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其实不想说歌剧。 [复制链接]

查看: 6633|回复: 43
1#
歌剧的剧情很长,语言不通,历史也太复杂;声乐课上做不好弹舌音被骂得狗血喷头;而且我也讨厌穿上蓬松肥大的演出裙;我为什么还要花时间浪费口水去说它?真是的。也许它的魅力我真的很难形容出来。



在意大利——因为但丁(1265-1321)写了《神曲》,薄伽丘(1313-1375)写了令基督教会感到惴惴不安的、以爱情和纵欲为主题的名作《十日谈》,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1452-1519)、米开朗基罗(1475-1564)、拉斐尔(1483-1520)等纷纷登场,这帮人的出现预示着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悄然降临。

歌剧的前身应该是牧歌。它是文艺复兴时代最重要的世俗音乐形式,起源于十三世纪末的意大利小型宫廷,先流行于贵族阶层,后在欧洲各国广为流传。牧歌一般都是多声部的,通常无伴奏,但有些也会有简单的乐器伴奏;大多数牧歌都含有幽默、讽刺、情欲和政治等内容,另外也有宗教性的牧歌。牧歌词句优美,情感细腻,被称为配上音乐的诗篇,其中描写叹息、哭泣、震颤与死亡的词句尤为动人。

在十六世纪,这种世俗音乐形式达到其鼎盛时期,意大利出现了唐·卡洛·杰苏阿尔多(Gesualdo,1560-1613)、卢卡·马伦齐奥(Marenzio,1553-1599)、亚各布·阿卡代尔特(Arcadelt,1505-1560)等许多著名的牧歌作曲家,另外,法国佛兰芒乐派的作曲家拉絮斯(Lassus,1532-1594)——意大利人称他为“拉索(Lasso)”——也创作了不少意大利牧歌。他的《回声》很有名。

杰苏阿尔多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他的音乐个性十足,极富想象力,已经形成了极度半音化的风格,远远超越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令与他同时代的作曲家们望尘莫及。--瓦格纳在《特利斯坦与伊索尔德》中也使用了极度半音化的音乐语汇,但比杰苏阿尔多却晚了三百多年;而且斯特拉文斯基也对他推崇备至,并因之激发了其创作灵感。


[upload=jpg]Upload/20054268265298219.jpg[/upload]

杰苏阿尔多的牧歌大都以爱情为题材,多表现痛苦、忧伤和期盼,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多愁善感,但却非常符合当时的风气。

(续)
最后编辑琴韵
分享 转发
TOP
2#

十六世纪末,牧歌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独唱形式的牧歌和戏剧性牧歌。一些诗人、音乐家和其它人士经常聚会,他们的讨论实验促成新的音乐形式产生。历史上最早的几部歌剧产生了:里努契尼做诗,佩里作曲的《达夫内》,1597年狂欢节首演。现在已经失传。1600年演出了里努契尼做诗,佩里作曲的《尤丽狄茜》。主要是通奏低音上的宣叙调,没什么鲜明的旋律性。

佩里创作于1600年的《尤丽狄茜》,便成为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歌剧。在古希腊神话中,尤丽狄茜是太阳神与艺术女神之子奥菲欧的新娘,她被毒蛇咬伤后死去,奥菲欧闯进地狱去寻找自己的爱妻,冥王和冥后被他的真情所感动,遂复活了尤丽狄茜。

[upload=jpg]Upload/2005426843241354.jpg[/upload]

随着巴洛克风格的兴起,牧歌在十七世纪最终被“康塔塔”所取代。


在十六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出现了两个在音乐历史上占据着显赫地位的著名乐派——罗马乐派和威尼斯乐派,它们分别以罗马和威尼斯两座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前者是对从哥特时代到文艺复兴时代复调艺术的总结,而后者则是新时代音乐的开创者。


罗马乐派致力于宗教音乐,他们延续并发展了佛兰芒乐派的“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乔万尼·皮耶路易吉达·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约1525-1595)将声乐的复调传统发展到顶峰,因而博得后世的高度崇敬,历史上亦将罗马乐派的“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称为“帕莱斯特里纳风格”。帕莱斯特里纳的音乐古朴而澄澈,有着流畅的旋律线,以多声部相互衬托形成丰富的音响,效果美妙迷人。《马尔采鲁斯教皇弥撒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六声部写成,采用了最标准的弥撒曲结构: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降福经和羔羊经,整体上具有一种柔和而纯净的风格,令人清心愉悦。

[upload=jpg]Upload/20054268481449816.jpg[/upload]

帕莱斯特里纳以浓厚的宗教情感,以柔美而清澈的歌声,对自己的作品作了精确的诠释,在他的歌中,爱情已经成为了宗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了纯洁和神圣的象征。
TOP
3#

