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求教:水晶脚钉、木脚钉、金属脚钉在器材避震方面各有什么特色?... [复制链接]

查看: 2982|回复: 7
1#
求教:水晶脚钉、木脚钉、金属脚钉在器材避震方面各有什么特色?分别应如何应用?
分享 转发
TOP
2#

各种钉用了一定同你现的声音不同也不定合你的须要音响取向.所以不要认为某种材料的避震你会合用,要馒慢调,
朋友. 慢慢玩............
TOP
3#

只能通过实践,才能得出结论,每套器材(包括脚架器材架)都会有不同的效果.
TOP
4#

/李陵与人/李陵
从角锥谈起
〔图〕香港音响名人「弹弓杨」所设计制作的紫坛水晶角锥,结合了木料与水晶两种材质。您可能不易从黑白图片中分辨之间的不同,但由左至右顺序为紫檀白水晶、紫檀紫水晶和紫檀黄水晶角锥。
〔图〕Goldmund备享盛名的「机械接地」也应用至它们所设计的角锥上,角锥主体为金属,在中央部分加入类似硅胶的软性物质,藉以发挥避震管理的最大功效。


凡是音响迷,家里大概都有个三、四付角锥吧。前几天整理音响室,从箱底翻出几套收藏多年的各式材质角锥,不禁勾起了许多回忆。
角锥这玩意最早只是个一套十几元美金的附件,在某次CES之中以Tip Toe的名称参展,结果一炮而红。香港「发烧音响」的陈煐光主编当年还未自立门户,对这新奇玩意非常着迷,曾经连续写了好几篇关于角锥的文字。一群发烧友也各显神通,创制出各种各样的角锥。自此而后,角锥正式成为音响迷器材收藏的一部份,而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到今天,一套角锥卖个几千上万元已经不是新鲜事。音响迷们也多半甘之如饴,只要对声音有好处,金钱不是问题。
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角锥的原理究竟是什么?
在我的想法里,角锥与绝大部分的音响附件一样,其改善声音的理由不外乎以下三种:避震、导震、化震。
避震,指的是防止器材以外的震动传到器材。在LP唱盘的时代,这可是件大学问。不论是器材架的震动、喇叭低频的震动、或者是任何其它外来震动,都会妨碍唱头循轨时的精确度,甚至造成低频哼声,所以唱盘制造商与音响迷们无不缴尽脑汁,在避震上下功夫。有的厂商研究出弹簧避震,利用弹簧的弹性来隔绝特定频率的外来震动;有的厂商发展出重质量避震,利用器材本身超重的质量来避免低频震动的影响;甚至有的厂商还将实验室中避震用的空气悬浮平台导入音响器材之中,可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导震,是指将器材本身的震动,经由一定的程序,导出器材之外,以免其对整体声音表现造成干扰。此类震动可能来自LP或者CD唱盘的传动马达、前后级扩大机的电源变压器或输出变压器、或者是喇叭的中/低音单体。如果要吹毛求疵一点,那么任何通电的组件理论上都会产生震动。例如电容、电阻、线路板、甚至讯号线/喇叭线等在电流通过之时,都会产生微震动。而这些震动传到机箱之后,又会引发不同频率大小的谐震。这些震动都是音响迷追求好声的大敌,必须除之而后快。
化震不必然是针对器材内部或者是外来的震动,通常是二者兼而有之。化震常见的方式有软性及硬性二种。软性化震靠得是软性的阻尼物质,或贴或垫或压来吸收器材内外的震动;硬性化震则多半是以重质量的物质压在器材上或垫在器材下来抑制震动的产生。喇叭内部常见的阻尼物质就是作为化震之用,古时候LP唱盘的弹簧避震也有着化震的功用,玩管机的音响迷喜欢在输出变压器上压的重物也是属于此一范畴。
一般说来,音响厂商用来宣传其音响附件的数据上,大概都不会谈到这么些有的没的。我看过、用过、买过的附件可还不少,真正花功夫解释其附件道理何在的可说屈指可数。大多数厂商都只会告诉您他家的附件对音响器材的声音改善如何如何之大,有良心一点的则会告诉您如何使用他家的器材能得到最佳的效果。想要了解附件的道理究竟何在,您得自己多动点脑筋。
有时候,我还真的闲到动起这种脑筋。
如果说附件的原理在于避震、导震、化震,那么,这些附件究竟避了、导了、化了些什么震动?频率如何?份量若干?更进一步说,有没有哪家厂商是真正做过研究,证明过这些震动的存在及其对声音危害,然后才以科学方式避之导之化之?
这些所谓「有害」的震动,究竟是如何影响到器材的声音表现的呢?是降低了输出变压器的效率吗?改变了电容的容量或者充放电速度吗?改变了电阻的阻值吗?提高了器材的失真率吗?改变了器材的频率响应与量感分布了吗?这些震动上所造成的改变,是不能透过线路设计来补偿的吗?这些,我都无从解释。
震动真的都是坏的吗?有时候也挺难讲。以往我们认为喇叭箱的材料刚性要愈强愈好,理由就是因为单体的震动会传到喇叭箱上。但是有欧洲厂商用水泥制作了几对喇叭,理论上不会产生任何谐震,结果音响界评价普遍是声底干硬缺乏生气,证明完全消除震动并不见得是好事。英国Harbeth的老板兼设计师也认为喇叭箱的谐震不见得是坏事,只是看设计者如何将之整合到喇叭设计中。
法国的Goldmund与Micromega是最强调震动管理的,这二家都提出了一种名为「机械接地」概念,利用橡皮脚垫与角锥的组合将器材机箱内的震动导出外部。这二家的器材声音也都以干净、清晰著称。问题是,当我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二家的「机械接地」究竟避了、导了、化了些什么震动?避/导/化了多少份量?就找不到进一步的数据了。
我一直很有兴趣知道,Goldmund是如何能够将一个简单的「机械接地」概念,适用到他家全系列的产品上。
CD转盘与前级之间对震动的反应应该不同吧?前级与后级之间震动的来源也应该不一样吧?每件器材之间,所需要避/导/化的震动频率与份量也不同吧?可是您看看Goldmund,他家器材之间的机械接地结构有多么类似。要我相信相同的机械结构可以一体适用,我只能说声「对不起」。
以这个角度来看,世界不应该存在可以一体适用的音响附件。因为每个音响迷的空间不同、器材搭配不同、音响放置方式不同、对声音的喜好也不同、器材上的震动也有所不同,当然不可能找到一套附件是可以通吃十八方的。
对不起的是,在理论上不可能,在现实中却有接近一体适用的音响附件。我自己手边几付常用的音响附件,就几乎在八成以上我试过的音响系统上都有用。要问我道理何在?我还真的不知道。
大概只能说,人类对音响声音的了解,还是极为有限吧。■
TOP
5#

