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浓妆淡抹总相宜:米尔斯坦演奏Goldmark小协 [复制链接]

查看: 3406|回复: 10
1#
“主流”的小协听多了,难免有审美疲劳。所以最近发掘了一些“非主流”的作品,有一些的确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说Goldmark的小协就是一例。

说起Goldmark的小协,让我首先想起的演绎是米尔斯坦的。说来还真有点意外,米尔斯坦在EMI/Capitol的录音,还真没有出版过正价版单张的,除了这张之外:

[upload=jpg]Upload/200533015533591152.jpg[/upload]

这个正价版的封面,后来93年出版的那套6CD的中价版的时候也用来作为外套封面。看来米尔斯坦挺喜欢红色——他在Capitol的那张德沃夏克、格拉祖诺夫小协的封面也是这种红色基调的。

Goldmark一生曾创作过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但目前经常演奏的一般是第一号,也就是这里所说的A小调小协,作品编号28。

这部小协在当初曾经被认为将不会受到后世的注意。但不久实事却证明了这部作品是流传不衰的经典之作。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分享 转发
TOP
2#

Goldmark 1830年生于匈牙利,他父亲是当地犹太教堂唱诗班的领唱,这个职位虽然比较受人尊敬,但是收入只是中等,所以虽然家人发现Goldmark有些音乐天分,但童年的时候他家里请不起音乐老师来教习。幸亏当地一个学校的校长免费教Goldmark一些音乐的初等知识,所以才让Goldmark的音乐才能不致于湮没。

有天分的人加上适当的引导当然进步很快。Goldmark 12岁的时候被选送到维也纳附近的一所音乐学校。维也纳在当时的确是学音乐的人所向往的地方。17岁的时候Goldmark终于出现在维也纳的音乐圈子里了。1848年的时候由于欧洲政治不稳定等原因Goldmark所在的音乐学院被迫关闭,Goldmark得自谋生路。所以他接受了一所剧院的职位,暂时解决燃眉之急。

后来政局稳定下来音乐学院重开,Goldmark又在那里学了7年,使得其作曲技术比起以往大有长进。1857年一场全部演奏他的作品的音乐会受到听众的欢迎,他随后离开维也纳回到布达佩斯举办音乐会,并且在那里干“博士后”工作。1860年他重返维也纳,当钢琴教师,并且加入了维也纳音乐协会。

Goldmark在维也纳活动的时期真是黄金时期啊,当时活跃的音乐家有圆舞曲方面的施特劳斯,有1862年布拉姆斯的首演,时不时有帕蒂的演唱会,李斯特的琴艺迷倒了无数人,彪罗指挥的音乐会座无虚席,还有瓦格纳来亲自授课,教导如何去演绎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后来20世纪初,还有勋伯格指挥自己的作品(1913年),更有贝尔格、韦伯恩等人的作品面世。所以如此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熏陶了Goldmark。

(未完待续)
TOP
3#

不错
TOP
4#

古典好像只分热门和泠门吧!
TOP
5#

Goldmark在维也纳音乐圈子里面很活跃。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一位评论家Max Graf这样来形容Goldmark的形象:“他看上去像一只蘑菇——他身材矮小,整个人似乎被压在他戴的宽扁帽子之下”“他习惯以一种混合了谦虚和自大的意识来向听众鞠躬,听众通常都对他很尊重”。

虽然Goldmark可能算不上最一流的作曲家,但他有不少经典的作品。歌剧《沙巴女王》就是一个例子。不过Goldmark最出名的还是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未完待续)
TOP
6#

好贴!!!!!!!!!
TOP
7#

相信确实有这样东东让我们惊喜!
TOP
8#

Goldmark的这首a小调小协,是一部带有抒情+戏剧性双重风格的作品,风格属于晚期浪漫主义。抒情方面,由独奏小提琴担当;而乐队则承担营造戏剧性气氛的任务。

以上是精神内涵的层面;对于结构来讲,有学者认为这首小协是介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小协之间。也就是说,Goldmark在类似“仿古”的结果上,覆盖上晚期浪漫主义的材料而塑造成这部小协。

在这部小协里面,好听的、抒情的旋律可以说是接连不断。但是和柴可夫斯基的小协不同,Goldmark的这部作品没有这么激情;和布拉姆斯的相比,显得并不晦涩;和门德尔松的相比,则显得老成一些;和贝多芬的相比,Goldmark的感觉上不如乐圣的,的确是贝多芬牛一些。

(未完待续)
TOP
9#


正在听小F放在基点的试听帖,去到十二分钟那里特炫的,精彩!
TOP
10#

多谢audio大哥的鼓励 :)

试听的帖子链接是: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4&ID=3470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