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烧朋友们都进来讨论一下 [复制链接]

查看: 2350|回复: 9
1#


问题&讨论

问题1:现在好像很流行“原味”音乐,大概是指没有做后期处理的录音音乐。这个问题我一直表示怀疑——世界上真有完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唱片?能听?我自己对音乐的解读能力一般,尽管自小跟着在NHK电视台做配乐的老爸看过无数录音工作,但我始终是个音盲,没有多少天分。但据我自己了解到的,和请教我老爸的看法。“没有做后期处理的录音音乐”几乎不可能生存。原因是,大多数的录音室都是有着很好的吸音能力的,乐器在这样的环境中演奏会比日常人们听到的乐器声音要干涩很多,加上不同录音器材所带来的细微走样……因此,一些后期的手段对乐器声音的还原便变得很重要。所以,我一直怀疑所谓的未经任何后期处理的唱片的真实性。估计大多是唱片公司投其所好,既然大家有这么种发烧瘾,那就给那些没有明显人工痕迹的唱片称作“未经后期处理”的“原味”吧,反正你买着舒服即可。

问题2:估计我们这群发烧变态们,大多数听的音乐都是以国外的发烧唱片为主。国内的应该只是附带而已。但毕竟国内的唱片公司距离我们还是最近的,比如ABC、雨林、柏菲等最让我们有亲切感。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支持这些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也关心着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但有时候觉得他们挺对不起我们这群变态的。不但老用很多美丽的广告词来塞一堆口水给我们听,还历久不衰地玩到尽,不但同样的歌曲变着花样玩,公司与公司之间还比赛似的重复相同的曲目,真让人难以接受,前几天还看到一个帖子介绍的一个什么鬼歌星,竟然用到“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听音乐”,天……一个连怨曲都不知怎么唱+一个连Jazz和声都未学好的编曲做了一张口水歌唱片就敢标榜这样的宣传语,真让人哭笑不得,是唱片公司弱智还是把我们当白痴来骗?每次说到口水歌的时候,总会有人跳出来说“他们其实是很认真做音乐的”。妈呀……什么叫做“很认真做音乐?”把声音录好就叫做很认真做音乐?那最多只能叫做很认真做音响罢了。并且,既然你要在唱片届生存,把音录好这根本就不值得标榜,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技术要求,难道把音录不好才叫正常,录好了就叫奇迹?既然要让别人承认是“很认真地做音乐”的人和公司,那么就请你们在很认真地把音录好的同时能够很认真地对待创作吧。但回顾一下以上我们最亲近信任的公司,有哪家是“很认真地”做音乐的?不但全是口水歌,并且编曲硬是为发烧而发烧,听着就怀疑是在做发烧音响而不是做地道的音乐。任何国家、集体、个人都有追求的起步点,一下子创作、创造不出惊世的音乐,那么只要来堆顺耳的也行,我们都会继续花钱来支持你们的进步,但起码得让我们能够在花钱支持你们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你们是真的“很认真地做音乐”,而不是“很认真地只做音响”吧。

希望看过我心里话的朋友们都能够真诚地给予表态。可以反对我的观点,我需要的只是真诚沟通。

以上两个是互不相干得问题,但却是我憋了很久的心里话。希望所有关心国内唱片公司的朋友都能够一起来探讨一下,可能我言语会有所偏激,如有得罪或过重之处,请大家直接批评,我愿负责任地道歉!
分享 转发
TOP
2#

问题1.

其实原作者的观点写得不错.因为经常上steve hoffman的论坛,他是著名的混音师,也有人经常问他类似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在他完成的所有作品中(他至少已经做了一,二百个项目),只有2个是完全不做任何处理.其他都或多或少会有些处理,例如加点空气感,原来低频力度不够,稍微加强一些.混音,录音,类似于演唱,都是艺术,所以都会有些主观因素,混音过程中,多少修改是好?有些人会进行大幅修改,搞得像再创作一样.而有些就是尽量保留原来的风味.经常有人说,某个版本多少多少好,就像母带的声音,其实有些母带的声音非常差,让你听到你都不相信.这有多方面造成的,本来录音,就是录音师的主观判断,他的品味.而且母带也并非可以原汁原味的完全保留录音师想达到的效果,模拟母带对各个频段的响应并非是一条直线.而且,偶尔还会发生母带录音的时候根本音调,音准都会有错误.

发烧友不欢迎的是过量的后期处理,例如动态失真,某个频段提升过度等等.既然混音也是一门艺术,所以很难说怎么样一定是好,还要具体的作品,具体分析.

不过目前我也没看到哪张专辑在包装上写了"未经后期处理",楼主能否举个例子?

问题2,

我觉得东南亚,特别是香港,国内的某些发烧小公司,比较浮躁.天碟一般是经过大家考验的,发行以后,被大部分人所认同,觉得是好录音.现在的公司却是自己在包装上自吹自擂,人家还没评价你了.自己先把自己的东西封个天碟,典型的王婆卖瓜.在加上在香港,国内某些hifi杂志上出钱做些广告,纯粹的商业行为.
TOP
3#

我喜歡原唱的
TOP
4#

101℃ 在 2005-4-26 23:53:06 发表的内容


既然你要在唱片届生存,把音录好这根本就不值得标榜,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技术要求,难道把音录不好才叫正常,录好了就叫奇迹?



