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唱片唱不停,试听中 [复制链接]

查看: 15343|回复: 112
111#

brahms2005 在 2005-3-10 20:11:03 发表的内容
L版:
好啊!
支持!


是不是同病相连啊!
TOP
112#

[upload=jpg]Upload/200542010284190268.jpg[/upload]
The Well

文·【阿狂】
  


提起Jennifer Warnes,道行较高的发烧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Jennifer Warnes早年并不得志,虽然空有一副优雅绝伦的歌喉,却星运不济。与她同辈的Linda Ronstadt早已飞上枝头做凤凰,Jennifer Warnes仍只是一个半咸不淡的歌手。

不过,上天是公平的,Jennifer Warnes虽然无法在流行 歌坛称后,却无心插柳地在发烧友的世界里成为传奇人物。

80年代Jennifer Warnes与Rob Wasserman合录的Ballad of The Runaway House(Duets里的一首歌,MCA Records),录音之佳,唱功之好,令Jennifer Warnes马上成为发烧世界里的天后。她之后推出的其他唱片,如:The Famous Blue Rain Coat和The Hunter,都是唱录俱佳的天碟。

Jennifer Warnes并不因为在发烧圈子里吃得开便时常推出新唱片趁机抢钱。相反地,她变得更为谨慎讲究。Jennifer Warnes的最新唱片The Well录于2001年。这之前的上一张唱片则是录于1992年的The Hunter。

The Well是Jennifer Warnes经过十年养息之后,静极思动之作。与上一张The Hunter比较,The Well较为返璞归真,是繁华落尽之后古井不波的心境。

CD内的小册子,封面是一片随波逐流的枯黄枫叶,封底却是一张Jennifer Warnes与她的狗儿在森林里享受着自然馨宁,与世无争的照片。若以这种心境听歌,发烧友便能明了并溶入Jennifer Warnes在The Well里所要阐述的境界。

The Well共录有11首曲子,第一首与第十一首皆是The Well(第十一首是Reprise的版本)。因此整个CD实际上是收录了10首歌曲。小弟较为喜欢的曲子有四首:Prairie Melancholy,Too Late Love Comes,The Panther和Patriot's Dream。主打歌The Well和Reprised Version反而不甚合小弟的心意。

Prairie Melancholy的旋律非常优美。晚餐后调暗灯光,手持一杯红酒,再播放Prairie Melancholy,是抚平一天疲劳的最佳方法。这首曲的配乐也挺出色,有吉他的清澈之音,也有Slide guitar的呜咽之调。还有一把稍带忧郁的小提琴,偶尔流露淡淡的幽情。

第四首Too Late Love Comes是小弟最喜爱的曲子。小弟甚至固执地认为,单凭这首曲子已足以构成购买The Well的理由。

Too Late Love Comes带有一股淡然的爱尔兰高原风味。曲子开头是Jennifer Warnes的清唱,然后便是一段音韵低沉、若有若无的风笛在背后兀自呜咽着,之后才陆续有吉他,电子低音、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加入伴奏。耳尖的发烧友,甚至还能隐约听到曼陀铃的声音。

伴奏的乐器虽然不少,但都只是浅唱低吟,而Jennifer Warnes歌声里头的几许无奈情怀,是紧紧扣住聆听者心弦的主要力量。

Too Late Love Comes是所有Jannifer Warnes的歌曲中,最能深深打动小弟心弦的情歌。听了Too Late Love Comes之后,再去听别的歌手所唱的情歌,便会主观地觉得俗不可耐。

The Well这张CD也不完全只收录慢歌和配乐简约的曲子。第七首The Panther的配乐便较为复杂。这首曲子显然是做给Hi-Fi友“看”的。里头有相当多零零碎碎的音响效果,相当考Hi-Fi系统的分析力和瞬变能力。曲末电子吉他的弹奏相当强横和有杀伤力。如果在你的系统中,电子吉他的弹奏听来温柔,那您的Hi-Fi系统恐怕大事不妙矣。