真好玩(一套钉)。
TOP
6#

原厂理论精粹/
Goldmund机械接地理论
林及人/编译
本文是Goldmund发表已久的一篇文章,原名为「The Goldmund Mechanical Grounding」,内容旨在阐述机械接地的影响与重要性。瑞士Goldmund向来是业界倡导「机械接地」着力最深的音响厂商,不但在相关理论方面已经获得专利多年,而且在旗下产品也都可以见到实际应用的范例。虽说Goldmund的器材并非大家都有机会使用,不过其间牵涉的观念亦可视为角锥、垫材等道具的延伸,喜爱调音的音响迷可以当作参考。


自从Goldmund T3唱臂和Reference唱盘推出之后,所有Goldmund的产品,包括Mimesis系列的前后级扩大机,都必须通过严格的机械参数测试 - Goldmund机械接地理论(Goldmund Mechanical Grounding Principle),方能推出上市。拜Goldmund研发工程师所发展出的「电子接地守则」经验之所赐,经由严谨的机械接地结构,使得音响系统的假性机械谐振得以降至最低,以臻完美之境。而唯有与地表适当的连接,方能有效的将各环节中可能造成的谐振收纳,尽可能的使其趋近于零。
有趣的实验
为了要简单的说明Goldmund的机械接地理论,我们常用电动刮胡刀为例来作解释。每当手握着电动刮胡刀时,您可以直接的感觉到刮胡刀机身的震动。如果想要减低这种震动,我们可以在刮胡刀周围包裹上软性的吸振物质。即便如此,藉由橡胶或是软布的包裹,对震动的吸收程度上仍然有限。倘若您试着将电动刮胡刀靠在浴缸上,同时微微施压,这些剩余的微量震动便会由于浴缸与地面稳固的连接,顺利的导入地表而得以排除。
电子学上的现象
电子学上的现象与机械接地是相当类似的。在器材处于不稳定状态(Floating)之下,器材的噪音、哼声、以及DC Offset是无法避免的,整个机械架构也会因此而容易震动。于是,我们可以尝试着将机体与地面连接,藉以排除震动所带来的困扰;而机体与地面的连接愈是完善牢固,相对的接地效果也就愈显著。所有机箱内引发振动的臭虫,在经过适当的机械接地处理加以排除之后,讯号自然就会显得格外干净,就连唱头在传统唱片沟槽中摩擦所造成微小的机械性震荡,也可能消弭于无形。音箱中的各组件也保留原本因为振动而消耗掉的能量,进而提供了更上层楼的活生感。

