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飞利浦经典录音:陈佐湟指挥中国交响乐团(5张纪念CD) [复制链接]

查看: 8086|回复: 50
11#

哦!
TOP
12#

这两张我很早就买了磁带了。特别是第一张的勃拉姆斯,有一段时间(整整一个月)差不多每天都要听上一两遍。现在看到这个封面倍感亲切。
TOP
13#

beckhem138兄,我这有朋友找我代为寻觅好久了!
TOP
14#

陈佐湟确实很优秀,过年的时候带领上海爱乐到南京时,蝙蝠序曲和德窝夏克第九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TOP
15#

[upload=jpg]Upload/2005391623482351.jpg[/upload]

●专辑名: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与三首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
●唱片公司:PHILIPS
●唱片公司:456 647-2 PH
●录音制式:DDD STEREO
●发行时间:1998年
曲目:
1-4、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5、  朱践耳《节日序曲》
6、  黄贻钧《良宵》(改编自刘天华二胡曲)
7、  王西麟《火把节之夜》(选自《云南音诗》)
这是飞利浦公司1998年为陈佐湟和他指挥的中国交响乐团所录制的第三张唱片,与两年前那张首次录音相同,这张专辑同样以一部大型西方交响作品以及若干中国本土管弦乐作品组合而成。此番陈佐湟和国交选择的大部头是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一生最著名的管弦乐作品——《幻想交响曲》。在演奏这首作品时乐团在陈佐湟的带领下,表现出的优异状态使整部作品显得异常光煌灿烂、激情四射,当时国内的《爱乐》杂志甚至将这张唱片中的这部《幻想交响曲》录音誉为“中国乐团对于西方交响作品的最佳演绎”!可见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当时的中国交响乐团已经成为一支非常优秀的乐团。而PHILIPS公司一如既往的优秀录音,也保证了这一优秀的演奏能有优秀的声音再现。
唱片中的三部中国本土民族管弦乐作品分别出自三位名家之手。首先是朱践耳的《节日序曲》,这位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作曲家中的杰出代表,曾写下过无数脍炙人口的旋律,其中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唱支山歌给党听》。其实朱践耳在管弦乐创作方面的建树更令人惊叹,他的十首交响曲作品可谓各具特色。而这首创作于1958年的《节日序曲》则是作曲家最常被上演的名作,乐曲辉煌壮丽、精神抖擞,又不乏中国传统音乐精巧细致的特色,堪称难得佳作。
其次是我国著名指挥家、音乐家黄贻钧的《良宵》,这首作品改编自我国老一辈著名二胡大师刘天华的二胡名曲《除夜小唱》。此曲还有一个创作典故:1927年除夕夜,刘天华在他家和几位友人一起过年,送旧迎新的鞭炮声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为传统佳节增添了浓浓的欢乐气氛。于是作者便写下了这首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他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快心情。音乐形象虽然单一,但抒情、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黄贻钧将它改编为弦乐合奏,将浓烈的民族风情以更国际化的音乐语言表达出来,成为广受欢迎的一首民族作品。
最后一首是王西麟创作的《火把节之夜》,选自作曲家完成于1963年的交响组曲《云南音诗》。这是王西麟最早的创作,由“茶林春雨”、“山寨路上”、“夜歌”以及“火把节之夜”四个乐章组成。作曲家以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吸收西欧晚期浪漫派、印象派和某些现代手法加以交响化的发展。通过对云南地区的一幅幅风情音画的描绘,多方面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但由于种种因素,作品直到1981年才获得首演,并在当年的“中国首届交响乐作品比赛”中获得国家最高奖。而多年以来,《云南音诗》的第四乐章《火把节之夜》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演奏最多、最受欢迎的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之一。在这个乐章中,我们可以听到云南民俗音乐中那种特有的纯朴和欢快,再现出一幅各族群众手执火把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
TOP
16#

[upload=jpg]Upload/20053109274842651.jpg[/upload]

