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钟爱的作曲家格里格及他的小提琴奏鸣曲(HIFI168一周年纪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282|回复: 36
11#

格里格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乐曲解说:
格里格共作有3首小提琴奏鸣曲,第一、第二号都是属于早期作品(分别作于1865年和1867年),第三号为成名之后的作品,比较成熟。第三号奏鸣曲,C小调,OP45,作于1887年,有一种说法,1886年格里格见到意大利当时著名的年轻女小提琴演奏家托阿(Teresina Tua),格里格曾称她为“托洛尔”。托洛尔是挪威传说中的精灵,格里格称其为提琴精灵,此作为她而作。实际上作品完成后呈献给格里格的画家朋友莱巴赫(Firanz Von Lenbach)。
乐曲共3个乐章:1.热情的很快的快板,C小调,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热情而富活力,第二主题如歌抒情地,两者的对比构成结构。其中高音部钢琴极弱的伴奏似是第三主题,实际形成两者之间的陪衬。2.浪漫曲风格,富于表情的小快板,E大调,3段体。最初钢琴指示为“柔和如歌地”,中间部为很快的快板有谐谑曲风格。3.生气蓬勃的快板,C小调,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轻快而节奏化,第二主题如歌,尾奏为急板。
TOP
12#

也就是在这同一 年,挪威著名的小提琴家奥勒•布尔(Ole Bull,1810一 1880)来拜访格里格的父亲,听到小格里格所作的乐曲,发 现了他的音乐才能,建议送格里格去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深 造。格里格的双亲欣然同意。于是,1858一1862年,格里格 在莱比锡接受了专业音乐教育。这所音乐学院重视扎实的专 业音乐训练和古典音乐传统,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学院派 风气,如:墨守德意志古典音乐的成规。这些对格里格这样一位才气横溢的挪威青年音 乐学生说来,是难以全盘接受而任其约束的。因此,格里格 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常常感到格格不入。毕业后,他去 丹麦从丹麦著名作曲家嘉德(Gade,1817─1890)进修。
[upload=jpg]Upload/20055519595916543.jpg[/upload]格里格青年时期
TOP
13#

对不住大家 这几天学校里事情实在太多 没空写东西 
先补充一个当时的乐评吧 详细对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个作品有帮助

恩涅斯特•科劳森(Ernest Closson,布鲁塞尔音乐学院的卑尔根音乐学家,1892年出版过一本册子《爱德华•格里格与斯堪的那维亚音乐》这样评论格里格的《第三号小提琴奏鸣曲》:它可以归为最令人振奋的作品之列。在我们看来,它是格里格音乐中最应该称为宏伟的作品。该曲从头至尾充满了令人惊奇的灵感、睿智和独立性。末乐章里有一种现代式的古典主义,它所产生的简洁和朴素甚至具有崇高的意味。即使格里格一生只写了这一部作品,也足以使他流芳后世。
TOP
14#

我还担心你已经送人拉 谢谢啊 开学到现在一直没停过的忙 我给你发站内短信好了
TOP
15#

再介绍一个版本,是拿索斯公司的
[upload=jpg]Upload/20055919562661636.jpg[/upload]
提琴演奏家是Henning Kraggerud

[upload=jpg]Upload/20055919585318391.jpg[/upload]
说句实话,当初买这张唱片的时候并没有抱什么希望,只是为了凑个版本听听,没想到听完让我十分欣喜,大乎超值,查阅了下资料,Henning Kraggerud这个我并不熟悉的提琴演奏家来自挪威这个格里格深爱国家,1973年出生在奥斯陆,目前已经在拿索斯出版了三张唱片了,他的演奏发音宽厚,充满激情 特别是能够把北欧国家的那种特有的味道演奏出来,并且能够很好的诠释出格里格的作品中独有的诗意,音乐的分句掌握的比较好,唯一不足的是感觉在色彩的变化上可以象杜梅那样更丰富点可能会更加耐听.
TOP
16#

