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道可以为您邮购0775-2956295找朱生.[upload=jpg]Upload/200542513422565913.jpg[/upload]的天花板采用的是“二次余数扩散板”的形式。根据它的理论公式计算,要扩散的中心频率越低,其二次余数扩散板的每一个“格子”就要越宽和越深;相反,要扩散的中心频率越高,其二次余数扩散板的每一个“格子”就要越窄和越浅。根据二次余数扩散板的设计原理以及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扩散”主要是针对中频以上,尤其是对中高频及高频的“扩散”效果最好,基于此,我设计的中心扩散频率为2000hz、6个格子一组的扩散板形式。根据理论计算,中心频率为2000 hz的二次余数扩散板,它的扩散频率范围可达:1000 hz ~10000 hz。算是非常宽阔的扩散频率范围了,这也是二次余数扩散板为什么会受到发烧友与专业人士如此喜爱的原因所在对“扩散”材料的使用经验与理解是:尽可能多使用,或整个墙面都使用,这样的效果才会最好。或者说,只有这样去使用,才能达到“扩散”的作用与效果。千万不要为了图便宜或图省事,而只是星星点点的用上了那么十块、八块的,不能说它没有作用,而是这样的作用太小、或太不明显了。相反,或许为此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扩散板”的作用哪里有音响杂志上所说的那么“灵”呢!都是在误人子弟!其实,这都是对“扩散板”的理论认识不足,没有用足、用到位的结果罢了。假如在听音室只是做了单一的、全面的“扩散”处理,却没有对应的“吸音”与“吸收”相配合,那么,中高频以上的表现会特别的优秀——高频延伸格外突出,声音飘逸活生,动感十足。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中低频驻波所带来的“嗡嗡”声响,把整个音乐的气氛都给破坏掉了;同时,音乐缺少温暖感,平衡沉稳的感觉不够。这就像是传统小吃中的“细菌”一样,有的给杀死了,有的却依然是超标过量。
如果在听音室只是做了单一的、全面的“吸音”处理,却并没有做对应的“扩散”与“吸收”处理,那么,这个听音室的声音一定会是死死的、干干的、没有生气和活力的。在这样的听音室听音响,音乐就会失去应有光泽和灵性,听者永远也不会被这种音乐所感动和陶醉。
再如在听音室只是做了单一的、全面的“吸收”处理,并没有做对应的“吸音”与“扩散”处理,那么,这个听音室的声音肯定会是薄薄的、瘦瘦的、缺少整体美感与震撼力的。因为过度的“吸收”,将导致中低频与低频的严重失衡,缺少了中低频与低频的音乐,也就不具备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音乐显得轻飘飘的。
只有当“吸音”与“扩散”及“吸收”达到某一种程度的“平衡”之后,才能会成为一个没有“细菌”的美味可口的“小吃”,这样的听音室才会是合格的听音室。基于此,对于一个听音室的设计处理,上面所谈及的“吸音”与“扩散”及“吸收”三大原则一定要同时进行,并根据房间的声学条件情况与整个音响系统的声音个性等,做同步的调整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