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聆乐唐道尔夫 [复制链接]

查看: 1469|回复: 1
1#
                                               聆乐唐道尔夫



    地处中欧的德国是众所周知的集古典音乐之大成的国度,当然也是众多古典音乐迷所衷心向往的地方。1996年8月,我因公远赴德国,在短短数天中辗转于各地,见缝插针、忙里偷闲地观赏了5场古典音乐会,参演的乐团包括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以及北德电台交响乐团(NDR)这样的交响名团,而一批享有盛誉的独奏家也出现在各场音乐会的舞台上······

    那年8月11日在克罗斯特·唐道尔夫修道院观赏的一场音乐会,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虽然时间已过去了8年多,甚至连当时拍摄的照片以及留下的录音资料都再也找不到了,但这深刻的印象仍然足以使我可以给大家讲述当时的真切感受。

    在德文中,克罗斯特唐道尔夫既是温斯特鲁特河畔一座中世纪修道院的名字,又是该修道院所在的德国东部联邦州(即原东德那部分)图林根唐道尔夫古城中一个小城区的名字。唐道尔夫全城居民才有1000人左右,而克罗斯特唐道尔夫区则只有不到100人。唐道尔夫城中的修道院建筑群由保存完好的中世纪修道院部分、一座巴洛克式教堂、一眼古老的水井及其庭院组成。德国统一以后,这个地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3年开始,人们对唐道尔夫修道院和唐道尔夫古城都进行了全面修复,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到此一游。当然,像这样的大型修复工程,光靠唐道尔夫城居民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四面八方的人们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以各种方式对古城修复给予经济支持。8月11日那场音乐会就是为古城修复而进行的义演,它的所有门票收入全部被捐献出来以用于唐道尔夫修道院的修缮工程。刻有砂岩徽章的唐道尔夫修道院大门建于1747年,在1993年被修葺一新,旧貌换新颜,迎接着世界各地来的客人们。8月11日那天下午,天光还亮堂堂的,我穿过唐道尔夫修道院的大门,在大院里举目四望——那古老的巴洛克式教堂,那绿树葱郁的环境,还有那三三两两闲庭信步的僧侣们,都令人精神为之一爽······

    这场令我难忘的音乐会,就是在唐道尔夫修道院这座巴洛克教堂里举行的。

    音乐会开始了,整个教堂大厅座无虚席,观众们中间不乏鲜明的亚洲面孔。开场第一曲是约瑟夫·海顿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即降E大调奏鸣曲,作品52号。这首曲子诞生于1794年,那时候,海顿早已放弃了艾斯特哈奇府上的工作,作为自由职业艺术家去往维也纳,就是在那里,他写下了这首作品。这首降E大调奏鸣曲要求演奏者具有相当精湛的技艺,而且在演奏中要投入全部情感。
此次的演奏家不是其他哪位古典钢琴大师方家,而是著名的弦槌钢琴演奏家安德里亚斯·斯泰尔。斯泰尔于1955年出生在格廷根,在完成钢琴学业以后,他曾与古斯塔夫·莱昂哈特、尼古拉斯·哈农库特、汤姆·库普曼等名家合作过,之后,他选择了羽管键琴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1983年到1986年,斯泰尔担任科隆“古典音乐乐团”的羽管键琴乐手,随该乐团在欧洲、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南亚作巡回演出。斯泰尔很多蜚声乐坛的唱片就正是诞生在这个时期,其中不少获得国际唱片大奖。1986年,斯泰尔决定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正式以独奏家的身份出现。从那以后,他就成为了蜚声世界的羽管键琴与弦槌钢琴演奏家。除了以独奏家的身份频频登台演出,斯泰尔还与其他著名音乐家如克里斯托夫·普雷加迪恩、塔蒂亚纳娜·格林登科以及热内·雅各布斯等多有合作,当然还以独奏家的身份与一些优秀乐团合作演出,比如弗赖堡巴洛克乐团、协奏曲乐团、尚斯-艾丽舍乐团和莫斯科室内乐团等······在1987年到1996年的10年间,斯泰尔还兼职在巴塞尔歌唱学院教授羽管键琴。此外,斯泰尔还定期出席各大国际音乐节,如格拉茨、蒙特勒、莱比锡、柏林、安斯巴赫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音乐节等。他是世界各地大型音乐会上的常客,由他灌录的许多CD都在国际上获了奖。