不过,最大阵仗的曲子恐怕是第十首Patriot's Dream。这首曲子的伴奏乐器除了有吉他、曼陀铃、钢琴、小提琴和鼓之外,还动用到一些不常见的乐器,例如战鼓、19世纪意大利的手风琴、高原风笛和一个小型合唱团。此外,还有一位客串的男声Arlo Guthrie。此君的音质相当特别,听后令人音响深刻。不说不知,这首Patriot's Dream还是出自Arlo Guthrie之手呢。

The Well的录音继续保持Jennifer Warnes一贯的高水平。The Well的录音走的是自然传真的路线,不以特殊的Hi-Fi效果取胜。它虽然有份量足够的低音,却不是爆棚型的录音。期望能听到震撼性动态的发烧友,肯定会觉得不过瘾。但是在细听之后,便会被这张天碟里人声的自然音色,乐器和人声的定位及平衡度,还有宽阔的舞台效果所折服。

Jennifer Warnes的歌迷不能没有这张The Well,胆机的拥趸也应该用这张天碟来突出人声的温暖感和出色的活生感。讲究录音效果的发烧友也可以用这张CD来示范平衡度,定位感和舞台效果。

The Well用胆机系统播放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小弟家中有三套监听系统,唱The Well时表现最佳的是Marantz 7/9前后级胆机和Rogers LS 3/5a LE喇叭。用这套系统聆听Too Late Love Comes,Jennifer Warnes温馨感人的嗓音显得更加丰厚和感性。改用其他的晶体机系统播放此曲,Jennifer Warnes的声底变得较为单薄平淡,感染力大打折扣。

在听过的众多晶体机系统中,唯一能打动小弟的,是老编的监听系统:Harmonix CDP-777 CD机,FM 255前级,Jeff Rowland 8后级和German Physiks Carbon II喇叭。不过,这套晶体机系统所制造出来的效果,却与Marantz / Rogers的胆机系统迥异。

用老编的系统播放Too Late Love Comes时,整个音乐背景从容宁静,令小弟沉浸在Jennifer Warnes在歌唱时的情绪起伏波动中,进而随着她的长吟短叹,坠入歌声里那种欲语还休的无奈情结里。

世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声录音面世,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寥寥无几。Jennifer Warnes却是其中的异数。她的Ballad The Runaway Horse和Famous Blue Rain Coat,面世十多二十年后仍然长踞发烧友心中。这首Too Late Love Comes在二十年后恐怕还是同样让人难以忘怀。

这是一张值得珍藏的天碟中的天碟。

[upload=jpg]Upload/200542010291081446.jpg[/upload]
TOP
113#

[upload=jpg]Upload/20054279441867083.jpg[/upload]

Touch The Stars

文·【阿狂】
  


头顶冒烟的资深发烧友不会不知道 Ayako Hosokawa是何许人,Ms Hosokawa早年凭日本发烧唱片小厂“三盲鼠”(Three Blind Mice)的几张唱片起家。“三盲鼠”的录音以逼真和Hi-Fi著称,非常受高级发烧友欢迎,因而也带动了Ms Hosokawa的星运。有个时期,“三盲鼠”在香港的音响界非常受宠,于是Ms Hosokawa也跟着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

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发烧CD厂First Music Impression (FIM)的老总Mr Winston Ma也是香港音响界里的教父级人马。他趁热打铁,签了Ms Hosokawa,以普通CD和Super Audio CD (SACD)的二合一形式炮制了这张名为I Touch The Stars的CD。身为烧到爆针的发烧友,小弟当然对这张天碟非常有兴趣,遂在第一时间内安排试听。
I Touch The Stars共录有13首曲子,但录音时间仅47分21秒,算是时间较短的CD,其中最为动听的,首推第一首Darling, Je Vous Aime Beancoup/La Vie En Rose。它最具代表性,小弟在试人声时往往用这一首曲子作为试金石。

