往往也令人頹喪。在我而言,一些匹配欠佳的器材,也未必能隨心所欲地調出自
己喜歡的音色。但,只要系統的搭配不是太差勁,而聆聽環境的僻性不太重(存
在太多駐波,回響過度,或反射過度,聲音過死)的話,調校便輕鬆得多。

多年來,筆者有幸參加過數不清的音響演示系統的調校工作,包括在全國各地的
酒店房間的音響展示,劇院和宴會廳等音樂會演出,深深地體會到,器材,環境
和調校技術的三者配合的重要性,也徹底瞭解到器材並不是決定性因素,聆聽環
境的聲學處理和器材調校才是關鍵所在。我將在稍後把我的經驗寫出來,希望能
抛磚引玉,高明有以見教。

在談到校聲前,人們總有一個疑問,我以什麽作準?

我其實在本專欄早期已說過,必須在心中建立一個標準,這所謂標準就像一把
尺,去量度你校出來的聲音是否準確,至於精准度如何,得視乎你的修爲和功力
了。

心中沒有一個標準的發燒友,系統出現了問題時,根本不知那裏出了毛病,若是
不幸碰上了一些像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識少少,扮代表的專家的高見而去亂攪一通
的話,只會越弄越壞,不忍卒聽。結果,整天不是忙於攪高音過多,就是低音不
夠,又或中意過強,像狗追尾巴,團團轉,永遠達不到目標。

要玩好HiFi,其實是不難的,只要你首先建立一個標準,當有了標準時,你便能
客觀地去評價系統在音色上的毛病所在,再在器材的調校上著手,加以改善聆聽
環境的聲學特性,耐心調校,經過不斷的實踐,耐心地去歸納所得經驗,你必定
能加強駕馭器材的能力,克服不同環境所産生的問題,而達到靚聲的目的。

玩HiFi的最終目的不外是聽音樂,校聲當然以音樂爲准(喜歡聽唱歌的當然是以
人聲爲准),要取得心中的標準,當然以聽現場的演奏爲准,這都是一般放諸四
海而皆准的方法,可是你更是難得有機會去音樂會,那豈不是永遠不能建立起自
己的標準?要是你是屬於這類不幸的人,不用灰心,下次我有好方法告知你!

心中有劍(續二)
自上次提議過給一些沒有多大機會去聽現場音樂會的朋友試試用耳筒去建立聲音
的標準後,有朋友曾懷疑是否可行,同時懷疑耳筒又如何能做到震憾的低頻(特
別是超低頻)方面的效果?又如何可以校準系統的聲音?

的確,一般耳筒給人的感覺只是一件附屬品,在不方便打擾家人或鄰居時,不用
來聽聽音樂的工具而已,而且一般人也懷疑,小小的一對耳筒,聲音又怎可勝過
一對音箱的喇叭單元,無論聲壓和動態,耳筒都比音箱輸了一大截,而且耳筒的
價錢(包括一些極品級的)都比音箱便宜很多,以一對價錢如此低的耳筒作爲聲音
的標準去調校昂貴音箱系統,豈不是笑話?

在回答上述問題前,我希望發燒友首先不要存有偏見,凡事以價錢和實物體積去
比較,若你仍堅持你的觀點的話,你就不用看下去!

耳筒其實不便宜,你仔細分析一下,一對高價耳筒所給你的材料有幾多?幾萬元
一對耳筒是平常事,但當你用一對高質耳筒去比較一套失調的系統時,你會發覺
有時好像日與夜,天與地之比,耳筒比它貴十幾倍(甚或幾十倍)價錢的音箱系統
相比靚聲得多!原因何在?

正如我上期說過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直接駁入最近訊源,沒有經過前級和功放的渲
染,沒有訊號線的染色,耳筒聲音更沒有經過聆聽空間的聲學特性影響和聲波沒
有經過長距離的傳送而引起的渲染和失真,耳筒的振膜以最短的距離直接和耳的
通道和耳膜偶合,聲音自然是失真最小和最準確,所以絕大多數的錄音師都以耳
筒作爲錄音監聽,你試想,難道錄音室沒有監聽級的音箱作爲參考嗎?由於耳筒
振膜和耳膜直接偶合,能量感其實更強,低頻那有欠缺之理?爲什麽有人說耳筒
沒有低頻的震撼感覺,那只不過是一般音箱所發出的聲音透過室內空氣的傳遞而
到耳朵,而絕大部分聲音的能量都傳到聆聽者身上,身體除了耳朵可聽到聲音
外,皮膚其實也受到聲波的衝擊,低頻的能量比例在音樂中占的比例其實很大,
當身體受到低頻衝擊時,腦的中樞神經便收到資訊,因而有震撼的感覺。耳筒的
振膜很小,只足以震動耳膜,所以欠缺一種震撼的感覺,但你的耳膜所受的低
音,因爲集中在耳的通道直振耳膜,其實能量更爲強勁,只不過因爲身體皮膚沒
有被聲波衝擊,因而有錯覺感到低音不足,而耳筒製造商也沒有騙你,他們用儀
器測試耳筒的頻應時,低頻是足夠的。再者人們感到音箱低頻足夠,有時感到比
耳筒強得太多,其實可能是聽音的房間有駐波或諧震,導致低頻過多引起的錯覺
而已。

有一點發燒友更不可不知,若你把耳筒的音量加到和聽音箱時的聲壓一樣時,你
的耳朵在很短時間內,聽覺神經便會受損害,目前很多年青人喜歡把耳筒音量開
到很大去聽那些"隨身聽",弄到聽覺受損也不知,日子久了,便會發現聽覺有問
題。記著,聽覺長期處在110-120dB之間的音壓時,聽覺神經便會受損,所以那
些滾石樂隊的隊員,很多聽覺都有問題,當你用耳筒聽音樂時,爲了保護你的聽
覺,切勿開得太大聲,因爲聽覺損壞了是沒有方法可以醫治的!

再者,人的聽覺記憶能力是很短暫的,對音色的記憶,一般人多是幾十秒而已,
所以在試音室比較音色時間一長,耳朵和精神狀態欠佳時,往往分辨音色的能力
也大打折扣,所以爲了牢記試音碟的音色,你最好每次校聲時都溫習一下,才開
始調校你的系統,最好是邊校邊聽耳筒和音箱的音色,分析他們不同之處,經一
段時間訓練之後,你便會輕易分別它們細微差異,再著手細心調校,摸透器材的
特性和音色變化的規律,那時你便可駕馭器材,隨心所欲了!

欲想訓練自己的判斷力,摸透器材的特性和音色的變化,其實有一個很好的方
法,例如你把音箱在原地向前移動若干寸時,你先把原有原音色的特點,缺點和
可取地方用筆記下來,(也把原地位置的尺寸記下來),移動後再聽時作同樣的比
較,也把音色變化和特點記下來;把多次移動時所引起的變化細心分析,那麽你
便可以摸到喇叭向某方向移動時,聲音變化的規律,以後便可憑著這些經驗,聽
到某種同樣結構或相似結構的喇叭的聲音特點時,你便可知道它擺放的位置是否
正確,繼而作出適當的處理而不是靠運氣,亂撞一通去校聲。

當然,不同種類和構造的音箱,例如普通紙盆音箱,靜電喇叭,屏封式及號角式
音箱等都各有自己的特性和對房間的反應,並非千篇一律只用一種擺音箱的方法
去調校,否則發燒友便不會那樣頭痛了。

記著,用筆記的形式寫下每次的變化,再詳細分析,捉到它的變化規律是學習調
聲的不二法門。只靠運氣,亂攪一通的發燒友,肯定一世被器材和音響經銷商牽
著鼻子走,終身被HiFi奴役。
============
待續.......
TOP
4#

花了不少时间看完,增长了不少见识。
TOP
5#

好帖子! 好好收藏, 增长不少知识, 多多学习!
TOP
6#

好贴。已收藏,。只是繁体字看的有点累,慢慢阅读,定会长知识。
TOP
7#

繁体字我写得比简体字还顺手.
TOP
8#

收藏,慢慢看。
TOP
9#

看到我眼都花了,不过收藏了,以后慢慢看。
TOP
10#

续一.......
============

望天打挂
全球的天气,年来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不少地方的气候都反常,不但带来
不少的天灾,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就连发烧友也受害,何解呢?你
还记得吗,前几天下着连绵大雨时,你在家听你的心爱组合时,你有否感到你那
类组合的声音象鬼食泥一般,又或你的死党苦着脸向你哭诉,他的名贵组合变了
声,不堪入耳,不知出了什么乱子,又或你去到那些HiFi铺,效果都是难以入
耳,真的是象音响末日似的。

不错,天气的变幻,直接影响音响系统的表现,如你留心天气的变化,留意各种
不同天气下,音响系统所表现的差异,识得望天打佳,一旦有失常的表现时,你
就不会盲目地去疑神疑鬼,把系统搅来搅去,换机又换线,不但花精神,有时甚
至伤及荷包呢?

我有位老友,每天都望天打挂,家里除了温度计,湿度计外,更有一座航海家用
的专业气压计,每次开机前,都要看看当日温度和湿度的比例,更重要的是看看
气压的高低,然后才决定开机与否,如果湿度太高或气压不正常的话,他就索性
不开机而看电视节目去也。曾经有一段时间,他每晚开机前,都打电话给我,告
诉我当天气压是否正常,湿度是否适当,并作出靓声预测,以五盏灯为准,最靓
声是五盏灯,稍差是四灯,如此类推,并且预测当日是否高音过多还是适中,低
音是否爆得起等。起初我只是当他开玩笑,不以为意,但我这朋友认真异常,语
气严肃,使我也渐渐留意他的预测,留意起自己组合在不同天气情况下声音起变
化。

经过一段时间(约两年吧!)的观察,我和一班发烧友都有差不多的结论,天气的
确对音响系统的声音表现,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音响好坏与大气压力最有
关系,气温和湿度虽然肯定应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仍不及气压变化影响大。据经
验所得,当气压向高或低移动时,音响效果最差,但当气压持续稳定时,无论是
高气压也好,甚至低气压也好,效果都不错;高低气压稳定时,系统声音的取向
当然有所不同,但那只是音响特性的不同。

每每当气压起变化时,例如气压由低趋向高时,则高音有偏高的感觉,低音没有
气势,总有点不对劲的感觉。相反,当气压由高趋向低时,你会感到声音粗重,
干涩和欠缺开扬的感觉。上述的情况多是发生在气压变动时最为显著。但当稳定
下来,不论高低,都有不错表现,而在正常气压(水银76cm)而又稳定时,音响系
统的表现最靓声(校得不好的例外!)

除了天气外,一些也会影响声音的因素(不包括已知或还未知的),我试把它出来
作为大家参考。

一、电力不足,例如地区供电不足,电压下降,又或天气热时,在高峰用电期间
时,任何组合,相信也不会好声到那里。

二、聆听环境和时间,一个聆听环境的色调、布置、附近环境的干扰,家人的活
动都足以影响你的情绪,在时间方面,你总是感到日间没有夜好,夜间又没有深
夜时好。

三、个人的心情和精神状态。当你心情欠佳,烦躁不安,大喜大悲时,什么音乐
也不见得好听;如果你精神不足,疲累不堪时,你也会感到组合声音会一无是
处!

四、人数多寡和气氛。发烧友在三两知已叙会时,组合的表现出色得很;但往往
人数一多时,高中音会不翼而飞,组合表现欠佳;却原来,据专家估计,室内每
多一个人,等于多了八块吸音板。所以,发烧友要演示音响时,切记不要招呼太
多人,否则你会失礼死人!况且人多时,往往有些自己以为聪明的发烧友,喃喃
细语地去教别人听或弹你的系统时,气氛会被破坏无余,声音那会好听?
发烧友啊,发烧友!上帝为什么赐给你两只耳朵而只给你一张嘴巴,你明白吗?

改善CD机的音质(上)
很多朋友到过我的试室外听过我的系统后,最令他们感到奇怪的是我用的CD机,
竟然是一部只值数千元的Sony CDPX5000,与的JBL K2音箱和Rowland组合极为不
对称,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组合起码应用上十万元级的CD机才匹配得合理,因为
CD机是把守音源的第一关,若CD机表现欠佳的话,后面用的是极品器材的话,效
果也不会好到那里去去!但当他们听过我的组合后,发觉这部平价CD机的表现竟
然一点也不赖。有些好奇的朋友,甚至怀疑我收藏了一些秘密武器或做了手脚,
经仔细检查后,并无任何附加的译码器或其它的配件,虽然事实摆在眼前,但他
们总是不相信这部CD机会这样靓声,希望我能把校声的秘技公开,惠及其它发烧
友。

在未谈及如何改善CD机的音质前,我得把人们一些疑点澄清一下。首先这套喇叭
和扩音机是朋友暂借给我用,所以我不打算去买一部高级的CD机和译码去配合
它,只用我手上仅有的平价机弄点音乐自娱便算。再者,我又好奇,视之为一种
挑战,看看将一部平价机发挥到极限时可以做到什么地步,虽然目前的表现也相
当可人,但我从来没有花过分文去"摩"它或买一些贵价线去配它。我在下面会把
一些经验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CD机的承架,摆位
一般平价CD机由于成本关系,机身都比较单薄,最易受到外来震动,导致声音劣
化。为了减低震动的影响,我们得先了解CD机怕振的原因才可适当的对策应付。

震动的来源有三。第一是来自CD机本身驱动马达工作时的震动;第二是地面传来
的震动,例如音箱发声时声波震动地面经由架传到CD机;第三是声波再折射向CD
机时的震动。

对付第一种CD机自身震动,是厂家做的事,我们能做的有限,充其量在机壳身上
贴上一些吸震物质减轻震动而已。

要对付第二种震动的话,人们必需把CD机放在一些坚固、沉重的机架上。最忌放
在一些普通的空心木架或一些用薄板做成的组合柜内。一般市面上装有钉脚,厚
板甚或石板的HiFi专用架都适用,而我也不避嫌地介绍,在我用过众多的架中,
以意大利出品的Solid Steel效果最好。

至于第三种震动,即是由空气传来的声波震动,则有用摆位避开。我在前些时候
曾有在谈器材摆位时提过,器材切忌摆在驻波区内,如果你把CD机摆在这些位置
上,剧烈的震动会使CD机的伺服系统和改错系统产生异常的动作和不停地努力工
作,需要竭力去修补错误的读数,从而加大了耗电量。从而影响了机内模拟电路
的工作,引起音质劣化。再者机身的震动也会使布线和线路板随之震动,使电路
起微妙的变化,造成音质变异和劣化。

