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赫特的《鳟鱼五重奏》 [复制链接]

1#
前苏联的钢琴家中,李赫特应该算是在西方音乐圈子里最活跃的了(当然吉列尔斯也是不甘示弱的)。延续历史的印迹,在好长一段历史阶段内未能尽窥苏联艺术大师的西方听众向来都把苏联的各种乐器的大师的录音视若奇珍异宝。

鲍罗丁四重奏团也属于苏联的国宝。于是几个国宝之间的合作的录音,很多都被推上历史经典的地位。比如说罗斯卓波维奇和李赫特合作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Philips)、奥伊斯特拉赫和奥伯林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Philips)、卡拉扬和奥、罗、李三人的贝多芬三重协奏曲(EMI)等等,都是相当有地位的录音。

李赫特在中晚年的时候在EMI留下好几个录音,尤其是和鲍罗丁四重奏的合作,更是精彩得绚丽。

不知为何原因,这些精彩的录音,EMI的正价版CD特别特别难找,以致我拖延了好长时间才能欣赏到这些高质量的录音。这里介绍的80年6月份录制的舒伯特《鳟鱼五重奏》便是一个典型。

[upload=jpg]Upload/20055315222443264.jpg[/upload]

细心的朋友肯定能发现这个是数码录音了。80年是EMI开始采用数码方式录音的第二年。有人批评说:早期的数码录音技术不完善。听过这张CD之后,我觉得最客观的说法应该是:不是技术不完善,而是录音工程师是否掌握好新技术的要领。因为这张CD就是技术完善的铁证。

先不谈演绎,我觉得任何人听这张CD,开声不到几秒内多数已会忘记去判断这是模拟还是数码的了。这是一个很厉害的境界:这意味着该录音的自然度(音场、音色、细节)都达到了一流的水平了。丝毫都不夸张:除了最新的数码录音,我可以肯定这版录音应该能够横扫之前的绝大部分名版(之所以不说“所有”,是因为我没可能把所有50-80年代之间的录音版本全部听过)。

很多名版(比如说Curzon、Gilels、Brendel),每件乐器的声音都美,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音场;或者音场“薄”;又或者是音场像是有些了,但和乐器的声音配合起来感觉总是怪怪的——以上三者分别对应举例的三个版本,因为使用的是监听耳机,判断应该是很客观的。至于此帖主角,我觉得尽管不可能尽善尽美得如现场一样,但假如您闭上眼睛来听的话,说是如亲临其境也是不过分的。

当然,音效只是唱片欣赏的一部分因素;重头戏应该是里面艺术家的演绎。80年的时候李赫特65岁,比起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显得诗意更浓了。他在这个曲目里面的演绎,好多地方所迸发出来的闲庭信步,我觉得超过了Curzon的版本,吉列尔斯版则更不能在诗意上与之相比;而在强音的乐段李赫特所展现的“爆发力”,却是Curzon的风格弹不出来的(当然这个曲子该不该这样弹,则是各家各言了),我喜欢。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分享 转发
TOP
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3#

已在基点站上传了此CD的全曲,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移步至基点试听: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4&ID=35905

接下来继续说说他们的演绎。
TOP
4#

我收了一张REDLINE版的,演绎得很不错,但是音效比较一般。。。

serpent123 在 2005-5-3 17:23:10 发表的内容
不知跟红线系列的比音效差多少?
TOP
5#

DECCA有一个希夫和哈根的有谁听过?
TOP
6#

dj_simy 在 2005-5-3 23:54:39 发表的内容
同意,此版本的弦乐部分好像偏向一边,不过演绎真的不错。。。


我手中的这张CD,我还没发现有任何平衡上的问题:小提在左边,大提在右边,低音大提在最右边,钢琴在中间,并且位于弦乐器的后方。小提琴表情尤为丰富,力度变化控制是我听过的版本里最好的,以至拉得动情细腻之时,真的犹如偶偶私语,其效果我只在Spivakovsky演奏柴氏《旋律》一曲时听过(这种拉法我还未曾在西方的小提琴家里听到过,或许这是苏俄派系的拉法?);但一到需要力度的时候,它的歌唱性却与钢琴并驾齐驱。大提琴保持着连贯的旋律线,感情来得比小提要弱(我心想,假如换成是杜普雷那就爽了),但它和低音大提琴绝对撑起了整个作品的框架。

这款正价版,耳机、扬声器我都仔细听过,平衡度来讲现场听室内乐也就是这个样子,没问题的。我稍候会在基点站上传这张CD里的全曲,各位不妨试听一下,看看EMI正价版的魅力所在。新版的Lame改进了算法,听感上似乎比旧的Lame更能保持CD信号的细节,不过更重要的是运算速度快了好多。
TOP
7#

不知跟红线系列的比音效差多少?
TOP
8#

刚才在基点站上下载聆听了邝版上传的此录音的EMI红线版的第四乐章。同时和自己的正价版作了多番比较。

首先,和手头的CD比较,mp3肯定没法比。所以我对我用CD用Lame压制成的mp3和下载下来的红线版mp3作比较。因为Lame的算法相对来说都是固定的(或许邝版使用的Lame的版本和我的一样呢),比特率都比较接近,所以估计比较mp3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原来CD之间的某些差别。

