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蚂蚁博士拜年大贴:2004年鄙人购买唱片回顾展示100张 [复制链接]

查看: 66181|回复: 377
21#

第五张(套): LIM 出品的“喇叭花”的四张唱片

这四张唱片太贵了,花了我将近900大元,分别是《多手仔》、《再度发现》、《谢菲尔德实验室的爵士鼓与演奏曲录音》和《成长在好菜坞》。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有一家美国小型发烧录音公司在发烧界真称得上是无人不晓,这家公司首创一种叫做“直刻LP"(direct-cut LP)的技术,即录音时不经过母带做中介,而是直接将来自麦克风的信号输送到刻片机上,这样生产出来的LP拥有最自然、最真实的音质效果,而且由于产量的稀少,这些直刻LP成为发烧友梦寐以求的发烧珍藏品。现今存世的直刻LP,在拍卖市场上均已被炒到天价,而这数十个“直刻”录音,几乎都被TAS天碟榜列入榜中,代表了人类录音技术达到的顶峰。以“直刻LP”技术名震天下的这家录音公司,就是谢菲尔德实验室(Sheffield Lab),俗称“喇叭花”公司。
录音制作进入数码时代之后,模拟时代的很多录音都被转制成CD再版发行,“喇叭花”公司当年红极一时的直刻录音,大多也发行过CD版。不过这些直刻录音的CD版本,音质效果据称比起LP的水平相差甚远,尽管也达到发烧片的标准,但很多没听过LP版的发烧友,对CD版的效果内心多少觉得传闻有夸大之嫌。直至最近采用XRCD24技术翻制的“喇叭花”经典录音全新再版CD出炉,“冤案”方得以昭雪。
XRCD24是JVC首创的XRCD技术之改良版本,JVC的两位工程师在数年前开发出K2 XRCD技术,采用该技术录制
或翻刻的CD唱片以一流的音响效果,在业界赢得了广泛的口碑。随后,JVC把初级XRCD技术进行双重处理,升级为XRCD 2版本,然后再经过3年呕心沥血的研究,JVC开发出K2 24母带处理器,采用该处理器制作的CD称为XRCD 24CD,成为远超XRCD2的全新科技。
XRCD 24是利用太空尖端科技,把24bit的数码音源灌入16bit内,使16bit的PCM音效真正拥有相当24bit水平的效果。在XRCD 24技术面世之前,许多业界的专家都认为这样的理论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如今经过科技验证,证明这是事实。XRCD24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所有的传统16bit CD播放机毋需增添任何设备装置,播放XRCD24即可获得达到24bit数码密度的音质效果,比起DVD-Audi。或SACD均不遑多让。XRCD24在处理母模的过程中,采用稀有晶体Rubidium激光发射媒体,在一般的数码音响制式以及一切的CD唱机(包括DVD和SACD播放机)中,均采用水晶作为激光发射媒体,水晶的优点是便宜,但不稳定,有误差率高等缺点。举例说明,如果用水晶作为发射媒体把激光射向月球,由于水晶的不稳定性,击中点与目标间的差距为10万公里!但如果采用Rubidium晶体,就能准确击中目标,因此卫星发射、洲际导弹发射等重要科技项目均使用Rubidium晶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JVC为推广XRCD 24技术设计的宣传语之一是:“比任何制式,准确十万倍!”
与传统的LP技术相比,XRCD24的音色极似LP,但又没有LP的缺点(例如机械背景噪声)。XRCD24的音效极其透明,音乐感浓厚,因此有Super Analog Sound(超级模拟音效)的美誉,在动态对比、高频及低频的延伸上XRCD24均胜过LP。与前身XRCD2比, XRCD24的优势则更加明显,以致于有不少发烧友宣称:“听过用XRCD24技术制作的CD后,发现XRCD2是如此的小儿科。”毫无疑问,XRCD24是当今数码音乐制作领域的最尖端科技之一。
在发烧界素以走精品路线而著称的Fim(一听钟情)公司,最近以新品牌Lim(一听难忘,Lasting lmpresionmusic),与JVC公司合作推出一系列“喇叭花”经典录音XRCD24再版CD产品。在今年美国的CES大展上,这批XRCD24技术产品首次面市,数千张唱片瞬即售磬,被大展与会者一致以为是音效之终极制作,现已成为全球发烧友众所渴求的精品。

