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的“演唱风格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不分男女,不分老幼。这和她游历世界,汲取众家之长来丰富自己的演唱艺术不无关系。她的演唱有西洋华丽的丰韵,有东洋粉饰的俏皮,当然更少不了中国民族的精髓在里面。她演唱过许多民族民间戏曲和民歌,她的演唱注重咬字,可谓字正腔圆,清新华丽,自然流畅,不加刻意的雕琢。她精通多个国家语种和国内多个地区方言,能熟练运用英语、日语、汉语、闽南语、粤语来演唱。造就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被大家所喜闻乐见,在大家的脑海里永不磨灭”(nhyhs兄的精彩语录)。《璨丽的邓丽君——永远的歌声》这张唱片,为JVC的超解析K2唱片,是现有唱片制造的最高技术,能提供前所未有的高保真音质,最自然的聆听效果,不需要专门的CD唱机或解码器,就能体现出它与众不同的优越性,音质具有高度自然与活生感。是我目前所拥有的唱片里音质效果最为出众的一张。邓丽君的歌声大家都非常熟悉,我想谈的不是聆听感受,而是心中的另一番感慨。
1980年盛夏,文艺队队长刚从广东汕头探亲回来,我和周干事到他宿舍窜门。傍晚,拉完家常之后队长神秘地告诉我们,他这次从广东带来了“南窗风”,让我们也“闻闻腥”。接着他闭紧门窗,放下帘布,从床底拖出一个人造皮革箱,取出一个类似收音机的大家伙,告诉我们这叫录音机,能录放任何声音呢!一阵捣鼓之后,两大两小四个喇叭里悠然传出了甜润柔美、温情似水的歌声:“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啊——!太美了,平生以来第一次聆听到这样的天籁之音。这就是我们天天在批判的“腐朽的”“资产阶级靡靡之音”吗?!在那个人人耳畔都响彻着“无产阶级高歌”的年代里,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歌声,倍感动听,而且心中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这就是艺术呀!那个夏夜,在密不透风的单身宿舍里,我们哥仨把那两盒录音磁带翻过来倒过去,听了一遍又一遍。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声。
1995年5月的一个上午,我偶然发现**室一位姑娘趴在她办公桌上好象在哭,下班时就看到她那眼睛象是快要熟透了的桃子。下午我把她叫到办公室来谈话,关切地问她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大事,是否需要单位和组织帮助解决困难。姑娘听我一说,左手捂着眼睛,不言不语,只顾摇头,还不停地抽泣着。我想她家庭准是遇到了什么前所未有的变故,耐着性子继续关切地安慰她。姑娘梗咽出一句话:邓丽君死了。她旋即冲出了我的办公室… …。邓丽君走了,带着一个人们至今仍然没有解开的谜团,带着千千万万个歌迷对她的挚爱和眷恋走了。她留下的歌声依然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为广大歌迷津津乐道和喜闻乐见;她留下的艺术瑰宝永远值得人类珍惜!
在此鸣谢ABC国际唱片公司赠送的K2版唱片《璨丽的邓丽君——永远的歌声》和168论坛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鸣谢广州爱乐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3月10日用航空快件将唱片寄来(邮费到付)。
[upload=jpg]Upload/20053121135824744.jpg[/up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