通常房间的四只角,音箱背后墙的中间,两个音箱的中间都是低频的驱波密集
区,应尽量避免摆在这些位置上。

CD机的电源供应
我在以前写有关供电的文章时,曾提过若要CD机靓声就要避免把CD机和其它器材
共享一个插座,主要的作用是避免CD机的数码干扰经由最短的途径漏到其它器材
而影响声音,我极力主张由另一电源,拖一独立电源供应给CD机使用,如你能在
电源上加上隔离牛和滤波器去净化供电的话就最理想不过。

除了用独立的电源外,不要忘记检查一下电源的极性是否正确,否则你会错过了
一个获得靓声的机会。

CD机的接驳
一般CD机有两组输出可以使用。一组是直接输出,另一组是有音量控制。要想靓
声的话,切记要接直接输出的那一组。经过CD机输出音量的那一组通常都不会好
声到那里。

第二点要留意的就是把CD机背后不用的输出,例如数码输出,光纤输出或同轴输
出等都要全部关掉。你不要以为这些无关痛痒,你不防细心比较一下,你就知道
影响之大,令你不容忽视。

第三个要留意的是耳筒的音量开关。这个开关表面看来和直接输出那端毫无关
系,但从过往很多机的表现当中,这个开关虽对CD机输出的音量无直接影响,但
在旋动这个开关时,发觉很多时都产生音色上的变化,有些音场也受影响,所以
你可以细心比较一下,看看你所用的CD机上,这开关是否对声音作用。通常我都
习惯把这个开关扭到最小声的那点上。

你先去试试我上面所提供的方法把你的CD机处理一下,看看有什么进展。下次再
谈。

改善CD机的音质(下)
上次谈过一些改善CD机回放效果的经验和方法。意犹未尽,今次我再把一些改善
CD机音质的方法和大家分享。

输出端的选择
占绝大多数的CD机的输出端都备有同轴输出(则一般人称之为RCA或俗称莲花插
座),光纤或平衡输出。这些输出端并不是任何一个都靓声,很多时某些中下价
的CD机,某些输出因为迁就成本的关系,都只是聊备一格,所以不要随便相信一
些别用心的售货员建议,去买一些贵价的讯号线去配搭你的系统,最好是向朋友
借用不同的线材去尝试,仔细比较用那种方式接驳最妥当。更不要迷信平衡输出
一定比RCA输出靓声,一定要实际接驳好后,AB比较过才知道应选择那一种接驳
最好声,特别是一般下价CD机,平衡输出端的音质有时并不如你想象中那么好是
正常的事,因为靓声的平衡输出成本不轻。

若你的CD机的转盘和译码是分体的话,接驳时也要用不同线材去把它们连接,实
际试听和比较后才好决定。在过往的经验得知,RCA和平衡输出的表现往往有很
大的分别,而光纤的音色也和其它的线材的音色有显著的不同。当和前级和功放
等整体配合时,才可决定用那种输出方式比较合乎你的要求,若盲目听别人的提
议或一些刊物的评论而买线材去配搭,往往就不能发挥到CD机、译码和前后级的
最佳状态,而把罪过归咎于CD系统。一套贵价的CD机和译码,因为输出端的选择
错误,表现输给一部平价CD机是屡见不鲜的事。所以无论用什么价位的CD系统,
多试不同的接驳方式,才可以真正发挥该机的优点,请多给它们一个机会!

CD机的适当位置
上次我谈过CD机不应该摆放在驻波的密集区内,同时要放在音响专用架上和做好
避震功夫,我忘记了告诉大家CD机摆放时最忌叠放在前级上,若你是用层架的
话,虽然CD机或译码器泄漏数码噪音的话,很多时也会干扰前级和带来一些耳听
不到的噪音,严重影响音质。要是你看到它们之间上下叠放或距离太近的话,你
试试把它们分开摆放增加它们之间的距离,这时你会发觉公突然间豁然开朗,音
级感和空气感会有很大的改善。这些不费分文的校声法,你何不试试?

不用的机要拆线
很多发烧友喜欢把手头上所有的器材,一古脑儿驳在一起,同时把电源接上,他
们为了方便,同时希望物尽其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他们犯了一个错误,无意
中劣化音响系统的音质,有时更为系统带来一些莫名其妙的噪音。

经验所得,任何讯源接线到音响系统中的前级上时,很多时都会为前级带来额外
的负荷和阻抗的问题,就算没有开机,也会为前级带来地线回路的问题,导致引
入一些奇怪的噪音,所以不经常使用或很少机会用到的机最好不要接到前级去,
同时切记拔去电源插头。

我就曾经试过用尽各种方法也无法克服系统产生的交流噪音,有一次做清洁工作
时把录音机搬走后没有把它接上,噪音竟然不药而愈,但当我把录音机重新接
上,虽然没有把电源开着,噪音又回来了,最后只有把它除下才解决了问题,不
但如此,音质也有显著的改善。要是你有两部CD机的话,记着,不用的不要把它
接到你的前级上去!

其它可行的校声方法
CD机校声方法很多,但以下是一些比较实际可行而又省钱的方法:

(一)钉的运用
市面上林林总总的钉脚,无论是什么物料制造的,对于一些比较轻身的CD机种都
能起一些作用,但切记,没有一套是万能的钉,每套钉都有它的特有音色,贵的
不一定适合你的CD机,平的未必是一无是处,必须经过试用才可知道效果是否配
合你的系统。有时你发觉用家里的小酒杯承放CD机会靓声到你不相信呢!用钉法
则,只有多试,别无他法。

(二)承放板的影响
若你不用音响专用架去承放你的CD机的话,你试试用不同的承板去承起CD机看
看,变化之大,可以令你意想不到。在多年的经验中,我试过的承板多到我也无
法说出,其中以超过2.5cm厚的花岗岩石板,一些名贵(贵到我没有钱买的)的紫
檀木板(厚度相当的!),一些特殊结构的轻铝金属做成的飞机板,外国某些用硬
木条制成的砧板(厚度超过3.5cm)和一些新一代用作建筑材料(制厨柜或浴室材
料)的Corian板(样子像云石的)最为靓声。用这些材料做CD机的承放板,靓声肯
定有保证。当然,若你在街边拾到一些由百年大屋拆下来的青砖承放CD机又靓声
的话,那是你的造化。

(三)水平调校
很多人都忽视了CD机承放地方的水平,需知道,CD机工作时,摩打(马达)是高速
运行的,要是承放CD机的地方倾斜的话,摩打会侧向一面工作,轴心不是垂直,
当CD转动时会晃动、摇摆不定,雷射光头循迹便会很吃力,系统也要竭力矫正错
误,试想在这情况下会靓声吗?虽然CD机放在水平的地方上,它的摩打未必百份
百能在绝对垂直的位置上工作。但总比较在高低不平的地方上工作好得多。要是
你的耳朵灵光的话,校正不平后,用一段你熟悉的试音碟试音,然后将CD机的水
平略作调试,使CD机略倾前或后,或左或右,你会听到声音的改变,音场也会变
动,当你捉摸到它的变化规律时,你就可以利用水平校声,因为每部CD机的结构
不同,反应也不同,所以我无法给你一准则去校声,一切,只有靠自己,若有金
耳朵帮手的话,当然是容易得多啦!

(四)遮光布校声
要是你的CD机是揭顶式而盖子是用透明水晶胶的话,你要留意CD机附近是否有强
烈的光源直接或强光反射入CD机,因为CD机本身是靠激光光头工作,在受到其它
光线直射或漫射时都影响它的工作,从而影响到音色的表现,所以如你遇到这样
的环境时,用些黑布或绿色天鹅绒布遮着透光的盖子,你会直接听到有不同程度
的改善,不信,试试看!

(五)洗白白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定时清洁接线头和座的接触都是靓声不可缺的指定动作,除
了用酒精外,市面上有一种清洗底板松香焊剂的喷雾剂接头非常干净,虽然贵一
点,但一支可用差不多两年,你还想怎样?清洁时可喷在棉花棒上或直接喷在表
面上,再用清洁棉花抹净便可。

长篇大论地写怎样为CD机校声,这些工作琐碎,看来并无稀奇之处,可是,每样
工作都能做好一点,累积的成果,就是靓声的基础。

如何大声就是靓声?(上)
玩HiFi不能只偏重调校某一环节而疏忽其它因素的影响,器材除了要配搭得宜之
外,更要有一个好的聆听环境和悉心的调校和使用才可以达到目的,这些道理相
信大部分的发烧友都懂得,但能够顾及全面去玩的朋友毕竟不多,单就器材使用
方面,很多发烧友对自己的器材性能都不甚了了,往往因为使用不当而将衰声的
原因归究在某些器材身上。结果"玩"HiFi变成了不停地"换"HiFi。

过去两期我就CD机的调校和使用谈过一些改善的方法,为的就是提醒一些大意的
朋友,好好地去调节器校和使用器材,不要埋没了器材的优点。今次我要谈的是
前级正确的使用方法。

前级可以说是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般人对前级的理解,以为前级只是用来控
制音量的大小和选择讯源的一件器材,对于机上的按钮和设施都视而不见,甚至
对每个按钮的用途也懒得去理解,他们其实是浪费自己的金钱和设计者的心血,
没有好好地去发挥它的性能。

就以一部最简单的前级为例,它通常只具备选择讯源和控制大小声的功能,但你
不要轻视它,其实靓声与否都跟你操作是否正确和调校有极大关系。

先撇开调校不谈,就以控制音量按钮(Volumn)来说,就有几位老前辈公开地表
示,音量控制是一种艺术,音量的大小足以影响到整个系统靓声与否。

很多朋友,不管听什么音乐,都以同一音量去听,以为录音靓自然就靓声,更要
命的是他们以为大声就是靓声,所以不管是听交响乐或是单一乐器演奏都用同一
音量去听,结果你听到邓丽君的歌喉声如洪钟,娇小的身躯变成丈八金刚,小提
琴的体积足以和大提琴匹敌,结他的高音像大钢琴,低音部分像打鼓。当你听到
皱起眉头,心中发闷时,他们还对你说他的系统的动态如何的劲,歌手是如何的
够中气,录音细节是如何多,简直可以把你气得半死!

为什么这些朋友会这样子去听音乐呢?这纯因为他们少了去听真正的音乐会,我
指的是正统的现场音乐会。当他听过在同一音乐厅里演奏的交响乐队和单一件乐
器演奏时的音量大小和真正乐器发声时,他们才能明白到什么叫做比例,才能真
正了解到单一件乐器演奏发声时的音量的响度。除了听现场外,另一最直接了解
乐器发声和音量的方法,就是听一些不用扩音机系统的真人演奏,或干脆买件乐
器回来"亲自操刀",那么当你再去听那些CD上的罐头音乐时,就不会毫无准则地
去调节音量,不但使声音失真,乐器变形,耳朵受罪外,日子久了,听觉也可能
受损呢!

音量控制的最高技巧和器材的最佳表现当然就是能把乐队或单一乐器或是真人唱
歌时的音量原汁原味地还原!这也就是一些HiFi友日夕追求的1:1的音量,同样
比例的体积和同样大小的立体音场。

他们是希望把整个交响乐队搬回家去作现场演奏!

有些发烧友以为只要把世上最贵的器材搬回家,就可以做到。以下是一个真实的
例子,这位主人翁廿年前所创下的纪录,现今仍未有人能打破,一些前辈级的发
烧友至今仍然津津乐道。

虽然事隔多年,部分器材型号已模糊不清,但主要器材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
里。我试把它列出来,让大家知道这套组合是什么料子。

讯源:黑胶唱盘Gyrodec加青金石唱头和Odesey唱臂(光是这组合的价值,在廿年
前已是十多万港元!)

前级:Burmester顶级前级(价值约八万港元)。

后级:(一)Stax的顶级功放(每声道600W A类,峰值输时有3000W,它的样子像一
个大行李箱竖立起来的模样,每声道独立,每部重二百多磅!值港币廿多万元!)

(二)EAR胆后级两套(共四件,单声道设计,每声道200W,共约港币十多万元)。
频率均衡器:ADC美国全自动计算机调校频率均衡器,约港币二万元。

音箱三对:(一)法国Cabassee7号仔(旗舰级,高2m多,每只箱重180磅,约值八
万元)

(二)Tannoy的西敏寺(旗舰级,身高约2m多,硕大无比,起码要四个大汉才可搬
动,约值八万元)

(三)Altec的大号角音箱(型号是7xxx,已记不清了。体积比衣柜还要大!约值六
万元)

(四)德国Magnat牌的火焰高音箱一对,作超高音用。

(五)Decca铝带高音两对

(六)Audio Pro瑞典制造专业用超低音(约衣柜般大,内置分音器及功放器。香港
大会堂音乐厅当年亦用上两只。)

廿多年前,这样的组合的价值,对我来说已是天文数字,所有的器材都是极品级
数,表现如何?

大声就是靓声?(上)
上次介绍过一套二十多年前的超级组合,它的主人翁叫"大声叶"。虽然听过这组
合的发烧友不多,但听过的人,保证一生难忘。

这组合虽然放在一个面积约有50多平方米的厅子上,但光是器材和音箱已占去约
三分之一的地方!大声叶在听音乐时并不是只听一对音箱而是全部开声;他喜欢
以1:1的音量来听音乐,换句话说,真乐器的音量(音压)是90dB的话,他就开到
90dB的音量,要是大交响乐团的强奏是110dB的话,他照样比例开到同样的音压
才感到过瘾,他才觉得像真。

初听这组合时,声音的质感,重量感和规模感受极为庞大,只是结像过大,音场
混乱,后经几位高手悉心调校后,虽然是三套大音箱加上几对超高音和超低音箱
一同发声,人声、乐器和大型音乐的乐队的型体和音场都相当不俗,最令人印象
深刻的是那种从容度,质感和爆棚时那种天崩地裂,摧心裂肺和排山倒海的强横
霸道的气势。

当时还没有发明CD,发烧友听的都是黑胶碟(LP),而当时最爆棚的LP,令发烧友
闻碟色变的碟有两张:一是Telarc暗红色盒装上印有几个士兵站在大炮旁边的封
面那张录有柴可夫斯基1812音乐的碟,这碟有HiFi杀手之称,最令人心寒的是那
段炮声,唱片上的刻纹成之字形,当时无论什么形式的唱头都难以顺利唱完这段
炮声,大多数唱头都会跳线,一些比较差的唱头甚至连唱针都被扯脱,连累喇叭
或功放也损坏;另一黑胶碟是什么名已模糊,只记得唱碟的封面是漆黑一片的夜
空,上有闪电划向地面,它录有一些真实的大雷雨片段,也录有真实火车走动的
声音,这两张碟当年不知唱坏了多少唱头和烧掉多少扩音机和音箱,一般人等闲
不敢以此碟向人演示,就以今日数码时代的器材,我相信除了一些极品器材外,
一些所谓高文件的器材也未必可以应付得来,其难度之高可见一斑。

听过这组合已过了廿多年的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听交响乐时,整个交响乐
团就像在家里演奏,最强奏时也不感到吵耳,但你已听到手心冒汗。"教父
高"(香港极负盛名的发烧前辈之一)就曾对我说过一句至今我仍清楚记得的话,
他说:"大声叶不单止把交响乐请回家去,而且是两队之多!"这不不算夸张,当我
正襟危坐地坐在皇帝听1812的炮声时,那七万多元的青金石唱头轻松地唱过
那"之"字纹时,那炮声竟像炮弹轰中座位一样,整张梳化有抛起的感觉,正当大
家都担心功放和喇叭有没有烧掉时,大声叶指着那部有声压指示的计算机频率等化
器笑咪咪地说:"现在最高的声压是123dB,够未?未够的话,可以再加!"这时大
家已面如土色,呆在当场,不敢作声!(大家都知道,120dB声压已是人耳的极
限,若稍长时间在此高声压下,耳朵听觉将永远损害!)当时有发烧友
叫"Encore",我慌忙起身让座位与他,乘方便之机逃遁,而其它发烧友也借取饮
品为名,躲到厨房去!