[upload=jpg]Upload/200522145592443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2214552731571.jpg[/upload]
最后编辑蚂蚁博士
TOP
22#

哈哈,我本身就是168的常客哟!
TOP
23#

第十张:《1812序曲》(碟号:Telarc SACD-60541/出版公司: Telarc)

[upload=jpg]Upload/20052216243167448.jpg[/upload]

假如你有超过十几年的发烧史,那提起Telarc唱片公司,相信你肯定会想起那张称为音箱杀手的《1812序曲》CD碟。《1812序曲》是Telarc在1978年开创以数码录音先河的第一批作品之一,它是Telarc有史以来最畅销的软件(其销售总数LP+CD超过80万张,历史罕见!)。这张以真炮录音的《1812》对器材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虽然当年有资深发烧友对这张《1812序曲》下了一句中肯的评语“炮声一流,演绎二流”,但在国内Hi-Fi最发烧的20世纪90年代初,这张《1812序曲》却是烧友测试动瞬态必备之碟,但到了90年代后期此碟已很少有人再提起。
进入新世纪后, Telarc再次灌录新版的《1812序曲》,新版碟仍沿用真炮录音,而且指挥和乐团仍然是Erich Kunzel与辛辛纳提流行乐团,但演绎阵容比当年更为鼎盛,在此曲中Telarc不但增加了俄国的基辅交响合唱团与辛辛那堤儿童合唱团以加强戏剧性,该公司更是找来1978年那一辑录音时放真炮的炮兵来再次放炮,同时为求更准确和真实地收录360度的真炮声和教学钟声,录音是采用当今最先进的无压缩DSD多声道数码录音(在不同场地以飞利浦 8声道DSD录音系统和索尼6声道DSD录音系统录音后再混合而成)。 ‘
在聆听“1812”这首乐曲时只有每一细节都不要错过才能充分感受到它为庆祝凯旋而营造的宏大场面和震撼力,炮声响起的一刹是全曲最高潮,但如果发烧友怕突如其来的炮声会烧毁音箱而将音量调得较小时,此曲的气氛便出不来,其实听该曲时要有足够的音压重播才真实。读者不妨像笔者一样先调校好音量再听,第一个炮声响起约在 12min34s,此时可先以较小音量的快进到这里,按下Repeat重复键,不停地重播炮声部分,并尝试性地慢慢将音量调高到音箱所能承受的极限,找出音箱可接受而喇叭又不会拍边的音量,完成后,可重新开始播放,经这样调校后你就不怕因防止烧毁器材而在聆听过程中要不断调校音量了,聆听和欣赏就更为安心。
此碟的DSD CD层在声音的密度、清晰度,特别是背景宁静度胜出旧版CD碟许多,同时它也没有旧版碟的干硬冷淡之Hi-Fi味,听感流畅自然,堂音与空间感都有相当强烈的临场感,音场的前后层次细节和远近效果的再现适当而明显,大炮声和大鼓的突发性和扩散性都较高,乐器的质感和密度甚至超低频的厚重深沉已有示范级天碟水平。而当转换到SACD层再听时发觉声音已是另一个天地,此时合唱再现出的堂音仿如现场一样真实,人声细节的参差感和弦乐木管或铜管的鲜活和线条明亮感难以形容,就是粗听也可体会到SACD的威力。例如第三乐章“意大利随想曲”中,开始那小号清亮照人的音色以及紧跟其后的法国号角之丰满音色效果非常生动,曲中的层次细节CD版根本难以辨认。
在演绎方面,指挥Erich·Kunzel的功力已有一流大师风范,他那纯熟、弹性颇大的手法比旧版更有活力,音乐感也较高,新“1812序曲”不但把低潮与高潮的气氛拿捏得恰到好处,在开战与凯旋的场面更有璀璨豪迈之感,翻天覆地的炮声定位、强悍度和爆棚力度和真实感无与伦比,那强大复杂的动态变化再现也相当从容,低频的结实度更是无坚不摧,大有“挡我者亡”之势,旧版CD的炮声声压虽然差不多,但声音却显得比较松散,与乐团的声音结合后有点别扭,互调失真也较高。
该碟同时还收录有叶甫根尼·奥涅金的圆舞曲、波兰舞曲、意大利随想曲、斯拉夫进行曲、哥萨克舞曲等作品。在“叶甫根尼·奥涅金”和“斯拉夫进行曲”等一些动瞬态较大的曲目中,Telarc的新碟也比旧版更讲究整体表现,显现出厚实和雄浑的风格。
这张娱乐性十足的Telarc新版《1812序曲》有3个版本,它们分别是DSD录音纯CD碟,SACD+CD混合碟和 DVD Audio碟。SACD+CD混合碟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卖点,它除了拥有双声道的CD和SACD信息之外,它还录有 SACD多声道声轨,售价仍是200多元,但一碟却坐享3种不同玩法,能同时面对过去(CD)、现在(双声道SACD)和将来(多声道SACD),这是何等的超值!不管你现在有否SACD机,笔者建议你一定要买SACD+CD版本,它的 DSD CD层表现已有极品风范,用质素较高的CD机听已是令人开颜,有一天当你选择SACD机时你会发觉SACD层肯定比纯CD版更靓声!喜欢爆棚音乐的朋友,不要错过。
TOP
24#