太复杂,我放弃听歌剧,不值得华那么多的时间,听古典本身就很花时间了,我不想一辈子泡在歌剧里
TOP
4#

不听歌剧,就和我不听戏剧一样。
前几天刚把自己收藏的卡拉扬白色封面《奥塞罗》EMI天使录音版转让掉
TOP
5#

威尼斯乐派则富于开创精神,不断尝试冲破旧有风格的束缚,发展出更富个性的新风格,其音乐绚丽而灿烂,丰满而多变。在经文歌的创作中,威尼斯乐派一反文艺复兴时代的“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为合唱加进了铜管乐器的伴奏,在明亮而辉煌的铜管乐器映衬下,合唱顿时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动感。使器乐作品成为了一种完全独立和成熟的音乐形式,从根本上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声乐占据绝对地位的局面。

乔万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约1557-1612)是威尼斯乐派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在《四度低音弱声与强声奏鸣曲》中首次使用了力度指示,成为音乐历史上使用力度指示的第一人;他还对乐器的运用进行了改进,被称为“配器法之父”。威尼斯乐派的这些极具革命性的创新,使音乐的历史发生了转折,为管弦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upload=jpg]Upload/2005426982311140.jpg[/upload]



威尼斯乐派最杰出的传承者是蒙特威尔第,他是音乐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将威尼斯乐派风格融入了新时代的音乐精神,使之达到更加完美的境界。他是跨越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的人物,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风格与威尼斯乐派的音乐风格于一身,他以这些传统为出发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用以创作的每一种体裁都进行了革新,发展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新风格。

他发展了“卡默拉塔”作曲家的“表现体式”,创作了更加富于戏剧表现力的宣叙调,与初具规模的咏叹调结合,把17世纪的歌剧推向高潮。他首创激情风格的音乐,震音和拨弦等奏法,还广泛使用不协和音和不预备的七和弦。

他完成于1607年的《奥菲欧》是实践自己创作思想的杰作,也是历史上第一部成熟的歌剧。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也是以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的故事为题材的,不过有一个与佩里的《尤丽狄茜》完全不一样的悲剧性结局。在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中,冥王要求奥菲欧在渡过冥河前不能看尤丽狄茜,但奥菲欧受感情的驱使回头看了自己的新娘,因此永远失去了尤丽狄茜,他唱起一支悲伤之歌:“山也悲伤,石也悲伤”,歌声的回声四处回荡。太阳神阿波罗将他接入天堂,奥菲欧痛苦地问他的父亲:“难道我永远无法再见到我所爱的尤丽狄茜那甜美的双眼了吗?”阿波罗抚慰地答道:“在阳光与星光之中,你将感受到她美丽的存在。”歌剧以一首托卡塔开始,序幕是缪斯女神讲述奥菲欧的故事,全剧共五个场景,最后以牧羊人的节日合唱与舞蹈作为结束。


[upload=jpg]Upload/2005426918559022.jpg[/upload]


蒙特威尔第一生共创作了十几部歌剧,最著名的还有《阿里安娜》、《尤利西斯还乡》和《波佩阿的加冕》等。《阿里安娜》现在只流传下来一首《阿里安娜的哀歌》,阿里亚娜即古希腊神话中的阿里阿德涅,是克里特国的公主,她帮助忒修斯杀死牛头怪兽米诺陶洛斯,然后两人逃往纳克索斯岛,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后来命运女神告诉忒修斯,按照命运安排,阿里阿德涅应该成为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妻子,劝他放弃了对阿里阿德涅的爱,于是忒修斯不辞而别,令阿里阿德涅伤心万分。

当蒙特威尔第创作这部歌剧时,正是他的妻子离世之即,这首哀歌恰好是他此时心境的写照。据传说,这部歌剧当年在一个王子的婚礼上演出,这首哀歌竟使在场的六千多人潸然落泪。1608年,蒙特威尔第将《阿里安娜的哀歌》改编为五声部牧歌,后来,又将它改编并收入《精神与道德之林》,足见作者本人对它的珍视程度。

[upload=jpg]Upload/20054269212871795.jpg[/upload]


蒙特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歌剧在威尼斯和罗马继续发展,但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没能突破蒙特威尔第所确立的风格。
TOP
6#

我听歌剧,也是最近才越来越喜欢上的。其实歌剧又是古典音乐里一片令人惊叹的风景,绝对不能错过。
TOP
7#

没有什么级别之分的。只有喜欢和不喜欢。
想增加亲切感的话,图兰朵吧。
TOP
8#


其实好多港台歌手在唱什么我也没听懂,那些还是中国话呢.比如周杰伦的歌我就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TOP
9#

我最早是不听歌剧的,迷上后,不可收拾——收了普契尼的所有歌剧,威尔迪的所有歌剧,还有老柴的、贝尔格的。。。。。哎。。。。
TOP
10#

我买了好些歌剧DVD,盗版多于正版
习惯是先看几遍,觉得好了再买CD
毕竟CD动辄200多米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