听炮声还不算是什么,最恐怖的是听火车入站时,那种火车迎面冲过来,你像被
火车撞倒和辗过,心口有被压得透不过气来和窒息的感觉,令你惊心动魄,冷汗
直流!(大声叶后来告诉我,当时的声压是126dB!)

我仍记得当晚散会后,在街上,的士在我身边响号我也听不到。第二天,老婆说
为什么叫你也不答话,说话时又那么大声?是否聋了?幸好这现象只维持了两
天,听觉便复之,以后再到大声叶处发烧时,每逢听炮便躲到厕所去。

自从那次后,我听过不少其它人的组合,无论怎样了不起,也只是觉得鸡声鸡
气!这也是导致我日后的组合,动用到过百喇叭单元的原因之一。

故事说完了,目前在香港和很多地方也再难听到大声叶般的组合(大声叶已移民
他去,我们都很怀念他)。而这经历使我深切体会到,目前的HiFi虽然是如此进
步,但跟真实演奏,仍是有一大段的距离,就算以大声叶的组合看来,仍有很多
不足之处,但在廿多年前他这样的玩法绝对先知先觉,君不见今天世上极品级的
大型音箱组合,例如Infinity的IRSV,Cello的旗舰,Gensis的四柱组合音箱和
WAMM等的巨无霸级音箱组合,不都是用上众多不同的喇叭单元组成的吗?这现象
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世界上目前一般的HiFi产品,包括你我的组合,都只是一种妥协下的商
品,仍然难以和真实的现场演奏相比!

一般发烧友对器材都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所有的组合,只要喜欢的话,要开
多大声就照开可也,结果令到声音刺耳难听,一不小心就连喇叭或扩音机也毁
掉。

为什么很多组合一开大声就产生失真、刺耳而难听的声音呢?组合衰声的原因众
多,一时也难以说清楚,但若你的组合一开大声就不好听的话,你可能忽视了下
面所列的环节中出的问题。

(一)喇叭单元的极限
任何单元都有它本身的极限,一只5英寸的低音单元,你不能期待它的表现和15
英寸的相同,(否则,工程师也不会设计和制造大的单元),这正如你把一对书架
式的音箱开到和一些大音箱一样大声的话,它肯定会因为驱策过度远超过单元本
身工作极限而产生失真和刺耳的声音,更甚者,单元会永久性损坏或烧毁!要靓
声的话,单元必须在本身线性范围内工作,要大声而又要靓声的话,一定要用多
只单元一起工作。

这例子正好说明大声叶用这么多对音箱才可以做到惊人的效果,也说明了为什么
一些极品级的大音箱用上那么多的喇叭单元才可以制造庞大的音场和音压。

明白上述的道理,你就知道无论你的书架喇叭贵到无伦,被人评到天上有地下
无,在大音压时肯定会输给一些多单元的大型音箱。要唱大声的话,肯定是要用
大音箱,这是物理定律,任谁也难以改变的。

(二)器材的极限
就算你有大音箱,也不见得可以开大声,因为除了上述的原因外,前级和功放的
性能也是直接影响声音的重要原因。

若你的讯源和前级不匹配的话,又或你的功放功率不足以推动音箱,或功率的宽
裕度不足的话,例如用一部只有几十瓦的功放去推一些灵敏度只有80dB的音箱的
话,听唱歌或一两件乐器还勉强可以,一旦听交响乐或一些爆棚音乐时,由于力
水不足,往往造成失真而产生刺耳的声音。若功放被驱策过度,工作不稳定时更
会自毁或烧掉音箱。所以用多喇叭单元的音箱时,必须要用相匹配的功放才能发
挥最佳效果。

(三)聆听空间的影响
当你的组合稍大声便吵耳或嘈杂不堪的话,未必是组合或音箱出了问题,也许是
聆听间出了问题!

若你在一间小房间里放进一对大音箱,而房间里缺乏吸音物料,当稍大声,声音
急速地在房间里的六个平面反射和折射,也会产生刺耳、嘈吵和混乱的感觉,这
就表示房间不能负荷这样高的音压,必须把房间的吸音处理好或把音箱换掉,才
可解决问题。

又或你把一对小的书架音箱放在一个50平方或更大的厅子里听交响乐,将声音放
到稍大时,便听到失真和吵耳的声音,这都是音箱和空间不能好好配合的结果。

(四)音箱的摆位
若音箱摆在不适当的环境中,例如附近很多强力反射面,或不规则的墙,很多时
都会令声音刺耳嘈吵,若你的摆位工夫了得,又懂得迁就的话,问题也可解决
的。由于摆位是一项相当高难度的技巧,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日后有机会再谈
吧。

最后,你会问,怎样去控制音量的大小才恰当。

很简单,当你听到声音有紧张的倾向,有绷紧的感觉,高音带硬质和刺耳时,请
把音量收小至顺耳便可。因为组合一有上述的表现时,表示它正在失真情况下工
作,明白没有?

一套好的组合在一个高手的控制下,就算你听大型的爆棚音乐时,你也可以轻松
地和朋友交谈而毫不费力,音乐一点也不会有嘈吵的感觉。一般组合在播某些单
一乐器或独唱之类的音乐时都可以做到1:1的音量,只要你能稍为留意真人唱歌
和真乐器的音量,你可以很容易控制音量在适当的响度。但若你要求在播交响乐
和一些大型音乐时达到像真的话,你得要像大声叶一样,弄一套巨无霸组合!切
勿强你的器材所难,否则你不但有机会在朋友面前出丑,分分钟连器材也烧掉,
吃不了兜着走呢!

善用你的前级
上两期的文章谈及音量控制的原则,但对一般前级的其它功能没有提及,这次我
想把这些功能的运用和它对音色的影响略谈一下。

目前市场上,前级的设计主流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奉行"简单就是美"(Simple
is the best)的路线,为类设计以最简单最少零件以达到最高传真为目的,通常
这些前级只具有最基本的功能,一是选择讯源开关,二是控制音量大小的设施。

第二派是以多功能,容易使用及适应性广为设计目的,这类设计除了上述前级的
功能外,很多时设有遥控,高低音调控制,输出增益调节,相位选择,平衡或非
平衡选择,静音设备等。

上面这两种设计理念,在高档产品中均有为人推许的代表作,亦各有拥趸,端视
乎你的需要而定。

从"简单就是美"理念设计的高档产品,由于线路精简,所用的零件不多,厂家可
以选用最好的零件,以最简捷的电路和逐点精细较声的方法去做一部前级。这一
类前级,做得好而已整个系统配搭得宜,试音室特性又配合而调较功夫又做得好
的话,的确可以做到透明、无色、传真度高,音场表现出色的高境界,但这类前
级有一点最致命的地方就是欠缺弹性,一旦和讯源的输出(例如CD机)的特性,例
如阻抗,输出电平的强弱和后级不匹配时,往往使声音的表现大打折扣。更甚
者,我相信除了一些经特别设计的试音室外,一般发烧友的聆听空间很多存在有
不少缺陷导致音色不平衡的问题,例如遇到高音或低音过多等问题时,这类前级
便不能透过音调控制去调节整个系统去适应这房间的特性,结果唯有大兴土木,
改动房间特性,才可解决问题。发烧友都知道,就算是专业的音响工程师也未必
有绝对把握可以把任何房间改到靓声,一般发烧友用一些人云亦云的方法又或听
从一些识少少,扮专家的人的主意,乱搅一通,你相信会搅到靓声吗?又或有些
蚕虫师爷或HiFi老鼠,教你换某些牌子的产品去收拾过多的低音或过亮的高音之
类的提议,你试过有几多次是灵光的?

我相信,这类简单就是美的产品,只适合一些具备了靓声的试音室,而本身亦是
校声高手,有绝对驾驭器材能力的人才能发挥这类器材的优点。

毕竟,音响发烧友在整个影音市场中占的比例只是一撮小众,特别是在高文件器材
的层次中,相信只是占几个百分比,所以一般厂家的销售对象,都是以中下收入
阶层人士为主。这些厂家的产品多以功能齐全,适应性广,调校方式多样化为
主。就以前级为例,很多都具有音调控制,而一些比较讲究而价格较贵的更具有
输入阻抗、增益、静音、单声道或身历声的选择功能。有一些高文件的前级功能更
包括有遥控,甚至每组输入设定功能记忆,把每组的调校自动存入记忆系统中,
当每次你选择某项输入讯源时,它会自动全部调节你原先调校的功能,无需每次
调校。发烧友对一些功能多的前级,往往都很有意见,认为多只香炉多只鬼,的
确,以一部平价前级来说,这些功能当然增加了成本,为了竞争,厂家用料自然
会因价格的限制而作出妥协,因而影响声音素质,所以一般平价而功能齐全的前
级,很多时它的功能给人的感觉只是聊备一格,用上时有声音变差的感觉。但这
并不表示所有这类前级都有这种毛病,一些讲究而设计完善的产品,它们一般都
可以将这些功能随意加入或脱离主体线路而不影响声音素质,大大增加了校声的
灵活性,使声音的表现更具可塑性。

下面我将一些前级功能,它们易为人忽略而严重影响声音素质的原因提供给大家
参考:

(一)音调控制
这种设备,多见于一些旧一代的中下价机上,它的功能是为了增加或减少高低音
的份量,用以迁就房间的特性。

事实上,很多发烧友都没有那么幸运能拥有一间高中低音都很平均的房间,大多
数的聆听间不就是低间太多,就是高音太亮,遇上这种情况,这项功能就大派用
场,将那部分问题解决,为发烧友省回了不少换线或换机钱。可是综观今天市
场,甚少前级具有这设施,因为大多数都认为前级线路上加插入声调控制的线路
会多只香炉多只鬼,降低声音质素,同时发烧友大多数认为,靓的前级必须原汁
原味,高低音调控制只会污染讯号的纯度,这只是一般平价机的设备而已,而厂
家摸到用家的心意,大多数都不设这功能,一方面可简化线路,亦可减低成本,
是以近代的机种,大多不设这项功能。

(二)输入端阻抗选择
输入端的阻抗和前面讯源输出端的阻抗是否配合是器材配搭上的一个最大的关
键,所以很多时我们都遇到某名厂机和某厂的机搭配时,声音变得很怪异或很衰
声,这纯是因为彼此在阻抗上不能匹配,怎样才可以根据说明书上列出的阻抗资
料来配其它器材,虽然从理论上可以行得通,但实际上资料虽然匹配但声音表现
却完全两码子事,原来这还牵涉到输出电压和电流的强弱等问题,由于这些都是
有关电学的范围,要详细解释的话,需要很长篇幅,且留待日后有机会时才和大
家讨论。

若你的前级具备有输入阻抗调校的话,而你感到CD和前级匹配有问题或有怀疑
时,你要做的只是用同一CD片段(当然是你最熟悉的音乐片段),去作AB比较,当
你把制拔向低阻抗一档时,若声音柔弱,有气无力,欠缺质感和动态时,这表示
阻抗过低,你就把它拔向高阻抗那边。反之,若你感到声音粗豪,咄咄迫人,音
乐欠缺幼细缠绵,Valume(音量按钮)只开小小便已大声到不得了,这表示阻抗过
高,你只需要把按钮向低阻抗那端便可以。若你怎样试效果都不理想时,除了你
的前级和后级可能不匹配外,若你的前级和后级是同厂机的话,那么就有可能是
CD机的阻抗和你的前级匹配有问题,那你得试试借朋友其它的CD机驳上试试。

(三)增益的调校
一般前级的增益多是标准的20dB增益,有些可能大些。由于CD机或其它讯源输出
每间厂甚至同厂的不同型号的机种都有所不同,当某些厂为了某些商业或校声的
原因,将输出电压或电流加强,在匹配某些前级时,往往将Valume开很小,声音
便爆得震天价响,音像巨大,声音现象,除了是上述所说的阻抗不匹配外,前级
若有增益加减功能的话,那么就可以调节器低前级的增益来造就过强的输入讯
号。

不要小看这项功能,若你善于利用这功能,多加练习,往往可以化丑为妍,搅出
靓声。调校这功能的秘决,最好是利用小提琴音乐,将小提琴的高音校至恰当
后,再用钢琴音乐去调校,当校至钢琴铿锵有力,清脆落而小提琴高音部分具质
感细致时,这就是最恰当的增益。

(四)绝对相位的调校
除了音箱和后级接驳时的相位要准确外,有时由于各地的平衡制式的不同,不同
产地的产品接驳时,往往有反相的表现,若你听到声音空洞,结像松散,低音欠
缺,松蒙和音场的向四周扩散有过份的感觉时,你可以用这相位按钮作AB比较,
若你发觉相位按钮拔完后,一切回复正常的话,这就是正确的相位,若你的前级
有这设备的话,不要忘记在每次换机,或换线或重驳系统时都要试试它,看看相
位是否正确。

好了,前级的调校谈到这里已经差不多了,下次再谈。

器材也需要摆位?
发烧友谈摆位时,大多数人指的是音箱的摆位而鲜有人提及器材如何摆放才靓声
的。 在未谈到正题前,我想响应一位读者的问题,同时也想补充一下上次器材
架的校声方法。 这位朋友一向以来都是把器材随意地摆放在地面上,声音也着
实不差,相安无事,但不幸一次家里浴室的水龙头漏水,弄到水浸,幸好抢救及
时,没有损坏器材,为了安全计,终于斥资买了一些金属器材架,以为从此可以
一劳永逸,但当他把器材往架上一搁,发觉声音全变了,以前颇为中性的声音变
得冷硬,中高频呱呱叫,小提琴像锯钢线,女高音像鬼夜哭,低频瘦削,整体声
音欠缺丰韵,这改变令他失望不已。日前,刚巧他看过我上期的文章,于是他设
法把铁制的器材架上的钢钉脚换成铜的制品,声音稍为正常,于是他再用泥胶把
铜钉包着,情况也有改善,但他仍感到声音生硬,而且音场也无法像以前一样有
立体感,尤其是在听人声时,歌手无法像以前般有站在面前唱歌的感觉。

我仔细和他研究过他摆放的方法和放置器材的位置,觉得他正像很多发烧友犯了
共同的错误,值得在这里和大家研究一下。

他用的是四层高的架,摆放在两个音箱的中间,架的钉脚穿过地毯直接插在水泥
地上,器材放上架后,高度和他所用的音箱高度差不多。

这样的布局,很齐整,美观而又兼顾到音箱线的平均分布,他把CD机放在顶层,
前置和功放依次放在下面,表面上器材的摆放兼顾到整洁有序,合乎使用和实用
的逻辑,也是大多数人喜欢的摆设的方法,但在发烧角度上却犯了下列的错误。

一、发烧友稍有经验都应该知道有驻波这回事,我不想在这里详细解说,只是想
提醒大家,切勿以为驻波只是在房间的角落才有,其实驻波聚集的地方除了房间
四个角落外,在两个音箱的正中间,和音箱的后墙正中间都是低频驻波最强的地
方。试想您把器材放在这个区内,所有器材,不论你用什么方法避震,都是吃力
不讨好的事;再者若你的CD机避震欠佳的话,只要低频一出,保证跳线频频甚或
停止工作,否则CD虽能然工作,但改错系统不断因震动而努力改错,你以为会靓
声吗?