第八张:夏韶声《谙2》(碟号:SAMD 071201/出版公司: Sony Music)

[upload=jpg]Upload/200522167397578.jpg[/upload]

作为DSD开创者索尼在积极开发SACD硬件的同时还积极与跨国唱片公司联手推出一系列爵土、流行曲和古典 SACD软件,索尼在前两个月推出重新翻制的第一批限量版全球中文歌曲SACD碟(据说第二批中文歌曲SACD碟已推出),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谙2》、《林子祥》、《徐小凤》、《审死官》等,这些碟中包含有经过DSD方式处理的普通CD和SACD各一张,以买一送一方式发行,其用意是让购买者能作直接比较两种制式的优劣性。索尼这批 SACD碟是由美国纽约著名的Sony Music Studios以先进的DSD技术翻录,并在美国索尼DADC厂制模压碟,质素不低,但在售价上它们与常见美版SACD碟基本一样,都是200多元,非常超值。
在这批软件中,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碟片是广为人熟悉的夏韶声之《谙2》,在去年所推出的《谙2》表现已相当出色。当年,夏韶声在制作这张CD碟时已是倾尽全力,该碟中无论是乐手伴奏的技巧以及每一首歌曲的演录效果都称得上超水平发挥,笔者认识的很多发烧友都人手一张,而这次索尼推出的《谙2》SACD版的最明显改善就是高低频的延伸更佳,乐器质感明亮照人,空间感、空气感、通透感极佳,相对地原 CD版就显得略为暗淡。这些区别在第三首“吉他低泣时”中不难听出来,在听 SACD版的此曲时你甚至可以听得到包以正弹吉他时按和弦的手指在拨动吉他弦线,而CD版则难以听到如此的细节。
在第四首夏韶声与苏芮合唱的“车站”一曲中,DSD CD版的人声韵味和感情变化已比原CD版更为丰富,而乐器分隔度、3D感和低频层次也较干净利落,但SACD版又比DSD CD版更上一层楼,两位歌唱者的人声的高度和定位更见精确,中段口琴和电吉他的距离感也十分强烈,与此同时,听者也能更清楚领略两人的嗓音细节和收放自如绝佳演绎。在第六首“永不放弃”开始一段的低音吉他声中 SACD版明显更有力度,该曲中的乐器比较多,SACD版在整体清晰度和动态对比度上不但比DSD CD版优胜得多,而且在背景宁静度和细节层次的表现更是CD版难望其背。在第十二首“妈妈我没有做错”一曲中那一支低音大提琴在整曲中的表现非常重要,但它却是原版录制时的败笔,原 CD版和这次的DSD版的CD已听到乐器本身质素不佳,在SACD版的重播更是将乐器劣质的特性不掩饰地表露出来,读者认为SACD这种纤毫毕现的准确还原能力是优点还是缺点呢?
《谙2》最大优胜之处是人声的表现,男声夏韶声的感情表现得非常真挚,细节通透异常,而女声苏芮的歌唱连换气的呼吸也清清楚楚,音色更显豪迈。原CD版与DSD CD版粗听之下分别不出来,但经仔细比较之下才发现后者在声音的层次、人声的自然感、乐器的细致性以及泛音的丰富性等细节地方略胜一筹,而在听 SACD版时,却不由得对SACD新数码技术产生敬意,因为它的确能把我们与音乐和现场的距离拉得更近,SACD版的人声与各种乐器明显更清晰易辨,全频的从容感更好,音场也较佳,尤其是音乐的感染力更强,那种温暖而真实感觉让人动容。