光学上的现象
为了要有效的吸收震动,整个机械结构内各组件间的连接,必须保有一定的特性。如果我们忽略了其中某些组件较为独特的个性,震动便会经由各组件间的连接而产生「反射」的现象(Reflected)。光学仪器中光线的传导也有类似的有趣现象。当光线经由空气进入玻璃介质,部分光线随即产生反射现象。假使经过的路径是二层玻璃,那么,玻璃表面的光滑程度和二层玻璃特性,就成了决定光线反射比例的重大变因。玻璃表面愈是光滑,或者是材质相同(折射率相同),所产生的反射也就愈小。再者,由高密度介质(高折射率,低传递速率)进入低密度介质(低折射率,高传递速率),也会提供光线较佳的传导途径。

相对的在机械学上,震动可能因为接触面的平滑程度或材质的特性而无法顺利传导下去。除了折射系数之外,机械阻抗也是机械工程师考量的重点之一。就好比在光学,震动可以顺利的由慢介质(软性物质,低传导速度)传导至快介质(刚性物质,高传导速度)。Goldmund的圆锥角就是以这种理念为基础而设计的,同时也考量了光学上的限制折射角度(The Limit Refraction Angle)会带来的影响。
音响器材的音染
Goldmund的工程师群在彻底研究过多种不同器材之后,证实了绝大多数的音染是来自于器材的机械振动。至于Re-Emission所造成的喇叭本身内部的震动,以及因能量吸收而产生声音瞬间的模糊感,机械上的电子回路(包括器材所有零件本身)会因麦克风效应而产生一连串的震动、假性讯号和音染。这样的效应在真空管上是可以轻易地经由耳朵判别的。由于真空管中的电压会随着讯号的强弱而上下起伏,因而造成真空管内部金属部分的震动,同时也使得电极本身的谐振对声音品质产生影响。另外,讯号衰减的时间延长(真空管器材发出空间感的来源),以及各种真空管的结构对不同频段所造成的音染(好坏管子的分别),都是主宰真空管器材声音的主要因素。

几年前,这种现象也被发现在电容器上。这种所谓的电容器「声纹」(Sonic Fingerprint)的来源,主要来自电容器内部铝箔间的震动。绝缘层/铝箔相对于电解质的机械结构愈强,或是聚苯乙烯与复合碳酸盐间的谐振愈谐调,电容器也就愈适合为音响之用。而一般来说,电介质密度愈大(高电压),音质愈佳;同时,固体铝质电解质也较液体容易震动之电解质好得多。

在扩大机中,输出晶体管也会产生相当程度的震动,而Goldmund的扩大机将来自输入晶体管的麦克风效应所生成之震动,以机械接地方式予以消除。同样的,喇叭和唱盘也可以藉机械接地,以相同的原则在声音方面予以改善。
优秀的机械接地设计
虽然由Goldmund研发出的机械接地技术都已获得专利,但是一般构筑机械与地表良好的结合的基本理论,早已为大众所熟知,并且已经应用至其它如大型的机械工具制造产业上,而此大型机械工具的生产则是瑞士相当重要的工业之一。

再一次强调,机器的谐振可以轻易地从电子和光学的基础上予以消除。首先,地表与机械结构间的接合必须相当严谨,阻尼物质的采用也应慎重的选择,否则接合物质会因本身的共振而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使用铝质圆锥体),同时能量的传递上和震动的排除也无法趋于完美。再者,就如我们所见到的,震动由慢介质进入快介质能有较为良好的传送。因此,适当的选择二种介质材料才能确保震动疏离的完美性,同时将回震传至本体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这种作用就是Goldmund所说的「机械二极管」效应(Mechanical Diode)。如果我们将光学中的原理加以延伸,应用在音响器材上,则各个组件接合的角度必须有确切的方向性,而Goldmund所设计使用的圆锥体则有着相当于电子二极管的单向传导功能;除此之外,角锥形角座、机械二极管、坚固而沉重的机体、震动排除箱和阻尼物质在Goldmund产品中随处可见。诚然愈是重型机械,愈需要好的机械接地。在音响设计上有许许多多的例子可以说明,纵使是小小的改善,也会对声音造成戏剧性的改变。
机械接地对声音的影响
良好的机械接地不仅提供了较优异的动态表现,同时也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音染。前面已经讨论过,任何的器材的机械接地可将器材本身的震动藉地表导出。对于机械接地的喇叭而言,所有可利用的能量将完全转移到音响能量之上,使得动态表现大幅提升。因此,妥善的扩大机机械接地不仅削减了机箱内部的谐振,同时可以预期的是,大动态的表现与具有活生感的瞬时反应。

对于经验较缺乏的音响迷来说,要听出器材上程度较低的音染或许并不容易,但是,Goldmund器材借着良好的机械接地,不仅提供了消费者澄澈透明的音质和丰富生动的细节,系统中各器材音色上的微妙差异也更能加以辨别。如此一来,系统上空间相位的准确度也会因此而大幅改善。
TOP
7#

都买也不花多少钱!回去慢慢玩!
TOP
8#

好像那里见过各类钉子的特色,
纯顶,想不起来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