我就曾经试过把放在驻波区内的CD机移离只约一尺的位置,跳线问题便解决了。
有些发烧友(特别是日本的)喜欢把器材放在座位面前一字儿排开,这样在操控器
材的音量或按CD时便不用跑来跑去,表面上这样的方法没有不对的地方,只是用
的音箱线稍长而已。

我没有试过这样的摆法。但我有一次经验使我清楚知道这是错的!我很喜欢喝
茶,所以往往是一面听音乐,一面在座位面前的云石茶几泡茶,一向不以为意,
直至有一天,我把云石几搬往一边以方便维修天花灯饰,修好后我没有把它搬回
原位,当天晚上,我一开声,令我吓了一跳,为什么今天的声音特别靓,音场特
别玲珑,低频踏地而来?听了一会儿茶瘾发作,便把茶几搬回原位,泡好茶后,
坐下再听,先前的感觉,竟然全不是那回事,百思不解,正自狐疑不决,忽然想
起,我只是把茶几搬过而已,莫非是茶几作怪?于是立即把茶几搬走,坐下一
听,心头大乐,从此我的座位前再没有茶几了。

这经验说明了一点就是凡是声音直射的地方都不宜摆放对象或器材,这样做的
话,只会折射或反射声音,破坏音色和音场,影响立体感。当你知道这些敏感的
驻波区后,你还会摆器材在这些地方吗?

二、把器材放在两个音箱的正中间而架的高度又和音箱相若的话,其实也是一个
大忌,因为架上的器材金属表面会把声音反射,影响两个音箱 声音交汇而结成
的音像,这样又如何可以有准确的定位?这正好解释了前面所述那位读者的问
题。

解决上述这类问题,唯一的方法是换过矮身的架,或把架向音箱后墙移,移离两
个音箱的正中位置,这样不但可以避开驻波区,也可以令音场和定位正常。 我
经常见到有些发烧友,喜欢在两个音箱中间放置大电视机,如遇到上述的困扰而
器材又不便移动的话,也可以在听音乐(不看电视)时,用大毛巾或布之类吸音物
覆盖着电视,也可改善一二。

三、虽然多层的器材架把器材逐层分隔开,但由于上下距离相当近,很易产生彼
此干扰的机会;试想CD机会漏出数码噪音,影响前级,而后级亦会因变压器磁场
强大漏磁影响CD机和前级,上下层放置的方式最易被彼此感染而令到整个系统产
生莫名其妙的杂声和噪声,所以有经验的发烧友,条件许可的话,多喜欢用矮架
把器材一字长蛇阵摆放,为的是避免彼此干扰。用矮架一方面可以避免破坏音
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开地磁的影响和大音量时地面震动对器材的不良影响。

为了减少器材的互扰,你可以尝试把机摆成不同的距离和角度,这没有一定的法
则,你可以和朋友一起试。一个负责听一个负责移,当移到某一距离或不同角度
时,你会感到豁然开朗,这位置就是最不受干扰和最靓声的位置,所以你往往在
杂志的图片中,看到很多高手的器材摆成横七竖八的样子,切勿以为故弄玄虚,
其实个中大有学问,更是校声的一些秘技。他不单可以校声而且更可以调校音场
的阔窄,深浅和声音的密度呢!

最后提醒大家,如你系统中有用升压牛或隔离牛之类的补品,请你把它放得越远
越好。

差点忘记告诉你,那位朋友依我的方法再次摆过器材和将几粒中国木象棋承起钉
脚后,整体问题解决了,声音和音场都生色了不少,你有兴趣试试吗?

功放的疑惑
多期谈过前级后,应该是谈谈后级(又称功放)的时候了。

很多人都知道,功放的工作只是把前面输入的讯号加以放大,然后推动音箱,作
用就像汽车的一部引擎,发出动力去推动汽车前进一样,原理虽然简单。可是很
多发烧友对功放都有所误解甚或存在一定的偏见,而这些见解,令发烧友在选择
功放时,往往得不到预期效果,搭配不当时更为组合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更甚者,往往毁掉音箱或与功放俱亡。

选择功放,一般人都只着眼于它的输出功率是多少瓦数,很少人顾及其它需要配
合的因素。其实音响组合的搭配是一种学问,除了一般原厂组合外,不同厂生产
的器材配在一起时,往往产生令人预料不到的效果。同时并不是所有最好的器材
配在一起便会得到好的效果,君不见有些财大气粗的发烧友,满屋名器效果呢?
简直可以令人笑掉大牙。有关器材匹配的问题,直至今天,仍是人言人殊,各师
各法,难有定论。在别人家里表现很好的组合,搬到你府上时可能令你大失所望
也屡见不鲜,由于匹配问题太复杂,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讨论。

话题扯得太远了,我想还是把一些发烧友在选择功放时忽略了的因素在下面谈
谈:

(一)所听音乐的类型
只听轻音乐或喜欢用小音量听音乐的人和那些喜欢大型爆棚像拆楼般的音量的人
在选功放时的需要便大不相同,在买功放时得首先问问自己是哪类的音乐爱好
者,这样可免买错。喜欢用细音量听音乐的人买一些巨无霸级功放,可能是一种
浪费。若喜欢听爆棚音乐的人买一部小功率的功放,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更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看下去你便知道原因。

(二)聆听环境的大小
一个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和一个数十平方米的房子,需要的功率差异很大,买功放
必须考虑听音乐时的音量和功放所能推动音箱的能量。一般而言,聆听者和音箱
的距离远一倍时,声压便减少6dB(在全没有反射的环境下),在家居环境里,一
般衰减4-5分贝左右。若你坐的位置距音箱愈远的话,所需的功率便倍增,因为
在电声学上,当增大3dB音量时,电能需增大一倍,当增加10dB时,电能便需增
大十倍之多!

选择功率大或小时,除了需考虑房子的大小外,还得看音箱的效率,和音箱对电
流量的需要以及最大功率的输入容忍力,才可决定所需的功率。

(三)音箱的效率
当购买音箱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日后我会作一专题讨论。当买音箱时,不要
为它的音色迷惑,或被它的外表吸引而匆匆买下。你首先要选一些你喜欢的音色
的音箱,它的大小是否配合你的聆听环境是最重要的一环:把一对书架型的音箱
放在一个数十平方米的房间是绝对错误的做法,因为细小音箱根本没有可能提供
足够的能量去推动空气来制造足够的音压,给你轻松地去欣赏音乐,强把音量加
大,只会令到它声嘶力歇,声音紧张、失真而同时易把音箱的喇叭单元烧毁。相
反,把一对巨无霸音箱放进一个小房间,由于能量过大,房间无法提供足够的呼
吸空间给音箱,结果只会弄到满屋轰鸣,混浊不堪,无法收拾!

这情形正好说明为什么音箱厂会制造不同大小的音箱供发烧友选择。

除了音箱的大小要和环境配合外,音箱的效率也是发烧友极需留意的一环,因为
它关系到功放的功率配合问题。

简要地说:音箱的效率高,所需的推动功率比较小,效率低的音箱所需的功率比
较小,效率低的音箱所需的功率比较大。但这个常规,并不一定准确和绝对,也
有一些音箱效率很高但需要的功率也很大的,所以一定要真正和功放搭配及正式
聆听比较过,才可下定论,不要见到效率高,便以为用细功率功放便可把它搞
定。

我就曾经有一个痛苦经历,至今仍常常引以为诫,且听我道来。

当年我遇到一对一听倾情的法国巨无霸音箱,一听便着迷(至今仍在我的家里),
看见它的效率是92dB,店家只是用一部几十瓦的功放,便推得它有声有色,满心
欢喜,便倾尽所有,量珠斗聘,迎返家门,满以为今后有好日子过,岂料用一部
每声道200瓦的功放去推它,高中音都不俗,但低音只是胡胡声,懒洋洋,轻飘
飘的,毫无线条感和劲道,更谈不上动态了,于是乘厂家的设计师来港巡视业
务,向他请教如何去玩这音箱,如何才可以玩得靓声?你想这设计师如何教我?
他说,他用800瓦去推低音,200瓦去推中音,100瓦去推高音,这便可做到最靓
声的效果!朋友,当你知道这答案时,你的感觉如何?

为了玩好这对音箱,光是买功放,已使我几乎倾尽所有!

一般发烧友和HiFi行业中人的不成文的理解是:90dB以上是高效率,85至90dB是
中效率,85dB以下是低效率。这对法国音箱效率是92dB,的确是用很小功率的功
放也可以推动得很响亮,但为什么要用到这样大的功率才可使它就范?卖个关
子,下次告诉你。

功放的疑惑(续一)
上次谈到音箱的效率和功放的输出功率匹配的问题,我曾经举出一个例子,一对
高达92dB的音箱,竟然需要动用到过千瓦的功放才可以达到靓声的境界,原因何
在?

这关系到音箱和功放的设计取向。

先谈音箱的设计为什么会令到一对音箱效率高但却大食无伦的原因。

近代的音箱,喇叭单元的组合多是两路以上的组合,有些甚至用到几十只单元的
旗舰级的组合。由于使用的单元众多,分音器的设计更为复杂,为了迁就每只单
元的工作特性、效率和矫正单元工作时的相位,分音器都用上了不小的电容、电
阻和线圈,而这些零件都会消耗不少的功率,虽然单元的灵敏度和效率很高,用
很少的功率便可推动它,可是在众多单元一起工作时,所需的推动电流便很大,
如功放的电流输出不足的话,轻则引起失真,若强行把音量加大的话,功放本身
又没有过荷保护的设计时,就会烧掉功放。甚或把音箱的单元也烧掉。

发烧友常有一个误解,以为大瓦数的功放一定好力,其实瓦数的大小只是功放其
中一项指针,最重要的还是看它输出的电流量的大小才是关键所在。

君不见市面上那些只有几公斤的便携式的旅行音响组合所标称的功率也有几百瓦
吗?你会相信一部只用几个大号电池的功放有此能耐吗?只要你想想,几百瓦功
率的电饭煲已可以煮饭,你试试用个电池可以做到吗?这些连制造厂家看到了也
脸红的数字,只是一些商人的噱头而已!

要电流充足,功放一定要有强大的电源供应,配合强大的输出级才可以做到,当
电流能应付音箱众多单元的需求时,才能达到靓声的效果,这就是近代的旗舰级
或那些高檔的功放,只有三数百瓦的输出,而其体重惊人的原因。

音箱和功放配合的原则,不光是看音箱的功率,还需要看它对电流的要求。光是
看它的功率而去配功放的话,往往就犯了我以前所说的例子中的错误。

谈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到,是不是我有一部大瓦数而电流强劲的后级,就可以配
合世界上任何的音箱,无往而不利?

您错了!有很多人曾试过用一些大电流的功放去推某些高效率的音箱,但效果反
而不及一些细瓦数和细电流的功放,原因何在?

这牵涉到喇叭单元设计的问题,特别是那些70年代前设计的音箱,和那些号角式
的音箱。

那年代一般厂家出产的功放只有几瓦至几十瓦的品种。当时的音箱单元设计灵敏
度和效率都很高,需要的电流很小,只需几瓦的功放便可推到震天响,而有很多
厂家至今仍在生产此类音箱,计有JBL、KLipsh、Lowther、Altec、TAD等品牌。
这类产品,在不断改良之下,有些不单可以具有高效率的特性,更可以承受很大
的功率,但有些产品只能用低功率的功放才靓声,例如Lowther的产品,你若用
一些稍大功率(例如超过10瓦)的功放便完全失去它那独特的韵味和美感。KLipsh
(杰士)的音箱也只适宜一些低瓦数而音色美的功放去推动才靓声,要是你用一些
强劲电流而高瓦数的功放去推它,声音只显得硬梆梆,呱呱叫,完全失去它本身
的音色和气质。

除了上述的现象外,更有趣的是,一些低功率的音箱,用一些细功率的功放去推
它,也推得头头是道,这又如何解释呢?另外,有些人用一部100瓦的机去推它
竟然输给一部只有几十瓦的功放,连力水也输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此外,一部几瓦的胆机,听起来,它的力水比一些几十瓦的石机的表现也不遑多
让,原因在哪里呢?

为什么一部几十瓦的功放会把音箱单元烧掉而一部几百瓦的功放在同一音量下却
不会烧单元呢?

