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基点站上下载聆听了邝版上传的此录音的EMI红线版的第四乐章。同时和自己的正价版作了多番比较。
首先,和手头的CD比较,mp3肯定没法比。所以我对我用CD用Lame压制成的mp3和下载下来的红线版mp3作比较。因为Lame的算法相对来说都是固定的(或许邝版使用的Lame的版本和我的一样呢),比特率都比较接近,所以估计比较mp3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原来CD之间的某些差别。
第一个明显的区别是:乐器的形体,红线版比正价版“肥”并且“朦胧”,估计这个差别是由于下面的第二个区别所造成的。
第二个差别便是声音的回音,红线版比正价版重,这也造成了形体肥和朦胧。其实这是EMI ART技术的一大通病。可能EMI想体现出自身品牌录音的“醇厚”的特点,所以在很多经过ART技术处理的再版片里增加了回音,使得声音听上去底比较“厚”,音场似乎更加广。但我觉得这种处理恰恰会伤害了EMI本身的那种自然醇厚的声音,变得是“假醇”了。
听听钢琴的声音就知道了,在第四乐章,钢琴进入之后的第二个主题,在正价版里面,琴音粒粒清楚,并且高音的击键能够听到钢琴特有的木质感觉;但是红线版里,钢琴的声音就有点像从棉花里透出来一样。
同时弦乐的高频延伸也受到了影响,请留意上面一段提到的钢琴进入之后的第二主题的时候,小提琴在高音区演奏一串串俏皮的颤音,聆听正价版的和红线版就能发现前者的质感一流;而后者则有“发乌”“发紧”的现象,清晰度不够。
正价版CD的最高电平只是用到的CD格式的55%,所以应该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动态的;而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我们无法用LP来进行客观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