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收音機用家專欄 [复制链接]

241#

[upload=jpg]Upload/20058616495456459.jpg[/upload]
TOP
242#

[upload=jpg]Upload/2005868412849598.jpg[/upload]

BCL2000
TOP
243#

[upload=jpg]Upload/20058616502094554.jpg[/upload]
TOP
244#

[upload=jpg]Upload/20058684921547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311012984297.jpg[/upload]
最后编辑clk
TOP
245#

俺最近收音机有点听够了,SONY7600G,准备换台台式CD机听了...
TOP
246#

[upload=jpg]Upload/200586838160219.jpg[/upload]

BCL3000 內部
TOP
247#

[quote]加肥猫 在 2005-8-6 9:42:58 发表的内容
俺最近收音机有点听够了,SONY7600G,准备换台台式CD机听了...[/quote]

不用太可惜掉給我用算了.呵呵!
TOP
248#

[upload=jpg]Upload/200586177136662.jpg[/upload]
TOP
249#

[upload=jpg]Upload/200586178345967.jpg[/upload]
TOP
250#

[upload=jpg]Upload/2005861773842446.jpg[/upload]
TOP
251#

[upload=jpg]Upload/200586175459118.jpg[/upload]
TOP
252#

中山 中国收音机博物馆启示录:


http://bbs.leowood.net/web/leowood/forum/forum_read.asp?id=906184&page=5&property=1&ClassID=0
TOP
253#

[quote]clk 在 2005-8-6 10:02:58 发表的内容
[quote]加肥猫 在 2005-8-6 9:42:58 发表的内容
俺最近收音机有点听够了,SONY7600G,准备换台台式CD机听了...[/quote]

不用太可惜掉給我用算了.呵呵![/quote][upload=jpg]Upload/200588910180865.jpg[/upload]
TOP
254#

这个收音机博物馆具体在哪里?我下回也去看看
TOP
255#

[upload=jpg]Upload/20058816505968401.jpg[/upload]
TOP
256#

《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是我国首家收音机专题博物馆,馆址为中山市博物馆副楼。共分两层,展厅面积330余平方米。目前陈列收音机展品200余台,展馆以历史的空间发展为陈列线索,通过实物、图片、场景及多媒体等陈列手法,展示了我国收音机产业的发展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变迁,以及以收音机产业为背景的新兴文化传播事业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一层主要展示解放前的中国收音机。制作了我国第一个民营电台——上海新新百货公司顶楼的“玻璃电台”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富商家庭两个场景。另外还设有一个科普知识专题,陈列收音机机芯和元件等,简单扼要地介绍了收音机的技术发展历程。
    二层,展示解放后的中国收音机。有开国大典场景并配以互动声效演示;毛泽东主席书房场景;以及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场景。并设专柜展出了从30年代到80年代的部分无线电杂志。
    为丰富展览内容,展馆还在一层设置了特殊机型展区,展出了应用在其它行业的专用收音机、军用接收机等。展馆二层设置了收音机发展展望区,介绍了收音机未来的发展路向。并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机型在一、二层设置收音机堆积区,以增加展览效果。同时,展厅内设有多媒体查询系统和互动系统,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查询与收音机发明与发展的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展厅设置的收音机收听到当年的广播节目。
    本馆已收藏了2000多台收音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我国本土生产的第一代收音机,到八十年代的产品均有入藏,藏品系统而全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本馆藏品由中山市民邱健球先生无偿捐赠,对此,本馆深表衷心谢忱!并望社会各界继续给予关心支持,共为中山博物馆事业添砖加瓦。



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开放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天:9:00——17:00;逢星期一休息。




试展期间免费开放
TOP
257#

《信息时报》2002年4月7日C37版整版报道:“那一部关不掉的收音机”。
那一部关不掉的收音机

  在物质充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的今天,收音机对于市民来说早已是一种几近唾手可得的普通消费品。然而,你有没有想到,收音机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却是老百姓的理想消费品,买一台收音机几乎成为老百姓们最昂贵的消费行为。在物质贫乏的当日,家里有一台收音机已经相当“巴闭”(粤语:厉害)。

围着十斤重收音机 听冼碧莹讲匹诺曹

  家住广州东山区的“老广州”杨叔到今日仍对收音机有着深厚的感情。杨叔1970年家沿江三路。即现7号路总站对面一大院内。整个大院100多户也只有几户人家有收音机。那个时候,并没有什么娱乐,几兄弟姐妹常常留在家里玩耍,只要一听到邻居开收音机,就不约而同地扒在窗台旁竖起耳朵收听,杨叔说他小时候最爱听冼碧莹阿姨讲《匹诺曹》的故事,冼阿姨说匹诺曹每次“讲大话”鼻子就会变长,最后鼻子几乎长到地上。我们当时都信以为真,不敢“讲大话”了。