第一个明显的区别是:乐器的形体,红线版比正价版“肥”并且“朦胧”,估计这个差别是由于下面的第二个区别所造成的。

第二个差别便是声音的回音,红线版比正价版重,这也造成了形体肥和朦胧。其实这是EMI ART技术的一大通病。可能EMI想体现出自身品牌录音的“醇厚”的特点,所以在很多经过ART技术处理的再版片里增加了回音,使得声音听上去底比较“厚”,音场似乎更加广。但我觉得这种处理恰恰会伤害了EMI本身的那种自然醇厚的声音,变得是“假醇”了。

听听钢琴的声音就知道了,在第四乐章,钢琴进入之后的第二个主题,在正价版里面,琴音粒粒清楚,并且高音的击键能够听到钢琴特有的木质感觉;但是红线版里,钢琴的声音就有点像从棉花里透出来一样。

同时弦乐的高频延伸也受到了影响,请留意上面一段提到的钢琴进入之后的第二主题的时候,小提琴在高音区演奏一串串俏皮的颤音,聆听正价版的和红线版就能发现前者的质感一流;而后者则有“发乌”“发紧”的现象,清晰度不够。

正价版CD的最高电平只是用到的CD格式的55%,所以应该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动态的;而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我们无法用LP来进行客观的比较。
TOP
9#

上面提到的几个版本都曾经听过,这个曲目的录音版本多不胜数,如何取舍确实难以定论。上面这个版本我也很喜欢,既买了CD,后来又买了LP。
只不过关于录音,可能是大家欣赏的方式,我就有不同见解,尤其是弦乐部分,这个录音并不出色。而且,我自己使用和楼主相同品牌的监听耳机六年多,非常残酷,至今还没学会如何在耳机中听音场的深度。
TOP
10#

版本问题都是各花入各眼,我都听过楼主这个版本的《鳟鱼》,不过我还是喜欢BRENDEL和克里夫兰的《鳟鱼》,我认为论乐器音色和质感都比李赫特的版本好。至于音场一说,对重奏作品而言我更重视每件乐器的分隔度和定位。
TOP
11#

很多很出色的版本,楼主这张就很出色,另外除了楼主提到的另外三个版本外都很出名外,还有个常被忽略的PHIILIP海布勒的优秀录音(她是公认的舒伯特专家)。
但如果只允许我选一张的话,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该选那张。
TOP
12#

同意,此版本的弦乐部分好像偏向一边,不过演绎真的不错。。。

Dr kuang 在 2005-5-3 21:27:12 发表的内容
上面提到的几个版本都曾经听过,这个曲目的录音版本多不胜数,如何取舍确实难以定论。上面这个版本我也很喜欢,既买了CD,后来又买了LP。
只不过关于录音,可能是大家欣赏的方式,我就有不同见解,尤其是弦乐部分,这个录音并不出色。而且,我自己使用和楼主相同品牌的监听耳机六年多,非常残酷,至今还没学会如何在耳机中听音场的深度。
TOP
13#

Dr kuang 在 2005-5-3 21:27:12 发表的内容
上面提到的几个版本都曾经听过,这个曲目的录音版本多不胜数,如何取舍确实难以定论。上面这个版本我也很喜欢,既买了CD,后来又买了LP。
只不过关于录音,可能是大家欣赏的方式,我就有不同见解,尤其是弦乐部分,这个录音并不出色。而且,我自己使用和楼主相同品牌的监听耳机六年多,非常残酷,至今还没学会如何在耳机中听音场的深度。

邝医生,
哪个版本好?
TOP
14#

Willson 在 2005-5-3 22:09:54 发表的内容
版本问题都是各花入各眼,我都听过楼主这个版本的《鳟鱼》,不过我还是喜欢BRENDEL和克里夫兰的《鳟鱼》,我认为论乐器音色和质感都比李赫特的版本好。至于音场一说,对重奏作品而言我更重视每件乐器的分隔度和定位。

我的也是brendel的这个版本! 另外还有个版本要看看!
TOP
15#

古董唱片,牛碟
TOP
16#

audio 在 2005-5-4 20:04:29 发表的内容
李源 在 2005-5-4 19:40:55 发表的内容

现在只能买到这张了。
为了活跃论坛的气氛,决定送出两张,喜欢的朋友请报名,截止日期为5月8日的凌晨。请E版代为抽奖。谢谢!


哗,四哥真好兴致。

要不要交作业的,如果不用我也报名:)

不用交作业,EMI没有给广告费,不过老实说这个阵容哪找?
TOP
17#

好事报名
TOP
18#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9#

我也想用CD压成MP3,放到MP3机子上,以便出差时听,请问楼主,用什么软件好?在哪里下载,谢谢.
TOP
20#

响应,报个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