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各位如何判断碟片、音源、功放、音箱、环境、摆位那部分出问题 [复制链接]

查看: 10274|回复: 76
21#

一瓣 在 2005-3-25 5:55:14 发表的内容

声波是极为感性易变的

其游走方向牵一发而动全身`  

你对其的感知与其反馈给你的感动  成正比` *^-^*



好朋友,说说你的看法.
TOP
22#


声波是极为感性易变的

其游走方向牵一发而动全身`  

你对其的感知与其反馈给你的感动  成正比` *^-^*
TOP
23#

其实音响调整中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先要找一个标淮
不是的话,在没有标淮之下,发烧友很容易落入神经质的乱搞乱来,随便搞个改变就当作是改善。
有的时候音响调整就像是在化验室做实验一样,是非常沉闷的,而需要大量时间的,在很多时候下是要做多次的AB比较才能比较客观的得到一些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我常常建议各位烧友不要随便换东西,而要在你比较确定自己换了那器材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善才出手。我以前也经历过看多了音响書的介绍,就天天想著那东西会在自己器材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善,想著想著就中毒了,好像非把那东西拿回来才可以,但通常在这种情況下出手的器材都没有达到我的要求。
TOP
24#

petershao 在 2005-3-25 10:26:14 发表的内容
能不能说得简单些?



----------

能简单些理解吗  呵‵
TOP
25#

一瓣 在 2005-3-25 9:31:49 发表的内容

我说对声像的感知吧

通常声波被人们用光束来模拟计算其空间行进的大概趋向
殊不知声波与光束犹如胆机对石机  存在最根本的质上的区别
光束是放射性  而声波是流动性
故探索声波趋向永远不会如对光束那样取得准确固定的规律依据
如果说但凡感性的事物既是有生命的
那么
声波亦蕴存生命力的

所以 要聆听获得美妙的音律
就要对声波的喜怒哀乐秉性来做出发点‵要投其所好..
而不是人为的去强制‵改造

人为的可以缔造霎那间的听觉迷惑‵但随之而来其他感官的产生的抵触 是令人无法持续这种视听的‵这纵然是费劲了心机 亦枉然‵

只有满足促成声波内在知性的渴望 
先令其明媚飞扬 
其方可曼妙示人 *︿_︿*

    




'''''好歌颂~~~~~~~~~~

好。。。。。是一个接力赛,慢一个都不行,快那个会接不上气!!!!!
TOP
26#

声波是球型波,其截面就象水面的波一样,只不过水面波是2维的,而声波是3维的,以整个球面扩散,其反射,衍射,绕射,叠加,相消,和谐波的产生机理都与水波相似,因是3维波,所以其反射,衍射,绕射,叠加,相消和谐波的产生又非常复杂,所以要描述某点上的波型很难且无实用价值,但在一个物理空间还是有规律可寻的,(不然,我的专业白学了,呵呵).与光波相比,声波可理解为非线性带相性的机械波,而光波可看作是线性无相性波,其很多特性机理是不同的.简单一些说,光波可以形象理解为1+1=2,而声波就不是这么简单理解了.
最后编辑大烧
TOP
27#

早 *^-^*

大烧兄`
声波到达碰触面时  是否似水流与碰触面的反映状态相摹拟呢?
最后编辑一瓣
TOP
28#

大烧 在 2005-3-19 21:00:46 发表的内容
当一个系统不能很好的重播某类型的音乐时,比如说爵士乐的低音部分,各位如何判断问题出在那个环节?
1 碟片、(有些录音确实很烂)
2 音源、(CD机的控制力有问题?)
3 功放、(还是控制力问题?)
4 音箱、(音箱级数不够?)
5 环境、(易产生柱波?)
6 摆位 (没找到最佳摆位?)
7 和线材关系大吗?

我的感觉是:
1.碟片的好坏有没有杂音,音频录的是不是低(同样的音量时,比其他碟片音量小),声音会不会打结,清晰度好不好?
2.音源输出的量是不是足够(电频量V),信噪比高不高,音乐输出是不是细腻、清晰,还原要好,蝶机的工作转速稳定>>
3.功放的输出有足够量(声压)(没有小马拉大车的感觉),音乐重放细节清晰,定位感好,声场开阔,收放自如。........
4.音箱的中高音清晰奈听,高音不尖锐,低音有一定的下潜(45HZ左右很不错的)且低频失真小(能下潜多少就多少,决不拖泥带水)、干净,更主要是还原性要好(高保真吧)!
5.环境是很重要的,吸音和反射要到位(这里无法赘述)
6.线材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TOP
29#

正是!正是!有时正是“三分器材,七分环境”是也。
TOP
30#

sfxlo826 在 2005-3-25 9:20:30 发表的内容
其实音响调整中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先要找一个标淮
不是的话,在没有标淮之下,发烧友很容易落入神经质的乱搞乱来,随便搞个改变就当作是改善。
有的时候音响调整就像是在化验室做实验一样,是非常沉闷的,而需要大量时间的,在很多时候下是要做多次的AB比较才能比较客观的得到一些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我常常建议各位烧友不要随便换东西,而要在你比较确定自己换了那器材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善才出手。我以前也经历过看多了音响書的介绍,就天天想著那东西会在自己器材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善,想著想著就中毒了,好像非把那东西拿回来才可以,但通常在这种情況下出手的器材都没有达到我的要求。


这是正确的方法!就是要花时间和精力.
不过我的一些朋友较懒,好东西搬回来,还没捂热,一听声音有些问题,就想换,看来米多之人就是懒一些.呵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