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
其实原作者的观点写得不错.因为经常上steve hoffman的论坛,他是著名的混音师,也有人经常问他类似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在他完成的所有作品中(他至少已经做了一,二百个项目),只有2个是完全不做任何处理.其他都或多或少会有些处理,例如加点空气感,原来低频力度不够,稍微加强一些.混音,录音,类似于演唱,都是艺术,所以都会有些主观因素,混音过程中,多少修改是好?有些人会进行大幅修改,搞得像再创作一样.而有些就是尽量保留原来的风味.经常有人说,某个版本多少多少好,就像母带的声音,其实有些母带的声音非常差,让你听到你都不相信.这有多方面造成的,本来录音,就是录音师的主观判断,他的品味.而且母带也并非可以原汁原味的完全保留录音师想达到的效果,模拟母带对各个频段的响应并非是一条直线.而且,偶尔还会发生母带录音的时候根本音调,音准都会有错误.
发烧友不欢迎的是过量的后期处理,例如动态失真,某个频段提升过度等等.既然混音也是一门艺术,所以很难说怎么样一定是好,还要具体的作品,具体分析.
不过目前我也没看到哪张专辑在包装上写了"未经后期处理",楼主能否举个例子?
问题2,
我觉得东南亚,特别是香港,国内的某些发烧小公司,比较浮躁.天碟一般是经过大家考验的,发行以后,被大部分人所认同,觉得是好录音.现在的公司却是自己在包装上自吹自擂,人家还没评价你了.自己先把自己的东西封个天碟,典型的王婆卖瓜.在加上在香港,国内某些hifi杂志上出钱做些广告,纯粹的商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