[upload=jpg]Upload/2005221673182966.jpg[/upload]
TOP
25#

第七张:恐怖海峡的《Brothers In Arms》

[upload=jpg]Upload/2005221556620594.jpg[/upload]

恐怖海峡(DIRE STRAITS)乐队也称“险境”乐队,是英国当今著名的超级摇滚乐队,组建于摇滚乐兴旺成熟时期的1977年,所推出的每张专辑唱片都深受欢迎且畅销不衰,特别是1985年推出的《Brothers ln Arms》专辑,成为世界上第一张达到白金数字的CD唱片,一举成功,奠定了他们在摇滚乐界的崇高地位。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摇滚乐是敬而远之的,而传统的音乐家又认为摇滚乐是一种流行文化而欠缺深刻的艺术性和深邃的内涵,也不屑一顾,这些都没有影响摇滚乐的成长和发展,因为摇滚乐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反映出青年一代内心世界的追求与欲望,是靠激情支撑的反叛、野性、煽情,是一种大众的流行文化,成为西方乃至世界青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始终是社会新文化、新思潮、新意识的代表和象征,在流行歌坛独树一帜,它的魅力和特色就在于除了人声之外吉他就成了摇滚艺术家手中的武器,弹奏出浑浊的泛音,失真的音乐却创造出了绝妙的效果,表现出常人所无的精力和热情,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得到世人的尊重和专业音乐人士的认可。
恐怖海峡乐队的核心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吉他大师马克·诺夫勒(Mark Knopfler),他集主唱、主吉他及词曲作者为一体,在乐队中起着灵魂作用。受到英国传统影响的关系,他们的音乐风格清新质朴,具有蓝调摇滚的味道,属于一种人们易于接受的慢摇滚,有似唱非唱,似说非说,是带着呢喃的吟唱。既具有摇滚的叙事性与说白感,又比摇滚乐优雅松弛,营造出一股强烈的音乐氛围,使我们不仅感受到现代音乐的激情,又能体会到传统音乐的温馨。
唱片中的第二曲《Money For Nothing》是最具吸引力的一曲,开始远处传来缥缈空旷的男声,神秘得像来自遥远的天籁之声,一会儿越来越近,电吉他与鼓一齐像山崩海啸一样爆发出来,营造出强大的音场,势不可挡,鼓从右打到中,又从中打到左,定位十分准确,之后电贝司的低频与鼓的强劲敲击,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用来测试器材的瞬态反应是很好的片断。这首歌曲是描写一些歌手大搞新奇花样以赢得某些人的捧场,从而一步登天。演唱中他们用说唱形式的二重唱,更增添了歌曲的表现力和可听性。
第五曲《Why Worry》是一首人人喜爱的歌曲,很多乐队都演奏过,中国台湾歌手姜育恒也曾翻唱过。歌中教育人们不必为烦恼和生活小事而伤怀,反映出作者笑看人生的处世哲学。歌曲流畅动听,特别是马克独到的歌声十分亲切,像一位密友在向你谆谆教诲,把悲伤忘却,用笑容去迎接新的明天。
第九曲《Brother ln Arms》表现的是“废墟布满了这片战火洗礼的大地,但你却没有弃我而去,我的战友。可我们是如此的愚蠢,竟向我们的战友开火。宇宙中有无数星球,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马克表现这首歌时非常的伤感,开始的音乐好似远处传来隆隆的炮声,在淡淡的伴奏音乐衬托下,轻轻唱起,那沙哑的含有磁性的嗓音使人感到烟雨迷蒙有出神入化之感,极为诱惑人心。表达出年青一代对和平、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这种慢摇滚的煽情虽然不是狂热的,但这种煽情足已让你为之动容。他们把年青一代的逆反心理和反对战争、捍卫和平的内心世界表现得一清二楚。
当然第一曲舒展抒情的旋律、活跃跳动的节奏及随意散淡的演唱都把这首伤感的情歌表现得很有韵味。第六曲人声、鼓声、敲击声,小号、吉他声大大丰富了该曲的表现力,点缀出一幅立体的Hi-Fi画卷,保证让你听得眉飞色舞。
总之此碟的人声、吉他声和鼓声都有极高的保真度,录音是一流的Hi-Fi效果,不知多少朋友就因为听过此碟而成为音响发烧友。
唱片号:Wamer Bros 925264-2。