这张CD可以用SACD或普通CD的模式播放,因此在试听时我采取了3种不同的播放方式来“折磨”它。

第一种是SACD方式,用Sony SCD-1直入前级;第二种是用Sony SCD-1内置的普通CD D/A Convertor来听之;第三模式则用Sony SCD-1作为Transport,接数码金三角组合中的Harmonix D/A Convertor DAP 777“曙光”和dCS Purcell Upsampler,以普通CD的方式测试。

这是小弟第一次比试SACD and CD,结果如何应该是令人深感好奇的。下意识中觉得3种比划中,Sony SCD-1本身的普通CD模式可能是最弱的一环。福建俗语说:“好料沉底”,应该先聆听较差劲的声音,才能循序渐进地步入佳境。因此,小弟采用Sony SCD本身的CD模式来聆听Track 1。

聆听后的整体印象不俗,高中低三频相当平衡,音质声底虽然较为单薄些,但却也滑顺流畅。唯一要挑剔的是音色稍为冷漠和机械化。这个印象与小弟家中另一部Sony较早期的XA7ES CD机接近,只是XA7ES的音色更机械化和干硬。

接着,小弟改用Sony SCD-1自身的SACD模式,直通快车到Marantz 7前级来聆听SACD本身的效果如何。一用上SACD模式播放这张SACD CD,感觉马上焕然一新。SACD和CD的最大区别是SACD的高频高耸入云,完全是云深不知处的感觉。

听Track 1时,Cymbal的叮叮嚓嚓声非常清晰和纤细,简直可以数出小扫帚轻击Cymbal时所发出的音丝。SACD的高频可达100,000 Hz。人耳高频的听觉极限是20,000Hz,理论上不可能听到20,000 Hz以上的高频。可是在播放Track 1时却又清楚地听到Cymbal声上扬时余韵无穷无尽,空气感多到整个房间装载不下。

SACD的定位也清楚得离奇,不论是乐器独奏、人声与乐队一起唱奏,每件乐器与人声的位置都清清楚楚。除了定位清晰准确之外,SACD的对焦也Sharp得很,听Track 1第3分17秒到3分36秒的钢琴演奏,用SACD时钢琴声清脆晶莹,琴音粒粒明亮如珠。改用CD模式播放,钢琴的质感便马上变得较为松散,音头较圆钝。用SACD播放铜管乐器尤为过瘾。Track 1开始20秒的Saxophone领奏,音量非常集中,质感密实毫无隙缝,而且Sax的发音点较细小且准确。最令人称许的是Sax的音色嘹亮悠扬。无远弗届的超高频是SACD的杀手锏。普通CD模式的重播效果与之相比,显得非常黯淡无光和余韵不足。

用无坚不摧的数码金三角组合播放普通CD的效果又如何?

在仔细比较Sony SCD-1 +Harmonix DAP 777 +dCS Purcell Upsampler和Sony SCD-1(采用SACD模式)之后,小弟只能长叹一声,承认SACD的重播效果较全面。用SACD模式播放 Track 1,不论是开头20秒的Sax领奏,Cymbal的轻击声,3分17秒到3分36秒的钢琴声,都是SACD胜出少许。

说到动态,也是SACD拔得头筹,数码金三角组合只在人声的质感韵味与音乐感上取胜,因为SACD的中音较为单薄,人声的感染力不够。SACD的最大不足之处是整体音色还是稍为机械化不够金三角组合的温馨与圆润。这显然是Sony SCD-1机内的D/A Convertor质素较弱(仅指与数码金三角相比)。一旦Sony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所有传统的CD系统恐怕得全部“收山”矣。

站在录音与乐曲的立场上,小弟乐意推荐这张CD。不过,对于Ms HosoKawa经常故意拖重发音的演唱方式却令小弟有些吃不消。或许Ms HosoKawa(日本人也)唱“红毛”歌曲时想要比“红毛人”更“红毛”。 但是故意制造“红毛味”反而产生矫枉过正的效果。真正的“红毛人”如Ella Fitzgerald,Sarah Vaughan,Ninah Washington和Billy Holiday等等唱歌时张口就唱,歌声自自然然毫不造作。

不过,让这些“红毛人”唱东洋歌曲时或许也会有 HosoKawa唱洋歌时的“特殊”韵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