一部红灯牌 两个人工资

  据说上世纪60年代,上海出产的“红灯牌”收音机是最好的收音机品牌,一般人要拥有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就得付出40多元,也就相当于父母一个月的工资总和了!杨叔说,直到1974年,家里好不容易才凑够钱买了一台重达五六公斤的收音机,当时让邻居和亲戚羡慕不已。他还记得,爸爸一买收音机回来,就立马把它放在大厅最显眼的位置上,姐姐还专门刺绣一块漂亮的布来装饰及避免收音机的封尘。更有趣的是,每次他们兄弟打架,爸爸一定会首先把收音机抱起来放进房间里,防止这几个“百厌星”(粤语:捣蛋鬼)在打架时不小心把收音机摔坏。

万人空巷听古仔 为听楷叔唔食饭

  另一位“老广州”林先生,虽然现在已是一间知名公司的经理,但他仍然十分怀念小时候那段“匆匆忙忙从学校跑回家听古仔”的日子。林先生说:“楷叔(张悦楷,己故)就是这样神奇的一个人,单凭他的一张嘴,却可以把故事里描述的男女老少、各种声响都讲到出神入化,每个角色都被描述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一到讲古仔的时候,街上几乎没什么人——大家都回家听故事去了。令林先生最难忘的是楷叔讲《杨家将》讲到“潘仁美与杨家将之间的案件”这几节,情节迂回曲折,相当吸引。中午12时学生们一放学就急着往家里跑,不少人还边跑边喊:“楷叔唔好讲住啊!等我返到屋企至讲!(粤语:回家再说)”然后一到家,饭也顾不上吃,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调频到讲古台听楷叔讲古仔。
  其实,听楷叔讲古已成为近20年来大部分广东人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广播电台在转播楷叔生前讲过的“古仔”,而楷叔“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的经典开场白仍让不少人津津乐道。

70年代,少了收音机,娶不到老婆

  “现在广州流行买房买车,我们那个时候连电视都很少见,大家中意的是“三转一响”,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家住荔湾区的何先生谈及往事,兴奋不已。
  何先生已近50岁,自己家里开了一家电器修理行,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说起他和收音机的故事,何先生直说要感激自己的老婆。
  1973年,何先生才20岁,在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何先生也作为知青来到清远劳动,在这里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张女士。1975年通过关系何先生和女友先后回到了广州,他们决定结婚。但是,此时的何先生一无所有,别说“三转一响”,就连基本的家具都买不起。他觉得自己都不能养活家人,又怎谈成家呢。
  这个时候,张女士发现那时广州修理收音机很有前途,而且维修设备通常只需一个“辣鸡”(电烙铁)。因为当时的收音机块头很大,使用的是交流电,没有完整的外壳,不是封闭式的,蟑螂、老鼠常常会咬坏收音机,所以收音机修理成了当时热门行业。何先生就这样在女友的鼓励下走上了学修收音机的道路,这一学就成了自己的饭碗。从修“辣鸡”到修电视以及各种的家电,何先生就这样和收音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也成为广州最早从事修理的个体户之一。何先生还笑称,他当时成家的“资本”都是从修理收音机那里积累起来的。何先生为了感激老婆对他的激励,结婚后三年,他送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给张女士。至今,这台“红灯牌”收音机虽然已经过何先生的多次修理,但接收仍很清晰,所以家里的电器虽然已经过数次更新换代,但他们却始终舍不得换掉这台古老的收音机,继续用它来品味着他们的故事。