[upload=jpg]Upload/20052215563664309.jpg[/upload]
TOP
26#

第十二张:钢琴CD天碟《DYNAMIC PIANO》动态琴王

[upload=jpg]Upload/2005221653893490.jpg[/upload]

(转)如果要找一种乐器的声音来考验音响器材的重放质素,那钢琴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迄今为止,大钢琴是音域最宽广的乐器,它的低音弦部分沉厚宏大,中高频乐声清脆,同时它的瞬态变化和动态响应也非常大。一套器材如能准确重现大钢琴的音色变化和快速的动瞬态响应,那么这套器材可以说是具备了相当的水平。反之,如果一件音响器材播放钢琴不靓声,那么该器材对于挑剔的发烧友来说几乎可以弃之不用了。好的钢琴CD碟屡见不鲜,最近笔者欣赏了一张再版式的钢琴音乐CD碟。仔细聆赏之下发现该碟无论是录音、演奏者的演绎水平还是声音质素都达到了极品级水准,在此特向各位发烧友推荐。
这张CD碟的片名是《DYNAMIC PLANO》,演奏者是世界著名的女钢琴家卡露·罗逊贝嘉(Carol Rosenberger)。该碟以镀 24K纯金层制作,出版编号为 MIT-8001。《DYNAMIC PLANO》的内容来自Delos公司1981年出版的贝多芬钢琴曲同名LP碟。碟中演奏者Carol Rosenberger选用的钢琴是特大型的德国琴皇 Bosendorfer lmperial Concert Grand。这种钢琴的特性和 Steinway&Sons生产的钢琴并不相同,相对来讲,它的中高频没有那么铿锵,但它的中低频气势之宏大独一无二。众所周知,钢琴录音常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宽阔动态,如果用耐压不足的麦克风拾取信号肯定会产生声嘶力竭的失真。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灌录这张贝多芬奏鸣曲录音时,Delos公司特别选用了一款品质上乘且可以收录最强音压的B&K麦克风,以求录得动态最强烈的钢琴录音。这张LP碟是当年国外发烧友试钢琴音时必选的天碟,它包括“第57号”和“第111号”作品;
这次用CD再版制作除了在压片上采用AlloyGold(纯金)制碟以力求完美之外,它使用的灌录器材和钢琴都是顶级产品。 为了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重现大钢琴的快速瞬态变化和庞大动态响应,它采用的麦克风是耐压高达160dB(3%失真)的B&K 4134。 CD再版碟和LP原版碟的最大分别是用了Apogee 24/96DSP重新处理母带,并且采用目前身价最高的美国MIT极品名线OracleV—1(在我国香港地区售价为18万港元)配合电池供电的Meyer Sound Lab放大器作母带处理监听器材。由此读者可以想象该碟是以发烧友为倾诉对象的。
在CD碟的出版史上,凡是有名牌硬件器材制造商参与制作的CD碟绝大多数是出色的作品。如几年前美国名线厂XLO推出的一系列CD碟和现在瑞士SPECTRAL放大器、美国 WILSON AUDIO音箱厂等参与制作的CD碟都是目前软件中质素超高的极品。由于这些CD碟的录音水平超高,因此它们在市场上受到众多发烧友的欢迎。
这张钢琴碟名为《DYNAMIC PIANO》,顾名思义是钢琴的动态凌厉。的确如此,该碟的前3首贝多芬钢琴曲不但深具惊天动地的高动态音压,而且这3首钢琴奏鸣曲对演奏速度的要求十分高。碟中的第1首“Opus 57”和第3首“Opus 111”是贝多芬所有钢琴奏鸣曲中动感最强烈的曲子,喜欢爆棚音乐的发烧友不妨找来听听。
“Opus 57”整曲充满戏剧性高潮,琴声的力度感和感染力足以使人热血沸腾。“Opus 57”在历史上录音不多,RCA唱片公司早年曾出版过一张销量极佳的《MasteringLabSe- ties》LP碟,该碟之所以被冠上“琴王”荣誉正是因为它收录了这首"Opus 57"。巧的是RCA这张LP碟的演奏者也是钢琴女演奏家(日本的I Kuyo Kamiya),用的也是德国 Bosendorfer的Imperial琴皇,该LP碟曾因琴音犹如千军万马的气势和珠落玉盘的精彩演奏技巧而被发烧友视为珍宝。
笔者没有听过RCA这张LP碟,但我国港台地区某些资深发烧友将它与Delos这张新版“琴王”对比后,认为RCA那张IJ碟已失去了王者的风范,新版CD"琴王”不论是在低频的沉雄感还是音效方面都胜过RCA的LP碟。同时,他们认为RCA那张LP碟在录音方面显得较为冷调刚烈与狭窄,IkuyoKamiya的演奏方式也有些生硬。