我相信,这都是发烧友感到迷惑的地方,有兴趣的话,记得买下期看看。

功放的疑惑(续二)
我在上期提到一些有关功放和喇叭之间匹配时所发生的怪现象和一些似乎脱离常
理的表现,令到很多人都感到迷惑和不解。

在解释这些现象之前,我得先让读者明白一些音箱的特性,这里只可粗浅地说明
一下,因为若将这些技术上的特性和指针详细解释和从学术和专业的角度剖析的
话,真的可以注书立说。

这些还是留待专家去做吧。 音箱和功放之间一起工作时,音箱特性最影响功放
的有下面的几个因素:

第一是音箱的功率,在上期我已粗略地谈过,相信大家已有一个概念,这里不
赘。

第二是音箱的阻抗。我们在买音箱时,很多时都会从箱体背板铭牌或说明书上列
明的特性中,看到音箱的额定阻抗有16Ω、8Ω或4Ω,这都是一般常见的例子,有
些音箱的标称阻抗更有15Ω、11Ω或6Ω的。通常一般发烧友的理解,以为这些音
箱的阻抗在整个音频段内(即20Hz-20000Hz,人耳可以听闻的频段)的恒定不变阻
抗,事实上,很多音箱的阻抗特性在不同频段都不同,例如有些标称8Ω的音
箱,可能在低频段的50Hz的阻抗有16Ω也不出奇,也有些在高频段例如5KHz处阻
抗低至1-2Ω也说不定。厂家在测量阻抗时很少把整个频段的特性列出图表,他
们通常只把几个频段的阻抗特性列出作为参考。

再者,生产音箱的基本要求是频应平直,而对阻抗的要求,以目前国际上的几个
标准,一般要求在整个频带范围内,阻抗变化不该大于标称值的20%为准。虽然
如此,一般厂家都只求频应平直便算,很少把阻抗也做到平直,需知要是把这些
不平直的阻抗弄平的话,得在分音器上作了补偿线路,这样不单只把成本增加,
更把分音器复杂化,影响声音的表现,所以一般厂家设计,只要音箱工作时,不
影响功放的安全的大前提下,尽量不在分音器加上阻抗的补偿电路。

很多发烧友都知道,音箱的阻抗直接影响到功放输出的功率。一般功放标称8Ω
时输出200W的石机,在接上4Ω阻抗的音箱时,它的功率可能倍增至400W,但驳
上16Ω的音箱时,可能只有100W的输出(是否能保持这比例输出,得视乎功放本
身电源的设计而定,若电源不足的话,在4Ω时可能只有300W或更少也不定)。大
家更应清楚知道,功放的输出,是以8Ω纯直流电阻负荷时整个音频段的输出功
率计算。(国际上也有以1KHz时的输出计算,也有标称瞬间音乐功率计算,这些
都是取巧的办法,这说明了为什么有些手提音响标称有几百瓦输出的原因)。

当你明白到上述两个因素时,你就知道原来音箱的阻抗在不同频段时有不同的阻
抗,对功放所需的功率也有所不同,就以先前举例的音箱阻抗变化来说,50Hz时
阻抗16Ω的话,若要和其它频段得到同样输出音压的话,别的频段只要10瓦的
话,在50Hz时则必需以倍增的功率才可以做到。要是在5KHz的阻抗只有1-2Ω的
话,更可能令功放输出强大的电流,超过负荷的话,可能令功放不稳定,引起振
荡和失真,轻则损毁喇叭单元,严重的话,可能功放也烧掉。

刚才这例子,正好说明了有些音箱为什么它的效率高,但若不是用大电流输出的
功放时,低音总是不足,而高音呱呱叫的原因。这例子也说明了另一现象,一部
标称只有100W的功放而电流量有20A的机推动刚才所说的音箱时,能胜过一部标
称200W而电流量只有10A的功放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有时一部细瓦数的功放比
一部大瓦数的能更有力的推得同一音箱更靓声的原因之一。

当你明白到音箱阻抗如此影响功放的表现时,你应该理解到,有的音箱的效率虽
然低,但若是它的阻抗整体平直,对功放的需求并不苛刻的话,功放便可在全频
轻松地工作,这时你就感到虽然音箱的功率低,但用不太大功率的功放也可做到
满意的效果。

希望上面的解释能令你明白部分怪现象(其实不怪,只是欠缺对这方面的知识。)
的原因。

功放的疑惑(续三)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过一个不甚为人理解的现象,就是为什么一部只有几瓦的胆
机,听起来比一些几十瓦的石机的表现也不遑多让,原因在那里?这次就谈谈这
话题吧。

一向以来,胆石之争无日无之,胆石拥趸,各持不同理论,技术观点和资料,加
上一己的主观甚至偏见,仍在争论不休,甚至有些人在电台媒介上肆意攻击对
方。有人列举胆机的什么十大罪状,也有人对一些天价般的石机不屑一顾,而眷
恋一些古董名器,不惜重金搜购。这些现象其实我们不用花精神去争论,我相信
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不需去计较别人的批评。也不应把自己的主观加诸别人身
上,强迫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在这里,容许我大胆地说一句,绝大多数的发烧
友都有这样的观点:老婆是人家的好,HiFi是自己的最正!怪不得有些人调侃地
说,世界上那一种专家最多?那一行业人才最多?答案很简单,就是HiFi这种玩
意!为的是只要认识几个名词,连真正意义都一知半解的人便充当专家教训人的
多的是;手上拥有稍为似样的甚至名牌器材而声音弄到一塌糊涂的专家多的是;
略懂焊机,识用电路把机器改到声音不忍卒听而自称天下无敌的专家也多如牛
毛;行业中把器材像电饭煲般卖而自称专家的也多不胜数。

值此,有感过去多期都是谈一些有关技术性的话题,实在有点令读者感到厌闷,
所以在未带入正题前,我有一则全行皆知的关于"专家"的笑话列出,聊博一粲。

城中某自称名店,店主人数年前入行,平时把器材像电饭煲般推销,除了懂得接
驳一般简单组合,有声音出来之外,对什么Bi-Wire(双线接驳)Bi-amp(双功放推
动)都不懂,连超低音接驳的方法或是电子分音、平衡和单端的道理也一无所
知,平素喜自称专家,但被同行讥为HiFi白痴而不自知。某次他将一部名贵的功
放接驳音箱时,一开机便把喇叭烧掉,累及功放也冒起烟来烧掉了,后来修理技
术员随口告诉他该功放电源部分出了问题,导致出直流而把音箱单元烧毁。店主
人对电方面知识一无所知,连电源插头上的三条线,哪条是"L",哪条是"N",哪
条是"E"他都弄不清楚,对"直流"一名词的真正意义更是彻底地不知所以,但由
于他这次损失实在太惨重,电源部分有问题会出直流这概念一直铭记在心中。某
日,来了一名贵客,问及他一些关于净化电源的滤波器和隔离牛在哪里可以买到
时,他为了表示自己的专家地位,同时又不想客人去光顾敌对的行家,他竟
说:"你千万不要相信这些劳什子的电源净化器件,一旦出事时,它会直流把你
的音箱烧掉的,我就曾经此苦,我心地好才告诉你,看来,你想靓声的话,还是
跟我买一条极品的拖板来用化算得多,你看,这拖板用的电源线像蟒蛇一般粗,
拖板多巨型,某名家试用过后,效果连升几级。那些什么叫电源净化的器材,只
是骗人的玩意而已!"说罢,还摆出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满以为此次生意还愁
做不成?谁知客人对着他白了一眼,不屑地对他说了一句:"正一HiFi白痴!"头
也不回便走了。店主怔怔地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相信稍有点电学常识的朋友都知道,电源净化处理用的隔离牛和电源滤波器的作
用只是把电源中的污染物例如各类电器、计算机、机器和空气中的无线电波等对电
源产生的干扰和杂声过滤,把市电(即交流电)净化后,提供清洁的交流电给功放
使用而已,就算这些净化电源的器材损坏,只会令到电源供应中的保险总掣启
动,关掉电源,而绝不会令到功放出直流烧掉音箱。这位自号HiFi专家的无知,
可见一斑。HiFi行业中有这样的从业员,我实在感到悲哀。

笑话说过,言归正传。只有数瓦输出的胆机,在配合得宜时,听起来像一部几十
瓦的石机的感觉,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胆机在多方面的工作特性和石机有很大不同,我且把我的一已之见列出,若
有谬误之处,望高明指正。

首先最影响输出的是喇叭的阻抗,我们都知道不同频段时,阻抗会有不同的变
化,这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功放(特别是石机)的输出功率,石机在遇到阻抗低时,
输出会大,可是遇到某频段的阻抗高时,输出变小,因此整个频段的整体功率输
出变化波动很大。胆机绝大部分用输出变压器输出(除了OTL式,即没有输出变压
器的机种)输出恒定,不大会因音箱的阻抗变化而波动,因此它工作时,输出的
功率(覆盖整个频宽的平均功率)均大于石机,听起来就感到力水充足。

第二是胆石机的工作电压的摆幅。石机通常的工作电压最高也不过是几十伏至
100多伏,可是胆机功放的工作电压等闲由200多伏到过千伏,高工作电压时,动
态起落比较大,摆幅也大,对市电的起落变化容忍度高。石机由于工作电压低,
市电起落容易影响工作点而引起声音变差甚至失真。工作电压高而摆幅大的胆
机,听感上动态绝不比石机差。

第三是石机和胆机的电能量的储备(Power Research)彼此不同,胆机的电能量储
备约是石机的3倍。

有些人问为什么有些胆机(特别是较早期的产品)并不像你说的那般有力?

的确,早期甚至有些新一代的胆机,力水并不理想,那纯是设计时是否在电源和
输出变压器上加足料,你可以看到那些极品级的胆机无论它的电源牛和输出牛体
积都大得惊人,电流的输出能力绝不会输给石机。加上线路和零件的素质不断改
良,胆机无论在瞬变、电流输出、功率输出、工作稳定等方面,已绝非吴下亚
蒙。

我总觉得,玩HiFi能摒除成见,兼容并蓄,以宽广的胸襟去接受事物,借它山之
石以攻玉,取长补短,那么你能享受的层次就更高,乐趣更多,何必浪费时间于
口舌之争,以争一时之气?

你要多少瓦
我记得在某一期说过一个现象,一部几十瓦小功率的功放在某一大音量时会把音
箱的单元烧掉,可是当用一部几百瓦的功放而用同样的音量时,音箱却安然无
事,这现象如何解释?

很多发烧友虽然玩了多年音响,仍对音箱上标示的功率和功放的功率分不太清
楚,常把音箱功率作为音箱的输出功率。实际上音箱或说明书上所标示的只是音
箱能承载的最大输入功率,超过这额定功率,可能就会损坏或烧毁音箱上的单
元。这项功率有几种表示方法,一是只标出最大的承载功率,但大多数都标示由
若干瓦至若干瓦,而这范围也是颇为广阔的,例如有些标出50瓦至300瓦,这就
是说由50瓦至300瓦的功放也行,一般发烧友也就照这推荐的功率去配搭功放,
并以为功放的输出功率只要不超过音箱厂所推荐的功率,音箱便可保平安大吉,
就算把音量控制扭尽,也不会烧音箱,更有发烧友以为,我只把控制音量的旋钮
扭到一半的位置,输出的音量和功率只有一半,哪有机会烧音箱?

这种见解,其实是最危险的误会,播音乐时功放的输出功率并不是恒定的,而是
随着音乐讯号的强弱而不断改变的,一般平静的乐段可能只有一瓦或半瓦的输
出,可是到爆棚时,可能在一瞬间输出几百瓦,数倍于功放的输出。

需知功放的额定输出功率是受频率响应、失真率和本身线路工作条件限制的,若
输出功率远超过功放额定功率时,便会产生过荷现象而引起削波失真,轻则引起
声音失真,若功放这时不稳定的话,更会引起高频振荡而输出强大的高频讯号,
假如功放的保护线路不能及时启动或输出端的保险丝断开的话,对音箱是十分危
险的,很多时会把高中音单元毁掉。

一般功放都能在极短的一瞬间输出比本身额定功率高几倍的不失真功率,以适应
音乐的瞬间变化,而音箱上的单元也能承受瞬间(例如千分之一秒)的高功率而不
损坏。可是若稍长时间超过功放本身能力的话,这便会引起削波失真和引起线路
不稳定而产生振荡以至危险。所以在正常小心使用下,理性地去控制音量,功放
和音箱是很安全的。

当你明白了上面所说的各种因素,那你会如何选择功放去搭配音箱?

假设你的音箱所推荐的功放功率是50瓦至200瓦,而功放是50瓦,若被强大的讯
号驱策,瞬间输出是200瓦的话,那么这部50瓦的功放便很容易引起削波现象而
导致烧毁音箱。但当你用的是200瓦功放时,虽然功放被驱策满度输出200瓦,它
仍是在本身工作安全范围内,当然不会有危险发生,更不会损及音箱,这也正好
说明大功率机只要小心使用,反而比小功率机更安全的原因。

其实,当输出功率超过功放的额定功率或音箱承受不了太大的功率时,很容易听
出来,那时声音的表现有失真,拆声、紧张、沙哑、或拍边等现象发生,立即收
小音量即可避免损坏。最坏事的是那些突如其来的特强讯号,例如那些炮声,枪
声,鼓声,行雷闪电,打烂玻璃等。若你事前不知道有这些讯号,而你在听正常
音乐时的音量开得较大些,到这些强音突如其来时便无可救,即使你飞身扑去收
小音量时都已来不及了,巨响过后,一就是烧掉音箱,一就是连功放也毁掉,真
是欲哭无泪,所以发烧友在放这类唱片时,最安全的是用小音量先试,逐渐加大
音量,便知什么音量是尽头,否则烧机破财,无一幸免。

很多人喜欢用大功率的功放去推小音箱,玩得很出色,是否合理且不论,但若能
得到满意效果的话,却是无可厚非的。况且,当用大功率推小音箱时,很少有见
推出祸来的,可能是用家对大功率机用得特别小心的原因吧。反观那些用小功率
的发烧友,满以为功放的功率远低于音箱的承受功率,一定安全,使用时粗心大
意,往往把音量恣意开到很大,一不小心便导致机毁箱亡。

无论用什么功放,当电源开着时,切忌搬动器材或移动接线,若偶一不慎引致连
线突然松脱,一下突如其来的短促怪叫声便会烧掉高中音单元,若不幸引致功放
输出短路的话,真是吾不欲观之矣!所以在搬动任何器材或线材时,必须先收小
音量后,拔掉电源,稍等一会,在功放放电后,才好有所行动,这样才可保平
安。

当你下一次选购功放时,你除了要声音匹配外,要是财力允许的话,还是选购功
率大一些的功放较为化算,因为日后在你换一些大食的音箱时,不用一下子连功
放也要换,而且只要小心和理性地使用,大功率的功放其实更安全!