同意,现在的唱片公司就是仅仅做好了自己最应该作的,但是确四处标榜。
唉,和整个中国的大环境一样啊,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却象比别人作的好好多。原因是大多数作的达不到自己应该做到的基本的
TOP
5#

关于上面两个问题我也想来讨论一下。
首先是录音和后期制作问题:
在立体声早期,多轨控制台还没在商业录音中推广,这时候各唱片公司所使用的录音方式多数是AB式,也就是说以两支麦克风来收录,这种录音方式最接近人耳的听觉习惯,而且因为直接声,反射声和环境混响都能捕捉下来;但这样的录音方式使乐团中远离麦克风的声部会有模糊感,多数需附加一支或多支麦克风来以较近距离捕捉这些声部,并按它们到主麦克风的距离加以延时后录入母带这种第一代的录音方式好处在于能较真实地还原三维效果,而且因为同时收录环境的真实混响,听感上会更自然一些。但这种录音方式对演奏,环境和麦克风的摆放要求极其严格,麦克风的距离和角度稍有偏差,声部平衡不良,录音就砸了。这个阶段的录音确实比较少后期处理,前期的工作是决定因素。
到大约70年代,多轨调音台开始被广泛使用,这时候常用的录音方式是用很多高指向性的麦克风以较近距离拾取乐团的不同声部,然后再在调音台按监制要求人工混合成立体声母带,并加入人工混响。这种录音方式好处是对环境依赖较少,而且可以在后期对各声部的平衡按要求加以调整。不足之处丧失了自然的空间感,而且经过调音台等中间环节增加,可能会丢失一些极其微弱的细节。
这两者的差别在一般的系统(比如说低档的套装机)上差别并不明显,但在分析力较高的HIFI器材上,差别就会被发现。随着民用器材的性能提升,对唱片录音效果要求也提高了,于是,在80年代左右,很多唱片公司又开始重新使用早期的麦克风摆放方式,并加以改良。
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录音母带所记录下来的动态范围通常比较大,超出了主流的民用音响系统的能力,造成音量低时听不到,音量大时失真严重的问题,所以绝大多数录音在制作成唱片时都进行了动态压缩,以利于民用系统重播。有些以使用HIFI器材用家为销售对象的公司,为能更真实地再现录音,就特意减少动态压缩。
这样,大家就大约知道所谓“原味”的内容了,真正的原味其实就是要“真实自然的听感”。
至于现在市面上很多“号称”原味的唱片,其实往往是使麦克风刻意过近的摆放,调大电平等突出一些细节等人为方式,来达到一种夸张刺激的听觉效果。

关于第二个问题:
最近国内短时间内出现了很多小型的“发烧唱片”公司,最主流的内容就是楼主所说的“标榜发烧录音的翻唱”,初开始时,非常受欢迎,唱片公司也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益,然后是一哄而起,铺天盖地。
但在批评这一现象时,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唱片公司的头上,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它们的取向。不妨想想,现在盗版猖獗,花钱买正版唱片的多数是HIFI发烧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群体?他们最喜欢听什么?要这批人都听古典,JAZZ吗?听F4,TWINS,阿杜?而最能被接受的中国歌曲的录音,能满足使用高档HIFI器材的发烧友吗?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发烧翻唱”卖的红火,唱片公司要赚钱,不出这些出什么?
其实,唱片公司本身也想制作更高格调的唱片,而且也有不少这样的唱片推出市场,但很可惜,这些唱片制作成本大,还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市场效益,比如说雨林的《雪底游魂》,柏菲的《崔峥嵘独唱专辑》,ABC的春江花月夜》,雨果的《胡琴传奇》都是有相当高艺术,音响欣赏价值,但却叫好不叫座,这样的现实,要唱片公司改如何选择呢?我们发烧友都津津乐道的几个坚持出品质量的发烧品牌,比如说喇叭花,LYRITA,宝碟等先后倒闭,其中原因何在?我现在只希望国内的发烧公司,在赚到钱的时候,能添置更好的录音装备,给我们提供内容和质量都更出色的唱片。
TOP
6#

大家不妨看看这个唱片的封套广告词,真怀疑这群人完全不懂什么叫自卑。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74167&ftdate=20050424&nTypeId=11

第一句:刺激挑战你的听觉——这样的名词叠加,明显的语法错误;
第二句:可能是世界上最好听的音乐——这样标榜不但面皮足够厚,并且没一点创意,如果是我做的策划,我干脆直接将N年前的嘉士伯啤酒广告词完整抄上来更好——冯乔《回忆》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啤酒!
最后编辑101℃
TOP
7#

你链接里面的那张是盗版吧.顶上的

Dire Stream Digtal是什么意思? Digtal是什么单词? 他是不是想说Direct Stream Digital?

正版会出现这么明显的错误?
TOP
8#

天知道是什么垃圾版,回锅肉的全力推荐,你自己问他去。
TOP
9#

长学问.
TOP
10#

为此,我在这里推介涂鸦的唱片,一般都是做个连接,大家自己去看,我也没发过任何评论。
这些碟很多人买,证明很多人还是喜欢的,所以我的态度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喜欢的人就自己去看。

顺便在这建议有些别的公司的枪手,大家各走各路,我也不会太妨碍大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