第1次听这张CD碟时,笔者在刚开始就强烈地体验到此碟的非凡,它的动态之强、低频之宏厚和背景噪声之低让人惊讶。碟中第1段的8min已重现出乐器之皇那种排山倒海的爆棚和惊天动地的动态,使人透不过气来。同时,让人惊讶的是这张CD碟竟有着浓厚无比的LP模拟大碟味。这并不是指音色又浓又厚,它的声音有一种LP模拟声的顺滑,没有一个琴键音有逆耳的尖利声,无论所弹奏的音符动态有多大,声音都不会有尖硬压缩感或勉强的感觉。
在这张新版CD碟中,演奏者Carol Rosenberger虽然是女性,但碟中琴声力道强劲,贝多芬奏鸣曲的火花和热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演奏者的右手盘踞在中低弦键地带,带出龙腾虎跃、沉雄威猛的中低频。她左手把握的中高频也仿如鲤跃龙门、泉水叮咚。其动态惊心动魄、震人心弦。演奏者的弹奏快慢有致、高潮叠起,除非是局限于音响系统的条件,否则该曲的音效肯定让人一听难忘。
第2首"APPASSIONATA"的曲调虽然没有第1首"Opus 57'’那样此起彼伏、大起大落,但它要求演奏者有娴熟的技巧和运指如飞的本领,对弹奏演绎的指法速度要求更高,同时更要一气呵成。由此,演奏者Carol Rosenberger的功力可见一斑。
第3首是"Opus 1l1”,此曲是贝多芬后期的钢琴作品。它的钢琴声表现庞大,整曲乐声营造出惊人的劲道和动态。1974年Decca唱片公司曾出过一张由大师Vladimir Ashkenazy演奏的LP碟也收录有这首乐曲,Decca录音以音乐味好、清纯淡雅著称。该LP碟中此曲的动态与沉稳雄厚感当然比不上现在Delos的这张CD"琴王”,但LP碟中 Ashkenazy演奏"Opus 111”时的书卷味与优雅的节奏感让人赞叹不已。相比之下,在这张CD碟中Carol Rosenberger演奏的钢琴气势与力度不但堪称极品,而且她在曲中轻柔宽松乐段的演奏也显现出一股优雅的浪漫和弹奏者略有点狂傲的性格,异常精彩。“Opus 111”在乐章开始的2-3min一段最考验器材,笔者发现只有少数组合可以重现这座大钢琴雄伟壮观的音乐表现力。
第4首乐曲“The Last Great Piano Sonata”虽然没有前3首乐曲那么有名,但是Carol Rosenberger的演奏技巧依然显露无遗。琴音在优雅与激情之间回荡,让人听得十分舒服。
这张CD碟虽然只有4首乐曲,但正如片名那样,整段乐章的音效非常出色、非常Hi-Fi,就算称为“天碟”级也不为过。在同一曲目的,各种录音中,该碟已近乎无敌。整部钢琴的琴音由头到尾的定位触手可及,琴音变化清晰无比,既通透明亮又顺耳,特别是中频的甜润和动态对比的凌厉简直让人惊讶。它气势磅礴的低音、庞大的动态让人难以形容,其音色的传真度与高潮片段的瞬变都好到让人难以挑剔,可以说是钢琴录音之典范。不少人根本想不到一部钢琴能一气呵成地演绎出如此强大的动态,而这种动态相信也只有CD数码录音才能够做到。
暂时不讨论MIT Oracle V-1 喇叭线和其他名牌器材在制作这张《DYNAMIC PIANO》时所发挥的作用,单以声音质素来衡量,它们的确让此碟录制得很完美。不但任何一首乐曲都爆得惊心动魄,而且在温柔抒情的片段时琴音又非常晶莹通透,声音温润且非常顺滑。那柔顺清怡的高频音符,伴着自然的共鸣声和录音场地的残响,配合从容不迫的中低频延伸的震撼力,让人享受到钢琴音乐的美感。与许多听来很强劲但其实带点生硬的钢琴录音比较,该碟的声音平衡度极佳,由弱音到最强音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动听从容,让人叹为观止。
说到演奏,女钢琴家Carol Rosenberger的演奏水平和手法非常具有感染力,也充分展现出了她的想象力。那丰富的感情和得体高雅的演绎与这位钢琴王很适合,其技巧功力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另外,该碟的录音师StanRicker对录制钢琴的技巧也极具创意,他特别强调录音器材对音压、失真和动态的要求及影响。高水平演奏家和要求极高的录音师再加上众多名牌器材,促使本碟的声音水平达到空前高超。
重播钢琴声是对音响组合的一个严厉考验,由于大部分钢琴录音都未能把钢琴的宏伟感和动瞬态起伏变化捕捉得很理想,因此要找出一张可以有现场音乐会感受的钢琴碟实在非常困难。就上述钢琴的两个特点和该碟能够给予聆听者的震撼力来讲,这张《DYNAMIC PIANO》可以说得上是同类作品中最出类拔萃的一张。除了动态凌厉和起伏变化庞大外,其钢琴质感和音色也同样逼真。从音效、可听性、录音及演奏几项来看它都精彩绝伦,是音乐软件中不可多得的杰作。用它来考验放大器的潜力和音箱系统的控制力非常合适,对于拥有大型音箱和大功率后级的发烧友来讲此碟更不应错过。同时,听这张发烧天碟时,笔者建议发烧友不妨扭大一点音量,更直接地领略它的威力和感染力。
TOP
27#