●专辑名:第五张录音(中外名曲选)
●唱片公司:PHILIPS
●唱片编号:464 004-2 PH
●录音制式:DDD STEREO
●录音时间:2000年
曲目:
1、施万春:节日序曲
2-3、鲍元恺:中国民谣第二组曲—猜调 & 走西口
4-7、德沃夏克:G大调第八交响曲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Greay Encores
9、Leroy Anderson:Fiddle-Faddle
10、P.Mascagni:Intermezzo from“Cavalleria Rusticana”
11、N.Rimsky-Korsakov:The flight of Bumble Bee
12、Peter I.Tchaikovsky:Valse from“Serenade for Strings”
13、Leroy Anderson:Chicken Reel
2000年飞利浦公司推出了陈佐湟与中国交响乐团的第五张唱片,其实片中曲目是早在1998年12月与第四张专辑同期录制的,最早准备两者合一推出双CD版。但制作总监Anna Barry认为后期制作要做得更加精致些,所以依然是单张发行,而且后一张直到2000年才推出。然而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张唱片居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就在这一年,中国交响乐团重新由音乐总监负责制改为团长负责制,陈佐湟因“身体原因”辞去了中国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与首席指挥的职务,重新返回美国。实际上有评论认为,陈佐湟出走的更直接原因来自于双方的合作理念不同步。此后著名指挥汤沐海归国,接过了陈佐湟留下的职务,但仅仅不到一年时间,国交的汤沐海时代也迅速宣告结束。此后随着中国爱乐乐团的成立,造成中国交响乐团的人才大量流失,属于国交的辉煌时代从此告一段落。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这些原因,陈佐湟指挥中国交响乐团录制的这第五张唱片具有非凡的价值。经过了前后多年的历练,中国交响乐团在陈佐湟的调教下,在演奏整体协调性和音色构建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成就在第五张录音中有突出的显现,用厚积薄发来形容非常恰当。这张唱片在选曲方面依然突出“中西合璧”的特点。正曲部分选择了三首民族管弦乐作品、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八交响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中质朴的波西米亚风味被乐团演绎得浓郁而纯正,在音色齐整度、准确性和节奏控制方面也异常出色。正曲之后还加入了由五首外国小品组成的“Great Encores”,其中包括美国著名作曲家安德森的两首通俗作品《Fiddle-Faddle》和《Chicken Reel》、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中最耳熟能详的间奏曲以及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野蜂飞舞》与柴科夫斯基《弦乐小夜曲》中的第二乐章“圆舞曲”。在演奏这些通俗作品时,中国交响乐团表现出非好的音色层次感和动态范围。总体而言,这第五张录音是所有唱片中整体演出效果最佳、录音效果以及后期制作最为精良的一张。
依然为大家提供唱片中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的试听并作详细介绍。首先登场的是施万春创作的《节日序曲》,这首作品是作曲家在国庆十周年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在1960年五一劳动节前后完成初稿并首演,此后经过修改完善,于1976年正式定稿。作品处处洋溢着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深挚情感,纵情讴歌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旋律明朗悠扬,感人至深;充满了豪迈,乐观的坚定信念;具有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色。作品以大型交响乐队为基础,加入了唢呐与锣鼓这两件民族乐器,演出效果热烈而火爆。
随后是鲍元恺的《中国民谣第二组曲》,依然选自作曲家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二十八首管弦乐曲》,两首曲目分别是《猜调》和《走西口》。《猜调》选自《云岭素描》,这首幽默诙谐的云南童谣以“绕口令”式的节奏表现了姐妹问答对歌的活泼情趣:“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海中间?什么长长街前卖嘛?哪样长长妹跟前?”“……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海中间;银线长长街前卖,丝线长长妹跟前。”乐曲以木管乐器的明亮音色和弦乐拨奏的轻快节奏突出显现了旋律的戏谑气氛,中部引用了另一首云南民歌《安宁州》的优美旋律。
《走西口》选自《太行春秋》,讲述的是过去年代生活在黄土高原贫瘠地区的人们背井,西渡黄河口出外谋生的故事,流行于山西、陕西的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各地的《走西口》内容相近,曲调却有很大差异。这里所采用的是山西小调的旋律:“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手拉著哥哥的手,一直送到小村口。”乐曲以如泣如诉的弦乐音色和细腻落错的复调声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对情人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这里有缠绵悱恻的喃喃私语,更有肝肠欲断的生离死别。
TOP
17#

我比较喜欢汤沐海
TOP
18#

[upload=jpg]Upload/2005310848375393.jpg[/upload]