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 OP.13
(第二奏鸣曲我个人觉得是三个作品里最有民族色彩也最浪漫的作品,强烈推荐第二乐章)
1867年7月创作的《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是献给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约翰·斯文森(Johan Svend-sen,1840~1911)的,次年秋季在克里斯蒂安尼亚举行的格里格作品音乐晚会上首次演出,古德布兰德·博恩(Gudbrand Bohn)任独奏,作曲家钢琴伴奏。
如前所述,格里格认为它比第一首更具民族性,这是由于穿插在主题间的活泼的挪威舞曲节奏以及比较暗淡的和声色彩而造成的。开始时自由狂放的音调使丹麦阳光照耀下的山毛榉树林变成了挪威黝暗的松树林。
TOP
17#

弗雷德利克·尼克斯(Frederich Niecks,后成为爱丁堡大学的音乐教授,1879年写这段评论时只是那里的一位音乐讲师)对《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的评论:它使我们感到被年轻的作曲家带到了比峡湾的港口小镇,周围都是高山峭壁。这里空气新鲜,微风环绕。九度音程一下子就使我们精神振奋起来——从肉体到灵魂,传遍全身心。 而主部主题第二小节出现的十一度,使得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小船轻柔地划了过来,水在冲刷拍打着它的两侧,此刻我们正在宽阔的上海,远处一望无际,只有遥远的地平线···
作品的其余部分描绘了暴风雨的呼啸和恐怖、隆起的波涛、船的撞击和呻吟·····在第一乐章中我们体验到了各种情节和各种力量之间的搏斗。
TOP
18#

本来只想介绍第三号的 干脆连第一和第二也都介绍了吧  同样是非常不错的 作品

第一小提琴奏鸣曲,OP.8
格里格在《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中尽情发挥着他的旋律天才,就象汨汨山泉一样源源不断自由流淌。
该作于1865年11月在莱比锡布商大厦举行了首演,由瑞典小提琴家安德斯·佩特森(Anders Petterson)演奏,作曲家本人弹奏钢琴。同月,彼得斯公司发行了经过仔细修订的第一版,共一百二十五份。

1868年弗朗茨·李斯特在《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上演后,曾经写了这样一封信给格里格:
      1868年12月29日,罗马
先生:
      我很高兴地告诉您,您的奏鸣曲Op.8给了我衷心的愉快。它证明——对一种有生气的、善于思考、具备创造性以及素质优秀的作曲天才来说,只要按照它自己的方式就能发挥到极致。
我相信,您在自己的国家已经得到了您所应得的成功和鼓励。这些,您在其他地方也是不会缺少的。如果您今冬到德国来,我将真诚地邀请您来魏玛,那样我们就能彼此熟悉了。  
                                                          弗朗茨·李斯特
TOP
19#

格哈特·施耶尔德鲁普(Gerhard Schjelderup,挪威作曲家,1903年出版了一本格里格传记)对《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的评论:《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是一部年轻人的作品,这个年轻人只看到生活中阳光灿烂的一面,而《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则是一个人送给这世界的献礼,这个人知道在寒夜中颤抖的滋味,懂得悲哀和失望的寒意。
民族的悲剧性淹没了艺术家。因此,与《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相比,《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更深刻地表达了挪威人的内心感受;对一个挪威人而言,没有悲剧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挪威人,只能说北部大自然这个巨大的梦境对一个理解其语言的人留下的一部分印象。
TOP
20#

有关两国文化的话题,不仅营造了整个晚宴的热烈气氛,对第二天正式会谈的顺利进行,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会谈以后,挪威副总理还临时改变日程,亲自陪同我们访问挪威的另一个城市卑尔根,这一方面是因为这是她的家乡,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知道我喜爱格里格的音乐,她要亲自陪同我们参观卑尔根的格里格故居。
在这次访问中,我才真正了解到,易卜生、格里格在挪威人的心目中,不仅一个是伟大的剧作家,一个是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而且他们是挪威人最大的骄傲和永恒的民族英雄。
更有趣的是,这位挪威副总理告诉我:在挪威,对谁都可以批评,惟独对易卜生和格里格不能有半点儿批评,否则挪威人就要同你翻脸。请去挪威访问的人注意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