第九张:《江河水》线装版,(碟号:FIM SACD 032/出版公司:FIM)

2004年最令发烧友心动的SACD碟片,就是FIM公司精心推出的如图所示的这张中乐唱片《江河水》,此碟是马睿先生在2000年底邀请中国二胡大师闵惠芬与年青的古筝演奏家李炜在温哥华灌录的一辑经典中国古典音乐,该碟一共收录了包括“江河水”、“昭君出塞”、“渔舟唱晚”、“高山流水”、“赛马”、“戏梦”、“二泉映月”、“蕉窗夜雨”、“游园,,、“春江花月夜”、“寒鸦戏水”等11首国乐经典名作,为使录制效果达到最顶级的境界,FIM第一次动用了目前世界最顶尖索尼DSD录音器材等其他极品器材作现场直接录音,并特邀索尼的SACD技术部董事Skinas为顾问。
《江河水》SACD/CD碟的CD 44.1kHz层是由30s DSD音乐母带配合HDCD编码处理,不像以往的SACD/ CD碟是用旧版母带作CD 44.1kHz层,为了确保质素,它的后期制作是在德国进行。此碟自去年9月开始正式推出后,不到两个月销量已是几千张,很快就成为软件中的热门话题,演录俱佳使它被全球几十位评论家认为是目前最佳中乐唱片。
在聆听此碟时,笔者也感到其质素的确非凡,说到Hi- Fi质素,碟中各曲之乐器不论是质感和音符之间的流畅性、乐器结象、线条清晰度、密度、动态、瞬变、音色的细腻度以及泛音立体感等都发挥出DSD的录音威力,就以第一首《江河水》、第六首的《戏梦》和第十首的《春江花月夜》三曲为例,其3D空气感和高低频延伸与以及泛音之佳足以令绝大多数发烧友心服口服。闵大师拉奏序曲“江河水”时弦声音调平衡,细节丰富、意境情感与神韵融合一体,而她运弓手法表现也清晰流畅,力道变化自然,抑扬顿挫的二胡音调沧桑感扣人心弦,使人的思绪不由地被哀怨琴音占据。
在“渔舟唱晚”一曲中二胡的泛音甜美与小提琴相比有十分相似,古筝配合也天衣无缝,在闵、李两人的合奏下,该曲不但可听性更高,表达的意境和感受也让人耳目一新。“赛马”一曲中在lmin24s一1min28s闵大师用二胡拉出的骏马嘶叫声逼真度之高令人惊叹。
此碟中青年演奏家柔情筝王李炜弹奏的古筝技巧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李炜是当今用古筝成功演奏流行音乐的第一人,他演奏古筝的技巧豪迈且精巧,擅长将古筝的声音幻化成多种不同音色的乐器,声调变化异常丰富,另外他在演绎时手法变换极快常常来个大拨弦,其瞬变、动感之强让人出乎意料。由他编作的“戏梦”一曲编排流畅连贯,演绎深沉而大气,曲调的迂回引人人胜,古筝音色变化以及动态瞬态都达到淋漓尽致的效果,可听性极高,此曲在0~49s开始一段气度非凡,可用来了解器材的刻画能力。
该碟的其他乐曲的演录也达到最高境界,曲调的层次细节、质感定位和音色的准确度更是超越其他录音,它的