校声杂谈
很多场合中碰到一些发烧友,总是喜欢问我同一问题,就是为什么我在不同的环
境和不同器材、音箱和线材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调校出相同或极为接近的音色?
有些老朋友更幽默,他们说,无论什么器材到了我的手里,都会变成"李哥声"!
对于我校出来的声音,我不敢认为是一种任何人听见都认同的靓声,这只不过是
我个人喜欢的声音,自然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在内,对于别人是否认同,或作出某
些批评,只要是有建设性,正确而又善意的,我都乐意接受。

我很幸运,我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喜爱钢琴,家里不是他们弹琴的声音,就是我
音响系统播出来的声音,音乐在我家,除了孩子温习功课的时间外,总是响个不
停。他们虽然不是发烧友,但却是专在我的系统找碴子的诤友,声音一有点不对
劲时,便毫不客气地叫停,批评一番,连老子也不给面子。虽然如此,他们的意
见往往一语中的,使我知道问题所在而把问题加以解决后,往往又向前跨  了
一大步。这例子刚好说明了若不消除个人的主观,不知道当局者迷的道理,将是
发烧友进步的一个大障碍。

大多数发烧友都有一个通病,喜欢批评别人的系统百般不是,不堪一听,别人礼
貌地向他请教时,总喜欢扮大师,扮高深,扮如何见多识广,把别人的系统批评
到一文不值,但当你想去见识他的无敌系统时,往往不是今天没有空,便是后天
约了人,下星期又要出差,总是推三推四,事实上,他们自知系统的声音比朋友
的更差劲,如何够胆给人听?

所以我宁可听一些不是发烧友但真正懂音乐的人的批评,也不去听一些有自大狂
而又无料的人的所谓高见!

话说回来,为什么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器材,我都能较出相似的音色?

虽然绝大多数的发烧友认为,不同器材有绝不相同的音色,很多匹配都存在一定
的顾忌,事实上不同厂的产品,就算是那些高档的货色,摆在一起工作时,效果
往往也令人颓丧。在我而言,一些匹配欠佳的器材,也未必能随心所欲地调出自
己喜欢的音色。但,只要系统的搭配不是太差劲,而聆听环境的僻性不太重(存
在太多驻波,回响过度,或反射过度,声音过死)的话,调校便轻松得多。

多年来,笔者有幸参加过数不清的音响演示系统的调校工作,包括在全国各地的
酒店房间的音响展示,剧院和宴会厅等音乐会演出,深深地体会到,器材,环境
和调校技术的三者配合的重要性,也彻底了解到器材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聆听环
境的声学处理和器材调校才是关键所在。我将在稍后把我的经验写出来,希望能
抛砖引玉,高明有以见教。

在谈到校声前,人们总有一个疑问,我以什么作准?

我其实在本专栏早期已说过,必须在心中建立一个标准,这所谓标准就像一把
尺,去量度你校出来的声音是否准确,至于精准度如何,得视乎你的修为和功力
了。

心中没有一个标准的发烧友,系统出现了问题时,根本不知那里出了毛病,若是
不幸碰上了一些像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识少少,扮代表的专家的高见而去乱搅一通
的话,只会越弄越坏,不忍卒听。结果,整天不是忙于搅高音过多,就是低音不
够,又或中意过强,像狗追尾巴,团团转,永远达不到目标。

要玩好HiFi,其实是不难的,只要你首先建立一个标准,当有了标准时,你便能
客观地去评价系统在音色上的毛病所在,再在器材的调校上着手,加以改善聆听
环境的声学特性,耐心调校,经过不断的实践,耐心地去归纳所得经验,你必定
能加强驾驭器材的能力,克服不同环境所产生的问题,而达到靓声的目的。

玩HiFi的最终目的不外是听音乐,校声当然以音乐为准(喜欢听唱歌的当然是以
人声为准),要取得心中的标准,当然以听现场的演奏为准,这都是一般放诸四
海而皆准的方法,可是你更是难得有机会去音乐会,那岂不是永远不能建立起自
己的标准?要是你是属于这类不幸的人,不用灰心,下次我有好方法告知你!

心中有剑
上次我谈到用耳筒直接驳在CD机的耳机输出点去听CD上所录的声音作为校声的参
考标准时,有些朋友就曾致电质疑是否可行和这方法是否正确,有没有缺点?

在回答上述的问题前,我想把我过往的一些经验告诉大家。记得我在中学时,我
已是一个音乐迷,我听古典音乐的启蒙老师是香港《音响技术》的陈浩才先生,
他的"醉人音乐"专栏是我必听节目之一,当年每星期六在香港大会堂由香港管弦
乐团所主演的音乐会,因为学生票价有优惠的关系,我几乎每场必到,虽然在音
乐会浸了多年,可以在调校自己的HiFi系统时,总是觉得当某一牌子的录音靓声
时,其它牌子可能是衰声异常。钢琴靓时,小提琴又嫌过硬;小提琴声靓时,钢
琴又欠缺铿锵,高音靓时,中音又嫌薄,低音又欠力水,总之是问题多多,顾得
头来脚反筋。当时CD机还未面世,讯源只有电台广播,唱片或录音带,当时差不
多所有发烧友都以唱片(即是黑胶唱片LP)为中心,每个发烧友都必备唱盘,当时
唱盘是由唱头,唱臂和转盘三部分组成,廉价的由原厂装好以组装套餐形式出
售。高级的由发烧友自选自己喜欢的配件组成,并需要自己去调校唱臂及唱盘,
试想光是唱头和唱臂的配搭已是一个难题,唱臂和唱盘的配合又是另一难题,再
加上唱头放大和唱头的搭配,还有与前级结合时所产生的问题,便足以把人折磨
得半死,更甚的是调校唱臂和唱盘时,三者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令到发烧友恶
梦连连,试想把守第一关的唱盘都弄不好,何来靓声?想把唱盘讯源校好声,谈
何容易,光是调校方法就可以写成一本书!

当年很多发烧友对器材搭配,调校线材的运用和房间声学的处理仍欠缺认识,只
是把器材驳好。有声音,便开始校唱盘,他们没有考虑到喇叭是否摆在适当的位
置,房间的音响特性是否有缺陷,是否有驻波,或其它问题,只是埋头埋脑地去
校唱盘,以为唱盘校好便靓声!结果,幸运的话,声音还不错,但绝大多数人都
感到失望,因为你不能单从调校唱盘便可克服配搭上出现的问题,也不能解决房
间的先天缺陷,也不能克服音箱摆在不当地方引致衰声的问题。

经过一段颇长时间的摸索,人们开始认识到要准确回放录音,必先知道唱头在拾
音时所拾到的讯号是否准确无误,他们渐渐明白到音源经过前后级放大,经讯号
线到音箱再重放时会受到每一环节产生的失真和渲染的影响,而房间的音响特性
更可以令声音面目全非,聪明的发烧友于是就用耳机驳在前级的耳机输出端(当
年很多前级都有这设备),直接听取唱头拾得的声音,这样便可消除功放、音箱
和环境的影响,就像录音工程师直接用耳筒听录音带一样,准确而直接。当他们
用熟悉的歌声或乐器校准唱盘后,然后才把整个系统接上,摆好音箱,做好房间
处理,精细调校后,自然就会靓声。

我本人就是用这方法去取得心中的标准,当然这标准不会一成不变,随着器材的
进步,对音乐的认识和音乐会的经验增加,心中的标准自然有所改变。

自CD机发明后,发烧友幸福得多,因为CD机本身的激光头转盘、译码和音频输出
都经由厂方校准,基本上拾音的准确性没有问题,有的只是素质的高低,所以若
是发烧友用一些监听级标准的耳筒直接驳上CD机的耳筒输出端听取CD录音时是最
接近原始声源,最小失真和渲染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发烧友经常提到的所谓原汁
原味!

当你用上述的方法,经常反复地去听一些你常用的校声CD后,到滚瓜烂熟时,你
便能很轻易地分辨出耳筒和音箱所发出的声音有很大的差异,这时你已有了一个
判断的标准,而这标准就是你日后调校时的基准。当你能把系统的声音能校到和
耳筒所听到的音色一样时,你的系统才可以说是达到一个"准"字。但音色是否
美?音场是否准确地重现,动态、质感、音乐感诸如此类的表现,要走的路还很
远呢,因为用这方法调出来的声音,一般来说只可以达到基本音色的准确度和一
个不错的平衡度而已,但这已经不是很多发烧友都能达到的标准。

其实,我主张用耳筒去监听CD录音以取得标准只是针对一些没有玩过乐器和甚少
参加音乐会的发烧友,希望他们能够用这方法早日建立起心中的标准。事实上,
耳筒也有它的缺点,它最大的弱点就是音场的表现,用过耳筒的朋友都知道,当
歌手唱歌时,他站在你的头顶上唱歌,乐队演奏时,它像一个弧形的音场在你的
头顶上,和现实所听的全不一样,所以你不能以它的音场表现作为调校音场的参
考。但上述的只是目前较传统和一般人所用的耳筒,事实上在多年前,日本的
Stax已经可以在耳筒上附加一件配件(当然价值不菲)把音场矫正,而最近得知,
大半年前,在美国已经有公司制造出可以令一般的立体声耳筒,制造出家庭影院
般AC-3等制式的5.1六声道效果,而且逼真惊人。

市面上有些耳筒的声音,当和你的系统的声音比较过后,你才知道你的系统是多
么的差劲,不信,请试试看。下次再谈!

心中有剑(续一)
很多场合中碰到一些发烧友,总是喜欢问我同一问题,就是为什么我在不同的环
境和不同器材、音箱和线材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调校出相同或极为接近的音色?
有些老朋友更幽默,他们说,无论什么器材到了我的手里,都会变成"李哥声"!
对于我校出来的声音,我不敢认为是一种任何人听见都认同的靓声,这只不过是
我个人喜欢的声音,自然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在内,对于别人是否认同,或作出某
些批评,只要是有建设性,正确而又善意的,我都乐意接受。

我很幸运,我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喜爱钢琴,家里不是他们弹琴的声音,就是我
音响系统播出来的声音,音乐在我家,除了孩子温习功课的时间外,总是响个不
停。他们虽然不是发烧友,但却是专在我的系统找碴子的诤友,声音一有点不对
劲时,便毫不客气地叫停,批评一番,连老子也不给面子。虽然如此,他们的意
见往往一语中的,使我知道问题所在而把问题加以解决后,往往又向前跨了一大
步。这例子刚好说明了若不消除个人的主观,不知道当局者迷的道理,将是发烧
友进步的一个大障碍。

大多数发烧友都有一个通病,喜欢批评别人的系统百般不是,不堪一听,别人礼
貌地向他请教时,总喜欢扮大师,扮高深,扮如何见多识广,把别人的系统批评
到一文不值,但当你想去见识他的无敌系统时,往往不是今天没有空,便是后天
约了人,下星期又要出差,总是推三推四,事实上,他们自知系统的声音比朋友
的更差劲,如何够胆给人听?

所以我宁可听一些不是发烧友但真正懂音乐的人的批评,也不去听一些有自大狂
而又无料的人的所谓高见!

话说回来,为什么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器材,我都能较出相似的音色?

虽然绝大多数的发烧友认为,不同器材有绝不相同的音色,很多匹配都存在一定
的顾忌,事实上不同厂的产品,就算是那些高档的货色,摆在一起工作时,效果
往往也令人颓丧。在我而言,一些匹配欠佳的器材,也未必能随心所欲地调出自
己喜欢的音色。但,只要系统的搭配不是太差劲,而聆听环境的僻性不太重(存
在太多驻波,回响过度,或反射过度,声音过死)的话,调校便轻松得多。

多年来,笔者有幸参加过数不清的音响演示系统的调校工作,包括在全国各地的
酒店房间的音响展示,剧院和宴会厅等音乐会演出,深深地体会到,器材,环境
和调校技术的三者配合的重要性,也彻底了解到器材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聆听环
境的声学处理和器材调校才是关键所在。我将在稍后把我的经验写出来,希望能
抛砖引玉,高明有以见教。

在谈到校声前,人们总有一个疑问,我以什么作准?

我其实在本专栏早期已说过,必须在心中建立一个标准,这所谓标准就像一把
尺,去量度你校出来的声音是否准确,至于精准度如何,得视乎你的修为和功力
了。

心中没有一个标准的发烧友,系统出现了问题时,根本不知那里出了毛病,若是
不幸碰上了一些像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识少少,扮代表的专家的高见而去乱搅一通
的话,只会越弄越坏,不忍卒听。结果,整天不是忙于搅高音过多,就是低音不
够,又或中意过强,像狗追尾巴,团团转,永远达不到目标。

要玩好HiFi,其实是不难的,只要你首先建立一个标准,当有了标准时,你便能
客观地去评价系统在音色上的毛病所在,再在器材的调校上着手,加以改善聆听
环境的声学特性,耐心调校,经过不断的实践,耐心地去归纳所得经验,你必定
能加强驾驭器材的能力,克服不同环境所产生的问题,而达到靓声的目的。

玩HiFi的最终目的不外是听音乐,校声当然以音乐为准(喜欢听唱歌的当然是以
人声为准),要取得心中的标准,当然以听现场的演奏为准,这都是一般放诸四
海而皆准的方法,可是你更是难得有机会去音乐会,那岂不是永远不能建立起自
己的标准?要是你是属于这类不幸的人,不用灰心,下次我有好方法告知你!

心中有剑(续二)
自上次提议过给一些没有多大机会去听现场音乐会的朋友试试用耳筒去建立声音
的标准后,有朋友曾怀疑是否可行,同时怀疑耳筒又如何能做到震憾的低频(特
别是超低频)方面的效果?又如何可以校准系统的声音?

的确,一般耳筒给人的感觉只是一件附属品,在不方便打扰家人或邻居时,不用
来听听音乐的工具而已,而且一般人也怀疑,小小的一对耳筒,声音又怎可胜过
一对音箱的喇叭单元,无论声压和动态,耳筒都比音箱输了一大截,而且耳筒的
价钱(包括一些极品级的)都比音箱便宜很多,以一对价钱如此低的耳筒作为声音
的标准去调校昂贵音箱系统,岂不是笑话?

在回答上述问题前,我希望发烧友首先不要存有偏见,凡事以价钱和实物体积去
比较,若你仍坚持你的观点的话,你就不用看下去!

耳筒其实不便宜,你仔细分析一下,一对高价耳筒所给你的材料有几多?几万元
一对耳筒是平常事,但当你用一对高质耳筒去比较一套失调的系统时,你会发觉
有时好象日与夜,天与地之比,耳筒比它贵十几倍(甚或几十倍)价钱的音箱系统
相比靓声得多!原因何在?