80年代,全城听楷叔,救活一间厂

  由于收音机的风靡,一家小厂竟奇迹般地风生水起。提起那段尘封的往事,已过古稀之年的李阿婆一下子来了精神。
  1982年,当时阿婆才过50岁,还在越秀区法政路附近一家街道办的、集体所有制的有机玻璃制品厂工作。由于当时生产收音机正成为一种时尚,生产收音机有机玻璃外壳的市场已经达到严重饱和,这个集体所有制的工厂生产的有机玻璃外壳卖不出去,剩余了一大批积压品。李阿婆的工厂效益不好。李阿婆回忆道:“当时生手工(初入行者)月薪32元,熟手工(熟练工人)38元。”
  这时一个奇迹发生了。广东电台的一个讲古节目响彻大街小巷,人们已不满足于只拥有在家里的一台收音机,人们纷纷多买一台在上班路上听,收音机也跟着“俏”了起来。
  20多年前,几乎每个广东人都知道电台里有个专门讲古,而且可以讲古讲到出神入化的楷叔。每天中午12:30~1:00和下午6:30~7:00的时候,在大街小巷上走路的人手里也捏着一个收音机,因为那时候就是楷叔讲古的时间。张悦楷讲杨家将,讲三国演义,大伙都特别爱听。李阿婆至今还记得楷叔的精彩台词,“原文续,书接上一回,上回讲到……”但是阿婆感激楷叔不仅仅是因为他为自己带来了莫大的快乐,更因为是楷叔令工厂风生水起。
  “千万别以为我是在说笑话,”阿婆认真地说。尽管事情已经过了20年,可阿婆说起来就像昨天发生似的。那时,楷叔的讲古风靡广州,收音机自然成了抢手货,各个收音机的生产厂家都拼命地生产收音机,作为收音机前壳的有机玻璃自然也就有了市场,很快李阿婆所在的小厂就生机勃勃。李阿婆说:那段时间每人多了几十元奖金,相当于工资一半,真是谢谢楷叔了。

90年代至今,性知识节目,学生大方听

  时至今日,可能“零点1+1”已成为不少成年人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不仅是中学生和大学生,30岁以下的人,在广州长大念书的,相信没有一个没听过这个节目。
  去年大学毕业的小郁对记者说了一些有关“零点1+1”的小故事。记得第一次听“零点1+1”这个词语是读初一(1992年),当时“零点1+1”被同学喻为“儿童不宜”的节目,稍勇敢的同学也只敢说他是打开收音机后调频道时“不经意”才听到的。
  初中时,要听“零点1+1”总得趁父母都入睡了才敢打开收音机听,而且要把声音调得尽可能低,后来有了耳机,总算可以听得清晰点。相信不少晚晚都准时11时就进房间“睡觉”的人十有八九说不定就是在秘密地收听“零点1+1”。
  上了大学后,因为大学生都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入学不久学校就每人发了一台收音机来收听英语广播。尽管这台收音机无论质量还是款式都不怎么样,但每晚在同学自修回来后就大派用场,听音乐、听新闻,当然少不了晚上11时收听“零点1+1”。我们广州的学生更是大力向外省的同学推广“零点1+1”,我们从来为他们翻译他们听不懂的词语都是乐此不疲的。到了大二,有些理论丰富的同学已不用收听了,干脆在晚上学习不是很紧张且临上床睡觉前时,在宿舍里自办“深夜成人电台”,一批同学做主持,一批同学做听众。“深夜成人电台”常常把隔壁宿舍的学生也吸引过来了,场面还相当大呢!

名嘴黄海:广东广播改革 让收音机脱销

  1985年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珠江经济电台,其风格独特的“珠江模式”更成为我国广播史上的一个里程牌。广东广播界的王牌节目主持人黄海(现任城市之声《创业版》主持人)从头到尾参与了1985年广播改革,也是我国广播办首批播音员。他向记者娓娓道出了不少收音机和广播的故事。
  黄海说,他入行24年来,做得最为得意的节目是《农村天地》和《人在今晚夜》,而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事莫过于能从头到尾参与中国广播界的改革。由于收音机的普及,珠江经济电台成立后至1992年间,电台到哪里办活动都是万人空巷的。尤其是珠江经济电台6周年台庆在广州、湛江、茂名等地办活动时那种人山人海的场面,黄海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他笑称,当时8万人的大球场座无虚席,珠江两岸更是出现了两条长长的“人龙”,当年珠江台办评选“我最喜爱的节目主持人”活动,一下子就吸引了来信36万封,这可把邮局的工作人员忙坏了,不得不加班加点为电台拣信。
  珠江台改革成功后,电台的听众空前增加,人们为了更方便地收听广播节目,纷纷购买便于携带的袖珍型收音机。1986年底到1987年初,更导致半导体袖珍收音机一度脱销。

一份对流行商品的调查显示:

上世纪50年代的流行商品中,收音机排在第4。前三名依次是1.手表;2.自行车;3.缝纫机。
60年代,收音机依然是第4。前三名依次是1.自行车;2.手表;3.缝纫机。
70年代,收音机排在第7。前三名的商品不变。第4是电视;第5是衣柜;第6是录音机。
80年代,收音机跌出前十名,排11位。电视机高居榜首。
1979年,“迟唔会迟,早唔会早,带乐都表,时间岩岩好”,成为了首个电台报时广告,据闻,这个时候连可口可乐都还未在广播上登广告!
TOP
258#

ding......
TOP
259#

位于中山市孙文中路
TOP
260#

岐江橋直入步行街再直入3000米左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