CD层音效意境之佳已令人称绝,但我听SACD层时其音效竟然更进三步,二胡、古筝与扬琴的乐器音色质感明显更自然逼真,曲调起落也更细致流畅,声音的密度能量度感更高,音色名贵慑人,每一个音符都能让人清楚地感受到演奏者投入的感情。
在接触这张碟之前,我过去也曾听过其他中乐CD录音中也有《江河水》收录的某些曲子,但如果说到在乐声中蕴含的感染力,它们与此碟的差别之大令人口瞪目呆,《江河水》一碟那种让听者全心感受每个音符和那种强烈的感染力以及绕梁三天的音韵美感实难以用文字形容,那简洁优雅的旋律和透彻无瑕的音色更让人迷醉。

[upload=jpg]Upload/2005221619076401.jpg[/upload]
最后编辑蚂蚁博士
TOP
28#

第十六张::《Arabesque竖琴天使》SACD版

[upload=jpg]Upload/2005231315758106.jpg[/upload]

公司:风行唱片(www.funghang.com)
编号:FIM SACD M 045
收录了世界著名竖琴曲目,从莫扎特、肖邦、德布西等知名作品,到传统中国民谣通通都有。
法国天才型演奏家伊莎贝尔普琳演奏的竖琴,梦幻般的音色在这录音中发挥到了极点,柔韧的弹性、快速的瞬时与强烈的空气感让人迷醉。
FIM出品的发烧已经是信心的标志,这张竖琴天碟选录的都是经典名曲,琴音点点晶莹,多声道SACD最新录音,音场广阔,音色瑰丽,听出耳油。
TOP
29#

第二十张:教皇合唱团《黑夜极光》

[upload=jpg]Upload/20052313461866101.jpg[/upload]

全球销售百万的教皇(Gregorian)合唱团,是由莎拉布莱曼( Sarah Brightman)的跨界推手 Frank Peterson所打造的 12人组合,以传统修道院的人声吟咏,重新演唱诸多的流行曲目,如摇滚团伊凡塞斯演唱的《夜魔侠》片尾曲〈 My Immortal〉,及配乐大师 Jerry Goldsmith的〈天魔组曲〉等。
整体而言,对习惯聆听一般流行乐的人而言,听到这种唱诗班的吟唱跨界融合法,会有新奇的感觉,也会让人感动。
TOP
30#

第十四张:《江河水》(xrcd24限量珍藏版)

[upload=jpg]Upload/20052312181293177.jpg[/upload]

在SACD版《江河水》断版后,FIM于2004年年初重新制作了这款XRCD24版本,并且限量5000套,每张CD的封面上都有一个编号:xxxx/5000 。这张碟无论录音、演奏、制作上都是上佳之作。由于限量,现在可能市面上也不多了。喜欢民乐、喜欢收藏天碟的乐迷不可错过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