正如我上期说过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直接驳入最近讯源,没有经过前级和功放的渲
染,没有讯号线的染色,耳筒声音更没有经过聆听空间的声学特性影响和声波没
有经过长距离的传送而引起的渲染和失真,耳筒的振膜以最短的距离直接和耳的
信道和耳膜偶合,声音自然是失真最小和最准确,所以绝大多数的录音师都以耳
筒作为录音监听,你试想,难道录音室没有监听级的音箱作为参考吗?由于耳筒
振膜和耳膜直接偶合,能量感其实更强,低频那有欠缺之理?为什么有人说耳筒
没有低频的震撼感觉,那只不过是一般音箱所发出的声音透过室内空气的传递而
到耳朵,而绝大部分声音的能量都传到聆听者身上,身体除了耳朵可听到声音
外,皮肤其实也受到声波的冲击,低频的能量比例在音乐中占的比例其实很大,
当身体受到低频冲击时,脑的中枢神经便收到信息,因而有震撼的感觉。耳筒的
振膜很小,只足以震动耳膜,所以欠缺一种震撼的感觉,但你的耳膜所受的低
音,因为集中在耳的信道直振耳膜,其实能量更为强劲,只不过因为身体皮肤没
有被声波冲击,因而有错觉感到低音不足,而耳筒制造商也没有骗你,他们用仪
器测试耳筒的频应时,低频是足够的。再者人们感到音箱低频足够,有时感到比
耳筒强得太多,其实可能是听音的房间有驻波或谐震,导致低频过多引起的错觉
而已。

有一点发烧友更不可不知,若你把耳筒的音量加到和听音箱时的声压一样时,你
的耳朵在很短时间内,听觉神经便会受损害,目前很多年青人喜欢把耳筒音量开
到很大去听那些"随身听",弄到听觉受损也不知,日子久了,便会发现听觉有问
题。记着,听觉长期处在110-120dB之间的音压时,听觉神经便会受损,所以那
些滚石乐队的队员,很多听觉都有问题,当你用耳筒听音乐时,为了保护你的听
觉,切勿开得太大声,因为听觉损坏了是没有方法可以医治的!

再者,人的听觉记忆能力是很短暂的,对音色的记忆,一般人多是几十秒而已,
所以在试音室比较音色时间一长,耳朵和精神状态欠佳时,往往分辨音色的能力
也大打折扣,所以为了牢记试音碟的音色,你最好每次校声时都温习一下,才开
始调校你的系统,最好是边校边听耳筒和音箱的音色,分析他们不同之处,经一
段时间训练之后,你便会轻易分别它们细微差异,再着手细心调校,摸透器材的
特性和音色变化的规律,那时你便可驾驭器材,随心所欲了!

欲想训练自己的判断力,摸透器材的特性和音色的变化,其实有一个很好的方
法,例如你把音箱在原地向前移动若干寸时,你先把原有原音色的特点,缺点和
可取地方用笔记下来,(也把原地位置的尺寸记下来),移动后再听时作同样的比
较,也把音色变化和特点记下来;把多次移动时所引起的变化细心分析,那么你
便可以摸到喇叭向某方向移动时,声音变化的规律,以后便可凭着这些经验,听
到某种同样结构或相似结构的喇叭的声音特点时,你便可知道它摆放的位置是否
正确,继而作出适当的处理而不是靠运气,乱撞一通去校声。

当然,不同种类和构造的音箱,例如普通纸盆音箱,静电喇叭,屏封式及号角式
音箱等都各有自己的特性和对房间的反应,并非千篇一律只用一种摆音箱的方法
去调校,否则发烧友便不会那样头痛了。

记着,用笔记的形式写下每次的变化,再详细分析,捉到它的变化规律是学习调
声的不二法门。只靠运气,乱搅一通的发烧友,肯定一世被器材和音响经销商牵
着鼻子走,终身被HiFi奴役。
============
待续.......

续二.......
============

喜讯一则
自本栏目创立以来已写过多篇文章,由于不惯写一些测试文章,内容总是环绕
着玩'HiFi'的范围,但多年来在国内外的杂志上,差不多所有的题材被人写
过,更多的是重复又重复地被人写过,同一题材再由我写而又没有新意的话,
恐怕被人误会小弟炒冷饭,骗稿费,所以很多时我都为文章的题材而大伤脑
筋,虽然我多年在'玩'的过程中有不少新发现,但往往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和透
过科学鉴证去肯定,我都只视为一种特殊现象,不敢写出来,以免贻笑大方或
被人视为神话。

回顾过去我写过的题材都是一些基础知识和一些很容易为发烧友忽略,但却足
以对声音表现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的小节,一直以来我都没有触及其中一个重要
的环节,就是聆听室的声学、也就是一般发烧友经常提及的试音室声学问题。

以前,HiFi圈中很少人提及试音室的声学问题,一是很少人注意到它的重要
性,主要是它是一门冷门学问,就算世界知名的学府,也很少人有兴趣进修读
这科目,市面上这方面的书籍也甚为罕有,所以发烧友想在这方面探索也毫无
头绪,不知从何入手,就算你能从某些杂志得到部份资料,也纯是理论性,欠
缺设计和改良聆听室声学环境的指导和范例以供参考。

过去我也认识过数字元真正修读音响的工程师,他们涉及的多是音乐厅、公共
场所、音响专业录音室和广播室之类的音响工程,对一般发烧友试音室的声学
设计,多缺乏实际经验,另一方面,他们未必是发烧友,所以对发烧友的要
求,甚至音色的认识也只是纯理论的认识,很多时他们用仪器去验证多过用耳
朵。我就遇过一些音响工程师连我们常提及的音色平衡也不能用耳朵分出来。
我亦曾经见过几位工程师为一些高级音响店设计试音室,结果大失所望,效
果不消提,还弄出不少笑话,成为行中人取笑对象。

这现象不是某地区的音响工程师所独有,很多有名的工程师也经常失手,这并
不表示他们的学术水平低,只不过在声学的范畴里,未知和不能预知的因素和
变量太多,别的不说,就以家居形式或一般音响店的试音室来说,你若照理论
去设计的话,做成后,声音理想的话,当然是上上大吉,可是只要你把其中某
些家具更换或改动位置,例如把皮沙发换成布艺沙发,地毡由薄换成厚的,或
把窗帘换过别的材料都会使到声音变坏,甚至不忍卒听,这不是工程师的错,
错在他设计时,难以考虑这些日后难以预计的变量,就算你能把一切的数据和
物料的运用都在预计之内,例如音乐厅之类的设计,依照理论去设计,也难保
证靓声,世界上的音乐厅也不是每个也好声便是例证。这些音乐厅不是一早就
照声学理论把所有影响声音因素例如空间大小,人数,座位数目,所有物料的
吸音和反射系数等等都一早计算在内吗?理论上只要依公式计算,按图施工便
可以得到好的效果吗?可是,不到实际演出开声那一刻,谁也不敢说一定靓
声,何况,一个家居的试音室,光是房子就不是根据声学的需要建成,房间形
状也不是由你决定,加上家居装修,房间家具摆设等无数变量和附近环境的影
响等等问题,也令音响工程师头痛不已,有时你甚至肯出钱请这些工程师,他
们也未必能为你解决试音室的问题。

近年发烧友已认识到,靓声是由几个重要因素配合而成,一是器材素质,二是
聆听环境的配合,三是要有纯净的电源,四是调校技术,缺少任何一环的配合
也难以靓声,其实除了调校技术难以用金钱罗列和全靠个人的修为外,其它最
难处理的是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

经多年的不断探索,不断的试验和参与过多个试音室的设计和改良,也从很多
学术性的文献中得知一些设计上扼要的地方,总算得到了一些经验,开始对房
间声学有所认识,但很多奇异的现象和难题有时仍是感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
然,有待进一步研究,我常常想,若有一位这方面的专家而又是发烧友的话,
肯定会在这方面助我一臂,使我解决心中的疑团。

数月前,得遇多年失踪的老友李维恩(VIAN LI),追问之下,原来此君原先修医
科,后竟因对音响极度发烧而去转修Electronics Acccustic Engineering(电
子及音响工程学),追随世界著名电子学`权威Professor E.M. Cherry教授,他
于二十年前设计了世上最低失真扩音机线路,所得的160美元奖金却是澳洲发明
家得奖的最高纪录。另外李兄还跟Greg Cambrell博士学音箱设计,
Dr.Cambrell是静电喇叭及声学大师,去年设计了被美国THX权威称为世上最佳
超低频音箱。他还用了五年时间在澳洲跟世界十大扬声器单元设计师之一
Michail Barabasz学习喇叭单元设计。得悉他的际遇,当下如获至宝,心想此
次可以找到名师,把很多有关音响学的难题向他请教。

原来李兄不但从事音响工程工作,更与他的师父Michail Barabasz以及多名
Monash大学的教授合作,建立了AER公司,出产了一系列音箱,于是我急不及待
到他的试音室一行,看个究竟。

他的试音室座落在一所工贸大厦,面积约120平方米,装修得清雅舒适,甚有品
味。整个试音室经过声学处理但表面毫不着迹,开声一听之下,无论音色,音
场和HiFi的种种要求,均达到极高的水准,如此不着痕迹的声学处理方法,是
我第一次遇到,真是心服口服,更难得的是,当时听的是AER音箱(A1型,最平
价的书架箱),也靓声异常,日后,我一定要亲自试试他有份设计的音箱。

最近,经常和李兄见面,话题当然离不开发烧,最多的是涉及试音室的设计问
题,从中我得益不少,也解开我心中不少疑团,我兴奋之余便向他作了一个不
情之请,希望他能把房间声学的处理方法和心得,为文向发烧友介绍,希望大
家从中得益,解决试音室的烦恼,原以为他会拒绝(事实上他忙到连睡觉也几乎
没有时间),岂料他毫不犹豫地答应我不定期写一些这类文章,真使我喜出望
外,我随即把这消息转知本刊周道先生,周先生亦喜不自胜并为此而作出特别
安排,由于版面所限,可能安排在我的专栏注销他的文章,(到时我又可以躲懒
了!多谢维恩兄!),他今期写的题目是浅谈房间声学处理。

你说,这不是喜讯是什么?

编者后语--多谢李哥为本栏目操心,请来专家加盟写作,而且是甚有价值的房
间声学处理。读者有福矣。唯李哥的文章很受欢迎,仍不能断。有劳有劳。

没有答案的问题
虽然多年来在多本杂志上撰稿,也成立了一间音响顾问公司,蒙读者们的信任
和青睐,也接到不少朋友们的来信和电话问及很多有关音响问题,但对某些问
题,我从不作答,致使有些朋友误会我摆大款,扮高深,崖岸自高,为此,我
不得不借此一角剖白心声,希望朋友们能谅解我的苦衷。

以下都是一些我不愿作答的问题:

器材搭配的问题
正如我在本栏目文章里提过,我最怕写测试器材的文章。虽然年轻时试听过和
玩过不少器材,目前很多时也凑兴参加一些器材测试,但近年已很少在家测
试,一是年老力衰(我已不是哥级年轻小伙子,实际上很多人已称呼我叫阿
伯!) ,测试时涉及大量体力劳动,我这副老骨头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二是世
界上器材品牌太多,每个牌子更有不同型号,要我用大量的时间去测试,每天
都听同样的试音碟,对我来说是花不来,因为我需要做的事情太多,我只希望
能有更多时间去听更多不同的音乐,使我的精神生活更富足,便于愿已足,测
试工作还是留给别人去做好了!当我偶然去参加别人的测试时,我只是听听效
果,没有做笔记或作评论,这样的短暂试听和印象,我深知若凭此结论而答朋
友问题的话,会误导朋友,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一件器材的评价,我若不是
经长时间去聆听、比较,用不同的器材,线材和音箱去匹配,再经仔细调校,
我是不会轻易下结论的,试想,世上这么多的器材,我花得起这么多的时间
吗?就算是一些杂志写手,有谁敢说他已试尽天下器材,他的结论和评价一定
正确吗?你又知道他们会否牵涉到一些商业利益在内吗?

个别器材的测试已是如此困难,当和其它器材组合时更是千变万化,效果难以
预测,未经实试更难以作出定论,更遑论在不同的聆听环境中。器材肯定受聆
听室的声学条件影响而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所以有些朋友往往在购买器材时听
到店家的试音室表现时很满意,但当同一器材搬回家时,效果竟然不堪入耳,
他们不明就里,以为店家骗他,其实是他一厢情愿,以为买了这样配搭的器
材,在家里便可得到同样的效果,从没想象器材是需要和家里聆听室的声学条
件相配合,加上精细的调校技术,才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相信,没有一家音响店,在没弄清楚你家里的聆听室环境和特性,和你用的
器材配搭前可以保证你向他买的器材回到家里一定靓声,除非他肯定无条件借
给你回家试听满意才买,否则还是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花言巧语,这样才不致
贴钱买难受。

器材配搭已是一门大学问,加上需要聆听环境的配合和精细的调校技术才可得
到靓声,试想当你提出此类问题,而我又没有实际聆听过你的组合,不了解你
聆听室的问题时,作为一个负责的人,我不会轻易作出购买器材的建议,更不
会对器材轻易作出主观的评价,写到这里,相信你已理解我为什么不愿作答的
原因。

聆听室的问题
看过我上期文章的朋友都知房间的声学问题是一专门学问,就算是由工程师设
计的音乐厅或聆听室,未到完成之日和正式开声之前,谁也没有把握说一定靓
声,很多时在事后得知效果后还得大兴土木作出大的修改才能达到一个可接受
的水准。聆听室所牵涉到声学问题如此复杂,而绝大多数发烧友的试音室通常
又多和家庭的起居饮食,家人活动和社交结合一起,房子又不是专为听音乐而
设计,形状变化多端,窗户、房门、走廊位置千变万化,加上家具摆设和装修
的间格和布局,都在影响着声音和音场的表现。试想,当有朋友向我问及房间
的声学处理问题,而我又没有实地去勘察,去聆听和用仪器去测试以找出问题
所在。只是凭臆测而教朋友去做一些毫无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你认为这是
一个负责任和有良知的人应为的事吗?在这里,我毫不讳言我鄙视那些不学无
术,扮专家而教人如何如何去处理聆听室的所谓高手。

我得承认,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也不是什么高手,当我遇到这类问题,我仍
需要向我的工程师寻求协助,结合过去经验,透过试验和实践,也可能经数次
失败,才可解决问题,所以当一些朋友只是透过电话或函件简单地描述他们遇
到的聆听室问题时,你想,我会回答吗?

其它问题
问题实在太多了,但多数都就我曾写过的题材而提出的,其中由于我曾在电源
处理方面着墨较多,有些读者照我建议去做时,效果不如理想而质疑的,经过
我了解后,才知道他们用料和制作过程有疏忽而引致,须知,就算所有材料都
是一样,甲乙两人用同一套工具去制作出来的成品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这
正如坊间那些教你如何烹饪的书一样,你照他教你的方法去煮一道菜时,是否
好吃,还得看你的功夫。所以当你照我所建议的方法去做而欠佳时,你教我如
何去作答?这正如很多人都去搜集马兰士7这部名器前级的零件而照原机线路去
焊制,他制作出来的作品就和原作一样吗?