●专辑名:第四张录音(中外名曲选)
●唱片公司:PHILIPS
●唱片公司:464 005-2 PH
●录音制式:DDD STEREO
●录音时间:1998年12月
●发行时间:1999年
曲目:
1、鲍元恺:中国民谣第一组曲(选段:太阳出来喜洋洋、爱情的悲剧、看秧歌)
2、冼星海、光未然:黄河颂(选自《黄河大合唱》,男中音独唱:袁晨野)
3、冼星海、光未然:黄河怨(选自《黄河大合唱》,男中音独唱:张立平)
4、杨立青:悲歌(又名:江河水,二胡独奏:马晓晖)
5、威尔第:是你玷污了我的心灵(选自《假面舞会》,男中音独唱:袁晨野)
6、罗西尼:摇唱曲(选自《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男中音独唱:袁晨野)
7、冼星海:引子、吟腔与快板(二胡独奏:马晓晖)
这是飞利浦公司在1998年12月在北京世纪剧院为陈佐湟与他的中国交响乐团录制的第四张唱片,录制效果一如既往的出色,并采用先进的dCS技术确保完美音色。这张专辑比较独特的一点在于将人声演唱以及民族乐器和大型交响乐队融会贯通,无论在音乐题材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力图能中西合璧。录制的七首曲目中,除了两首著名的西洋歌剧独唱名段《是你玷污了我的心灵》以及《摇唱曲》外,其余均为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我们做重点推荐。
首先登场的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鲍元恺的《中国民谣第一组曲》,唱片选择录制了其中三段《太阳出来喜洋洋》、《爱情的悲剧》以及《看秧歌》。《中国民谣组曲》是作曲家《中国风》交响音乐创作系列的首篇,又名为《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二十八首管弦乐曲》,全套作品按照地域风情分为:燕赵故事、云岭素描、黄土悲欢、巴蜀山歌、江南雨丝、太行春秋以及台乡清韵,每个篇章均由四首标题曲目构成。创作完成后,这套曲目成为鲍元恺最得意、最受欢迎的管弦乐创作,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领域一个全新的突破。通过这一首首焕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不但可以让国人更直接地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更能让外国人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的音乐文化传统。
唱片中的《太阳出来喜洋洋》选自《巴蜀山歌》,作曲家的原文介绍如下:这是一首爽朗明快的四川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挑起扁担上山岗,手中拿把开山斧,不怕虎豹和豺狼。”乐队全奏贯穿全曲,铜管乐器粗野的呐喊,弦乐从压抑到爆发的转接,以及定音鼓的狂燥敲击,表现了雄性勃发的阳刚之气。
《爱情的悲剧》则选自《黄土悲欢》,亦名《兰花花》,作曲家的原文介绍如下:《兰花花》是一首产生于陕北流传于全国的叙事歌曲。歌曲强烈控诉了旧时代包办婚姻对自由爱情的摧残,歌颂了反叛封建礼教,追求幸福婚姻的青年女子兰花花。然而,在封建社会,她不可避免地要以生命为代价而走向悲剧的结局。乐曲的第一部分以柔美的双簧管和热情的大提琴表现兰花花和她的情人充满幻想的甜蜜爱情。中段以铜管的强暴威严和弦乐的悲恸哭诉象征兰花花的抗争和愤怒,定音鼓和大锣的哀鸣预示了悲剧的结局。乐曲结尾,定音鼓沉闷地奏出主题,留下了最後的微弱呼唤。
《看秧歌》选自《太行春秋》,作曲家的原文介绍如下:秧歌是北方农村流行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民间歌舞,山西的秧歌以晋中地区的祁太秧歌最为著称。祁太秧歌产生在祁县、太谷,以叙事歌曲和短剧为主。这一首《看秧歌》本身就是一首秧歌曲,描述了一对姐妹结伴到邻村看秧歌,一路上趣事层出的情景。乐曲突出了秧歌的打击乐音响,以北方特有的火爆气氛把音乐推向高潮。
随后两首作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选自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特有的民族自豪感。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11月,武汉沦陷,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作品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以及《怒吼吧,黄河》等部分组成,唱片选择录制了其中最著名的两段独唱《黄河颂》以及《黄河怨》,担任男中音和女高音独唱的分别是袁晨野、张立平。二人均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美声歌唱家,均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丰富的演出经验,将这两段曲目演绎的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随后的是两首二胡与管弦乐队的合作,均由著名作曲家杨立青谱曲,受中国交响乐团的委托将配器管弦乐化。杨立青的学生上海著名的青年二胡演奏家马晓晖在录音中担纲独奏。第一首《悲歌》是作曲家根据民间乐曲《江河水》改编而成,全曲洋溢着的悲苦气息,由二胡这种乐器来表达无比贴切,录音中马晓晖的独奏和乐团的协奏也配合的非常默契。而后的《引子、吟腔与快板》则更多地融入了民族戏曲的音乐元素,体现出作曲家多年来在音乐创作及现代作曲技法、管弦乐配器技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TOP
19#

飞利浦这几张唱片的包装全貌(贴其中的一张):

[upload=jpg]Upload/20053101054423503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3101054511108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3101055132142.jpg[/upload]
TOP
20#

陈佐湟是给我印象最好的国人指挥,有学院派风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