    古老的弦槌钢琴与现代钢琴是颇有不同的。弦槌古钢琴是通过机械装置使铜制钉状物由琴弦的下方向上敲击,由于钉状物击弦后不离开琴弦,削弱了琴弦的振动,使琴音的延续时间很短,导致了音乐的沉闷和干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年惯于使用古钢琴的演奏家如巴赫、亨德尔等只能通过倚音、波音、回音、颤音等装饰音的运用来弥补乐器性能的不足,从而也就形成了鲜明的“巴洛克”风格。这种琴的发声特性与现代钢琴无疑是颇有不同的。弦槌钢琴发声非常轻柔,而且声音消失得很快,总欠些余韵,用它来弹海顿这首对比相当鲜明的奏鸣曲,是很考演奏家功力的!但斯泰尔就是斯泰尔,此曲在他指下有着超乎技巧之上的特有的神采。在这座安静的巴洛克教堂里听他的演奏,弱奏与强音都表现得细致入微、巨细靡遗,音色里透着纯朴绵和,流畅而隽永,轻松而深邃,细细咀嚼起来,真是非常有韵味!

    观众们热烈如潮的掌声,献给了非凡的斯泰尔,也献给了古老的唐道尔夫修道院。

    克罗斯特唐道尔夫区的居民将当地始建于12世纪的修道院建筑群视为这个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无疑是以此为骄傲的。1990年,当这个地区决定重新修复这些古老建筑时,每个人都清楚——它与当地的变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克罗斯特唐道尔夫立即建起了社会福利房,使修道院内的破旧住房立即被腾了出来。这座修道院历史上是饱经坎坷的,其中最艰难的时期是在20世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道院的教室楼内空荡无人。这座在社会主义东德期间被视为贵族阶层象征的大楼,在1946年至1947年间被彻底拆除。在修道院建筑和唐道尔夫城内,新旧交替,相依相伴。在修道院建筑、修道院小酒店和昔日的贵族宅第被重新修复之后,一所成人天主教学校搬了进来,使当地宗教和进修深造的传统得以继续。总之,古老的唐道尔夫似乎正在精神抖擞地迎接新的未来·····

    在音乐会举办当天的上午,修道院向参观者开放。顷刻间,停车场上便挤满了来自德国各地的汽车,许多人都想亲眼目睹安德里亚斯·斯泰尔演奏弦槌钢琴时的风采,而斯泰尔在音乐会中的非凡表现,当然也使他们不虚此行。

    在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之后,斯泰尔又演奏了海顿另一首弛誉天下的作品,即F小调行板变奏曲。在赫伯肯目录表中,这首F小调行板变奏曲的编号是Nr.XVII:6,旁边写着“奏鸣曲”字样,其副标题是“小型嬉游曲;变奏曲”。听斯泰尔弹这支曲子,我真是觉得它就是为弦槌钢琴写的,而且正是为斯泰尔弹的弦槌钢琴写的。斯泰尔弹起它来,浓郁的诗意与强烈的节奏感并重,那样地自得从容,浑然忘我,引人入胜······

    此次音乐会,压轴的曲目是舒伯特的B大调奏鸣曲,也就是舒伯特一生创作的最后一部钢琴奏鸣曲。此曲于1828年9月在维也纳完稿,两个月以后,舒伯特就因病离开了人世。其实,9月初的时候舒伯特才搬到他的兄长费迪南德那儿。那时候,尽管还没有完全康复,但他已脱离了生命危险,于是他再次拿起笔从事他的音乐创作活动。在B大调奏鸣曲诞生几天之后,舒伯特就在自己的朋友圈子里首演了这部作品,不过,这部作品正式印刷出版却是在此次首演10年之后。在这部作品中,舒伯特的和声感觉是相当色彩化的,丰富的层次和鲜明的对比使之颇富画面感。舒伯特是聪明并且善于创新的,他借助于微妙的大小调转换或者是结尾调性的削弱来产生完全崭新的音乐面貌,然而对浪漫时期的音乐家来说,不只是和声色彩上的变化具有重要性,更要紧的是结尾调性的方向迷失感。斯泰尔演奏此曲时似乎特别注重旋律律动,整体音乐结构显得相当开放,在开放性结尾那飘浮不定的调性也忠实体现出了浪漫时期的那种精神——由清晰至模糊,由明亮耀眼的日光逐渐幻化为晦暗不明的薄暮或朦胧之黎明···在弦槌钢琴的独特音色中,斯泰尔营造的是浪漫时期艺术中声音的幻想世界。  

    难怪人们说安德里亚斯·斯泰尔是“弦槌钢琴霍洛维茨”,此言信矣!
分享 转发
TOP
2#

好文!我亦很向往德意志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