最近,有一位珠海的发烧友致电我的顾问公司,当时我身在外地,他趾高气扬
地对我的职员说,他现在用的是某德国名牌价值廿多万的绝顶级CD转盘和某一
名牌译码器,音箱也是美国某世界绝顶名牌音箱的书架箱,最近他不满意组合
的表现,想升级,希望我提供其它配搭器材,职员听完后向他表示我在外游,
他随即问及我现在用的是什么器材,我的职员据实回报我现用的是JBL K2音
箱,CD机Sony的CD P5000,前级是新加坡电子怪杰林子贤的作品,后级是
Rowland7号,岂知道这位朋友听完后,竟然对我的职员很认真地说:"JBL K2哪
能听呢!Rowland7应该拿去填海啦,那部土炮前级土头土脑哪里会有靓声?看
来,李哥还未够班答我的问题,叫他回来后找他的朋友Leo(音响之路的主编冯
炜国先生)打电话给我吧,我的电话是XXXX!

对一个这样幽默的朋友,我实在不懂得如何去答他的问题!

HiFi如是说
很多朋友见到我时,每每都问我玩了音响多年,可有些秘诀相授?有什么诀窍
可以玩好HiFi?对目下许多HiFi友玩音响的态度和一些似是而非、光怪陆离的
论调有什么感想?

其实自本栏目创立以来,我已经把我历年的经验有系统地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要是你都看过我的文章,相信你已很清楚我对HiFi每一环节的重点所在,一些
禁忌和一些最易为人疏忽的环节作出详细的分析和提出一些处理的方法,这些
说不上是甚么心得,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能和一众发烧友交流经验,也
顺便提醒一些初哥发烧友,避免他们多走冤枉路,从而少交学费(给一些无良商
人欺骗),也提供一些方法去改善他们的系统,如此而已。至于一些超级高手或
一些自认为天下无敌的大师级发烧友,可能视这些芜文是老生常谈,不值一
看!为的是我写得太肤浅,所用的器材不够班,所以不够权威去写HiFi文章,
又或我调校出来的声音不够水准,所以为文不足取!对于这些批评,我毫不介
意,因为我不是为这类人而写的,况且我到目前为止,每天仍花不少时间去寻
求改善自己的系统,我认为目前的系统距完美的境界仍很遥远,我真的希望别
人有以教我!

写到这里,我忽地想起一些可能是很多发烧友都碰到过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和
论调,或仍未找到答案的问题,我试列出来,希望大家能好好地思考一下,有
否答案不要紧,只希望能令你动一下脑筋,或许对你玩HiFi(甚或荷包)有所收
益。

(1)器材如是说
●有人认为,只有贵的器材,才能做出好的效果,其它因素,毫不重要。
●器材都有僻性,有些没有高音,有些欠低音,总是难得合意,声音欠佳,只
有换器材才可解决问题。
●某些牌子器材只合用来听某类音乐。
(2)线材如是说
●线越贵越靓声。
●线越粗越好,细线只会鸡声鸡气。
●线也像器材一样,有些高音靓,可是低音不成,有些性格相反。
●线可医HiFi百病。系统若是欠高音的话,可买一些有高音欠低音的线去迁就
系统便成;要是有低音驻波的话,也可用线去消除驻波。
●线一定要银质才靓声,而且一定要特富龙外皮(Telfon)的才靓声。

(3)聆听室如是说
●只要铺上厚地毡,便可把低音吸掉。
●房间做好吸音便会靓声。
●器材靓,音箱好,便无需考虑房间的音响特性,因为器材可以克服一切房间
的声学问题。
●换器材或线材可解决房间的一切问题。
●不用购买专业用的调声器材(例如调音柱、扩散板等),只须依样葫芦,用类
似物料照样子做,便可达到效果。
●用木条做好骨架钉附在墙壁上,再在木架上钉上木板便会靓声。

(4)器材供电如是说
●用电源滤波或隔离牛只会衰声。
●只要用粗电源线直接在墙上插座接取电便会靓声。
●什么也不用搞,只要买最贵的电源线用在机上便会靓声,扩音机力水也会倍
增。
●只要用稳压器把电压稳住便会靓声。
●隔离牛越大越靓声。

(5)配件如是说
●所有器材必需用钉脚承起才靓声。
●越是名贵材料(例如宝石、钻石或水晶之类)所造成的钉脚越靓声,声音才会
高贵。
●配件可以起死回生,只要用上某些配件,便可克服系统某些毛病。

(6)摩机如是说
●所有器材均有缺点,买回来一定要摩过才能达到超凡入圣的的境界。
●靓零件一定靓声,好的器材一定用天价级的零件,零件素质主宰一切。
●一部平价机摩过后,往往胜过一部贵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名机,所以不用买
靓机。
●所有音箱必须摩过才好声。
●小音箱经摩过后也可以有超低频。

(7)自作派如是说
●自己制作的器材,必定胜过厂制品,而且价钱便宜得多。
●所有名机一旦在自作派家里比拼时,必定输到一败涂地。这证明自作派如何
了得!

(8)校声如是说
●校声功夫不重要,只要器材靓便可,换器材可解决一切问题。
●音箱摆位是一种骗人技俩,音箱移动一两次,任何人也难以分辨声音的变
化。
●也有人说,摆位可以克服一切系统所产生的毛病。
上述的每一项,相信很多人都碰到过或深信不疑,可是你有没有认真、客观和
冷静地去思考过它们背后的真理?观点是否正确?是否有科学根据?你有否怀
疑过?如何去分析和界定对或错?

您可愿意花一些时间去想想?

发烧友,但愿你的名字不是粗人!
每年在广州白天鹅宾馆举行的国际音响唱片大展,本人必躬逢盛会,亦在期间
主持了几场音乐欣赏会,展会后有发烧友告知趣闻数则,谨录如下,至于内容
是否属实或纯系虚构,无从证实,故四方君子或有心人士,切勿自作多情,对
号入座,则幸甚焉!

以下的一则趣闻,颇堪令人发噱。

发烧友好鼓,特别喜爱以鼓去考验器材,自炎黄第一鼓面世以来,无不人手一
张,喜其动态强劲,录音佳而内容丰富动听,卖HiFi器材的试音室亦喜以此CD
来Show qually(演示实力),发烧友械斗或演示自己套音响如何了得时,亦喜以
鼓示人,音响展自不例外。参展期间,不时鼓声隆隆,爆个不亦乐乎。话说有
某发烧友参观某展房,要求播第一鼓时,某主事人挪动他那水鱼般的五短身
材,用手托托他那自认为满具书卷气的眼镜,用那副像死鱼般眼睛,阴沉沉地
把这发烧友由头到脚打量一番,然后用鄙夷的眼光望着他说:"没有品味,鼓是
粗人听的东西,你还是到那些粗人的地方去听吧!"

告知我这段趣闻的发烧友后来告诉我,此家所用的器材只能播些鸡声鸡气的软
体,一播爆棚音乐,定死无疑,故以此作借口来遮丑焉。

在展会期间,某展厅外堆满人群,人人争先恐后,但由于座位有限,加之当时
场内也站满了人,很多人都不得其门而入,只好自觉地排队等候下一场,其中
有一中年人在展厅门外接待处取过产品资料后,欲强行进入展厅,工作人员婉
拒,他竟然破口大骂,并将手上的产品资料愤然掷地并大声说:"巴X闭,要老
子俾面听你才出奇!"然后用愤怒而目空一切的目光,横扫全场(他当然希望别
人附和他!),岂料全场鸦雀无声,人人报以鄙视眼光,他只好悻悻地离去!
在一般展示房间中,大都是人来人往,间或有人坐下细意欣赏,聆听他感兴趣
的产品,但在正式有主持人举行的欣赏会中,很常见到的一个现象就是,有些
发烧友在主持人讲解或播放音乐时,竟然旁若无人,高谈阔论,使其它人欣赏
时备受干扰,当别人报以愤怒而鄙视的目光时,他还以为人家欣赏他的高论,
更意气风发地去批评所听器材的不是之处,他家里的器材表现如何了得,并高
声教他的朋友如何去听,结果他的朋友或其它听众只好全场都哑忍着他絮絮不
休的伟论,欣赏会结束后,我相信他的朋友会发誓,以后再也不会和他结队前
往这类展会,以免出尽洋相。

你别以为一些自大狂的发烧友才有这些举动,就连一些业界人士也犯了同样毛
病,我就听闻某业界名人曾带同他的手下到别家展厅参观别人的欣赏会。主持
人一面讲解,他一面在后面批评(当然不是好评啦!),当播放歌曲时,他又大
声的弹:"这样的声音,能听吗?",当时旁边有几位听众按捺不住,请他收
声,他才发觉失仪,面懵懵地听几句歌后便匆匆地离去。

朋友,当你看了上述的听闻时,你有何感想?

我没资格去批评他们的所为,但我觉得HiFi是一种高雅的爱好,作为一个发烧
友每每被人视为曾受高层次的教育,行为和举止都有教养,有风度和文明的
人,无论在公私场合,待人接物都应持礼貌和公德心,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
重,一个粗口烂舌、不守秩序而自称发烧友的人,相信别人羞与为伍,在音乐
会中高谈阔论,打电话,随意走动,或恣意批评,妨碍别人欣赏的人,只是显
出他毫无教养,不尊重别人欣赏的权利。他们的行为只有令人厌恶和鄙视。

我常常提醒自己,个人的行为不光是代表本身的教养,在公众场合或外国人在
场的地方,更代表着我们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准、公德心。在外人面前也代表
着民族素质的高低。你试想想,若外国人看到人们上述的行为时,他会怎样评
价我们这个礼仪之邦?

发烧友啊,我真的不希望你的名字是粗人!

XRCD,你相识吗?
XRCD是由日本JVC公司开发研制出来的,这种"扩展分辨率CD"(Extended
Resolution Compact Disc,XRCD)技术的重点是加强母带录音处理及CD唱片的
制作,其目的是让聆听者听到更高保真度和更好音质表现的录音效果。XRCD的
录音处理技术均是在目前的CD标准范围之内,因此,回放XRCD版本的CD唱片不
需要特殊的CD唱机和译码器,目前的CD回放设备均能重放XRCD版本的CD唱片。

一般来说,现在的原始录音多是通过U-matic 1630开盘式录音座处理并转换成
原版磁带,然后再送到唱片生产厂生产出压片母版,最后生产出CD唱片来。就
这一点来说,音乐艺术家、唱片制作人、音响录音师们都希望CD唱片能重放自
己心目中的理想的原音效果。不过,由于制作工序并不是标准化的,因此即使
是数字化处理是正确的,也并不意味着CD唱片总是能重放出最好的音质。既然
唱片制作处理工作是由各个不同环节组成的,那么唱片的整体性能表现就有可
能受制于这些环节。这也就是说,在唱片制作时,工作人员必须格外细心,对
母带处理及唱片制作的各个方面都必须一丝不苟。

因此,为了保留原始录音的最好的声音纯净度,JVC公司在母带处理及唱片制作
的每一步骤中都付出了辛勤的工作。其目标的实现不只是依靠技术手段,广泛
的试听测试也是最好的测定方法之一。作为整个录音技术处理流程,录音设
备,传输接口,交流电源校准,字时钟分配,母带格式,重放系统和CD重放设
备都需经过测式。最终的结果就是JVC公司推出了XRCD。和以前的CD唱片相比,
XRCD版本的CD唱片具有更有清澈的清晰度,更精确的声像呈现,更高的音质表
现。更重要的是,听XRCD版本的CD唱片不需要特殊的译码处理,其重放方法同
原有的CD唱片一样。

XRCD录音技术的着手点是母版带电平。直接来源于母版带控制台的模拟信号经
过JVC公司的20比特K2超级编码(20bit K2 Super Coding)技术进行数字化处
理。JVC公司的这种K2是一种20比特量化精度、128倍超取样的模/数转换器。其
特点是动态范围高达108dB(-96dB,THD),平坦的频率响应(20Hz-20KHz,
+0.05dB),低电平信号具有极低的谐波失真等。

K2超级编码还提供有20比特转换为16比特的比特下降模式,以及在数据流中
通过接口信号的再成形处理来消除时基抖动误差的功能。这两个功能对唱片制
作也大有稗益。20比特数字信号通过SDIF-2标准传输接口(接口)传送到索尼
PCM-9000光磁机。通过索尼PCM-9000将原始信息记存在光磁盘片中,而不是象
以往一样,通过U-matic 1630开盘式录音座将原始信息记录在原版磁带之中。
由于光磁盘片具有极好的稳定性以及20比特的存储容量,因此,JVC的XRCD利用
它作为传送到唱片制作的音频记录媒体。

位于日本横滨市的JVC唱片制作公司,就是通过SDIF-2传输标准,利用索尼PCM-
9000光磁机,采用K2超级编码技术之中的20比特转16比特的工作模式进行录音
数字处理。这种处理方式能使高分辨率的20比特信号转换成16比特的信号时仍
保留有完整的低电平信息。在没有采用噪声整形技术的同时,能确保信号具有
真正的16比特动态范围。最后,16比特信号再进行EFM编码处理。

另一个K2电路叫K2 Laser。在把EFM信号传到激光拾取头之前,通过K2 Laser电
路对EFM信号进行再成形处理。这个电路的输出级同样采用K2超级编码接口。通
过K2 Laser电路可以消除可能会出现在数据流之中的时基抖动。贯穿于整个
处理过程,需将字时钟放大并分配至各个过程之中,以获得最大值的优异的信
号保真度。同样地,每一台设备的电源在供应之前也需进行净化处理。为了保
证音质以及音乐内在性能得到真实记录和重现,设备之间的电缆联机和插座等
都采用SDIF-2接口。经过测试,SDIF-2标准接口具有更好的数字音频信号传输
性能,远胜于AES/EBU传输标准。至于CD唱片的反射层也经过大量测试,包括采
用24K镀金膜及纯铜膜反射层,最后测定出铝膜反射层具有最好的音频效果。
XRCD最后的制作过程就是将高质量的数字信号从母版带上转录到CD唱片上。

JVC之所以精工细作采用XRCD,是为让聆听者在享受音乐的同时,音乐艺术家、
唱片制作人和音响录音师们的各自初衷也都能一一真实呈现。同样的原始录
音,经过不同的录音技术处理,在音质表现和声像呈现方面必然会出现细微的
差别。而XRCD,追求的就是真实的原音再现。

===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