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談談音樂演奏的評鑑 [复制链接]

查看: 1887|回复: 4
1#
您質疑,是否要了解演奏者的音樂美學,否則任何針對演奏的評比都是膚淺的(即純感官刺激)?這論點,我當然同意。

您我如果有爭議的話,(我猜測)應是針對這問題:要深刻領略海氏(海飛茲)、葛老(葛羅米歐)的琴藝,難道不須研究他們的師承學派嗎?他們的音樂美學嗎?

我相信任何嚴肅追求音樂藝術的愛樂者,都不可能願意停留在純感官的直接刺激,
而會再三咀嚼回味、再三反覆思索、對比其他曲目或不同演奏錄音、甚至開始分析
曲式、對照曲譜、研讀作者創作意圖、演奏者的傳記等等。


您的答案也許是,所以我們要同時聆聽這兩位大師的師承演奏(如老師、同門師兄弟
的演奏等等)、多方了解他們的師承美學等等。

而我的答案是,這兩位大師都是卓然自成一家的大師人物,葛老是集過去比法學派
精華於一身的人物、而海氏是自創一派的開山祖師,所以反覆精研他們的演奏,
您就會了解比法學派、海氏的音樂美學了。

換言之,他們的演奏是具體表現了(embodiment)他們的音樂美學;
而音樂美學難道不是只有透過實際的演奏才能具體的展現嗎? 脫離了實際演奏表演,
又那來的音樂美學呢?

同樣的邏輯,可知我們今日所謂的比法音樂美學、俄羅斯學派、海氏音樂美學等等,
那一項因素不是透過對演奏者實際演奏的聆聽與體會而得出來的後設結論呢?

所以,如果所謂當年的比法學派的開山人物已典型在夙昔,其音樂演奏已及身而絕、
或逐漸凋零,但同時葛老是集其傳統美學於一身而且更發揚光大的大師的話,
那麼請問,在今日您要了解比法音樂美學時,難道不是以葛老的演奏錄音為為準繩嗎?
而海氏音樂美學就更不用說了,誰還能比海氏更代表他自己的琴藝呢?

再一次強調,我始終認為音樂藝術是表演藝術,必須以實際聆聽、演奏經驗為根本
---這是我討論所有音樂藝術的基本前提。 音樂演奏的經驗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的
因素(如作曲者/演奏者的生平、創作意圖等等),才是我們掌握、接觸音樂藝術本質
的出發點與終點,其他種種的文化歷史因素都只是外緣、輔助性工具,來幫助我們面對
這藝術經驗本身而已。

所以我絕不是說研讀歷史資料、聆聽比法學派同門的其他演奏者錄音就完全不需要了,
但以主次先後的重要性來說,它們都是輔助性、背景性的sub-text;真要掌握
比法音樂美學、海氏美學,還是歸本返源,專注於這兩位大師的親身演奏罷。

再打個比方,紅樓夢是否有美學觀?當然有。 它的文本指涉(textual reference)
也許在山海經、曹雪芹的悲慘生平裡找得到一些蛛絲馬跡,但這些文化歷史資料,
都是外緣、第二義的,它們只能幫助我們(而且是間接性地)去解讀原著原文而已。
關鍵還是,紅樓夢的美學早已也只能完整的表現在其原文裡,這才是我們體會其美學的master text。

二、
在上述的說明下,您應會更了解,為什麼我會如此在乎對於大師們實際演奏
的評比高下了---因為這正是一種極其嚴肅的藝術經驗的學習成長過程!

作為一個聆聽者而不演奏者,我們最直接也最在乎的問題是聆聽經驗的本身
是什麼,而不是這演奏的美感經驗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也就是說,不管比法學派如何講究種種弓法、指法的技巧要領,我們關注的焦點
卻在於它們是如何表現在實際的演奏上? 所謂技巧要領是原因,而根據這要領
而實際表現出來的演奏經驗則是結果。

因此,如果我們不能察覺、分辨出最後表現出來的演奏經驗有任何特殊風格的話,在理論上大談比法學派音樂美學就是一場虛幻不實的空談了。

相反的,唯有我們先在具體的聆聽經驗上,體會到演奏者的風格特色,才能
進一步的追索他的技巧來源;如果連這直接的、基礎的聆聽經驗我們都粗糙地
茫然無感,或不能細膩分辨的話,又能談什麼理論、技巧與美學呢?

換言之,除非我們先能在實際聆聽經驗裡明確而細密地分辨出不同音色、
不同的細微差異之節奏、速度、詮釋風格等等,我們又怎能進一步地去分析
不同的音樂風格取向、不同的美學觀? 這就是說,所謂音樂美學,
其實就是表現在具體而實際的演奏經驗表現上;而不是相反。

所以一旦我們能細膩而準確地掌握每一個聆聽經驗細節、能深入解釋
每一個聆聽經驗環節、能賦予整體聆聽經驗的深刻意義、擴而充之,
一旦我們能將同一演奏者所有的聆聽經驗賦予完整的意義
---這就代表著我們已透過這經驗本身而得出一套音樂美學了。

您看,這整個發展過程,是由片斷經驗的掌握而逐漸擴及於整體經驗的詮釋;
由經驗而理論、由外在經驗而內在意義、由直接感官經驗而轉化於
抽象的美學思維。 而不是相反。

三、
回到聆聽經驗評比上。
總結地說,聆聽經驗是我們掌握琴藝的起點與終點。所謂評比,
對我而言絕不是基於行銷策略的排行板、五百大等等。 詩人/學者楊牧曾說過,
所謂文學批評就是將不同的經典文學排比一番,然後放在不同等級的書架上
---而且隨著評論者品味的成長,而會不斷的搬換書架上的書籍,
有時第一級的經典會掉落至第三級、而第二級會上升至第一級等等。

我的聆聽經驗何嘗不是如此? 您提及“單純的聽音樂”,但對我而言,
聽古典音樂是從來沒有單純過。 我的書房分兩個地方儲藏軟體,
其中一個是大旋轉櫃大約能儲藏400,但我最多只放滿了100張cd,
因為這是我存放所謂必備、第一流的古典cd(大約50張)
與其他純生活機能性的cd如新世紀音樂等等。而且這第一流的名單偶有變化,
基本上,一旦被我比下去的cd就放在靠陽台邊的遙遠書架上,
而且甚難再回頭擠身於第一流的cd書架上。

上次,聽到鄭京和的布氏奏鳴曲,真是慘然失色,將葛老cd發配邊疆後,
某日午後,心血來潮又再評比一番,下場依舊
---那是我最後一次聽葛老的布氏奏鳴曲了。

why? 我的品鑑經驗已很清楚的了解,不管鄭氏是什麼學派、
是什麼技巧,總體的表現她就是遠比葛老細膩而深刻,
引領我深深進入一個溫暖而幽微、愉悅而曲折的美感世界裡。
從那一刻起,我就知道,如果我繼續堅持葛老cd的話(本曲目而已),
那只是偶像崇拜、或感情包袱而已,但站在不斷追求提升自我藝術經驗成長的角度來看,
我清楚的了解誰才是此階段我的良師伴侶。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下意識的害怕,哪一天葛老的莫氏也會遭逢這個命運。

這篇留言太長了,下次再聊聊我與朋友共同品比大師們的愉快經驗。
分享 转发
TOP
2#

期待……
TOP
3#

這是我網站上的文章被抄襲了
TOP
4#

因为这个楼主弄来弄去都是抄袭。
TOP
5#

大哥怎么说来说去都是一句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